其三,“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治军思想。吴子在6篇论 述章节中治军就有3篇(《即《治兵》、《论将》、《励士》)阐述到 治军的思想和观点,在“治”和“戒”中明确地指出:军队能否 打仗,不全取决于数量的优势,而主要靠其质量。
其高质量的标准是:一要有能干的将领;二要有经过严格训 练的、纪律严明的、胆识武功兼备的兵士;三是要有统一的号 令,•四要有严明的纪律;五要有公正的赏罚;尤其重视将帅的品 德和才干、本人自我约束的纪律,强调赏罚是励士的重要手段, 不可忽视。
“以治为胜”主要包括:
法令严明、赏罚有信、纪律严格、训练有素四方面;“教戒 为先”主要指训练要到位,技术战术要过硬;包括军事基础训练:单兵技术、战斗队列、阵法训练和战备行动训练;强调“进 军之道”、“行军之道”、“驻止之道”和“驯养马匹之道”四方 面。“教戒为先”重点谈及将帅的重要性和应具备的素质:勇敢 果断的断事决心、沉着冷静指挥能力、老谋深算的军事预测和身 先士卒战斗技能、爱兵惜才的用人度量等。此乃是保证军事战斗 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吴起明确指出:“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 下”,必须文武兼备“乃可为将”,刚柔兼具,乃可为帅也。
六篇中要义是:《图国》讲的是战争观问题;《料敌》是论述 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方法;《应变》是讲处惊应变的方法;《治 兵》、《论将》、《励士》是论述的治为本。戒为先的治军之道,现 存的吴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兵书。
- 《司马法》
- 田穰苴其人:有两种说法,一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大 夫,军事家;二是战国时期的齐将。
司马穰苴姓田,名穣苴,是齐国大夫田完的后代,亦是中国 最早的著名军事家之一,因官至齐景公大司马,故后人称司马 穣苴。
田穣苴,出身低微,然精通天文地理、熟读兵书,精于用 兵,齐景公时期被晏婴推荐为将,率师抵抗晋燕的侵伐,相传, 与监军庄贾相约在次日中午会合,庄贾迟到,穰苴依军法当众斩 杀了监军庄贾,并也斩杀了为庄贾说情的使者,声明大义曰: “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严明军纪,使士气大振。穰苴与士卒 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终于大败晋、燕,收复了失地,返师回 朝,被齐景公任命为司马,后因齐贵族鲍、髙、国氏的谗言,退 位,不久病死。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齐威王命众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 时,把穣苴的用兵之法也附于其中,定名为《司马穰苴兵法》, 可见《司马法》并非司马穣苴的专著,而是齐国诸臣论述古兵法 的汇编本
- 田穰苴其书——《司马法》:《司马法》最早著录于《汉 书艺文志》,名《军礼司马法》,共载155篇,《隋书•经籍 志》、《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均载有三卷五篇;即仁 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每篇均摘取第一句话作为篇 目。书中论述了统军和作战的经验,指挥的将帅应具备的条件, 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和作战观点进行了综合论述,是一 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军事论著,宋元丰(1078 —1085年)期间,被 神宗将该书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司马法》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刻《武 经七书》本,也是较系统和流传最广的刊本,除此以外还有《武 学经传三种》本、《平津馆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四部备 要》本。
清代丛书《指海》中收录有:
钱熙祚辑《司马法佚文》、《二酉堂丛书》中收录有张澍辑 《司马法佚文》;黄以周辑有《军礼司马法考证》二卷附《司马法 逸文:h王仁俊有《司马法逸文》收在稿本《玉函山房辑佚书续 编》和《经籍佚文》中。
今人有田旭东《司马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5月 出版。
- 《司马法》的军事思想。其一,文德治军的仁本思想, 是国家安康强大的根本。《司马法》“仁本”篇中明确指出:“以 战为战”,“杀人安人”的义战主张,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兴 兵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战乱,“除暴安民”,推行“仁政”,就 是倡导仁义,战争要“不违时”、“不加丧”、“不因凶”,“冬夏不 兴师”、“所以兼爱民也”,也就是说任何“战道”,不要造成双方 民众太大的磨难;在政治和战争的关系问题上,强调政治先人为 主及首要地位的观念,认为治理国家首要因素就是政治,而仁、 礼、义、勇、信、智六德是服务于统治法规的、带有强制性约束 力的具体形式,不到万不得已,即《司马法》中五种不能奏效时,不以“兵革”相见。
仁本思想在确定正义战争的同时,还十分强调“好战必亡” 和“忘战必危”的备战思想,“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 安,忘战必危”,这种辩证观点对当今治国之道也具有重要的指 导价值。
文德和善政观念还强调在国尚礼和在军尚法上,《天子之义》 篇中指出“国容不人军,军容不人国”,意为:治国的一套方法 不能用于管理军队,治军的一套不能用于治国,两者有区别有联 系,然不能相互替代,否则,军人不尚武,民众不礼让;其他在 赏罚分明和仁慈待士等方面均体现着治国、治军的仁本主义 精神。
其二,认为“严束军纪,令行禁止”是治军的法宝,“仁慈 待士,身先士卒”是将士服心的基础。在《司马法》的多数篇章 中均贯穿了治军的理念和观念,他主张治军中以法制教育为主, 以法制纪,以法束身,以严明的纪律严格管理部队和士兵,这是 将帅服主的前提条件,也是部队征战取胜的必备基础因素;司马 穰苴在统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亲自察看军士的住宿,与将帅同 吃、同待遇,对有疾之士卒还亲自问医问药,将自己应得的劳赏 全部分给将士,这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教育统军行动,极大地感 染了将士,贏得了将士的爱戴和信任。再加上赏罚严明,“司” 的部队严整有序,士气旺盛,具有攻无不克的战斗力,将士争勇 赴战,效死从命。
4•《六韬》(相传《六韬》为太公吕尚撰)
- 吕尚其人:吕尚,姜姓,吕氏,字子牙。因辅助周武灭 商夺取天下有功,被武王尊为“师尚文”,封于齐,授以征讨五 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故有“太公”之称。
- 吕尚其书——《六韬》:《六韬》是一部著名的古代兵 书。作者与成书年代、争议很大,宋以后,基本认定为战国时期 托吕尚之名而作,其理由有四:
一是词意浅近,与商末周时的文体不一'。
二是与战国时期的诸部兵书(如《尉缭子》、《孙膑兵法》、 《吕氏春秋》、《庄子》、《荀子》等)相比,在思想内容、表达方 式、语言特征方面都极相似,甚至有些语句都完全相同。特别书 中开始杂取儒、道、法、墨等思想,数种思想统一的趋势只能发 生在战国以后。
三是书中《五音》篇以五行相克来解释五行学说,也与战国 时的阴阳学说相同;书中首次记述有骑兵的战法,这也只能是战 国时情况。
四是《汉书•艺文志》无“太公六韬”,《隋唐.经籍志》始 载此书,云“周文王师姜望撰”;后《归唐书•经籍志》、《唐书 •艺文志》均著录此书,名“太公六韬”。经史学家考证,认为 《六韬》乃后人假托太公之作,并不是周初太公所撰。
现存《六韬》共分六卷二十篇,近20万字;主要论说解决 战争问题的六种韬略;“韬”,原为“弓套”,即“弓衣”,包含有 深藏不露之意,故由此引申为谋略之意。“文韬”主要讲治国安 民的政治策略,深刻地阐述了爱国、上贤、择人、行政的政治措 施,还论述了君臣贤善、亲合是强国之本的重要治国之法;“武 韬”主要讲的是对敌斗争的策略,强调慎战和先谋而战,要察明 敌情、看准时机、伏则隐避、触发快捷,致敌于死命;并详细介 绍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具体谋略。“龙韬”主要讲军队建制,将 帅选用和军事指挥的韬略。包括统帅部队的编成、选将、立将的 方法,将威的树立、秘密通讯的手段、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怎 样兵农合一、预见胜负等问题。“虎韬”主要讲的是各种武器装 备的运用和进攻战术的指导原则,对突围、渡河、迂回、伏击、 围攻城邑和反伏击、火攻等各种战斗形式和作战原则进行了阐 述。“豹韬”主要讲特种地形下的作战原则,即在森林地、山地、 江河和险阻地形的战法,以及抗击敌人突然袭击、夜间偷袭、以 少击众、以弱击强的作战方法。“犬韬”主要讲各种兵种如何配 合协同作战的韬略,即车兵、骑兵、步兵的性能、战法、阵法等 配合的原则和技巧,及其集中、约期合战、选士和训练等问题。
浏览4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