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一书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许多精辟、系统论 述都达到了这个时代的顶峰,对当今的政治、军事、经济及其多 种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其一,唯物的战争制胜观。
关于政治与战争的问题。强调政治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政 治是战争的基石;《孙子兵法》认为战争制胜的因素有五:“道 (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德才)、法(部队的 组织与管理)。” “道”即政治,是最重要的,所以立于五要素
之首。
关于全胜的战略思想。《孙子兵法》在攻谋篇中论述了“全 胜”的战略思想,这种战略思想的核心是一个“全”字,“全胜” 的内容就包括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两大部分;在政治战略上主张 “全国为上”,即使用“伐谋”和“伐交”的方法使敌人完全的降 服为上策,“伐谋”和“伐攻”是政治斗争的两种方法,“伐谋” 就是打破敌人的战略企图,“伐交”就是从外交上战胜敌人。把 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军事斗争作整体考虑,“必于全争于天 下”,体现了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关于人心背向问题。孙子曰“令民与上同意”,认为“恩信” 于民是战争制胜之本,吴王问及晋国六将军“孰先亡”,“孰固 成”,孙子明确指出:亩大税轻“厚爱于民”可以成“固成”,反
之则“先亡”。
关于“知”和“战”的问题。《孙子兵法》一书以“知己知 彼,百战不殆”的思想贯穿始终,书中把“知”和“战”的关系 作了详细阐述。提出了 “先为不可胜”的战备思想,强调战争的 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反对天命,不相信鬼神。毛泽东对这一思想 给予了很髙的评价,指出:“……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 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 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能看轻这句 话。”(《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孙子这一思想对于指导战 争具有普遍时代意义,对我国军事思想是一重大贡献。
其二,辩证的军事转化观。概括起来是:“在利思害,在害 思利”的辩证思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 者,谓之神”的发展变化思想。“强生弱,弱生于强”的矛盾转 化的辩证观念等。
其三,慎战的战略意识。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 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既是军队生死搏斗的 手段,也是国家存亡攸关的途径,且不可轻率用兵,指出:“故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知其用兵之利也。”为了取得战争的胜 利,造成优势主动的战场地位,孙武第一次在我国军事学术史上 鲜明地提出了 “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的战略原则,在这 一原则的指导下,列举了“诡道十二法”,时值数千年,仍具有 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其“慎战”理念归纳为五要素(即道、天、地、将、法), 对五要素的概略比较,基本可以预见战争的胜负端悅。
其四,主动灵活的战术原则。《作战篇》中指出:“兵闻拙 速,未睹巧之久也。”意思是说:指挥虽拙而求速胜,决不为求 稳妥而旷日持久。提出在条件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可速战速决、 出奇制胜;孙子认为防御始终是与进攻联系在一起的;其作战思 想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求胜”,为了进行有把握
的决胜战斗,主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守 也;可胜攻也”,强调用兵时的有机转换。
在《虚实篇》中提出了争取作战主动权的原则和方法,所谓 原则,即避实就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其方法是“示形”,隐蔽 兵力集中和主动进攻的意图、方向和时机,孙子说:“善战者, 致人而不至于人”,“出其所必趋”,“攻其所不守”,“冲其虚”, “攻其所必救”等,都无处不体现作战灵活性。
关于战争的机动性,孙子特别强调“因敌制胜”的思想。他 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要 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作战手段和打 法。他要求将帅都必须懂得“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 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可与不可之间,要独断决 策,战争事态是瞬息万变的,移步移趋,换形走势,均要因敌变 化而为之。只有“善出奇兵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者”, 方能取得战机的主动权。
孙子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其理论精髓至今还闪耀着我国劳 动人民智慧的光芒,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去领略孙子的战争理念 给我们的各种启迪,越是细品、越有收获;当然孙子思想产生于 2000多年的春秋时代,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如贬低士 兵、过分夸大将帅作用等,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要。
- 《吴起兵法》
- 吴起其人:战国前期的军事家,卫国(战国时沦为魏国 的附属)曹氏(今山东曹县北)人,约生于公元前440年(周考 王元年),卒于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初拜曾参为师,研 读兵法,任鲁将期间曾大败齐军,后投奔李悝(魏国人)门下, 由李推荐被魏文侯任命为大将,曾统兵破秦,被文侯任命为西河 守,以拒秦韩;文侯死,遭陷#,逃奔楚国,初为宛(今河南南 阳)守,不久补任为令尹(掌管军政大权),辅佐楚悼王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强大;楚悼王死后,被旧贵族叛军乱箭射死;据相 关历史资料记载:吴起除著有(《吴起兵法》)外,还撰有《吴越 玉帐阴符》(三卷)、《吴起教战法》等兵书,可惜均已亡佚。
- 吴起其书——《吴起兵法》。吴子一书在战国时已很流 行,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书共48篇,《隋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志》作1卷,宋晁公武《郡斋 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文献通 考•经籍考》均著录为3卷;现存吴子仅有6篇,即图国、料敌、 强兵、论将、应变、励士等。
《吴子兵法》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印的 《武经七书》本,后世众多版本大都源于此本。其他较重要的版 本有:
明吴勉学刊《二十子》本,翁氏刊《武学经传三种》本。
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乾隆《四库全书》本,《四部 丛刊》本。
重要的注释本有:宋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本;明刘寅 《武经直解》本,朱墉《武经七书汇解》本,1986年解放军出版 社《吴子浅说》本和《武经七书注释》本等。
- 《吴子兵法》军事思想。吴子既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更是一位政治家,史学家认为,作为军事家可与孙武齐名,作为 政治家可与商缺并举,他的军事思想渗透着治国的政治见解,无 处不体现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对当今处理国际、国内军事战略之 策略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一,倡导文治和武备相兼的战略思想。吴子主张治国要讲 政治,又要讲军事,两者都不能偏废。文治的核心就是要“国 和”(即国内君臣与民众、国家和军队的意志高度统一),“军和” (即军队内部的团结),阵和(临阵的整齐划一),“战和”(战斗 行动的协调),这“四和”是治军治国之本;要“四和”就得要 “四德”,以“四德”(即道、义、礼、仁)引导和鞭策国民,“绥 • 142 • 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达到全国上下的精 诚团结和高度的协调统一是强国之上策。
“武备”除了要有精良的兵器装备外,还要有训练有素的精 锐的“简募良才,聚众练锐”的部队,更应教育这支部队“教之 以礼,励之以义”,成为“安集吏民”的典型,只有这样才能 “战必胜,攻必取'
“武备”也包含有攻守二义。攻“可以屠城”,守“可以决 围”,强调有备无患,侧重防御的战术原则。
' 其二,审敌虚实、随机应变的作战原则。吴起在继承了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了解和分 析敌情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论述了六种情况(仓促间遭遇强敌、
敌我寡众、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敌突然进攻) 下的应急方法和胜敌的策略,指出了六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 用兵作战;同时吴起还详细列举了 “击之勿疑”的八种情况和 “急击无疑”的十三种情况,把军事理论原则与大量实战情况相 结合,分析归纳成实施细则,纵使在当今军事实战中,仍有重要 的借鉴价值。
浏览6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