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横看学习,就是把“兵书”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 读,与同一时代的相关著作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长处,如哲 学史上的唐朝,是一个佛、道哲学和唯心主义思想盛行的时期, 唯物主义的相关理念根本不可能与之匹敌,在这种思想环境中, 兵书《太白阴经》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显得特别醒目;如书中反 子鬼神迷信、坚持唯物论之说,主张国势的强弱是可以改变的论 述,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天的辩证理论等……•; 横看不仅在军事上是可贵的,其唯物论的观点对当时的思想界也 具有相当的影响。
竖着看就是作纵向观察,即沿着历史发展的先后进行比较的 学习,与前比较有所创新和发展,与后比较看其对后世影响,这 样古今上下一联系,其作用、价值就一清二楚了,脉络也就清 晰,印象也会深刻。
- “专题式”阅读。“专题式”阅读就是竖着对某一特定性 问题进行全面了解的阅读方法。比如训练或者奇正问题,可以把 各时代兵书中的论述全部摘录下来,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进而择 其精华,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通过分析推理,得出自己的观 点,写出自己的心得。
- 必备的知识和工具书
- 懂点古汉语。学习兵书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的知识。兵 书一般是线装本,文字是右起直行,没有标点、段落,浑然一体, 没有古汉语知识是无法读下去的;二是兵书大多是繁体字,有些字 或名词术语、字意也不同现代,还有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之、 乎、者、也”之类,大量的古代军事语汇等,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古 代汉语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
- 具备一定目录学、版本学和文化史知识。这两门学问是 治学的基础和门径,要学古籍读本不可不学,前面已介绍过,不 _再重复。
兵书是记载军事与战争的书籍,是记载历史上的一种社会现 象,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许多历史。因此,要 弄懂兵书,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文化史知识,这样才能把具体战争 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才会了解某个兵家的思想哲学行 为的客观性、实事求是地评价每部兵书
古人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风俗礼仪及典章制度等与现代 人是不相同的,兵书中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些特点,全然不了解 这些习俗和生活方式,要顺利学习兵书就会有难度。如赵武灵王 的“胡服骑射”;古人记时的干支记年法(或帝王年号纪年);在姓 名前写上地名,表示籍贯或郡望,在姓名之间加“氏”,在名后面 写上“甫”或“父”字,或者不称名,直接在姓后面加上“氏”等 上古遗风,都要在了解古代文化史的基础上去认识和理解。
- 备齐工具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一就是要注意使用工 具书。工具书包括辞海、辞源、年表、历表、中西日历对照、历史 大事表、中外地名辞典、二十四史、中国历代人物生卒年表、室名 别号索引、政书、类书、年谱等等;如果从工具书中还不能深透的 理解,那就得去请教专家和学者,以学透学懂为原则。
要站在唯物辩证观的立场去学习兵书,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立场、方法,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吸收那些对相关学科建 设有益的理论精要,使之古为今用。
对于兵书中的问题,要实事求是作出客观的分析,要本着毛 泽东同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宗旨去科学地继承这份 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古代兵学真正为军事现代化、规范化和其他 学科理论的发展服务。
注: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授课用稿
四、《武经七书》作者、内容及军事思想研究
何谓武经七书“武”泛指干戈军旅之事;“经”本意是指织物的纵线,即常 说的“经纬”之“经”,“经”有常规不变之义,引申为“经典”; “武经”二字即是干戈军旅的精华理论著述。“七书”指孙子、吴 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子书,故 •
名“武经七书”,亦称“武学七书”、“七书”、“武经”等。
“经”不限于“武经”,汉朝人尊奉易、诗、书、礼、春秋等 均为经,此为儒家的《五经》,道家也有《道德经》,佛家亦有 《佛经》,兵家就是《兵经》,“武经七书”是《兵经》的典型 代表。
“武经七书”是我国军事理论著作的精华典籍,因此,读兵 书不可不读“武经七书”,从中可以窥觅中国古典兵书的基本内 容和概貌,是研究兵法者首选的重点读本。
《武经七书》是宋仁宗年间颁行的武学必读教材;仁宗期间, 朝廷将帅军事理论欠缺,他想集古代兵法之大成,为武将准备一 本百科性的武学读本,以防政军之变故;故于康定元年(1040 年),派曾公亮携相关文僚广采古代兵法和本朝军事方略,历时整 整5年之久终于编撰而成;曾公亮等编写后,仁宗亲自作序、定名 为《武经总要》。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又将《武经》中 的孙子、吴子.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集中专集 刊行,命名为《武经七书》,指定为考核武将的主要内容。
《武经七书》的排列顺序自宋以后多有差异:宋:朱服列为: 孙、吴、司、李、尉、三略、六韬;(影宋抄本《武经七书》)南宗 孝宗时期列为:孙、吴、司、六、尉、三、李(见清陆心源《仪顾 堂题跋》卷六)明代又恢复原状,一般地把孙、吴列前较统一。
此后,效法者众多,如《武经龟鉴》、《武经子学》、《武经发 挥》、《武经集要》等。
(二)《武经七书》作者与内容
- 《孙子兵法》
- 孙武其人:春秋末年的军事家,亦称孙子,字长卿,齐 国人,生卒年无详细记载,约与孔子同时(《中国军事大辞典 人物篇》);祖籍陈国(现河南淮阴县),齐景公田氏家族后裔; 据临沂汉墓出土的《吴问》残篇记载,孙武流亡至吴、齐后,经伍子胥推荐,在讨论“孰先亡,孰固成”问题上得到吴王赏识, 孙武以兵书十三篇进呈吴王,吴王以训练宫女100余人试其才 干,果有成效,后被吴王委以为将,与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于 公元前512 — 504年间,统率吴兵“西破强楚,人郢,北威齐者, 显名诸侯”。后又助太子夫差破齐、晋,使吴国称雄一时,后功 成隐退。
- 孙武其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亦称《孙武兵 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最著名的兵书,也是 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是“武经七卷”之一,且名列榜首。
据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发掘出土的《孙子兵书》竹简和青海大 通县上孙家寨115号的西汉墓发掘的《孙子兵法》佚文,均是13 篇,说明孙子的本文是13篇。据史书记载和考证,该书可能是 孙武一派的兵家著作,出于多人之手,孙武集大成为可能。
汉武帝时,任宏论次兵书,撰《孙子兵法》为82篇,图九 卷,这其中的多余篇数和图卷,可断定是后人附益的;东汉末 年,曹操删去了附益的部分,曹操对恢复《孙子》的本来面貌是 有贡献的。(唐人杜牧持此观点,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孙子》13篇,共约5 900字。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兵家战争 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提示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对战争和军事战 略、战术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其内容之丰富、哲理之深邃、文字 之苍古、思想之先进、成果之博大,不愧为是绝世之作,是军事 论著中一部伟大的、不朽的兵学和哲学著作,被世界公认为“兵 书之祖”。其13篇篇名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 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 篇、用间篇。
《孙子》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大约有400多种版本,现 存最早的版本就是银雀山汉墓的竹简本,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 版校注,1973年出版释文本。
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年间的《武经七书》本和南宋宁 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
现在最早的《孙子》单注本是影宋《魏武帝注孙子》本。
现存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本是西夏文本,台湾《书目季刊》 第十五卷第二期有此本影印本;宋以后的版本大体都是以上三种 版本演化而来。
现代译注本较著名的有郭化若《孙子译注》,杨炳安《孙子 会笑》、《孙子兵法新注》,吴如蒿《孙子兵法浅谈》。
浏览8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