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甲骨文和青铜器上的铭文(即金文)中对军事和战争的记载 是兵书的初期阶段,为西周时期形成的专门化的军事著作——兵 书准备了基本素材和条件。 ’

历史学家认为,兵书在西周形成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其一,争夺地域和王位的需要:如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灭 商的牧野之战等均是典型代表;

其二,维护统治的需要:周灭商后,为加强统治,建立了近 二十个师的常备军,即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等;

其三,尚武之风的需要:周朝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 御、书、数六艺,射、御是军事教育;西周时期,从天子到庶 民,莫不习射,目的是倡导国民习武之武风,提高国民御敌制胜 的军事技能和素质,也为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 教育打下了基础,《礼记•射义》所谓“明君臣之礼,.明长幼之 序”,就是对此种倡导目的的最精辟的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的需要与可能,促进了西周时期兵书的形 成。因历史等原因,虽然现存的西周时期完整兵书无法觅见,但 许多文献中的“军事”、“军志”的记载(成书于战国前期的《左 传》提到的“军志”;军政的内容仅见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都为后人提供了实证和信息。

2.兵书发展中的三次高潮与整理

兵书在我国历史上从萌芽、形成到春秋时期成熟至今已经历 了近3 000多年的漫长历程,先后出现过三次繁荣高潮时期:即 战国时代、宋朝时代、明清时代。

战国时代,群雄并起,竞相攻伐,频繁的战争需要促进了兵 法的研究和总结,兵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一时间,谈兵 论战,百家齐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兵书繁荣的时期;宋 朝时代,统治阶级认为:“唯养兵”可以延续其统治,因此大兴 武学,扩军备饷,加上边战需要,在这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书斋兵 • 126 • 书和守城兵书,成为兵书发展中的第二次数量高潮;明清时代, 因科考武生、武状元等需要,参加科试者为功名而要读兵书,文 人为教授要研究兵学,名利者为赢利要翻印兵书,一时间兵书辗 转抄袭,重复刊出,丛书、类书简直到了汗牛立栋之状态,此乃 数量上出现的第三次高潮。

与三次数量上的高潮相对应的是三次大的整理时期。西汉张 良、韩信次序兵法,其后任宏又校释兵书;东汉班固整理兵书, 曹操注释兵书,其间所著兵书虽不甚太多,然大规模的研究整理 为兵书和兵学健康发展开启了先河。宋代由朝廷组织编撰了大量 的兵书,进而又对兵书加以注释和原委辨析,为后人研究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依据。明清时期,学者对兵书作了大量的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工作,一批商人、学者又大批地刊刻和编辑了大量的丛 书、类书,对兵书的保存和校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兵书的著录及体例、版本

1.兵书著录与作用

兵书著录:泛指著作的簿籍之意,通俗地讲就是按文献目录 学的方法把兵书的书名、卷篇数、著者、出版者、出版年、内 容、性质按规定的格式记录在册的书籍;如古代西汉刘仆编制的 《兵录》,刘向、刘歆父子编制的《别录》、《七略》,现代的有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子部•兵家类》等。

兵书条目:即兵书著录的成果。

兵书目录:把兵书的条目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的叫做兵 书目录。 •

兵书的著录、条目、目录是为阅读兵书准备的基本条件,是 査找兵书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是我们人门的向导,具有重要的 意义。

其一,能较全面了解和掌握兵书的概况。著录、条目、目录 给我们了解兵书概况提供了方便,到底我国兵书有多少?各朝代

具体情况如何?著录等都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数据, 如:《汉书•艺文志》著录兵书五十六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 三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兵书一百三十三部,五百一十三卷; 《唐书•经籍志》著录兵书四十五部,二百八十九卷;《宋史•艺 文志》著录兵书三百四十七部,一千九百五十六卷。

这些数字较客观地反映了这些朝代的兵书情况,如果没有这 些著录,那是很难得到这些信息的。

其二,能考察兵书真伪流传问题。关于同书、同名问题的巧 合在兵书中较多,虽有《同名异书举要》、《古今同姓大辞典》可 以查证,然要准确地把握信息的真实性,还得要靠兵书著录。

“孙子”就是一例,历史上有三个“孙子”,一是春秋末年的 吴国兵家孙武,一个是战国中期齐国兵家孙膑,再就是西晋的文 学家孙绰,古时,对有卓著业绩和成就的人均称“子”,其著作 往往以其姓名命名,这样三个“孙子”的区别就得靠著录来搞清 楚了。《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兵家两个孙子的著作:《吴 孙子兵法》作八十二篇,图九卷。颜师古注:“孙武也,臣于阖 闾”;《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颜师古注:“孙膑”。此著录 不但说明历史上有两个孙子,而且有两部卷数不同的书;宋以后 因孙膑兵法失传问题,曾提出疑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 的两部孙子竹筒又得到了证实,说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准 确性和历史价值。

由于政治原因和某些学术观点问题,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假 托古人或名人的“依托之书”、“伪托之书”,要分辨清楚,也只 有靠著录。

考辨此类书籍要从二方面人手,首先是对兵书的内容进行研 究,再从训诂学角度去进行初步辨析,然后依靠各时代兵书的著 录来核证。每一时代基本上都有该历史阶段对卷籍情况的真实记 载,一般来讲,前朝书目中未著录的兵书,后一朝代书目中出现 • 128 •

了,可以断定是依托(或伪托)书。最古书目《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是考查先秦图书情况的主要依据;还有如《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提要辨证》也是用功很深的辨考真伪的 书目,如对《汉书•艺文志》中的“风后十六篇”该卷注曰“黄 帝臣,依托也”。

兵书在历史的辗转覆辙中,不时遇到失传和亡佚的危险, 《孙膑兵法》就是如此,要不是《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再加 之银雀山竹筒的问世,那就永远是疑团了,著录对考察流传问题 也是重要的史实依据之一。

2.兵书著录的体例与版本

(1)兵书著录的体例。我国古代兵书著录最早是汉代张良、 韩信序次兵法和刘仆的《兵录》,遗憾的是其著录成果均未流传 下来,此后专门的著录兵书的卷目基本没有,兵书全部著录在综 合性目录中。

我国古典目录种类繁多,体例各异,依据汪群《目录学研 究》统计和孙殿《贩书隅记》正续篇的著录,古典目录统计有 300多种,仅按其编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五种体例,即:目录学 家的“纲纪群籍、薄属甲乙”的目录,史学家的“辨章学术,考 镜源流”目录,藏书家的“鉴别归椠、仇校异同”目录,读书家 的“提要钩玄,治学涉径”目录,学术家的“穷泛至委,竟其流 派”目录。

虽然目的宗旨不一,方法有多种,然一般均有如下内容: “著录书名、卷数、著者”;有的部类之后有类序、卷名之后有小 序和解题;序的主要内容是:著者、著述原因、学术源流等解 题主要内容是:作者介绍、内容、篇目、思想体系、版本、考 辨、师承关系、评价得失等。

(2)兵书著录的版本。兵书著录的版本可提供如下资料,供 考査参考。

最早记录兵书的版本是宋尤袤所撰《遂初堂书目•子部•

书类》;其后有清钱曾的《也是园藏书记•子部•兵家类》,邰懿 辰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子部•兵家类》,邰懿辰的《四 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子部、兵家类》等;明清以来还出现了专 记善本书的善本书目,最早著录善本目录的是钱曾《读书敏求记 •兵家类》,后继者有孙星衍《廉石居藏书记》、孙从添《上善堂 书目》、汪士钟《艺芸书舍宋之书目》、于敏中《天禄琳琅书目》 等解放后1978年,我国编撰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其中子 部有兵家一类,这些版本的刊行,给选读兵书带来了极大的方 便。所谓“善本”,是指保存最好、最古老、最可靠的古代书籍。 其标准是“三性、三精、不伪不缺者、即历史文物性、学术资 料可靠性、广泛的代表性,精抄、精印、精校,勘校不伪不 缺者。

浏览5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