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流传至今有不下五六百种之多,据陆达节《历代兵书目 录》中载,兵书数为1 304部,共6 831卷,•这些要籍,不仅在 军事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相关学科重要的史料,尤其是其 中的兵法和技巧,它不仅指导了千百万次战事和武事活动,培养 出了许多著名的将帅和技击名流,也为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兴衰 开化史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史的卓越
成献。
了解和研究这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 武术工作者提高思想修养,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和技、战术等必要 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
*注:该文载《武术理论基础》一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兵书是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的生动教材。兵书是珍贵的瑰宝,是历代王朝战争胜败、兴衰交 替原因最现实的哲理研究,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研究学习 的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热情的实践和启迪。通过学习可以了解 博大精深的人文智慧和人生宝典,亦可领略军事战争中的深邃谋 略的哲理奧妙,只要您漫步兵林,精心研究,每一次理解,每一 次吸收,您都会感到震惊和振奋,您都会为我国之宝贵遗产的伟 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可以说:兵书是激发弘扬民族文化创造热 情和进行民族自强自立教育的最生动的现实主义教科书。
第二,兵书是现代人提高喻世能力水平、增强竞争意识的必 修课程。古或有云:“欲指挥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怎不识 韬略”;“要胜任历史之重任,成就一方大业,岂不读兵书。”兵 书能“究天下之理,通古今之变”,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同时也 是一门极其实用的生存字典,是现代社会各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取 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兵书”也就是兵学,兵学从本质上议,就是 人学,要成为一方大业的主宰,达到事业的顶峰,饱读兵书,借 兵权谋指导生存发展运作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喻世能力和水平, 是现代人追求成功之道的必修课程。
众所周知,兵家权谋韬略是历史上频繁残酷的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斗争的实践经验的结晶和提升,这不仅涵摄古代众多 的军事活动和战争,而且也渗透着各时代的政治、经济、外交等 治国之道,其外延还融贯了人才、管理、策划、竞技及日常交往 之中的各个领域;借用兵学思想,结合社会实践和本人所从事的 工作进行巧妙的运用,必将成为兵学意义上的“智者”、“谋者”, 成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将才”。
兵权谋的众多内容和观点有一个共同的切人点,那就是“竞 争”,即时间、空间的竞争、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机遇的 竞争、效率的竞争等,竞争是现代高科技时代的主要特征,运用 • 122 •
兵学的各种竞争方略和理念,调动本身的全部优势,是迈向成功 殿堂的“杠杆”,拿起这根“杠杆”武装自己是当务之急。
第三,是研究武术史、武术技理建设不可缺少的素材。中华 民族的兴衰开化史,战争的历史是主线,因此,研究中国武术 史,离不开兵书这是毫无疑问的。
仅从武术兵器发展的脉络而言,战争所用兵器的演变就是武 术运动所使用的器械,从形制到技法无一不是武器的借鉴和发 展,许多兵书中,均有兵器和技法的丰富材料,有的还有专门的 章节,除文字记载外,还有与此相对照的说明和插图,这些都为 武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重要史料,也为技法研究找到了 依据。
兵技巧是武术对抗性项目理论建设取之不竭的源泉。拳谚 曰“拳兵同源”,早在汉代,手搏就被列为“兵技巧”的重要内 容,后世的拳术竞技在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基本原则,许多理 论精粹的观点均借鉴和吸取了兵法中的合理内核,诸如“知己 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先算意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 战原则;“后人发,先人至”的迂直战略思想;“致人而不至于 人”的主动的战争谋略等。可以这样说,兵学中的“兵权谋, 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是构建武术对抗性项目理论体系的 主要依据。故有“古来习拳知兵法,不知兵法莫言拳”之说。 可见兵学对武学的影响是源和流的关系,是武术理论建设不可 替代的依据和素材。
兵书在记载大量的兵事和军事思想的同时,也论述了相当丰 富的军事哲学素材,与同时代的先哲相比毫不逊色,对武术学科 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孙子兵法》、《太白阴经》、
《虎钤经》关于认识论的精神论述,就达到了所处时代所能达到 的最高水平。《孙子兵法•用间篇》曰:“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 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孙 子兵法•谋攻篇》)这种未战而先知:即知其对手的“先算”的对策和准备,是无往而不胜的;唐代兵家李靖说:“兵法千章万 句,莫过于致人而不至于人”,要达到如此之效果,战前的“先 知”是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实施“强道权变”争取“先机之 利”才会使敌方受制于我,立于主动争胜的优势;《孙子兵法• 地形篇》曰:“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这是对认识论中 的“知行”问题的看法;孙子认为:“知”是“动”的前提,是 “举”的依据,“动”和“举”必须以“知”为指导,否则就会陷 于盲目的状态。
这就明确指出: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行动,而行动只有靠正 确认识的指导才不至于走偏方向;孙子还特别强调事物的表面现 象不能忽视,它是探究本质问题的征候,是“索其精”的外现表 象,这种见解,更具朴素辩证的观点,难得可贵。
兵书中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就更具有系统性,如兵书中的敌 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勇 怯、治乱、胜败及其战争与政治、战争与自然、战争与人心背向 等问题的论述,精辟、辩证完整,是当前辩证法的重要事例和 素材。
对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的论述,更具有时代的指导性, 认为地形、条件只能是“兵之助”也,真正主宰战争胜负的是人 的主观能动性,而不仅是“物”,战争中的有利时机和主动权是 可以把握的,这其中的关键要素是人的主观能动的充分发挥,只 要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弱强、优劣等均可转换,这种论述已避免 了以前的宿命论、偶然论的倾向,具有广泛的指导价值。
(二)兵书的起源与发展
浏览6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