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从发扬传统着眼认识武术。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之一。凡习练武术或传授武术都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中的精华 部分和合理内核。武术植根于华夏大地,绵延几千年,具有浓烈 的民族特色。这就是说,这个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内涵精深的传统文化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任何偏 离传统的精粹内容和合理内核的主观随意性都是使不得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武术,就是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 进、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因而受到国内外的习武爱武的人所 认同。所谓传统本来就是从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是过去 与现在交融的结果。从武术的历史沿革来讲也是如此,后人继承 了前人的,又发展了前人的。一个太极拳从陈王廷起,到后来出 现了杨露禅、吴鉴泉、孙禄堂、武禹襄等多种太极拳流派,今人 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这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的朋友说现 在的武术是“花拳绣腿”没有传统。这样说,也是不公平的。机 械地搬用自由体操动作自然是不足取的,但是保留了传统特色和 技法而具有观赏价值的武术,是不能以“花拳绣腿”为棒子打倒 的。在历史上极力反对“满片花草”的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都编进了不少武艺套路,以使士卒“惯勤肢体,活动手 足”,我们怎能把新编套路说成“花拳绣腿”呢?《纪效新书》所 以叫“新书”,戚继光在自叙中解释说:“曰‘新书'所以明其 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出于法而不泥于法”,继 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这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套路发展的 辩证法。毋庸置疑,这些套路还有瑕疵,这是可以改进和完 善的。

第三,从奥运战略着眼认识武术。奥运会是当代最髙层次的 国际运动会,各国人民都被它的精彩纷呈、充分调动人体功能和 为和平与友谊服务宗旨而心向往之。武术虽然挺进到亚运会,但 踏进奥运会的大门还要经过一段艰难的路程。但是,国人的心志 是,武术要向奥运会进军,中华民族要为奥运会贡献一个中国项 目。现在已经有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的组织,武术的世界锦标赛也 开始举行,世界武术的运动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可以预言富 有东方色彩的武术运动将在世界各国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在科学 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学者提出一个“潜科学”的概念, 这是相对于已经有了科学体系的“显科学”而言的。如果借用这 两个概念,把已经成为现代奥运会的项目叫做“显奥运项目”, 那么还有一些正在兴起的又受到广泛喜爱的非奥运项目被视为 “潜奥运项目”是不过分的。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武术和已经在 世界广泛发展的空手道、跆拳道是不是可以看做“潜奥运项目” 呢?跆拳道已经被本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列为表演项目,有朝一日 会不会成为“显奥运项目”呢?空手道已经被列为广岛亚运会的 正式比赛项目,设十多块金牌,会不会有朝一日也成为“显奥运 项目”呢?如果我们单纯以战术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只求近功, 不顾远利。把“潜奥运项目”压在那里,必会到时后悔莫及。当 然:“重要的在于参与”,不以取得金牌为唯一标准。须知如果对 现在的“潜奥运项目”不予重视,不给予倾斜政策,到时候连参 与的资格都得不到,金牌又何在呢?可以说,现在一些可称之为

“潜奥运项目”的运动而我们又有优势的项目,是到了提上议事 日程的时候了。

第四,从弘扬民族文化着眼认识武术。武术确是个在技术上 独具一格、风采翩翩的运动。正像许多外国朋友讲的,武术技术 丰富有学之不尽之感。这正是由于武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受 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滋养的结果。武术不仅有精湛多彩的技 术,且富有深邃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其他现代体育项目所望尘莫 及的。武术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和中医 学的内容,确是博大精深。许许多多的外国习武者说,他们习练 武术既是为了健身、防身,也是为了从中了解和领悟中国的传统 文化,甚至有的提出通过习武健身懂得“做人的真谛”。“完善人 生的价值”。因此发展推广武术仅仅有一个单纯的习练拳法、健 身防身的小武术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大武术观,从武术内 层和深层认识武术的哲理、伦理、学理和医理,才能充分发挥武 术的健身、防身、修身、悦身和医身的多种功能。当然,这绝不 是单纯靠体育和武术圈内的人所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学 者、专家和习武群众共同努力。(摘《中华武术》杂志1992年第 5期)。

武术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需要几 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无意也不能完全概括武术理论涉猎的方方 面面,只想提供某种思路,我们深深地感到武术理论研究需要理 性的思维和科学的认识方法。当然在操作中,还需同仁们注意到 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武术理论研究是一新生事物,尚处于探讨过程,从不 同的角度去考察,对武术某些现象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学 术上的百花齐放,同时也需要理论的规范和科学。因此,在研究 中,需要同仁们精诚合作,严格规范概念、体系、定义约定俗 成,达成共识,避免出现技术形成过程中繁多派别、种类的无谓 之争。

第二,应重视武术学科的建立,武术运动理论基础产生于武 术拳技,但又反作用于拳技,这种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面将通过对拳技的总结,借助理论媒介,传播武术运动;另一方 面技术的理论升华,为人们更深刻领悟武术拳技的奥秘提供理论 依据,寻求技术深层理论的发展。武术学科的建立显然将促进理 论的研究,继而带动武术运动的发展。

第三,武术理论基础是武术学科中一块举足轻重的基石。它 不可能描述每一个武术运动中的现象,但它抓住的是事物的整体 特征。它其中的某些问题如果向纵深发展,可以分化出一些独立 的学科。如武术哲学、武术美学等。同时武术理论基础的范围、 内容、深度并不仅仅限于本书所论及的,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我们不妨把面铺得大些、广些、深些。

第四,武术理论的科学化实际上是将技术整理而统一发生质 变的过程。要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武术运动。武术目前借 鉴了许多国外的训练方法、竞赛形式,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目 标发展。理论研究上,定性解释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必须补充相 当匮乏的较为严密的定量解释。

第五,武术运动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文人出于 阶级斗争的需要直接介人下形成的。由于文人的阶级性,加之古 典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武术运动理论体系也深深地打上了历 史的阶级烙印,存在着精华和糟粕,它既有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一面,同时也摆脱不了它时代的局限和理论缺陷。其中最为 显著的是神秘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诸如参阴阳、会造化、欲旋 乾转坤;由后天返先天,保养真气,而使之登于寿域的健身功能 说等等。因此在对武术理论体系的研究时,必须融人历史的阶级 观点。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武术运动理 论,更主要的是用科学为指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原则,扬传 统武术理论之精华,弃之糟粕,建筑科学的武术运动的理论 大厦。

武术理论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深信,只要武术界仁人志 士精诚合作,武术理论的春天即将扑面而来。’

三、中国兵书与学习

(―)兵书释意与意义

兵书是一部伟大的智慧宝库,是我国先哲在血与火的斗争中 总结出来的瑰宝,其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真 乃“穷年莫究、累世莫殚”,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a

兵书成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语汇,最早见于《汉书•艺文 志》,泛指关于军事战争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 按照文史学家的概念,兵书凡指1912年(即辛亥革命前)形成 的有关军事和战争的专门著作。其特征有二:即类属分明和时代 性的特点。前者是指古代著作中的军事著作,而不是其他方面的 内容;后者更确切的说明兵书是古代的战争的书,这是相对于军 事著作而言的。

浏览4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