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斋先生曾说:“拳道极细微,莫以小道视。”大成拳养生 健舞虽然侧重于养生健身,但一招一势都不是花架子,都可以用 于实战技击。学习养生健舞的防身应用,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练者 的体质,使其筋骨强健、手脚灵活、耳聪目明,具有良好的柔 韧、力量、速度、灵敏和耐力等素质,而且能培养勇敢、果断、 机智、忍耐等优秀品质。因此,学习养生健舞防身应用,无论对 除暴防身、强身健体,还是对深刻领悟大成拳功法功能等,都是 非常实用的。下面略举几例:
- 蛇缠手的防身应用
当对方右拳击来时,我用右式蛇缠手的引化动作,扫开对方 的右臂,同时右掌变拳猛击对方(234、235、236)。
图234 图235
- 推波逐浪的防身应用
当对方左拳向我击来时,我以推波逐浪的动作,从上向下挂 开对方左臂,然后迅速变掌为拳,以单拳或双拳击打对方(237、 238、 239)□
图237 图238

- 转身探马的防身应用
当对方右拳向我击来时,我以探马的动作由上向右下方缠锁 对方右臂,待我两手运行至上方时,再用拳或掌击打对方面部 (240、 241、 242)o
- 右绵手的防身应用
当对方右拳向我击来时,我用右绵手缠绕对方右拳,当完全 引化对方右臂时,右掌变拳以钻拳之势击打对方咽喉部位(243、 244、 245)□
图243 图244
奔马式与雾豹式的连环应用
在我与对方对峙的瞬间,突然向对方进攻,先以奔马式的左 右圈锤击打对方头部两侧,然后向前下方扑打对方,最后,再以 两拳或两掌向前上方击打对方(246、247、248)。
圉246
- 劈山式的防身应用
(1)主动进攻:当我与对方对峙的过程中,突然以正劈动作 劈打对方面部,然后再以反劈动作劈打对方面部或胸部(249、 250、 251)□
大成拳养生真传(2)被动还击:当对方左拳向我击来时,我用正劈的动作劈 开对方左臂,然后以反劈的动作劈打对方面部(252、253、 254)
0图22
图253
- 右旋掌的防身应用
当对方右拳向我击来时,我稍向左闪身,然后,在向右转身 的同时,以右旋掌之势击打对方
笫五章 大成拳功力按摩术
当人体机能失调时,则引起病变出现,通过适当的按摩手 法,可对失调机能进行调整,使其恢复正常,而起治疗作用。如 肌肉痉挛者,通过按摩,可使有关肌肉系统内能得到调整;气滞 血瘀者,按摩后可使气血内能增大,加速其循环,从而解除因气 滞瘀血引起的各症证。
在传统的按摩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掌力或指力,这些力量即 是各种手法的传导动力,为此通常在装有细沙或大米的布袋上进 行推法、滚法、揉法、摩法等练习。与之不同的是,大成拳的功 力按摩是以自身修炼的“内力”、“内劲”作为按摩手法的动力, 它比传统的按摩具有更大的渗透性,而且手法亦具有独特性。因 此,该法效果显著,康复率极高。
从广义上讲,按大成拳的“七妙法门”进行训练,即可获得 较强的功力,若再掌握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经络学说及相应手 法,就能进行自我保健按摩。对于主修功力按摩者,或为了增加 按摩功力者,也可专习应用于功力按摩的站桩与试力。这些功法 专一性强,是专为按摩而设立。当然,学好了这些站桩与试力, 除对按摩具有独到的作用外,也能以此功力进行擒打、跌摔、自 卫等。
第一节功力按摩的桩功
一、抓按桩
两脚左右分开,与肩同宽,平行而立,两脚掌平均着力,两 膝微屈,头直颈竖,闾骨正直,臀部后坐,两臂略呈弧形,置于 体侧,与自身约成60度,两肩放松,腋部半虚,两手微呈爪形, 两手掌心向下,十指斜向前方。要做到虚灵挺拔,舒适均整(图 258) o *.
图258
【意感活动一】设想两手各抓按水中漂浮的气球,开始时, 可体会气球对我手掌的弹性作用;继之,意欲将其按于水中,待 球体淹没水面后,再使其依赖自身的浮力浮出水面。
【意感活动二】设想我两手各抓按■一木桩,意欲将其按至地 面深土之中,待其离地面约一手距离时,再将其抓提出来。
【试力一】当抓按气球的意感活动有基础后,可做实际有形 的肢体动作,在意感按球体时,两手缓缓下行,使两臂与自身体 侧约30度;在气球向上漂浮之时,配合两臂做上行动作,使之 与自身约90度,如此反复练习(图259、260、261 )
o 图259 图260 图261

【试力二】在做提按木桩的意感活动时,配合两手、两臂的 动作即可。随着向下按木桩的意感活动,两手随之做下按动作; 使两臂与自身成30度;意感上提拉木桩时,两手略呈爪形,两 臂上行,与自身约90度,如此反复进行。
二、托握桩
下肢基本同抓按桩,两臂抬起至身前,并略向旁开,两掌与 肋部同高,两掌距离略宽于两肩距离,两手掌心向上,指尖斜向 内前方,两手稍内含,呈爪形状,如提握一球体。周身放松,两 眼平视前方,呼吸自然(图262)。

【意感活动一】开始可设想两手各提握一纸球,以后逐渐变 为木球乃至铁球。提握球体时,两手可配合适当的松紧活动,好 似要把球体抓破握碎之意。
【意感活动二】设想两手在提握球体之时,两腕向上做弹抖 动作,意欲能将球体向上掷出,待球体掷出一尺高度后,再落至 我手,体会球体落于我手的重力感、充实感。
【试 力】两手缓缓向上提起,待提至胸部位置时,两臂随 之内旋,至两手与头同高,两手掌心斜向前下方;然后两臂外 旋,与此同时两手自然下落至胯前部位,并使掌心向上。如此再 使两手做第二个试力动作。在整个试力中,意感两手如抓一球而 不脱落(图 263、264、265) o

三、提插桩
脚前后分开,约一脚半距离,呈丁八步,左脚或右脚在前 均可。现以左脚在前为例:身型正直,两腿略屈,身体重心前四 后六;两掌提起至胯前部位,掌心斜相对,十指向下,两手如插 身前松软沙土之中。若右脚在前,则为右插桩(图266)。

【意感活动】设想两手插入身前松软沙土之中,并以此体会 细沙对手部的重力感和厚度感;也可设想两手同时或分别在沙内 做反复提插动作,并由此感觉细沙对手的阻力感或摩擦感。
【试力】左手向上提拉胸前约半尺距离,再将其向下缓缓 做插沙动作至胯前;然后,使右手向上提拉至胸前约半尺距离, 再将其向下缓缓做插沙动作;最后,使双手同时向上做提拉动 作,再使之向下做插沙动作(图267、268、269) o依此顺序,使 左手、右手、双手交替做提插动作。
图267 图
四、揉挤桩
以左式为例,下肢要求同提插式;左掌置于心窝正前方约半 尺距离,掌心向下,指尖斜向右前方;右手置于脐部正前方约半 尺距离,手心向上,指尖斜向左前方;两手如托抱一气球,此为 顺向揉挤式(图270);若将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则为逆向揉 挤式。
图270顺向揉挤右式的揉挤与上述动作相反,也可分为顺向与逆向揉挤式。 凡同侧的的下肢在前,上肢在上,则为顺向;若一侧下肢在前, 上肢在下,则为逆向。
【意感活动一】意想两掌托抱气球,并缓慢均匀地在球体上 做轻揉动作,比如双掌可进行同向的揉动,也可进行相反方向的 揉动,以此体会气球的圆滑感与弹力感。
【意感活动二】设想两手如抱一气球,并缓缓以两腕带动两 手向内做挤压动作,以此体会球体受挤后的反向弹性作用。
【试力】在揉挤桩的前提下,气凝神静,周身放松。左式 揉挤桩试力时,先使两掌对球体做顺时针揉动(图271、272、 273)。待揉动3次后,再使两掌对球体做挤压动作,当挤压至胃 部同高、两掌约一拳距离时,再使两掌分别向上、向下拉开,拉 开至在上的手与眉平齐、在下的手在裆前部位(图274、275、 276)
o图274 图275 图276右式的试力动作,其揉动为逆时针进行,挤拉动作与左式的 试力类同。
五、朱砂一指桩
以左式为例,下肢要求同提插式;左掌置于脐前约半尺距 离,掌心向上,指尖斜向右前方;右掌置于心窝正前方约半尺距 离,拇指垂下,指端指向左手掌心,其余四指呈空握拳状;也可 依次将食、中、无名、小指的指端指向左掌,其余的四指呈空握 拳状(图277)。
图277
右式练法与左式类同,仅将右掌在下、左掌在上。
【意感活动】不论哪一指端向下,均可设想在指端处有一小 球,轻轻一弹,使之落入下方的掌心,以此体会小球击中掌心之 情景。
【试力】左手下拉,至脐下三、四寸距离处,右手上提, 与眉同高,然后左手上提,右手下行,至胃前部位,使右手伸出 的指端与左手掌心约三、四指距离;在右手下行的过程中,可设 想伸出的指端,随左手的上行而做点、弹动作(图278、279、 280) o
右式练法与左式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大体与矛盾桩相似,以左式为例:下肢同提插桩(不必象矛 盾桩那样要求裹胯),两臂抬起,左臂在前,与肩同高,左掌心 斜向右后方,与自身约一尺二寸距离;右臂在后,略低于肩,右 掌与自身约一尺距离,掌心向下,指端斜向左掌心,两手约一尺 距离(图281 )
o六、矛盾感应桩
【意感活动一】设想两臂如环抱一氢气球,既不要太用力使 之瘪陷,又不要用力太轻使之升飘;也可设想各指间如夹一小气 球,体会它们的弹性作用。
【意感活动二】设想右手拇指与左臂有一皮筋牵拉,其余四 指的指端与右手之间各拉一橡皮筋,以此体会两手间的皮筋牵拉 作用。
【试力一】右手向右平旋一个角度,使拇指与左手劳宫穴相 对,并使之向下轻轻扳动3次(图282、283);然后,将右手向 左平旋一个角度,依次将食指、中指对准左手劳宫穴,使之向下 轻扳3次(图284);最后,右手腕外旋,掌心向内,依次将无名 指、小指对准左手劳宫穴,使之向内轻扳3次。
【试力二】依上法两手的角度,分别使右手的各指端对准左 手劳宫穴,并以顺时针划圈的方式代替上述扳动动作,每指共做 3次。
图283 图284
【试力三】依上法两手的角度,从拇指开始,依次使右手的 各指向劳宫穴做空透动作。具体方法是:左手向右后方移动,右 手向左前方运行,使两手做逆向的对挤动作,待右手指端与左手 劳宫穴约二、三寸距离时,将两手拉开至原位,如此对挤共做3 次(图285、286)
O每次对挤时,右手指端意欲穿透左手掌心。
图285 图286

以上是左式练法,右式练法与之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第二节功力按摩的方清
通过双手的指、掌、拳或肘关节等部位,对体表进行或点或 按或揉的操作,即为按摩手法。按摩时要依己“内劲”代替常 力,使之产生非凡效果。其中指的接触面较小,渗透性较强;掌 的接触面较大,有效部位较广;拳与肘可作为一些特殊的手法应 用。操作时,要根据患者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手法,而且其力度 要掌握好,一般要由轻到重,由柔至刚,轻重互用,刚柔并济, 其目的就是使功力能传感于患处或穴位深处。操作中,应严格掌 握“轻而不浮,重而不呆”的施术要领,避免产生痛痒感觉。
一、指法
- 单指点法
将手呈空握拳状,然后,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指面向下做 点压动作(图287)
o此法操作时,指面可离开体表,也可不脱 离患部;力度要深透含蓄,节奏要平稳,连续不断。
图287
此法主要适用于骨缝处的穴位,或某些小关节的压痛点,或 某些肌肉丰厚之处。
【功 效】祛痛通经、温经散寒、调理气血。
- 单指揉法
将食指或中指伸出,其余四指做空握拳状,然后从指端罗纹 面处接触体表做顺时或逆时针的旋转动作,并以此带动皮下组 织。
此法可适用全身各部,对少儿尤其适用。动作要有节奏性, 频率为120- 160次每分钟。
【功 效】化淤消肿,理气健胃,发汗解表等。
- 单指擦法
将五指中的四指做空握拳状,以食指或中指的指肚罗纹处贴 于体表,稍用力做单向或双向往返的摩擦动作,使之产生一定的 热度。此法操作时,动作要平稳,往返距离不可太短,力度不可 太大,以免擦伤皮肤。
【功 效】行气活血、壮阳补气、疏筋通络等。
- 单指掐法
用拇指或食指的指甲进行抓切即为此法。若用拇指操作,食 指的指端可托按于拇指指端上部,为做辅助动作(图288);若 用食指操作,拇指亦可做适当辅助动作。
因指甲坚锐,故亦可称“指针法”,常可用于骨缝之间,尤 其适用第二掌骨疗法。操作时要注意力度,不可抠破皮肤,而且 掐的次数不可太多,适可而止。
图288
【功 效】开窍急救、温脑回阳、特殊诊疗等。
- 双指点法
微屈食指和中指,使指端接触两个部位或两个穴位,然后同 时做点压动作(图289) □
该法同时点两个部位操作,具有一定牵连性与互透性,根据 实际情况,我可一指点压某穴,另一指点压痛处,也可同时点压 两个关连穴位,两指的距离要根据情况而定。
【功 效】和血化淤、平衡阴阳、消炎止痛等。
- 双指捏法
拇指与食指,拇指与中指在患者某部做对称性的挤压动作, 即为捏法。前者适用于小范围肌肉、皮肤的操作;后者适用胳膊 或腿部肌肉的对挤操作(图290)。
图290
此法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可使两穴互通,两经互感,对于深 层次疾病及慢性病患者,常选此法操作。
【功效】舒筋通络,祛风解痹,消除疲劳等。
- 五指拿法
此法早在明朝时期就作为一个常用的代表手法。具体操作 为: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进行揉捏肌肤,它是由捏法衍变 而来(图291 )
o 兰.成拳养生真竺 .
图291
操作时,腕部要放松,指面要用力,手法要由轻至重,因该 法刺激较强,拿后应辅以揉摩之法。在临床上常用该法拿头部、 上肢部或下肢部等。
【功效】开窍提神,温筋祛寒,解痉止痛等。
二、掌法
- 单掌按法
即用左掌或右掌按压于体表,其着力点可在掌根、鱼际或全 掌。按压后要稍停片刻,再做第二次按压(图292)
o操作时, 尽可能使周身之力运达于掌部,如果加快按压频率,则为单掌振 法。
该法接触面较大,用于腰背部时,力量可大些,按于胸腹部 位时,力度可适当小些。
图292

【功 效】疏通活脉,理气散寒,活血化瘀等。振法还有调 整肠胃功能的作用。
- 单掌推法
用单掌向前推动的操作方法,即为推法。根据接触面积的大 小和着力点不同,可分为大鱼际推、小鱼际推和掌根部位推。
推动时力量沉而不滞,轻而不浮,速度不可过快,以免滑 过,又忌用僵力,擦伤皮肤。
此法多用于背部、腹部、四肢部位等。
【功 效】宽胸理气、温脉消寒、舒筋活络等。
- 单掌摩法
用掌根或全掌在体表环形擦摩移动,即为该法。摩的方向可 左可右,一般常以右摩为主。摩法的力度较轻,以在表面摩动为 主。
采用摩法时,要以腕带掌。摩法可应用于全身各部,力量虽 轻,但通过轻快的摩动(100次/分钟左右),使之产生热力,而 作用于患者筋肉深层。
【功 效】理气和中,消积化滞,健脾和胃等。
- 单掌拍法
用单掌的掌根部位,或大小鱼际部位,或全掌对患部进行拍 打,即为拍法(图293)。拍打时,腕关节要放松,动作要灵活。
图293
单掌拍打时,要有一定节奏,其力度与次数以皮肤出现微红 为度。此法尤为适宜肩背部,腰熊部和下肢外侧部。
【功效】解疲惫,行气活血,除痉消钝等。
- 双掌搓法
两掌放松,以掌面挟住患者肢体,然后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 揉动作(图294)。此法可分为横搓和纵搓两种。
两掌搓揉时,意感两掌热力互透。此法若作为结束手法,可 缓解刺激手法引起的不适之感。
图294
【功效】疏肝理气,舒筋活脉,调理气血等。
三、拳法
1.拳击法
五指呈空握拳状,然后向患部或某穴做击打动作(图295)
o 根据着力点的部位不同,此法可分为拳面击、拳背击、拳眼击三种。
图295
拳面击常用于腰背部位,拳眼击与拳背击主要用于四肢部 位。这些方法可用来治疗肢体疼痛麻木等。操作时触面要平稳, 力量不可太大。
【功 效】通畅气血、安神定魄、舒筋通络等。
2.拳顶法
该法包括拳面顶、拳眼顶和拳背顶。与拳击法不同的是:拳 击法需离开体表做击打动作,而拳顶法则始终不离开体表做平稳 而有力的顶压动作(图296)。
图296
拳顶法多用于肩背部、腰部、臀部及四肢部。通常可治疗这 些部位的痉挛、迟钝及痹痛等。
【功 效】解痉止痛,舒筋通络,通畅气血等。
四、肘法
- 肘压法
将上肢弯曲,使肘关节置于患者体表,然后向下垂直用力, 以肘尖部位做一上一下的按压动作,每压一次要稍有间歇(图 297 )
0 图297
肘压法属于力点较重的手法,通常用于腰部或肌肉发达处, 按压时要缓缓用力。常用此法治疗顽固性腰腿痛等疾患。
【功效】活络通脉,行气解痉、活血化瘀等。
- 肘旋法
与肘压法类似,肘压某部后,以肘尖为力点,然后做顺时针 或逆时针的旋转动作。操作时尽量使周身之力带动肩部,再以肩 部催动肘部运动。
此法可带动更为深层的筋腱组织,传感性较强,作用于腰 部,可传应于下肢或上肢远端部位,对于医治腰肌强硬等慢性疾 病有疗效。
【功效】与肘压法相同。
五、特殊手法
- 指掌对透法
用一只手掌贴触于患者肢体,另一只手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端 面轻点于对侧,而且,轻点之指要对住另一侧手掌的劳宫穴处, 意欲此指能贯穿对方肢体,而直达劳宫穴处(图298)
o根据两 手操作的具体情况不同,此法可分为:
图298
(1) 定掌定指法:手掌与对侧的所点之指,基本上做静止状 态,只用“暗力”使两者之间做对挤动作;或者,在此状态下, 使所点指端的热力穿达于对侧的掌心中。
(2) 定掌运指法:手掌按于患部,所点之指在对侧做或点或 揉或摩的动作。
(3) 行掌定指法:所点之指轻点患部或某穴,对侧的手掌可 做一些操作手法,如或按或摩或拍的动作。
- 行掌运指法:所触手掌与所点之指同时在两侧做相应的 或点或揉或摩等操作手法。
【功 效】在操作上,指掌对透法具有较强的穿透性、感应 性与传导性,具有畅通经络,补益元气,增强疗效之功能。例 如,当我右手点按肺俞时,左手则可贴于对方胸部,这对于治疗 肺部疾患有特效;当我右手点按大肠俞或小肠俞时,左手在对侧 腹部操作,则对治疗肠道炎、消化性疾病有较好的效果,就是因 为功力互透性的结果。
两掌同时相对触按于患者体侧,进行互透的操作,即为此 法。根据两手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两掌交叉对透法和两掌平行对 透法,操作时意想两掌功力互相传递(参见图294)。
- 双掌同扶法:两掌轻扶于肢体,几乎处于静止状态,只 用“暗力”使两掌之间做对挤动作。
- 双掌对按法:两掌同时对肢体做对挤动作,操作时,两 掌可稍离肢体。
- 双掌对旋法:两掌同时在肢体表面做同向的或逆向的旋 转动作。
- 双掌运一法:一掌扶按于肢体不动,而另一掌在对侧做 单一的操作方法,如或推或按或摩或揉或拍等。
【功效】双掌对透法的操作面较大,具有很好的热感性, 利用此法可激活神经,恢复体能,温养筋肉,通经活血等,临床 上常用来治疗风湿病、肩周炎、腰腿痛等疾病。
第三节经络与穴住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大动脉,而穴位则是这些动脉中的驿 站。经络以穴位为据点,穴位则以经络为通路。
经络的基本功能为: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 病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穴位是经络之气散发、出入的部位,它具有输注气血、反应 病痛、近治和远治作用。
经络系统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两大主要部分。在十二经脉 和任督二脉中大约分布360多个穴位。
功力按摩中常用的有100多个穴位,最常用的只有50-60 多个。穴位是人体中的特定要穴,有的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如膻 中、中腕既为八会穴,又为募穴;又如内关和外关,既为络穴, 又为八脉交会穴。所以,选穴时要尽可能考虑这些关键穴位。
一、五输穴
(60多个)
此类穴位又叫本输穴,分布在四肢十二经脉的本部。五输穴 对于头部、躯干的标部,以及所属的内脏和器官可产生重要的治 疗作用。常用的五输穴有以下8个:
- 劳宫
归属:手厥阴心包经。
部位:掌心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之间。
主治:心悸、胃痛、呕吐、热病无汗。
手法:掐、按、摩。
- 鱼际
归属:手太阴肺经。
部位: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眩晕、发热恶寒、胸背痛、喉痛。
手法:掐、揉。
- 后溪
归属:手太阳小肠经。
部位: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内际。
主治:目翳耳聋、咽痛牙痛、头颈强痛、肘臂挛痛。
手法:按、掐。
- 间使
归属:手厥阴心包经。
部位:腕横纹上三寸,掌长肌健与饶侧腕屈肌健之间。
主治:胃痛呕吐、肘挛臂痛、心悸。
手法:拿、揉、按。
- 曲池
归属:手阳明大肠经。
部位:屈肘,肘横纹外端凹陷中。
主治:肘臂肿痛、上肢不遂、高血压病、热病发烧。
手法:点、按、拿、揉。
- 足三里
归属:足阳明胃经。
部位:屈膝、外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便感、下肢麻木疼痛、高血压。
手法:按、点、摩。
- 阳陵泉
归属:足少阳胆经。
部位: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处。
主治:膝部酸痛、胁肋胀痛、半身不遂。
手法:揉、按、摩、点。
大 成费葬 生真侑
- 涌泉
归属:足少阴肾经。
部位:足底前部,卷足时,足心前1/3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昏迷、偏头痛、高血压、小儿发热。
手法:摩、揉、按。
二、原穴
(14个)
原穴是脏腑经络中原气驻留的部位,而原气则是推动经络进 行各种生理活动的力量。常用原穴诊断治疗该经络和从属脏腑的 疾病。在此介绍7个常用的原穴:
1 .合谷
归属:手阳明大肠经。
部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楔侧的中点。
主治:头痛、手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发热、指挛。
手法:点、摩、按。
- 太渊
归属:手太阴肺经。
部位:腕横纹侧端、棍动脉槎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乳肿腕痛。
手法:点、摩、按。
- 神门 *
归属:手少阴心经。
部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健的饶侧凹陷中。
主治: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胁痛烦闷。
手法:按、揉、拿。
- 大陵
归属:手厥阴心包经。
部位:腕横纹中央,掌长肌与饶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心痛、心悸、呕吐、胃痛、上肢麻木。
手法:按、摩、揉。
- 气海
归属:任脉。
部位:脐下一寸半。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腹泻腹痛、四肢乏力等。
手法:揉、按、摩、推。
- 太溪
归属:足少阴肾经。
部位: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牙痛喉痛、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手法:推、揉、按、点。
- 太冲
归属:足厥阴肝经。
部位: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下肢瘫痪。
手法:按、揉。
三、络穴
(15个)
络穴是十五经脉分出处的穴位,本络脉的病候、有关表里经 脉的瘫痪、慢性病等都可用络穴治疗。下面介绍5个常用的络 穴:
- 列缺
归属:手太阴肺经。
部位:槎骨茎突上方,腕横骨上一寸半。
主治:咳嗽气喘、牙痛腕痛、头项强痛。
手法:按、揉。
- 内关
归属:手厥阴心包经。
部位: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梗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失眠多梦、心律不齐、胃痛呕吐、热病、高血压。
手法:按、拿、揉。
- 外关
归属:手少阴。
部位:腕背横纹上二寸,栈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肘臂手指痛、胸胁痛、头痛、耳鸣。
手法:点、按、揉、拿。
- 鸠尾
归属:任脉。
部位:剑突下,脐上七寸处。
主治:胃腹痛胀、呕吐、心绞痛。
手法:摩、揉。
- 丰隆
归属:足阳明胃经。
部位:外踝与外膝眼连线中点。
主治:小腿麻痛、下肢痿痹、咳嗽。
手法:点、按、拿。
四、孙穴
(16个)
郡穴是经络气血汇聚深入之所,多用来治疗慢性病和作为经 络诊断的要穴。下面介绍4个常用的孙穴:
- 阴鄱
归属:手少阴心经。
部位:在神门穴上半寸处。
主治:盗汗失眠、心悸、怔忡。
手法:拿、点、按。
- 部门
归属:手厥阴心包经。
部位:腕横纹上五寸,掌长肌腱与^腕屈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头晕、恶心。
手法:揉、按、拿。
- 孔最
归属:手太阳肺经。
部位:在尺泽与太渊连接上,腕横纹上七寸。
主治:气喘咳嗽、音哑喉痛、肘臂挛痛。
手法:按、揉、拿。
- 梁丘
归属:足阳明胃经。
部位:骸骨外侧上两寸之凹陷中。
主治:膝痛冷麻、胃痛腹胀。
手法:按、点。
五、俞募穴
(30多个)
俞穴为经气转输之穴,募穴为经气汇聚之穴。俞穴在背部, 募穴在腹部。它们前后呼应,可通过压痛来检查和治疗内脏疾 病。下面介绍10个常用的俞募穴:
- n中
归属:任脉。
部位:两乳之间,于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主治:胸闷胸痛、咳喘、乳汁不足,心悸心慌。
手法:摩、点、按、揉。
大成拳■养 生鼻传
- 巨阙
归属:任脉。
部位:脐上六寸。
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消化不良。
手法:按、点。
- 中胱
归属:任脉。
部位:脐上四寸。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食少纳呆。
手法:揉、按摩、推。
- 关元
归属:任脉。
部位:脐下三寸。
主治:遗精遗尿、腹痛、腹泻、痛经。
手法:摩、揉、按。
- 期门
归属:足厥阴肝经。
部位: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主治:胸肋痛、呕吐腹胀、肝脾胀大。
手法:按、揉。
- 天枢
归属:足阳明胃经。
部位:脐下旁开二寸。
主治:腹泻、便秘、月经不调、行经腹痛。
手法:摩、揉、推。
- 肺俞
归属:足太阳膀胱经。
部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主治:外感内邪、咳嗽气喘、背肌劳损、胸闷。
手法:按、点、揉、摩。
- 心俞
归属:足太阳膀胱经。
部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主治:失眠多梦、心悸胸闷。
手法:按、点、揉、摩。
- 肾俞
归属:足太阳膀胱经。
部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主治:遗精阳痿、胸痛、月经不调、耳鸣目昏。
手法:点、按、揉、摩。
- 命门
归属:督脉。
部位:第二胸椎棘突下。
主治:胸背疼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手足冷痛。
手法:按揉、点摩。
六、八脉交会穴
(8个)
即列缺、内关、外关、后溪、公孙、申脉、临泣、照海等8 穴,此8穴是十二经脉分布的本部与奇经八脉所分布的标部相交 处。这是一种上下联系的方式,利用此原理可进行上下、手足的 配合治疗。
七、八会穴
(8个)
此8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之气 所聚会的部位,临床上,可用这八穴治疗相应的内热病。
中肮、膻中、太渊、阳陵泉已在上述有关穴位中介绍,另4
穴是:
- 章门
归属:足厥阴肝经。
部位:第十一肋端处。
主治:胸闷、胸肋痛、肠鸣、腹泻。
手法:按、摩、揉。
- 大抒
归属:足太阳膀胱经。
部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主治:项强头痛、发热、咳嗽、肩胛酸痛。
手法:按、摩、点、揉。
- 隔俞
归属:足太阳膀胱经。
部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
主治:恶心呕吐、胃痛、咳嗽。
手法:按、揉、点。
- 悬钟
归属:足少阳胆经。
部位:外踝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腿膝肿痛、项强、头痛。
手法:按、点、拿。
八、交会穴(约
103个)
两经或两经以上经气相交或会合处的穴位叫交会穴。由于这 些穴位互相沟通,所以临床上能兼治交会经脉的疾病。下面介绍 10个常用的交会穴:
- 百会
归属:督脉。
部位:后发际正中直上七寸。
主治:头痛头晕、鼻塞耳鸣、失眠健忘、脱肛遗尿。
手法:按、摩、揉。
- 迎香
归属:手阳明大肠经。
部位:鼻翼旁半寸,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不通、口眼歪斜。
手法:掐、揉。
- 人迎
归属:足阳明胃经。
部位:喉结旁开一寸半。
主治:咽喉肿痛、喘息、胸闷。
手法:按、点、揉、拿。
- 天突
归属:任脉。
部位: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气喘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
手法:按、揉、摩。
- 风池
归属:足少阳胆经。
部位: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取 穴。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鼻塞、神经衰弱。
手法:按、拿、点。
- 哑门
归属:督脉。
部位:在第一、二颈椎之间,后发际上半寸。
主治:项强头痛、聋哑中风、舌强不语。
手法:按、揉。
- 大椎
归属:督脉。
部位: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外感发热、咳嗽气喘、落枕。
手法:按、揉。
- 肩井
归属:足少阳胆经。
部位: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肩背痛、项强、手臂上举不利、高血压。
手法:点、按、拿。
- 环跳
归属:足少阳胆经。
部位:股骨大转子与熊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腰腿痛、偏瘫。
手法:按、点、摩。
- 三阴交
归属:足太阴脾经。
部位: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的中央。
主治:痛经闭经、遗尿、小便不利、失眠、眩晕。
手法:点、按、拿、摩。
九、经外奇穴
未列入十四经脉之内,但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叫经外 奇穴。下面介绍5个常用的经外奇穴:
浏览94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