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当武功技术内容辑录分类必须说明几点:


  • 名称为某拳、某掌、某剑等,即归拳械类;名称与行气 养气有关者,即归气功内养类。

  • 各类功法排列的前后顺序不表示主次关系。

  • 武当武功今已名世者众多,此中仅是已掌握的部分。

  • 对于虽已掌握到的功法,但尚无资料考证其确属武当武 功体系者,暂未辑录。


(二)武当武功技术内容辑录

  1. 拳械类


拳类

  • 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此拳由陕西省文化厅离休干部刘 会峙先生1986年献。此拳特点:融拳架、推手、散打于一炉。技 法分上中下各八法,计二十四法。其上乘功夫能达到哼哈二气凌空 劲的无形弹放。俗称“打人不露形'其套路动作有七十五势。

  • 武当赵堡和氏太极拳。此拳为陕西西安化工厂供应科干 部刘瑞1988年4月献。此拳强调身心合修和拳境的松、静、空。


特点:拳架小巧,动作柔和,有祛病延年之效。

  • 武当太乙五行拳。此拳原名“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 势”。传人为浙江金子锼先生(已故)。原为明弘治年间(1488 — 1504年)武当山紫霄宫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所传。金先生 1929年秋到武当山出游客居,从武当山道总徐本善之高足李合林 道长学得此拳。因遵师训,金自秘练近50年未示于人。直到 1980年秋,在太原“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始公布于众,先 生在丹江、武汉、浙江、上海举办学习班,传授此拳。


此拳宗理于五行,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宗旨,讲究尚意 不尚力,贵化劲而不硬抗,辨位于分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 有独到的手、步、腿、身、眼之型与法。拳法特点:柔和绵软, 桩式沉稳,腰随膀转,两手抱环……方丈之地即可演练。

  • 武当纯阳拳。传承人汪兆辉,武昌机床附件厂工作。按 此拳所言的传承关系,相传为唐吕洞宾(号纯阳)所传。清光绪 年间,武当道士王至道(号余化龙),从龙心道长学得此拳。 1927年,至道到武昌蛇山武当宫传授刘定国,刘遵师训,闭门持 练50余年,1971年传与汪兆辉。汪兆辉于1988年将此拳整理成 书,名《武当纯阳秘功》。


此拳特点:以其拳诀云:“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 穿连不断;踩步悬足,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 武当太乙神剑门拳功。此拳功由北京关亨九老人所献。 按其门历代口传亲授,始祖为武当张三丰,其先祖所著《武当拳 宗》备载其详,惜文化大革命原古本遗失,无从详考。但关亨九 记之尤详,已追写成章,定名为《武当修真秘笈》,《武当》已于 1988年作为特辑增刊发表。


此拳功法天地取阴阳,用轮轴之理。架势上主张法无定法, 势无定势,随其自然。用法上讲究左右逢源,出人自由,不封不 绝,不支不架,出手如鹰隼,发手如鹏展,又静又快,先思后 击。另有器械游龙剑、天罡刀、青龙杖等等。

  • 太和拳。承传人周忠明,武汉市人,于1967年17岁时 去锦西,从其外伯公叶青老人学得此拳。由湖北省武术挖整组于 1983年从周忠明处挖掘整理出此拳。据叶青老人口传,此拳源自 武当山道门中,因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而取拳名。拳分六路:小 青、大青、穿手、行门、云扑、练拳。


此拳有阴阳桩、摇粧、朝天桩三桩功法,强调“练拳先练 桩,练桩先练气,练气先练意”,拳诀有“开台两裆,阴阳二雄, 左右逢源,前揭后仰,倒海翻江,对天烧香”云云。

  • 武当恒山派武术——迷魂拳。传承人,张开文,江苏 人,为该门18代传人。该门为明初武当山青风道长在恒山白云 观传出。其拳偈为“曲径通幽处,道院花木深,一线若灵明,往 来自通神”。行拳诀有“行拳巧摆云雾阵,列阵封域神关门,软 硬兼施连环打,身形显忽迷敌魂”。套路有三,第一路五十六势。 其他不尽知。

  • 六路拳。该拳为武当功家南派拳术,该派邓钟山先生 言:“大凡以吾六路与敌交手,须以静制动,以缓制快,以柔克 刚。”邓编著有《六路拳交手图说》。

  • 武当内家乾坤门功法拳械。云南个旧市武协副主席王树 璋12岁时,拜武当云游道长赵超然为师,学得本门派拳械,王 从师后经10余年刻苦学练,得本门铁喉头功、鹰爪功、内气功 (童子功)、风雷掌、乾坤钩等拳械之传,至今习得上乘功夫。以 前严守师训从不外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受感召才将本门功 法献于世。1985年,云南曾整理出他的《武当内家功法拳械》资 料一、二卷。详情待考。

  •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该拳博大精深,其“劈太极” 超出推手之外,可以应付任何形式的对抗。原式太极拳传人河北 刘德宽后,刘传赵蠢州,赵又传万籁声。全套七十二势。

  • 武当赵堡太极拳。它较完整系统地保留了武当张三丰 祖师所创三合一(拳架、推手、散打三者融于架子之中)的太极拳术,共有七十五势。在技法上有上、中、下八法,共二十四 法。在健体上有内外五行理论和内外修炼法。其特点以柔克刚, 刚柔相济,含而不露,发劲暗不露形。以慢胜快,慢劲快打,后 之以发,先之以至。在推技方法上,轻灵圆活,连珠应用,顺势 借力,巧擒巧拿,狠咧弹发。当代传人陕西刘会峙。



  • 武当擒拿一百零八手。是武当擒拿术中的一种对练套 路。它继承了武当拳术技击之精毕,循武当内家之拳理,把擒拿 与解脱、进攻与防守融为一体,形成了连绵不断、快慢相间、运 转JS活、变化自然的对练套路。其特点是,有解有拿、连绵不 断;巧解巧拿、借力用力;圆中求解、环里出拿。传人是武当龙 门派第十五代道人本相道长,本相传义子孙洽,孙洽传长子 孙慨。

  • 杨式太极“五捶”之技击。太极五捶是指太极拳中五 种捶法。即搬拦捶、搂膝截捶、指裆捶、撇身捶、肘底捶。练时 轻松柔和、圆活自然、协调完整、重心稳定、虚实分明、刚柔相 济、绵里藏针、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引力、边化边打、边 打边化、骤然发劲。

  • 孙式、武式太极拳捶法技击。孙式太极拳有其特殊风 格: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 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行若流水,绵绵不断,“开”“合”相 连,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武式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 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身体中正,以内动的虚实转换和“内气 潜转”来支配外形。孙式太极拳捶法式包括:“搬拦捶、肘底看 捶、践步打捶、指裆捶、双撞捶。”

  • 武当神功太极拳。武当拳之一种,源于宋、元时期。 是内外兼修的拳种,既有少林威武刚健的气势,更具有武当柔缠 绵绵软的风采,突出“柔”字,柔中寓刚,动中求静,以静制 动;柔化来势,借劲发人;是强身长功,自我取乐,强种增寿的 内家功法。全套分四路演练,第一路,升阳柔环功,共四十四势;第二路,壮阳九转功,共五十一势;第三路,盛阳运丹功, 共六十势;第四路,固阳全真功,共七十势。演练中,皆以柔环 见著,练柔成刚。掌、拳、脚、腿、肩、肘、肚、头并用。闪展 腾挪,缓急相间,飞身纵腿,起伏插、盘根绕环、柔腰运臂、蹬 腿踢脚、劈拳击拳、皆合吐纳蓄放,意静运神。当代传人杭州王 宝仁。



  • 武当龙门派心意门。属武当拳龙门支派,全套分为: 外功类、内功类、徒手类。

  • 云房太极拳。原系云房杂修术中之一种。为道家丹室 中炼筋柔膜之方,历来单传口授,不著文字。


抱中守一,为本拳之整体要求,起式为中字,收式即为直立 之一字。腰为一身之中线,环腰一周为带脉,故太极主宰于腰。 生门后,命门前,联线之中点周围虚无窟子,即丹田。存想于 此,即守一。

无弧不成线,有动即是圆,臂之伸,腿之运,极少直来直 去,莫不弧绕圈行。

运行路线,既非它种拳术之直趟往返,亦非八卦之沿线走 圈,而是起于中宫,足行八面,落点还原。

在内为劲,在外为力;运行为劲,落点为力;劲有劲路,力 有力点,明呼劲力,知所避趋。

演武之前,先须站桩,桩为两仪式。要求一垂直,二平行, 三等边。垂直是尾闾、百会,一线直贯;平行是两腿之上半节, 必须平行,不许有高低参差;等边是虚步下坐或是动时,臀至 膝,膝至踵,踵至臀,三线必须等直,演式应以此为标准。年老 体弱者,则只要求一垂直,以保持身之中正。

足尖指方向,绝大部分为四正,极少数有倾斜;又多为过渡 动作。

此拳为杂修术中之动功,练完可立即转入静功,无须休息或 调整。

浏览1,3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