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生效力,苟御制得道,趁其用刚发动之始,审机应变,采取擒 获,使还制其身,则我虽弱,常常居制人地位;敌虽强,常居被 制地位,难于自由发展,力虽巨奚益’’(《太极拳经详注》)。以柔 克刚的技艺境界对练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身法:要灵 活,似游龙,如飞凤,轻快若轻风;手法:强调手要随心而动, 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步法:足要随心踩步,步走奇正八 方,罡步九宫,使对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心理上: 要求不怕近,不怕刚,不怕猛,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彼不动, 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关节:要求颈、脊、腰、肩、肘、腕、 膝、胯、踝等能灵活运转,达到不是转圈胜似转圈的程度,所谓 “如珠走玉盆,九转还原”;内功:要求内练精、气、神三华聚 顶,外练力、速、变,达到意动形起、神到敌绝的上乘功夫;发 劲时似乎柔软如绵,实则坚硬如铁,能做到这样,则是内劲与外 劲溶为一体了;迎战时要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 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不 人,迎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 柔克刚,以弱胜强,或以静制动的目的了。
- 化恶扬善的道德论
武当武功理论吸取了儒家的“仁学”、“礼义”的思想内核。 拳术家们把它溶化在化恶扬善的道德观中。
师言:“内家人门,须明八字。”八字为“功、拳、药、械、 法、地、侣、财。”功,不只是通常所指示的内功、外功、软功、 硬功、轻功等,最主要的是功德。拳仅为行功之辅助手段,故丹 鼎派大师葛洪视为“不急之末学”。道家标榜“三千功满,八百 行圆”,功必须见之于行。相传吕纯阳得云房先生钟离传授以黄 白之术(点石成金)时,吕问:“成后是否不变?”钟离答:“三 千年(一说五百年)后还原。”吕告:“误三千年后人,不学。” 钟离大加赞许,授以《灵宝毕法》。张紫阳将丹法所传非其人, 竟三遭大难,是以道家有“误传不肖者祸延七祖”之说,故武当
武功门有五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 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
道家强调“为善”始能“保真”。人为万物之灵,只因后天 习染,坠入恶趣,必耐心化度使复本。用之于拳术,故偶发而使 对方不伤为上乘,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力为主要。武当还俗道人 胡兴茂,在金顶堤坑从冯太瑞道长出家习武,练成金砂掌、拉气 功及套拳“三回转”,遵师渝,不许出手,如被迫必须出手,亦 应礼让三招,并声明:
不必争斗;我等都是武当弟子,不应自残;非伤即死,最好 不打。是以习武当武功者,首先在变化人之气质道德为要旨。
(二)武当武功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待深入武当武功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至少我们 感觉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还须同仁们携手合作,共同研究。
第一,武当武功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文人出于 阶级斗争的需要直接介人下形成的。由于文人的阶级性,加之古 典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武当武功理论体系也深深打上了历史 的阶级恪印,存在着精华和糟粕,它既有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一面,同时也摆脱不了它时代的局限和理论缺陷。其中最为显 著的是反映在理论中的机械唯物主义,诸如,参阴阳,会造化, 欲旋乾转坤,由后天返先天,保养真气,而使之登于寿域的健身 功能说等等。因此在对武当拳功理论体系的研究时,必须融入历 史的阶级观点,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武当 武功理论,更主要的是需要我们以现代科学为指南,以马克思主 义的哲学为原则,扬传统武术理论之精华,弃之糟粕,构建科学 的武当武功的理论大厦,这是武术同仁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武当武功理论是对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武当拳技的抽象 概括和总结,它自身的诸种论说是其主体内涵,在我们的探索过 程中,似乎觉得武当武功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当然,不可否认,武当拳技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日趋成熟的,其理 论自然也需要发展完善,从理论研究的现状看,同仁们尚在努力 挖掘,我们不能因为武当武功理论还有待进一步提炼总结,而否 定其理论独树一帜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完成理论体系系统化研 究是一个长期过程。
第三,武当武功理论产生于武当拳技,但又反作用于拳技, 这种反作用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将通过对拳技的总结,借 助理论媒介,传播武当武术。另一方面技术的理论升华,为人们 更深刻领悟武当拳技的奥秘提供理论依据,寻求技术深层理论的 发展。不仅如此,武当拳技理论的“超前性”问题,在我们的研 究中限于篇幅,未曾论及,从理论上探讨武当拳系发展的方向、 趋势、特点,也是武当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
十四、武当武功的技术内容
(一)武当武功技术内容概述武当武功,在明之前,主要在武当山各道门之间承传发展, 明中期后,因国家战乱,道教宫观常遭兵燹重创,武当山道士不 得不避祸移居或云游求生,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才促进了武当 武功的广为流传,其实用功能也得到了改造和强化,交流和渗透 使武当武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繁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拳种 和门派。
武当武功在其流传、演变和延伸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外家攻 防实用精华,逐渐扩展了形式和内容,成为养生功法、养防兼备 功法以及拳械等多层次的系统体系,根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 及内容研究》课题组(1990年国家体委亚运会攻关课题)研究情
*注:该文载《武当拳之研究》一书。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
况报告,迄今已发现武当内家武功的种类达70余种之多,部分 师承关系明晰,如武当云房太极拳、岳家拳械、武当太乙五行 拳、武当太乙火龙掌、武当气功、武当太和拳、尚氏形意拳、武 当正宗赵保太极拳、八卦连环拳……还有许多限于历史原因,不 少传人相继过世,承传关系尚待进一步考证,亟待组织专门人员 进一步挖整。本文仅就已掌握的材料,对武当武功的技术体系作 一初步研究,并建立起其基本框架,由于武当武功流传比较分 散,历史上又秘不示人,有待发现和补充的内容肯定不少,因 此,欢迎学者专家共同深入研究,以便今后加以充实完善。
武当武功,一般都有从基本功到初、中、高级功的一套完整 功法,其练法又有髙、中、矮三桩(桩功),上、中、下三盘 (架子),总以下盘、矮桩为上乘。其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初学 时就须按最髙标准来要求,要在持之以恒的实际修炼过程中,自 悟、积累、升华、体以致用,力求达到“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 懂劲而阶及神明”(《太极拳论》)的最高境界。往往带徒不仅授 之以“法”(功法),且传给“秘诀”(功理),拳与功紧密结合, “理”与“法”相得益彰。
武当武功的技术内容,少有文字著述。至20世纪二三十年 代方有一些武当武术名家著书立说,但限于当时条件,影响面也 有局限。至1979年,国家体委在全国开展武术挖整工作,许多 隐于民间、庙观的单传、秘传的武当武功才不断的出诸于世。 1983年创刊的《武当》杂志,以挖整武当武功为己任,迄今已出 刊200余期;全国各类武术气功刊物也不断发表一些武当武功的 挖整成果;十一届亚运会召开前夕,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与《武 当》杂志社共同努力,又首次推出“武当武术系列丛书”,至今 已出版15册;1990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又 出版了《武当太乙火龙拳》、《八卦双刀》、《鸡爪钺》、《八仙剑》、 《狮形八卦掌》、《钺对剑》、《岳家拳械》、《吴氏太极拳》、《武当 云房太极拳》等专著图书及相关音像制品;近期,《武当文化丛书精选》又推出了《武当武术精粹》,使武当武功博大精深之内 容,初步显露于世。
本文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对上述已经面世的武当技术内容 仅收集整理到一部分,在辑录中,为了便于分类,我们将以动 功、器械等可以直观表现形式的拳种,列人拳械类;将以静功内 练为主的拳功,列人气功内养类;将有关辅助练功的简易功夫和 气功医疗等方法,列人辅助功法类。
浏览6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