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拳功的每一进程,都与模仿生物、非生物的结构、形 态、性情、能力发生着密切关系。远在战国时期,以“摇筋骨”、 “动肢体”和调节呼吸来锻炼身体的导引术,就是“导气令和”、 “引体令柔”,模仿鸟兽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功效的。东汉末年华佗的“五禽戏”,就是模仿虎的前扑、鹿的伸颈、熊的卧身、猿 的纵跃、鸟的飞翔等形象编成的;六朝、唐时,导引气功有了重 大发展,一些文人、道徒根据前人经验又创造了“八段锦”、“十 二段锦”,从武当武功的导引术一五禽戏一易经筋一八段锦一内 功图说一太极拳的整个体系来看,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特点的仿 效是发挥其健身效能的奥妙。
武当拳功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 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这种对生物、非生物从动作、器 械、名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的仿效,正是返璞归真的和谐现 象,是武当拳功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天指自然, “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活动只是 顺乎自然,顺乎自然之运行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练习生物和非 生物得以延伸的合理动作,求得与自然的同步和谐统一,使人这 个因子,溶于大宇宙众多因子的运行之中,才能获得永恒的存 在;仿生返撲是武当武功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在模仿和改造中 又创造了人类极大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了人类适应自然 界的办法和技巧,反过来能动的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这 种主动性的力量,只有人的智慧可以实现。
太极拳“拳名为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 也”。中国的《易传》把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称为太极,太极 即是宇宙的本根,天地万物的根源。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提 出:“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 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了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 的宇宙发生图式。拳名太极,就是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练 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
形意拳以“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的自然统一观为基 本理论。以三体式为功,五行为法,十二形为拳。三体式是形意 拳的基本桩式,也称三才,即天、地、人,视人体的上中下、头
手足而言,即融贯天、地、人为一体。五行拳法即以劈、崩、 钻、炮、横五拳按自然界的五种属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 配,“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 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 土。”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来说明拳法变化,以拳来体 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 拳术整体。武当武功之奥妙,在于重视身心合修之练拳 效果,这是“宇宙整体”观在拳术整体中的具体运用。
武当武功极重净化精神,认为先以心使身,而再身从心。练 拳功首先要心灵净化,排除杂念,具有超脱世俗纷争的意境,这 叫做收心,也叫人静,只有收心、人静,才能在练拳中精神贯 注、意识集中,从形体活动中去贯勤肢体和改变气质、充实心 腑,达到端庄品格操行、增强体质的效果。
太极、形意、八卦等诸种拳套更强调“内功外修”,认为人 体是武功的载体,武功的强弱与武功载体的强弱是密切相关的, 载体又分内外两方面,外部强壮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内部强 壮——内壮。内功外修的实质,就是要达到内壮并从而达到整体 强壮的目的。
武当各家各派对于气的理解,赋予的涵义及如何练气,虽不 尽相同,但一致认为练气是达到身心合修的基本条件。拳家们认 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则生命力强。气亏则生命力弱。 要健身养性,必须修炼人的生命根源基础一气,以增强生命 力,这是最根本的。这种从内到外,再又从外到内的往返,从而 达到完善人体这个小宇宙,进而体认宇宙万物的本根——元气的 生命价值,促进精神、肢体、脏腑符合生命的自由运动。
拳术整体还表现在构建武当武功技术的各种要素和环节上。 从动作看,均需丹田带动,由腰而胸、而背、肩、臂、手,武当 武功形体运动中的伸缩、起伏、翻转、俯仰、回环的变换方法, 可以说是以腰为轴的运动方法,腰是上下肢的总枢纽,身体依据技击特点变化时,固然要以动作的技击要求来动形体,但不管千 变万化到何种程度,总是以“大轴带劲”,以髋、胸、头、四肢 为表现来完成的,这是武当拳功饱满流畅、自然协调、完整合一 的基础。
武当武功既强调形体活动的程序性,亦重视韵律的合理性, 韵律不同于武术动作的节奏,但又寓在其中,有区别、又有联 系,在武当武功动作中含在神里形间,神的韵味,形的格律,既 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韵”实质为内在感情,“形”指身体运 动的规律,“无韵则僵化”,“少律则无准则”;如果我们把韵比作 血液的话,律比作躯体,血液停止流动,躯体就僵化了。具体来 讲,律是针对动作的起伏、幅度、范围、时间及相互关系而言 的,像诗词的“平、仄”一样。如逢开必合、动中有势、拧中寓 倾、转体留身、动中求静、身法迂回及塑形有线的规律等等都是 律的体现,违背了这些规律就失去拳术整体性。
“韵”是实现“律”的内在感情,就是意念活动,是“律” 的先导。没有对动作实体实质的深刻理解,要使念动的感觉准 确无误是不可能的。例如刺剑、劈刀的动作,都应有触到实物 的实感。“刺者伸,劈者够”,“伸”、“够”就是身体触到实物的 要求,这种触物感就是意境,武当武功的动作均带有攻防含义, 要使攻防含义在形体练习中体现,首先要在内在情感上下功夫, 这也就是常说的要有两感:即理解技击性体会实感,理解力学 顺劲体会节奏感,只有从韵律上下功夫,才能做到内景和外象 的整齐划一
.。总之,腰为轴心,韵律合理,进一步体现了武当武功的内 外、上下、攻防、整体合一、“法自然”的特点。
3.圆孤运动轨迹说
武当武功以圆弧运动作为其武功动作要求和运行轨迹。这是 对“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
“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天地万物的演变发展、变化越是伸展, 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要返回于“道”。我们从“曰道”、 “曰大”、“曰逝”、“曰远”、“曰返”来看,道似乎在说明世界是 一个顺进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说明天地万物由道而生,但最终 又仍然要回到它的起点——道,也就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 圆圈。
有与无、阴与阳的转化过程所形成的轨迹也是一个圆圈。老 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且“天之道……有余者 损之,不足者補之。”(《道德经》)因此就又形成了一个有无虚盈 转化的圆圈。太极图也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既然天地万物和 道的关系是一个互相转化的圆圈,“道”的运动轨迹也是一个圆 圈,那么按照“道”的运动轨迹的圆圈运动,就是万物“生生不 息,永不穷殆”的最佳图式。武当武功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 自然也要选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这也正是武当拳功重 视圆圈运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基于练拳宗旨和效果的追求,武当拳功各类拳种在排列组合 动作及运行轨迹上极重视“圆”、“弧”的模型,譬如:八卦掌以 圆为法,运行轨迹是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即使是无圆, 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一意念中的圆,无论是走转趟泥,还是运 掌翻飞,无论是起腿、走步、摆足、扣步,还是运用意念练气, 都离不开一个圆(或弧线),故有人称八卦掌谓圆圈连环掌。
《周易大传•系辞上》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并指出 “生生之谓易”。就是说易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 高级的衍生变化,于是得出了一个生衍过程。从低级的胚胎到双 鱼形的新生命,从阴阳对称到八卦推演,实质是一幅宇宙发生图 ——太极图,武当拳功的创造者,将太极图应用于拳技,太极图 也成了太极拳的图徽,在这个图徽模型的指导下,使太极拳的运 动方式和路线也成为曲线、弧线和圆线。形意拳中有三圆歌诀
浏览4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