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拳法理论体系根植于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 刻的中国传统哲理之奥秘,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涵两大部分:

理论渊源:是多元的,吸收了道家、M家的哲学思想,以道 家为主,涵摄了传统医学、诸种兵法内核,形成了对武当拳法概

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特刊括、提炼、总结的多种学说理论和见解。

诸种理论及原则:在守内、崇实、尚礼、自娱、修性、保身 的理论观念指导下,运和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高度 概括和总结了武当拳功的拳理、拳技、原则和战略,形成了“养 生健身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圆弧运动轨迹说”、“拳法 阴阳技击论”、“后发先至战术论”、“守柔处雌战略论”、“化恶扬 善道德论”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研究武当拳功理论体系的思想方式和方法应该是辩证的,既 承认“渊源”与“自身体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又是互感、互 渗、互融的。武当拳功的诸种论说原则上是构成武当拳功理论体 系的主体,是研究的重点,对二者采取比较学的观点、方法和原 贝IJ,从整体上去把握区别、分析领会其深刻的实质和内涵。

本编仅就已掌握的材料,对其自身理论体系的诸多问题作初 步探讨,以此抛砖引玉。

(一)武当拳功理论体系的分析


  1. 养生健身起源说


(1)武当拳功适应道教养生健身需要而产生。我们知道,武 术一般来讲是起源于生产劳动,发展于与野兽搏斗、与人搏斗的 需要。然而武当拳功起源却与道教的人生观密切相关,产生于道 教养生健身成仙需要。道教对于人生最执著的现实主义态度,极 为重视人的今生,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追求福禄寿喜,追求长 生不老。因此,道教把世界二重化,它在人间之上构造了一个神 仙境界。神仙们餐玉饮露,腾云驾雾,逍遥自在,永享福贵,这 与充满痛苦的人间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道教认为凡人也能成为 这样的神仙,而且成仙不是死了之后,而是在生前,在今世的人 生,人生只要通过精神的、肉体的修炼,即可达到长生久视,得 道飞升,成为神仙的目的。

修炼成仙、得道飞升,葛洪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 • 78 •

要炼得神药金丹服食,即借外物(外丹)而养生,使人身心不 朽;另一方面,就是导引行气,炼成内丹。他认为肉欲和外因, 是使人不能长生的“六害”,解决的办法是“导引行气,还精补 脑”,这里的“精”,是“精气”。因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自天地至万物,无不通气以生”,“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因此, 要“气”养好,使“精气”永远存在于身体之中;同时又要“养 身”,使形体也永远不坏。要成仙,必须“宝精爱气”,气是 “人”与“仙”之间的桥梁,这种“气”就是“内丹”,所以,炼 武当拳功的目的就在于要炼出这种“内丹”来。炼“内丹”就是 用身体内的阴阳二气为原料,在自身中“烧炼”,所谓“自家精 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人体就是丹鼎,炼出的“丹”称 为“圣胎”,体内有了这种“圣胎”(或叫“真元”),那么精、 气、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因此人也可以长生不老,以至“飞 升成仙”了。道教认为,既然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也能产生这种 “圣胎”,问题在于锻炼,怎么炼法,这就涉及到武当拳功的起 因。道教教徒们为了成仙,为了长生久视,就必须练气,练气需 要导引行气,于是便产生了练拳的需要。在练气的时候,引入了 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人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 技击价值观念开始受到气功的养生价值观念的冲击,并逐步走向 融合,从而形成了 “内功外拳”、“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内 功动功机制。同时,这一内功动功机制在形成过程中,又不断吸 收兵家的理论精华和少林等外家武功的优点,从而形成了完备的 武当拳功体系。

值得强调的是,道教气功与武术动功的结合,是武术发展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其一,气功可以借助形体动作加以阐释, 为气功的普及提供便利;其二,丰富了武术的价值取向,使一部 分武术把养生健身作为其首要价值;其三,不仅武当拳功,就是 外家少林也十分注意气功的修炼。如清代民间流传的《少林宗 法》,开篇就谈《气功探微》,认为拳术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可

见,道教气功和动功的结合,是武术发展史上又一次大的飞跃。

(2)养生健身是武当拳功的主要宗旨和社会功能。道家的思 想方法是重直觉、重悟性,以形象感知来把握事物的特征,掌握 其特征目的是为了深刻理解其事物的本质,这是武当武术文化思 维方式的基本特色。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 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武当拳功中的形意、太极、八卦及诸 多拳种中的招式、攻防、进退,是可以传授、观摩和学习的。然 而,武当拳功各类拳种的不同意境、神韵、内在的气质和遒劲, 则必须先意会,用直觉去领悟,然后在反复的实践琢磨中去亲身 感受和加深理解,即有法——无法——无穷无尽变化,而贯穿全 过程中的是苦学、深研、覃思、精熟。认为“尽其妙者”,非经 日积月累长期精心体验不可,同时,进人意境,这是悟出精微、 玄妙之真诗的关键。这种重悟性理解、实践的途径,正反映了武 当拳功对人体、精神、思想、伦理道德影响的深刻性。同时也全 面的展示了其功能效果和养生修性的社会宗旨。

武当拳功的形成作为内功动功的统一,与其他武术流派一样 含有技击自卫御敌的社会功能。这里强调的是,这种功能的手 段、方式具有创造性,较之外家技击功能有着质的飞跃。古今中 外技击,无不讲力量、速度、强度、大胜小、快胜慢、强胜弱, 而独武当拳功反之,以其辨证的观点看待对抗中的大小、快慢、 强弱,主张“四两拨千斤”的巧斗劲,拳理和拳技中的以柔克 刚、以弱胜强、以慢制快,以力小胜力大的运动方式和虚实变化 的手段,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东西方技击的理论和实践,是对世 界文化的重大贡献。武当拳功的这种“攻其所必救”,“攻其所不 守”、“攻其所不攻”的战略特点及其所展示的社会效能,是直接 与其养生健身的社会宗旨相吻合的,这也是武当拳功高出其他武 术流派的根本所在,也是养生健身功能扩展的根本动因。

武当武功理论中极端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和互相依存 的关系,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 物质。“气”是“精”的载体,“精”、“气”的形式流布全身,不 断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 源源不断的“气”的作用,使人的思维、意识及其他活动得以产 生和维持,武当拳功将这种医学中的精气神学说进行了高度的概 括和总结,提出了“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在这种原则指导 下,进而产生了“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 力、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三合”、“外三合”, “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柔中有 刚”、“刚而不僵”、“细长深勻,气沉丹田”等各种练功要求,建 立了 “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先导,以 提高性腺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这种动功内修程序一方面 可挖掘人体防身御敌的潜力,另一方面又利用人体攻防动作和御 敌形式去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武术攻防训练与养生修身有机 结合,实现还精补脑,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 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养生健身说的理论体系,成为人类强烈的 生存欲望和享乐欲望相互“整合”的产物。

2•拳法自然本体说

  • 效法自然。道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作为认识论的基 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认为人、天、地、道的关系是: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顺乎自然规律而自成 法规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武当拳功在老子“道法 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亦强调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 也就是说武当拳功视效法自然与否作为区别其他拳派的本质特征 之一,“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拳功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主 要表现为:返璞归真、太极图式、五行变化等。

浏览4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