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武当山,以其景色宜人的特殊地理环境条件,成为我 国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据《太和山志》引《图经武当神仙窟 宅》记载,除传说中的玄武曾在此修道成真外,自周康王(前 1026—前1001年)后的两千余年,武当山一直是道家修仙炼丹 的场所。最早来武当隐居的是周康王之大夫函谷关令“古之博大 真人”尹喜。他读老子所著《道》、《德》二经后,遂“托疾不 仕”,周游山川,寻幽探胜,最后“归栖于武当山之天门石壁之 下”,由于他的影响所至,后来“神仙圣人栖之者众”。

道教尊为“太和真人”的尹轨,字公度,太原人,人称“无上真人”、“文始先生”,为尹喜之弟子,“常起居林麓,服黄精, 年百余岁,言天下安危盛衰未尝不验。人太和山去……”。据 《神仙传》卷九记载:尹轨“博学五经,尤明天文星气,河洛谶 纬,晚乃学道”。腰间常佩漆竹筒十数枚,中皆有药,言可避兵 疫,得老君“水石还丹术”、《日月黄华上经》及《本起内传》。 因轨降于楼观,门徒便将此派称为“道教楼观派”,影响很大, 并与佛教抗衡,颇显于北朝及隋初,至唐尤盛。

嗣后,“恨山不深,林不密”的修真之士,莫不将武当山视 为最理想的修炼之地而纷至沓来。

唐太宗李世民登大唐王位后,自称是老子李耳后裔,兴道抑 佛,武当山道教活动更加兴盛,逐步成为中原道教活动的中心, 继汉代名真高道戴孟(孟盛子)、马明生、阴长生、晋代谢允 (谢罗仙)等之后;唐代吕纯阳(名岩、字洞宾)、夫子李、孙思 邈等丹药家莫不在此修炼得道。

据有关史志记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均州太守姚 简因奉旨至武当山祈雨有灵,遂奉诏在武当山灵应峰创建五龙 祠,唐至德(756—758年)至大历(766—779年)期间,又建 “太乙”、“延昌”等宫观;乾宁三年(S90年)再建“神威武公新 庙”。宋代自太平兴国至宣和期间,又有比唐代更大规模的工程 建筑;元二十二年至泰定五年,也曾在此大兴土木。至大明王朝 建立,武当道教进人鼎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他平定天 下,全仗真武(武当道教信奉之神)“护佑”,乃于每年三月三 (真武诞辰日)和九月九(真武在武当山得道成仙之日)遣太常 寺官员到武当山致祭。明成祖朱棣更认为他“靖难”得天下,是 由于真武神“始终护佑”,遂加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推崇 武当道教,大兴土木,遣近臣隆平侯张信,兵部侍郎郭进,驸马 都尉沐昕等率三十余万军民工匠,动用国库大量银粮,从永乐十 年(1412年)至永乐二十二年,历时十三年,在武当山建造三百 处、三十三个宏伟的建筑群,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 十二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余桥等庞大的建筑体系。正如古 诗云:“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从古均州城净乐宫 至武当山天柱峰金顶,建筑线长达70千米,营建了宫观庙宇万 余间,主体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并铸塑了数以万计的金、 银、铜、铁、锡、木、玉、石、泥、瓷等质地的神像和供器。建 筑规模之宏伟,法式之壮丽,技艺之精湛,被称为“补秦皇汉武 之遗,历朝罕见;张宫阙之胜,亦环宇所无”(《太岳赋并序》)。 明宪宗称赞说:“其崇奉之典,万古未有(《宪宗•奉安太和官神 像记》)。其规模之大,耗资之巨,堪称史无前例。

武当道教的兴盛,促进了道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玄机秘法 的归宗,珍贵的丹、道遗产,为张三丰准备了可参悟、借鉴的大 量素材;朱明初期,武当道教进入鼎盛阶段,各地修真之士纷至 沓来,一时武当道人数量与日俱增。据史料记载,元代到明代, 武当道士人数最多达2万人以上,道士的猛增,其管理和修身的 需要定当成为名道或者主持至关重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这种特定 的客观条件,加上现实生活中迫切的需要,势必诱发张三丰创造 的热情,现实需要促进了积极活动的兴趣,而积极活动的效益, 必然也反过来促进了环境和教育过程的改变和改造。史料所记载 诸多“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之说,“静观龟蛇相斗”之景,虽属 玄妙,然客观上却真实反映了张三丰思索探究的创作情感。张三 丰就是在这样特定的条件下,基于道教管理和道士自卫防身的需 要,以道教内丹术的宗旨为出发点,集内丹术与武术击技为一 体,升华和创造了客观需要的新的技术理论体系,为武当武术的 形成做出了集大成的贡献。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我们不 难得出如下结论:闻名于世的中国武术一大名宗——武当武术, 是从武当山客观的历史、地理条件和道教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诞 生的,这片沃土也培育了一代宗师张三丰。


  1. 张三丰其人聪明过人,学识渊博,是其集大成的主观条件


相传张三丰出生于元定宗二年(1247年)四月初九子时,五岁时因“目染异疾”,投碧落宫张云庵做了七年徒弟。在此期间, 幼小的张三丰即初露锋芒,聪明过人,之后他游四方,得遇名 师,又点化了张三丰的灵感,张三丰到终南山之前,曾先后云游 达40余年,张三丰遨游时,常携刀尺,有人不解地问他,他赋 诗以答:“是刀也,能开混沌;斯尺也,用挈蓬莱,故相随而不 失……刀兮,刀兮,妙之又妙;尺兮,尺兮,要所必要!”(《张 三丰全集•古文•刀尺赋》);他寻师访友,好学不倦,经过无数 次的艰险磨炼,结识了不少道行高深武艺过人的师友,如火龙真 人、拳道双修的邱长春等,他们“谈心话道,促膝参同”(清汪 锡龄《三丰先生本传》),使张三丰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拳 谙云“三年苦练,不如名师一点。”诸位名师的精心指点,促进 了张三丰智慧的升华,为开创武当内家拳准备了基础条件。

  1. 张三丰二上武当,潜心参悟实践,是将民间拳术与丹砂 点化之诀升华到新体系的关键


三丰弃官出游,拜访悟道后,于泰定甲子(1324年)春第一 次上武当山,潜心参悟达九载之久。明洪武初,二上武当,“登 天柱峰,遍历名胜”,并且“自结庐于展旗峰北,曰遇真宫。草 庵于土城,曰会仙馆”,一直到洪武庚午(1390年)“拂袖长往”, 张三丰两度上武当,总共在武当修炼了近30年,这段静心参悟 实践对张三丰开创拳派新体系非常重要。众所周知,武当上风景 绮丽,是张三丰潜心钻研、身体力行的最佳场所,张三丰从火龙 真人等诸家师友得炼气导引之术后,静下心来,丹拳兼修,他朝 朝锻炼精神气,“采取他家一味铅,提精炼气补先天”(《张三丰 大丹诗八首》),多年的苦练,造诣日深,他“寒暑惟一衲一笠” (《明史.方伎传》),冷热不侵其体,“或三五日,两三月始一食” (《征异录》),辟谷食气而不思饮食;“或隆冬,卧雪中鼾气如雷” (《征异录》),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躯。他“深藏道法,广具神通, 高隐武当,有希夷之风”(《三丰全集•正i化》),经过这样数十年 的亲身实践,张三丰领悟了真谛,启迪了再创造的灵感,逐渐将

间武技加以揉合和发展,成为一种拳法、哲理相统一的新形 式,在武坛上开创了薪新的一派。

应当说明一点,张三丰虽属功、拳、道兼修,造诣甚高,不 少笔记小说所形容之状,的确非同一般,然史料却很少记载。追 其原因有二:其一、与道家的避世和养生宗旨有关。道家主张清 静、无为、不争、退让、养生、全形,有绝技者,一般不耀于世 人,时至今日的武当门派,亦要求不谈、不记、不传的门规,因 此,得受三丰秘诀的弟子不多,而局外之人就更难知晓和记载 了。其二、道家讲性命双修的丹术,而拳术只是养生全形的手段 之一,与内炼金丹相比,自然是“不急之末学”也,雕虫小技, 何足挂齿?故于道家书籍中难以觅见,也就不足为奇了Z

十三、武当拳功之理论体系

武当武功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如少林武术一样同为中华武术 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 (拳)及其他武当各门派拳种、器械、导引气功等是武当拳系的 代表,其“轻松均备”、“刚柔相济”、“技进于道”、“技通于神” 的特征独树一帜,成为与“少林体系”相对应的“武当体系”。 研究武当拳系的理论基础,辨析“少林体系”与“武当体系”哲 学思想的异同,有助于认识中华武术的本质和全貌,对揭示这一 武术奇葩的文化特色,发展其全方位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和现实意义。

浏览5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