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摇墟经》卷二:“张三丰,辽东懿州人,……手持刀、尺, 一笠一衲,寒暑御之。……日行千里,……洪武初,至太和山修 炼,结庵于玉虚宫。庵前古木五株,尝栖其下,久则猛兽不噬, 鸷鸟不搏,人益异之。”

《张三丰全集》所载其自作《刀尺赋》:“非欧冶之能熔;非 公输之能造。”

柢园居士《征异录》亦谓:“……自号保和容忍三丰子,手 持刀、尺,……登山如飞。”

傅勤家所著《中国道教史》论武当道:“至于武当者,乃湖 北武当山之道士奉真武玄天上帝为主,以炼丹、驱邪为其本领。 如明之张三丰,即武当山丹士也。”

任继愈主编之《中国道教史》,论及武当山时,谓:“该山道 教自元朝以来,有全真派、清微派,明朝又有三丰派。”

二书明确指出,三丰乃武当创派之人,而本派特点,炼丹即 今天之气功,驱邪即今之武功也。

有关张三丰资料及传说,除上述史志碑拓外,还见于正史 (如《清史稿•艺术传四•王来咸》)、方志(如《宁波府志》 等)、史家著作(如《王征南墓志铭》)、稗官野史(如《三异笔 谈》)等,更大量散见于各地古老传闻中,可证明其群众基础之 广,社会影响之深。道教内部,尊为创派人物,绝非子虚乌有, 焉容置疑?

(二)武林耆宿均主此说

吴图南《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诚以张三丰先师,既精于 外家与少林,复能加意陶冶,融会贯通,斯为内家,实力上乘。”

万籁声《武术汇宗》:“太极拳乃张三丰祖师所遗留,又名长 拳,亦名十三式。” “然综其手法用劲,要亦不出少林、武当之渊源耳”。

宗此立论者,尚有徐哲东、郭希汾、孙禄堂、黄柏军、杜元 化、许禹生、黄元秀、凌善清、陈微明、陈志进、徐致一、吴志 青、田镇峰、金一明、黄寿宸、文进之、杨澄甫、薛颠、陆师 通、陆师凯、卢景贵、郑天熊诸家。

当代沙国政、吕紫剑、李天骥、李文彬、王培生、马镇岱、 张香圃、裴锡荣等,又各以功法、拳套和论述,进一步为武当武 术作了有力的补充。武当内家拳同源者,为数不少。如已故武当 拳传人金子锼于1980年在太原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献技,表 演了“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首次将武当独特拳种公之 于世,他说:“我在武当学的拳,五十二年没外流,也没有收徒, 现在还归武当山,我也了个心愿!”后易名《武当太乙五行拳》, 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武当还俗道人徐道定,已百岁高龄,观 其表演内功,脱去上衣,刹那间掌心紫透,气正色和,功底非 浅。徐道定幼年被遗弃,为武当游方道人背回山中,居五龙某小 观,该道派专收三、五、七岁弃儿为徒,授之采药、疗伤、防 身、养生诸术。武当紫霄在庙道人朱诚德,从其师王理阳习五行 气功,在1984年全国体育记者武当山夏令营曾公开表演了双盘 坐软气功,并以手之三指将身撵起,腾空做出各种俯仰盘旋等高 难动作,柔若无骨,观者叹为绝技,90多岁时辞世。还有从武当 冯太瑞道长学得“三回转”拳和拉气功的还俗道人胡兴茂,曾在 湖北大冶县农村为青少年讲授气功、武术。

武当方圆八百里,道俗相杂。道门中,原以主领三山符箓之 正一教为主,全真教南来后,发展甚快,如紫霄道总徐本善,即 龙门第15代,金子锼业师李合林,高王教化一辈,低徐本善一 辈,为第16代,张三丰弟子丘玄清,为全真道士,另一弟子孙 碧云,则为正一道士,称正一虚云子。武当内家拳按其人门功夫 及修炼特点,原不限于武当一地,如峨眉僧、岳、赵、杜、洪、 化、字、会八大门派中,即有武当内家拳踪迹。流行于湖北之鱼

门、洪门、隐仙门、玄门等,亦无不与武当有关,约定俗成,特 以武当作为内家拳之代表而已。其开山鼻祖,莫不异口同声是张 三丰,正如已故武当派老武术家李国超(大江)撰文告诫弟子 日:“张三丰为本派开山祖师,历代武当派功夫人,均供张三丰 神像。”

(三)门派林立遍及各地

武当宗仰,薪火相传,门派林立,弟子万千,这一客观事实 不容忽视。解放前,南京中央国术馆之教学,设有少林、武当两 门,集当时武林二门硕彦,共同研究整理。民间亦根据不同情 况,分别成立了各种会、社。少林、武当犹如双峰并峙,二水分 流,相互取精用宏,融会贯通,为振兴中华之武术,共同做出了 贡献。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举行了数届武术观摩 交流大会,武当派系人物和拳种大量涌现,武当门派组织也相继 成立,现略举数例,聊作佐证:

武当乾坤门。掌门人为第21代弟子王树璋,现任云南个旧 市武术协会副会长。其师赵超然,为武当山云游道长。王原籍蒙 自县,任职于个旧市医院,已退休。该门有铁喉头功、铁板功、 鹰爪功、内气功(童子功)、风雷掌、乾坤钩等。

武当白锦门。掌门人为八世传人渌月,有《武当白锦门秘宗 武技》,以六种硬功、两种拳术为最,一般有两种打法:一直、 一曲。直则吸气贯力,予人重创;曲则使对方受击后经20天始 能觉察,终至不治。

武当淮海派。掌门人程定远,江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现年 84岁。先后拜武当传人肖尚义、汪兰斋为师。强调“四劲”(懂、 听、化、发)、“八法”(棚、掘、挤、按、采、捥、肘、靠)。讲 究桩、步,“以崇尚柔克刚、柔中求柔”。主要为太极拳路。据称 明朝灭亡后,一位遗老隐居安徽省淮河、淝水一带,打鱼为生, 传出此功。

武当清虚派。发源于武当山太和殿,为培元道人所创。重徒 手、轻兵杖,本派弟子紫尘道人所著《武当之四门》一书中,有 徒手拳、掌十三套,剑法五套,气功六种。四门为:龙门、天 罡、清虚、太乙。

武当恒山派。掌门人第18代弟子张开文,其师刘庆玉,为 张之岳丈。第一代创建祖师沈成宽,原是武当道人。在山1〇余 年,后云游至山西恒山白云观定居,将所学武术传出。有“迷魂 拳”、“迷魂刀”、“迷魂剑”、“迷魂枪”、“太乙拳”、“拨云掌”等 10余种套路,其口诀为:

“行拳巧摆云雾阵,列阵封域神关门,软硬兼施连环打,身 形闪忽迷敌魂。”

武当神剑派。当代传人关亨九,满族正蓝旗,祖籍东北长白 县,现居北京,90多岁,藏有《武当拳宗字拳二十四字秘诀》手 抄本,以字成拳,基本功有6个桩功,分内、外各三桩,内三桩 为:“正”、“行”、“束”,取“正道行修,束身自得”,乃静养功, 外三桩为技击,其论技击谓:

感是气柔,应是力刚。柔化刚发,克敌制胜。手后一尺,手 前一寸,手有五音:官、商、角、微、羽;手有五光:红、黄、 青、白、黑。声光合用,谓之并妙,气藏于踵,力隐于腕。无无 则有,有有则无,无气无力,乃真刚,谓之有无相生。

武当犹龙派。王逸樵于解放前在天津拜张振之老先生为师, 学得犹龙派武当太极拳功架六十四式。有三不准:一是在师兄弟 之间不准谈拳、练拳;二是不准在公园或大庭广众之中练拳、表 演;三是只准用脑记,不准笔录。

另有北京白云观安重远道长之《原式太极拳》、自然门泰斗 万籁声、万籁平兄弟之《武当太极拳》、姚子英之《武当六路 拳》、吴永年的《太极柔术》与《太极图尺》、刘定国、汪兆辉师 弟之《武当纯阳拳》、陈绍昆之《阴阳八卦掌》、张香圃之《太乙 阴阳掌》、何润生之《五行卦闭手》、马志富之《天罡气》、王维

慎、谭本伦之松溪派拳械、李天骥之《武当单剑》、《武当对剑》、 马杰之《武当剑》、匡常修道长之《龙化拳、剑》,以及武当擂台 赛、武当功理功法研讨会、武当文化艺术节诸家表演之武技,可 称繁花似锦。

(四)百川归海武当汇宗

从众多因素和条件分析,张三丰创派之说是有其客观和主观 条件为基础的。


  1. 气呑泰华的武当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道家经书是武当 武术产生的客观条件


武当武术的产生和发展,与武当山特殊的地理环境,武当道 教兴盛的特殊历史背景有其内在的因果联系的,可以说,武当 山、武当道教文化孕育了武当武术,为张三丰汇细流归大海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武当山,又名参上山、太和山。它发源于秦岭山脉,山势蜿 蜒东伸,至鄂西北,诸峰骤起,层峦叠峰,雄峻峭拔,构成八百 里锦绣壮景。主峰天柱峰,海拔1613米,犹如惊天巨柱,直插 云霄。四周七十二峰,朝伏环侍,宛若“众星拱月”。山中胜迹, 美不暇接,绮丽风光,处处可见,素有“亘古无双胜景,天下第 一仙山”之美誉。

浏览1,3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