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人生奋斗无悔
我经常在想,如果7岁那年我没有接触武术,今天的马振邦又会是什 么样子呢?又或者说,还会不会有马振邦这个人?很多事情不是有假设就 会有结果的,但是有一件事情我是可以肯定的:在我生命当中的很多人, 我永远不会忘记。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马振邦。
父亲马士杰在我的人生中,不仅赋予我生命,更是我事业的引路人。 没有父亲的支持,为我付出的一切,我不可能在武术事业上有所作为。如 果要说谢谢,他是首位值得感谢的人。
1928年4月,我出生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回族家庭。父亲是个遗腹子, 出生不久后他的母亲就改嫁了,是我的太奶将父亲带大。父亲从懂事时就 开始给人打工,他很能吃苦,靠自己的勤劳维持着生活。我幼时失去母亲, 7岁患上疟疾,因无钱医治,父亲特别焦急,后听人讲练拳能治病,就托 人介绍,让我拜当地拳师白云祥为师,开始了最初的习武生涯。
当时我每天上午11时发病,全身抽搐、打摆子,白老师就让我10时 开始练功,让我做踢腿、甩臂等基本功,经常练得我大汗淋漓。到了 11时, 我的病竟然没有发作,我父亲高兴极了,从此每天让我准时练习,从未间断, 而我的病也慢慢不治而痊愈了。经过这么一个阶段的练习,白老师见我悟 性高又能吃苦,就开始系统地教我桩功、腿功、手型、步法、跳跃、平衡、 滚翻等动作,还教会我七式门。两年后白老师又将我介绍给当地名拳师马 恩臣。
马恩臣先生为人忠诚厚道,谦虚谨慎,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回民坊很有口碑。他耐心地教我十路弹腿、查拳、形意拳、太极拳等,还教我 打沙袋、推手、器械。两年后马老师见我拳套、技巧有了一定基础,加之 他身体也不大好,就对我说:“你跟我学拳两年,武艺长进不少……但天外 有天,人上有人,学拳术最忌故步自封,不求上进。无论查拳、形意拳还 是太极拳,从古至今历时千载,经几十代人相传成为体系,其精华、绝技, 绝非你三年五载可以领会贯通,你得学一辈子、练一辈子。咱西安有一形 意名家,乃为形意拳正宗传人,师父跟他学拳数年,受益匪浅,但我年岁 已到不惑之年,精力不足,你乃初生牛犊,血气方刚,正是学艺的大好年华。 老师介绍你跟他学习,想你一定会百尺竿头,更高一筹……”
就这样,我在马恩臣老师的引荐下,正式递帖拜王青山(傅剑秋的关 门弟子)为师。跟名师学拳,使我又向前迈了一步。王青山先生要求严格, 一招一式都要做准确。我学形意拳,光三体势桩功就站了半年,之后才准 许我进入下一环节训练,他教授技术要领只讲三遍,不允许你的思想有丝 毫松懈,否则就严厉批评……他教我推手、太极拳,又教我实战,每教一 个动作都要讲清其动作的攻防含义及用途,我心里默默地记牢,并不断地 演练尝试,逐渐地将老师教授的东西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同时王老师和马 老师还经常教导我:“练拳的人,首先要有武德,要谦虚好学,不光要以技 服人,更要以德服人,只有德艺双全的人才是名家高手。练拳如扎花绣描, 一定要循规蹈矩,细心寻味,持之以恒,勤学苦练才能领略拳术的要点, 然后愈练愈精……”这些话,至今我铭记在心,受用一生。
拜王青山老师为师时,我的两个哥哥已长大成人,父亲带着他们打拼, 后来在家里开了一个熟牛皮的加工作坊,生活有了保障,我父亲就给王老 师专门开了一个饭馆,让师父一家人经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8年后, 王青山老师离开西安回河南新乡,我父亲又把山西武术名家申子荣请到我 家,给我传授太极拳、混元益气功等。我那时刚结婚,家里又改为养牛卖 牛奶,我每天除挤奶、送奶、打扫牛圈外,其余时间全部用来学艺。在同 一个家里,我和老师住一屋,半年时间都不住自己的房子。我太爱武术了, 舍得下大力气练,因此我的武艺日益见长。1953年和1954年参加西北地区 民族传统武术比赛都取得了优秀成绩。
1958年,我被选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陕西武术集训队,在队担任技术 组长。1959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后,我被正式调到省体委,负责组建 省武术队,年底正式成立省武术队,我被任命为主教练,这就开始了 30年
的专业武术训练生涯。
王青山老师曾教导我一句话,“一处磕头,百处练艺”,我把它作为座 右铭,从未放弃过任何向名师学习的机会。1953年,在西北五省的民族形 式体育表演赛运动会上,我认识了中国通臂拳专家、著名武术家马凤图的 大儿子马颖达,并跟他学习通备拳、翻子拳、通备剑,又通过他认识了他 的大弟马贤达。以后我们交往甚密,成为良师益友。1963年兰州体委邀请 陕西武术队赴兰州表演,我又有幸拜访了马凤图老先生,并拜老先生为师, 从中受益匪浅。1960年还拜王子平老先生为师,跟他学习十路弹腿和一些 长拳。20世纪50年代还拜徐雨辰先生为师,我后来担任省武术队教练后, 徐老师不但给我传授一些训练方法,而且让我特别对运动员的意志、武德 进行培养。他说作为一个名教练不仅要给运动员教授技术,更重要的是要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教人,这些话语对我的教练工作帮助很大。我 感谢这些前辈们给予我的帮助和教诲,使我的技术日益精进,我才能有所 作为,有所成就。
在这里还要提到那空前的大浩劫、大动荡的年代,我被戴上了 “牛鬼 蛇神”、“封建把头”、“锦标主义”等帽子,被体工队隔离审查,在1967年2月, 我的妻子铁莉媛受到红卫兵残酷的精神冲击,在分娩中不幸去世,留下了 孤单的我和5个可怜的孩子。在这里我觉得特别对不起妻子,她为了我的 事业,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和抚养儿女的责任而无怨无悔,我感谢我的岳 母协助她帮我把孩子一个个带大,并在我还在牛棚时就决定将她的小女儿 铁玉芳许配给我。在那漫长的痛苦难熬的日子里,有岳母的关心、帮助和 照顾,我的家才没有破裂。我有一个关心我、鼓励我、给我勇气活下去的 未婚妻,才让我熬过那场难以忍受的浩劫。1969年6月,我和铁玉芳结婚, 1970年元月,我被送往陕西武功县贞元公社第三小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就在那样的岁月里,我热爱武术的心始终未泯灭,我认真劳动,农场的活 计我全都学会,也挺能干,但我还抽空坚持练功。在农村期间,我曾带着 9岁的赵长军,给他教拳一个多月,我又带宝鸡地区武术队训练,参加省 上举办的武术比赛,成绩还不错。
1973年,我终于被调回省武术队,在这里我要感谢省体委副主任张高 学,是他努力给了我机会,我终于回到我所热爱的专业里。家里的事我全 不管,心里只装着训练,我采用“闻鸡起舞”的方法带领全队进行了半年 多的训练,在此期间,我和队员同吃同住同训练,几乎没有回过家,尽管 家就在单位的家属院里。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的全国武术比赛在西安 进行,我队获得成年组团体总分第二、少年组团体总分第四的好成绩,其 中徐毓茹、白文祥、赵长军、张仙萍、楚凤莲等获得了金牌,从此陕西武 术队跃居全国先进行列,我和我的队员们也多次代表中国出访世界三十多 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里,我从心底里感激我的老伴铁玉芳女士,有她的支持、理解和 帮助,我才能无后顾之忧地放开膀子大干,有她的帮助我才能坐下来总结 我一生的训练经验和习武心得。玉芳是陕西省女篮教练,工作也很累,她 除搞好她的训练工作外,还抽休息时间帮助她老母亲搞家务,帮我整理抄 写我的文章,有了她的支持,我才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因此我很感激她, 向她致谢!
总之,我这一生道路坎坷,但也充满了不断从逆境中走出来的乐趣, 回眸我84年走过的路,我没有荒度我的年华,我奋斗过,我不遗憾。我这 一生酷爱武术运动,视武术事业为我的生命,我为它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倘若我这一生积累的武术知识能对后人有所启示、有所帮助,自己所奋斗 所奉献的事业能得到继承和发展,我这一生也就无所遗憾了。为此,我感 谢帮我整理编写并出版此书的张力先生,为我提供了总结人生和武学的平 台;我感it我的师弟张克俭教授,在我们多年的交往中,在劈挂拳理论上 对我的帮助;感谢原西安市体委主任刘侠僧老前辈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 感谢陕西武术界的同仁们给予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一代武术宗师
马振邦同志邀请我为《马振邦武学集》一书作序,很高兴也很荣幸。 相识振邦同志六十余年,幼时因家住回坊之间互有往来,20世纪50年代初 到80年代近三十年同在省体工队从事专业训练,20世纪80年代后,我调 到省体委机关负责竞赛训练工作,跟他经常接触,退离后我们为红拳事业 奋斗至今,接受这次作序的邀请,既有情谊也是责任。
振邦同志曾被评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武术裁判,担任过中国 武术协会委员、陕西武术协会副主席、陕西地方传统拳研究会会长和陕西 省政协委员,被国家授予“中华武林百杰”、“中国武术九段”荣誉称号。
振邦同志1928年出生在一个穆斯林家庭,从小酷爱武术,勤奋求进, 投师众多名家,博采众长,造诣颇深。他曾拜形意拳名师王青山为师,后 拜武术家申子荣习练太极拳、混元益气功,20世纪60年代拜陕西武术名家、 红拳专家“神腿杨杰”为师系统练习红拳。振邦同志曾八赴上海求教于著 名武术家王子平先生,还多次赴兰州拜访中国著名劈挂拳专家马凤图老师, 师从沧州武术家徐雨辰前辈 从1952年至2006年的54年间,振邦同志 得到众多名师的传授指点,深得武术技艺并获取武术教学、运动心理素 质培养诸多方面的知识经验,受益匪浅,为他从事武术专业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振邦同志于1959年担任陕西武术队主教练,1983年荣任总教练,执教 30年,为陕西培养了一大批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约15名优秀运动员在国 内和国际大赛中共摘金牌82枚,银牌69枚,铜牌42枚,特别是优秀运动 员赵长军,连获十次全国冠军,创下了中国武术史之最。振邦同志先后受 国家体委指派出访罗马尼亚、马耳他、新加坡、日本等国进行考察、交流 和讲学,代表中国武术队,足迹遍及三十多个国家。他多次被省体委评为 “优秀教练员”和“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国家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 荣誉奖”、“国际武术贡献奖,,和“体育工作贡献奖”,他发表过《还武术 本来面目》、《十路弹腿》、《武术初学二十六讲》、《浅谈拳械套路中的武术 意识和神态》等多部武术著文。振邦同志积极参与《武当》、《大刀王五》《八 卦莲花掌》等多部武术影视剧的拍摄工作,担任武打设计和武术指导,其 中在《武当》中扮演的南山道长一角成为经典。
振邦同志退休后,对面临着断代危机的陕西地方传统拳分外担忧,深 感挖掘和振兴陕西地方传统拳的重大使命,他积极建议并组织红拳专家、 传人和爱好者如邵志勇、范长江等商谈启动发展红拳的措施和想法。在他 的主持下,省武术院高文院长全力配合举办了首届“'华祥杯’陕西传统 地方拳观摩比赛”,1995年成立了 “地方传统拳研究会”,他担任会长并三 次举办“陕西地方传统拳观摩比赛”,为保护和发展陕西地方传统拳付出 了心血。2005年作为地方传统拳研究会发起人,他参与成立了 “陕西红拳 文化研究会”,被聘为终生名誉会长。振邦同志耄耋之年仍奋斗不息,经 常参加红拳研究会的各项活动,全身心地支持和投入,为陕西红拳事业的 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读《马振邦武学集》倍感亲切、朴实、感人,振邦同志八十多岁高龄 仍积极奋战在武术事业第一线,深受武林界同道好评,被誉为我国著名武 术家和一代武术宗师。
永远的恩师
去年得知张力先生在编撰关于恩师马振邦的武学文集,刹那间觉得很 惭愧。我习武这么多年来都未曾动笔记录恩师一生对于武术的贡献和教学 的宝贵经验。一是我本人文笔有限,难以用如椽大笔做这么一件了不起的 事,二是长期繁重的武术教学,让我很少有时间精力去筹划这样一件漫长 细致的事。现在张力先生主动承担起来,不辞辛苦地做完这件事,让我非 常感动,也非常感激!
当我提笔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幕幕关于恩师马振邦的情景如同 一部电影在我眼前徐徐出现。恩师马振邦既是一个武艺精湛、德高望重的 武术家,也是一位几十年如一日虔诚的穆斯林教徒,更是一位教出很多优 秀运动员的杰出教练。
我是9岁开始跟马老师学习武术的,那时我们住在一条街上。我的父 亲和马老师彼此很熟悉,那时马老师因受“文革”迫害被下放到农村,我 父亲希望马老师能收下我,教我习武。当时马老师家中很艰难,但他知道 我非常爱好武术时,就决定带我到农村练。后来我父亲对我说:“长军,你 这辈子都要记得马老师的恩德,如果没有马老师,你这棵苗苗就荒废了。”
至今想来,我都很感激马老师这段恩情。毫不夸张地说,我的武术生 命是马老师给的,如果没有马老师,我的人生会是另外一番模样。后来条 件好转,我被马老师送到了省武术队开始正式系统的练习武术。之后马老 师也被调回省武术队,担任省队主教练。在武术队里,他根据我的身体特 长制定适合我的训练计划,使我一步步走上了武术冠军的道路。
记得1978年,我和李连杰都憋足劲争夺全能冠军,当时的情况确实对 我很不利,我也很担心自己最终会输给李连杰。但是马老师一直在给我打 气,让我放开了展示自己,而他为了我能拿第一,经常几天吃不下饭。当 我比赛后才发现,他手心全是汗,这才明白他其实比我还紧张。
现在回想起来,他为了武术队出成绩,为了我们的快速成长,真是把 自己全部精力奉献了出来。在运动场上,我们训练时他一丝不苟,总是照 管着每一个队员,当我们收队休息时,他常常因精力耗尽而疲劳不堪躺在 宿舍里;当我们晚上熄灯睡觉了,他还在制定第二天的训练计划。为了不 让所有队员因大运动量而身体受损,他往往需要将已经制定好的计划重 新完善。想起这些点点滴滴的往事,让人百感交集。我认为陕西武术队 的辉煌,是马老师带领其他教练员一起创造的,马老师是陕西省武术事 业的幕后功臣。
马老师的父亲是一位清真寺的理事长,受父亲的影响,他一直遵从他 父亲的教诲,认认真真做人,从不跟人吵嘴,谁有了困难,他都伸手相帮。 无论在训练队还是外出学习,他都会带着那一方毛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面向圣城麦加的地方做礼拜,几十年如一日。对信仰的这种毅力,让人十 分敬佩。希望真主安拉赐给恩师更多的福寿,让这样一位善良伟大的武术 家能够安享天伦之乐。
1993年,在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洪金宝大哥等很多好友及武术前 辈的帮助下,我的孩子——陕西省赵长军武术院正式成立。在武术院成立 之初,我就想聘请马老师为副院长主管教学训练任务,但是我犹豫过,我 真的不忍心去打扰他老人家退休后的安静生活。但是后来经过多方询问, 马老师成为唯一合适的人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召开了家庭会议, 家庭成员一致赞同马老师担当。当时,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让我的哥哥去 和马老师商谈,结果马老师很干脆,从圣城麦加回来的第二天就来到武术 院,并一 口应承了这件事情。想到这些事,我不得不再一次真心感激马老师。 退休后,他完全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但是为了我的事业、为了陕西武术事业, 他真是鞠躬尽瘁地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而今,在异国他乡大洋彼岸,我开启着自己另一片武术天地。而在我 的家乡——西安,恩师马老师已经85岁高龄,还依旧帮我照管着武术院, 这样的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知道我的这一生已经与马老师紧密地 连在一起,在我的生命中,他是教授我成才的严师,又是教育我成人的慈父。 今天,我已经买好了回西安的机票,这几天的心情难以言表,仿佛有千言 万语,又不知从何说起。此时此刻,我只想快一些飞到家乡,飞到马老师 身边,紧紧握住马老师的手,说一声:马老师,您是我一生永远的恩师!
武者的对话——耄耋与不惑
一日,驾车路上,忽然接到马振邦老师的电话。他说,好久没有见面了, 很想我。此时此刻,西安二环上滚滚车流里,我的内心洋溢着感动。马振邦, 这样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武学大师,为陕西武术事业贡献一生的武术 家,就住在省体育场的公寓里。我与振邦老师彼此相隔不到1公里,却因 为忙于事务,疏于经常去探望、求教。我对老人家充满敬意,同时,还有 几许的歉意。几年来,我和老人家相处的每一个片段都历历在目,每次都 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武术的酷爱和执著。
前些年,克俭恩师(著名武术家、通备武学名家、中国古典武艺专家 张克俭)每次来西安,都要去看望他的这位师兄。振邦老师也拜在马颖达 先生门下研习通备武学,克俭恩师就以师兄尊之。每次两人见面,都要聊 到劈挂拳和翻拳,老人家尤其喜欢看克俭恩师的翻拳,每次他都动情地说: “克俭的拳我看了一辈子,看不够,爱不够,这才是真正的武术啊!”克 俭恩师2008年归真之后,老人家很痛心,每次见到我都要聊到翻拳和劈挂, 回忆和克俭恩师从20世纪60年代相识到相处的每一个瞬间。他们是一辈 子的武学知音,在武术界尤为可贵,令后学者神往不已。
振邦老师一生在艺业上涉猎很广,师从查拳名家马恩臣学习查拳,正 是因为早年的查拳训练积累,自己根据专业队训练实际创编了十路弹腿作 为陕西省武术队的基本功训练教材。陕西队的队员基本功扎实,功架纯正, 遒劲有力,这和振邦老师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也是得益于他对查拳的 精深理解。后来,他又入形意拳名家王青山门下,在形意拳上有着精深而 独到的见解,功力深厚精纯。另外他还得到了形意拳名家申子荣传授混元 益气功,内外兼修,一生研习不辍。1952年,他在天津看到劈挂拳之后, 就迷恋上通备武学,拜入通备武学宗师马凤图子嗣马颖达门下,系统地研 习通备武学之拳艺及兵器技法。多年来,他对通备武学中的劈挂拳、翻拳、 疯魔棍、绑袍剑和劈挂刀等经典套路喜爱不已,从中提取了许多技术素材 融入专业训练之中,也使得当年的陕西武术队成为了闻名全国的“通备武 学”大本营,人们一提起翻拳和劈挂拳,自然就想到了陕西队。而动作的 大开大合、猛劈硬挂、吞吐开合、拧转起落也成了陕西队的技术风格,在 全国受到推崇。老人家身材魁梧伟岸,特别钟爱劈挂拳,每次我去的时候, 老人家都要聊到劈挂拳,说起单劈手、开门炮、招风手,还有穿林,兴致 很高,不断地体味每一个细节,揣摩其中的劲力。他一生所提倡的“五法 一劲”的武学理念也是出自对传统武术的理解、融通后提炼而成。1982年, 老人家组建陕西省武术散打队,担任教练,在全国比赛上马志良和郭大祥获 得了不俗的成绩,第一批队员之一周润生后来成了享誉全国的散打专家。同 时担任套路和散打队的总教练,在那个散打运动成长的时期,老人家体现了 一种积极的武学探索精神,也是对传统武术“体用具备”的实践。他经常说, 他一生的最爱就是劈挂拳,他喜欢看,喜欢练,一辈子没有练够,没有学够。
1958年,振邦老师和高西安、翁积秀、乌树堂入选陕西省武术集训队, 成立了陕酉历史上第一支专业武术队,次年正式组队,31岁的马振邦出任 总教练。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省武术队成为全国闻名的“冠军的摇篮” 和浓郁的“陕西风格”,马振邦老师功不可没,他把通备武学引入专业队 训练体系。当时,赵长军的刀、棍,楚凤莲的翻拳,成为全国专业队运动 员的样板。在那个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融合的相当完美的“蜜月期”,马 振邦老师身体力行,挖掘传统武术的优秀技法,从丰厚的传统武学中吸收 营养,提炼素材。1964年,他带领陕西省武术队高西安和白文祥、徐毓茹 三位队员拜入红拳名家杨杰门下,学习陕西红拳,先后邀请著名武术家马 颖达、马贤达、穆子杰等来队里传授技艺,正是这种容纳百家的气度和开 放兼容的精神造就了陕西武术在全国的领军地位。
我在省武协担任副秘书长,每年春节都要和武协的领导去看望陕西的 老武术家。振邦老师穿着十分整齐,还是那套他喜爱的中山装,脸上总是 慈祥可亲的笑容,亲自在家门口迎接,一大早就让老伴铁玉芳准备好腊牛 肉,烙好了托托馍,给每人送上一份清真美食。聊到武术,老人家会很激动, 十分关心陕西武术的发展,他说陕西现在散打发展得很好,在西安建立了 国家队,这是陕西的荣誉,套路这几年发展也很好,出现了吴雅楠这样的 优秀运动员,他感到很欣慰。说到技法,老人家在屋子里亲自示范、讲解 不同流派的风格,功力精深,形神兼备,让人难以置信眼前是一位年过八 旬的老人。记得有一次在陕西武术健儿的庆功会上,老人家发言时潸然泪 下,流露出一位老武术家对陕西武术的孜孜深情,让在场的很多人深受感染。 陕西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张根学曾这样评价振邦老师:马老师对陕西武 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陕西武术在全国的领军地位,为陕西武术的发 展打下了深厚而扎实的基础,这对于陕西武术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振邦老师是一个十分虔诚的穆斯林。他告诉我,多年来,每天坚持做 五次礼拜,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也谨守一个穆斯林信徒的戒律。对弟子和朋 友的宽容厚爱,更彰显了老人家的人格魅力,他一生对武者精神的坚守和对 传统武学的痴爱感染了很多人,也从而造就了他在陕西武术的泰斗地位。
他晚年一直关心陕西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尤其是红拳的发展,每次有 重大活动,不顾年迈,亲临现场,深蓝色的中山装、一副茶色眼镜和一捋 白色胡须,还有那眼镜后面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的双眼,让老人家看起来 气宇非凡,亲切、和蔼、威严而又可敬。每次主持人介绍老人家,现场的 观众都是经久不息的掌声,比赛场上众人纷纷与这位可敬老人合影。红拳 这几年发展很好,在全国有广泛的声誉,起初的发展和后来的强大和振邦 老师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红拳文化研究会的前身陕西地方拳种研究会 的首任会长即是振邦老师。他经常说,红拳是陕西土生土长的拳种,在陕 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习练人群多,而且遍布城乡,应该在陕西得到保 护和传承。在他的号召下,一批热爱红拳的有识之士,用自己对陕西文化 的责任和情感多年来默默地传承红拳,发展红拳,让今天的红拳成了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陕西的红拳人感到自豪。每年的正月,这支红拳的 民间队伍就活跃在陕西的城乡各地,村镇田间,让陕西的老百姓在家门口 看到陕西原汁原味的陕西红拳。每有红拳老拳师作古,研究会的领导就去 祭奠,组织红拳表演,场面隆重而肃穆,让隐迹民间的红拳老拳师享受到 一个武术人应有的荣誉和尊严。这些传统和振邦老师的影响不无关系。当 年作为陕西专业队的“总教头”尚能对民间拳师尊崇有加,力邀来队里授艺, 让民间拳师深受感动。今天的红拳人作为民间组织,但发展红拳之雄心毅 力也让振邦老师受到感染。凡是红拳的活动老人家几乎每次都出席,和红 拳的老拳师见面叙旧,谦逊而热情。一帮老拳师围在老人家周围,他们在 一起回忆往事,感叹今天的传统武术很难找到传人,唏嘘不已。
有一次老人家收了一位来自河南的关门弟子黄大鹏,在西安回民坊举 行了隆重的收徒仪式,我和长军都到场为老人家祝贺。大鹏一直追随老人 家,在形意拳方面有很好的天分,对传统武学有深厚的情感和责任,让老 人家在晚年感到很欣慰,一生的拳学和艺业后继有人是一个武术家最大的 幸事。振邦老师经常让大鹏来学校找我,说我在艺业上得了克俭老师的传 授,请我好好给娃教教劈挂拳和翻拳,还有鞭杆。我每次去看望老人家的 时候,他都要和我聊劈挂拳,他说这个拳他爱了一辈子,难以割舍,对劈 挂拳的“趟子手”情有独钟,有几次我和老人家谈到了翻拳的“六手”、“八 手”和独流通臂拳,老人家连连说好,说这是武术中的珍品,希望我能用 心去继承这些技艺,老人家总是给我很大的鼓励,让我在传统武学的道路 上更加坚定而执著。
几天前,去家里看望了老人家,他躺在床上握着我的手泪水长流,说 他很想我,有很多话想和我说,说我能懂得他的武学和思想,让我内心里 很是感动,不禁落泪。一老一少就这样在床边交谈了将近40分钟,摸着老 人家瘦弱而有力的双手,我有一种震颤,一个曾经在武林叱咤风云的老人, 在晚年依然坚守对武术的一份深情,和一个后学者有一场发乎真情的对话, 久久,并没有语言,唯有紧握的双手,唯有泪水任意的流淌。那一刻,我 愿意用全部的才情去感悟老人家一生的武学和思想,愿意用我的热血和情 感去抒写老人家的文字,我做不到华丽以至优美,但我愿意用质朴的文字 去还原一个属于武术人的图景,因为在真实和真情面前,一切语言和文字 都显得苍白、多余。
老人家要出书,想把自己一生的拳学留给后世,这是武学之幸,后学 之福。用一生的体悟凝结而成的文字,在沧桑中唯有真实,而撼动人和唯 能恒久者,亦唯有真实,历来武学典籍皆是如此。恩师张群炎先生有一句话: 唯有真实才有生命力。做人如此,拳学亦如此。
泪水模糊中完成了这篇文字,无力为序,真情可鉴。
一、十路弹腿简史
十路弹腿是极为悠久的一种传统拳种,原是北派五大宗之一,古代拳 家中专攻这一门的人很多。它盛行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各省,流传 于全国各地及海外。
十路弹腿是我国回族人民最喜爱的拳种之一。我国武术界流传这样一 种说法:“北京到南京,弹腿出在教门(指回族)中”,说明十路弹腿出自回民, 因此也有人叫它是“回回弹腿”。十路弹腿的创始人叫查尚义,原名查密 尔( 1568—1644),明朝新疆地方的回民。盛年时,倭寇侵犯福建浙江沿海, 明朝统治者下令集军御敌,查密尔从军南下。当时因交通不便,路途遥远, 在跋山涉水中,他感染严重风寒,没有到达前线就病倒了,留在山东冠县 一个山村里休养。经过数月的治疗,病体痊愈。那时正值秋天,农民忙完 收割以后,纷纷来到打谷场,练习骑射。查密尔见到这种情况,心想:“人 们对我这个外乡人照顾得体贴入微,难道自己不能做点什么有益的事情来 报答他们吗? ”于是就把他创编并演练多年的弹腿拳路和十套拳路传授给 他们,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后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流行的范 围也越来越广,人们也就把查密尔传授的十套拳路起名叫“查拳”;弹腿共 有二十八趟(按回族用阿拉伯的二十八个字母排列),后经归纳成为十路 弹腿。这就是“查拳”和十路弹腿的起源。十路弹腿的发祥地是山东聊城冠县。
浏览1,5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