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胸膊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虎口要圆如三角,三 圆齐出是真形。”背圆、胸圆、虎口撑圆是形意拳基本桩式三体 式的规范要求,说明圆之重要。谈到“三扣”、“三抱”、“三月” 的弧形现象,更不胜枚举。
太极、形意、八卦以圆弧为本,不仅表现在外观形体运动路 线和定势姿态上,也反映在身体运动的特点上。可以说,以腰为 轴心的轮动,无一不贯穿着圆、弧的运动。随着动作的变化形成 了 “大弧带小弧”,“大圆套小圆”,或者平圆、立圆、八字圆等 各种圆弧的运动。有人说形意、太极、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儿”, 这是有道理的。
武当武功的各种拳种在功力的蓄放上,也皆与圆弧相关,太 极是螺旋抽丝劲,形意拳是旋拧的钻劲,八卦掌是缠绕的例劲; 这些遒劲使力量浑厚充实,是以柔克刚的特殊要求。
从技击上讲,进攻时旋转前进,使力量更稳重,而且不易被 对方擒抓住,防守中的接触化解,弧形(或环形、圆形)化力及 消卸牵引等都是运用圆、弧的形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使受力面积 增大,延长力的作用时间,恰到好处地升华到“四两拨千斤”的 境界。
总之武当拳功从拳到械,从形到法,均是以圆弧运动轨迹作 为基础而表现的。
- “拳法阴阳”的技击论
武当武功深受道教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 “拳法 阴阳”的技击理论。道教把世界看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这种对立统一的现象,《易经》用“阴阳”二字来概括。《八卦 图》还用“一”、“一一”,分别代表阴阳。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 互相结合,于是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八八六十四 卦就是阴阳变化的表述。
武当武功从理论和技术上都极力推崇阴阳,从拳技上讲,武 当拳功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八卦转掌论阴阳,五行六合内中藏”,“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八卦转 掌歌》);“鹰雄竞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三源”(《心意 两仪歌》);“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论》)。
王培生则说得更为明白:“任何法则的精髓,千变万化,也决不 会离开阴阳。例如行拳中的前进后退是阴阳;重心转移时,虚实 又是阴阳;往复折叠的法则,更是离不开阴阳。”就是说,形意 拳、太极拳、八卦掌等武当拳功的每一个动作,是开是合、是动 是静、是刚是柔、是隐是显、是虚是实、是缓是急,都是基于阴 阳这一根本法则而变化的,因此,“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 认真求”(《太极拳精选》),不懂阴阳,就无法习拳。
在交手中运用阴阳对立战术。武当武功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 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进取、前后、左右、上下、动 静、刚柔、顺逆、开合等阴阳双方变化规律,根据对方动作特 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王宗岳《太极拳 论》说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 柔谓之‘走
7;我顺人背谓之‘粘’。”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 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明白了阴阳 变化之理,才会有粘走应敌之法,在对敌中,就能因势利导,得 心应手,变化自如。或“避实就虚”,或“引进落空”,或“随曲 就伸”,或“后发先至”,或“先蓄势而后发出以击敌,蓄于内以 击外,蓄于上而击下,蓄于前而击后”(《曹氏八卦掌谱》)。
总之,明于阴阳变化,就可利用一切有利位置、方向、角 度、位势、或腾挪闪屐,或借力打力,使犯者应手即仆。武当淮 河派传人程定远说:“凡是用阴阳为主,静以制动,掌握对方进 攻的方向、径路,然后乘虚回击的掌法都属于内家拳的范畴。”
- “后发制人”的战术论
武当武功以“后发制人”作为其战术原则,这是与道家“无 为”、“无事”、“无欲”、“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相袭同的。
老子提出了少私寡欲的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办法,应该是使老百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 欲”。意思是说:要使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任何欲望、志向, 只要让他们吃饱肚子,身体健壮就行了。老子还说:“我无为而 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樸” (《道德经》)。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主张。在此基础上, 进而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他说:“我有三宝,持而 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要有 爱心,要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俭”就是无奢恋, 清心寡欲,淡泊自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虚祥和,“不敢进 寸而进尺”。
在上述思想影响下,在武当拳功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 倘敌欲发我,则应心中坦然,审候应机,静以俟之,微动即应。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十三势行功心解》),所 谓“后人发先人至是也”(《太极拳经详注》)。“太极拳以不发先 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 发劲”(《太极拳浅说》)。“八卦掌法不挡架,手欲弃取顺中成, 手出要择途径近,后发先至呈技能”(《八卦掌四十八法诀》)。 “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且动 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 所有这些论述,都是强调“后发先至”,后发之所以能先至,其 前提为避实就虚,引进落空。狄兆龙在其《八卦掌的特点》一文 中作了精辟的总结:“它的战略思想,一、不强调主观,要尊重 客观,自己的一切活动,都为了适应对方而动的;二、要争取主 动权,尤其是在被动中争取主动,其战术思想,是不挡不架,引 进落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避实就虚,战而胜之。”
- “守柔处雌”战略论
武当武功以“反者道之动”为原则,吸取诸家兵法的合理内 核,形成了 “守柔处雌”的战略理论。
哲学家认为,事物不仅是对立的、统一的,而且是运动的发展的,向其相反的方向变化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 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老子认为,正 阵可以转化为奇阵,善良可以转化为妖孽,祸中伴随着福的征 兆,福里潜伏着祸的根苗。根据这一转化规律的认识,提出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的观点,意 思是说,事物是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会引 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强大,是违反道的原则的,因为这会促 进它早日结束它的生命。“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三十章》), 认为最好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不必转为坚强,这样就可以避免 走向死亡的结局。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八章》)
;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六十六章》);又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 “知其白,守其黑”(《老子•二十八章》),老子深知什么是雄强, 却安于守雌柔,虽深知什么是光荣,却安于处卑辱。这种贵柔崇 雌,崇弱尚小的思想对武当拳功的拳理拳法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构成了对武当武功“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等 守柔处雌的显著特点。
- 贵柔化。武当武功在技击上专讲柔人,不以气力胜人, 故在修炼上,也纯以养气为主,所谓气沉丹田,也是利用动作的 轻松和谐而自然形成的,绝对不用强制方法。练拳时,最忌用 力,务使全身松开,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内劲是 很柔的,退敌时,不含抵抗性,能随敌劲以为伸缩,所谓柔中而 有弹性,“太极武事,外操柔内含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 有心之柔软也”。(《太极式事解》)。
- 以柔克刚。武当武功守柔处雌并非终极目的,其终极目 的是以柔克刚。“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 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待动,以曲取直”(《武当拳法秘诀. 练手之法》),武当武功的击法中,常以小力胜大力,无力御有 力,弱胜强,柔胜刚为其主旨。制胜之理是“盖敌力须加吾身,
浏览5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