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禄不仅跟头摔得好,摔跤也是顶尖高手。
这天,冯德禄和铁三来到西直门外的一家野茶馆,与前面所讲“白老道巧打王二 愣”那家茶馆差不多,养鹰、养狗、摔跤的人喜欢到这里喝茶休息、聊聊天。这天, 茶馆来了一位姓华的秃子,他在广安门外开油盐店,喜欢养鸥子。鸥子飞行有力而灵 巧,速度极快,性子较大,比鹰更难训化。
大家正聊着,院内一棵杨树上传来一阵“喳喳喳”的喜鹊叫声。华秃子将手中的 鸥子放开,鸥子悄无声息顺树干飞到树顶。喜鹊不知危险已经降临,还在那里叫个不 停。等它发现敌情的时候,已经来不及逃跑了。说时迟,那时快,鹦子以闪电般的速 度将喜鹊抓个正着,然后顺着树干笔直落向地面。就在即将与地面接触的瞬间,忽然 来个“鸥子翻身”,将喜鹊搪在地上。练武术的人也有一招鸥子翻身,实际上就是模仿 鸥子的这个动作。看到这种情景,大伙儿啧啧称奇,都夸华秃子这噩子养得棒。
茶馆中还有一位小伙子,叫段文成,是善扑营的三等扑户。闲聊之际,冯德禄问 他:“虎头,练棒了吗?”虎头是段文成的小名儿。
段文成有些得意地说:“还行,入营了,拿三等了。”
“行啊,练好了。不错。”冯德禄说。
“嘿嘿,什么练好了?咱爷们儿都是一胳膊一腿踢出来的。”
段文成的这句话惹怒了冯德禄,他心想:“好小子,敢和我说什么’一胳膊一腿’, 今天非得给你点颜色瞧瞧。”
紧接着,冯德禄说:“虎头,我和你摔摔,今天我就用’里刀勾’连赢你三下,绝 不使用其他招式。但有一点,我看不着,必须让我摸着你。”
一个瞎子能用同一招式连赢自己三下?三等扑户段文成认为冯德禄是在吹牛。
于是,两个人穿上裕槌、跤靴,在众人的起哄声中展开较量。比赛结果表明,冯 德禄没有吹牛,他只用一招“里刀勾”,将段文成连摔三跤。
段文成心想自己堂堂善扑营的三等扑户竟然让一个双目失明的人连赢三跤,而且 用的是同一招式,又羞又气又急又恼,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涌上一股说不了的滋味, 眼中不由流下泪水。
回去之后,段文成把事情的经过向师父讲述了一遍。师父说:“你这孩子,怎么跟 冯伯伯摔呀?你不会和别人摔吗?人家的功夫多棒,输给他是正常的……”
刚说到这里,突然有人推门进来。段文成和师父一看,正是瞎眼冯德禄。冯德禄 一言未发,哈哈大笑几声,转身走了。原来他藏在屋檐下偷听师徒的对话,如果两人 说了不中听的言语,恐怕要有苦头吃了。
后来,冯德禄家中来了一位黑道上的朋友,将他藏在枕头下面的一百元现洋偷走 了。由于年纪大了,加上眼睛受过重创,怒火攻心,一气之下离开人世。
“瞎眼冯”吓死“狼狈李”
用现在的话来说,在“黑道”上摸爬滚打多年之后,冯德禄更是不干正事,吃穿 用住都是巧取豪夺而来的。
当时北京东城有个外号叫“狼狈李二”的人,专给皇宫扛粮食,是个小头目。慑 于冯德禄的淫威,每年从通县拉来粮食,都要给冯德禄“孝敬” 一车大米。按说一车 大米至少十多麻袋,也不少了。但是冯德禄欲壑难填,还想多要。如果送的再多,狼 狈李二没法交差啊。于是他和手下的几个兄弟商量,该如何应付这个难缠的家伙。
有人出主意说,咱们人多势众,揍他。这个建议马上被大伙否决了,因为谁都知 道,冯德禄一身功夫,下手狠辣,恐怕不是他的对手。想来想去,既然硬的不行,那 就来软的——还是请他喝酒吃饭。
这一年,又到中秋月圆时,狼狈李二与弟兄们安排妥当,把冯德禄请来。酒足饭 饱之后,大家对冯德禄说:“冯爷,酒喝得差不多了,您歇一会儿,抽点烟。”
冯德禄毫无戒备,舒舒服服躺在床上。正当冯德禄云雾缭绕,美滋滋地享受吸食 大烟的快感时,埋伏在床下的人突然发难,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皮条子,将冯德德据在 床上捆了个结结实实。接着,狼狈李二用烟签刺破冯德禄的眼睛,然后凶残地揉上石 灰。冯德禄立即昏死过去,大伙儿七手八脚用被子将其裹住,扔到平则门外的一口冰 窖里面。狼狈李二等人以为冯德禄必死无疑,一个个回家睡大觉去了。
也许是练过功夫、身体素质较好,也许是命不该绝,这天半夜时分,冯德禄渐渐 苏醒过来,立刻感到一阵深入骨髓的巨痛。由于眼睛被刺瞎,什么都看不到,只能躺 在冰窖里不停地呻吟。
第二天凌晨,几辆马车从冰窖旁边的马路经过。这些马车是从蓝靛厂来的,往北 京城里送菜。每次经过这里,赶车的人都要停下来歇歇脚。忽然,大家隐隐约约听到 “哼哼唧唧”的呻吟。这时东方的天空已经露出曙光,因此并不感到特别害怕。几个胆 儿大的提着灯笼四下寻找,发现呻吟来自一口冰窖。过去一看,有人认识冯德禄。
“哎哟!冯爷,您怎么了?”
听到有人叫他,冯德禄也顾不得疼痛,说:“别管怎么了?求几位把我送回家去。”
大伙立即把冯德禄抬上来,手忙脚乱送回家中。冯德禄住在月坛东边,那里是回 民聚集地。老婆看到这种情况顿时慌了手脚,一筹莫展。
冯德禄说:“我被人陷害了,把我送到师哥家中,我在那里疗伤。”
冯德禄的师哥姓李,在昌平沙河一带开一家镖局。看到师弟伤得不轻,马上吩咐 腾出一间宽敞屋子,并且请来当地最好的大夫。
接下来的日子,大夫每天精心施治。三个月之后,大夫对冯德禄说:“冯爷,从明 天开始,您每天拿一根碳往白墙上划道道,如果能看见黑影儿就告诉我。”大夫说得没 错,这天冯德禄果然隐约瞧见墙上的黑道道了。大夫听说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连 声说道:“嗯,恭喜冯爷,恭喜冯爷,您的眼睛快治好了!”
冯德禄看见白墙上黑道儿的事,不知怎么让狼狈李二知道了。对于李二来说,这 不啻一个晴天霹雳。冯德禄不仅没死,而且眼睛也能治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他 李二必定死无葬身之地。就在狼狈李二惶惶不可终日之时,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让他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李二大喜过望,立即按照那人的指点,去宝塔寺找一个外 号叫“小皮袄”的女人。
原来,这“小皮袄”是冯德禄的相好。狼狈李二找到她,让她去找冯德禄,并且 与其同房。事成之后,李二答应送给她一套住宅。“小皮袄” 一听有这好事,哪有不答 应之理?
就在冯德禄的眼睛将要复明之际,过去的相好小皮袄来看望他了。见面之后,小 皮袄流露出一副非常心疼的样子,抱着他大哭一场。这天晚上,小皮袄与冯德禄同居 一室,并且按照狼狈李二的指示,与他干了男女之事。
第二天早晨,大夫照例查看冯德禄的病情,翻开他的眼皮一看,失声叫道:“哎 哟!不好。您昨天晚上是不是与女人同房了?”
冯德禄点点头,大夫扼腕说道:“眼球塌陷,这下治不好了p可惜您这么个大人 物,怎么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干这种事情呢?”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男女同房后会影响眼睛的治疗效果呢?其中有一定科学道 理。有过性生活体验的男人大都有这样的感受,每次房事后都可能出现程度不等的眼 睛胀痛、视物模糊、眼球转动不灵活等症状。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有的稍事休息就会 恢复,有的则要持续一两天。性生活越是频繁,眼睛不适的程度也就越严重,持续时 间也越长。医学专家解释说,由大脑发出的12对颅神经有一部分分布在眼球及眼眶区 域,直接影响着视力和眼球的活动。性生活中,由于神经高度紧张,大脑细胞会出现 暂时性的疲劳,影响了支配眼球活动和视力的神经,从而出现眼部疲劳、眼眶胀痛、 视物模糊、眼睛转动不灵活。此外,性生活时血管收缩,也会减少眼部供血而加重疲劳。
对于冯德禄这样的严重眼部疾病患者来说,房事后加重病情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 的。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英雄难过美人关。”不管怎么说,冯德禄不愧为一条汉子。 听大夫说自己的眼睛永远无法复明,便一横心,说:“既然如此,那就不治了,我回 家去!”
却说冯德禄回到平则门,买一副墨镜戴上,借了一匹快马,在大街上风驰电掣般 跑了两个来回。狼狈李二听到这个消息,以为冯德禄的眼睛治好了,连惊带吓,当天 晚上便死去了。
身怀摔跤、中幡两大绝技的宝善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守卫朝阳门的清军掌旗官叫金宝 善,是我师父宝善林的父亲。当时旗人指名为姓,比如我叫马贵保,我的儿子姓贵而 不姓马。这样一来,即使犯了诛灭九族的重罪,后辈也不会被全部处斩。
在与八国联军的激战中,金宝善不幸阵亡。母亲忧郁成疾,不久也撒手人寰。宝 善林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家中行三,因此人们叫他宝三。宝三家住三牌楼的栅子 胡同。他当时刚出生不久,由姐姐抚养。姐姐在前门洞搁个萱算,给卖力气的穷人缝 补衣服。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宝三经常上天桥瞎遛弯儿。有一天,宝三碰到一个人, 就是后来的大师哥,名叫魏德海,问他:“小伙子,干嘛呢?”
“哦,没事,瞎溜呢。”
魏德海看这个小孩前发齐眉后发盖顶,实诚可爱,打心里喜欢,于是每天带着他 玩耍。当然,有点小事,魏德海也会使唤宝三:“去,打三两酒去……去,买盒烟。” 买回之后,零钱都给了宝三。魏德海家住蓝靛厂火药营,有八十亩良田。由于酷爱摔 跤,后来资财耗尽,只好将八十亩地变卖出去。这是后话。
春去秋来,宝三跟随魏德海一晃就是六七年。十三四岁的时候,姐姐出嫁了。魏 德海带宝三去了红庙。大清朝灭亡之后,第一个私跤场就在红庙,是前面所讲虎乙爷 开设的。当时跤场只有宛永顺宛八爷和瑞五老爷。到后来,私跤场逐渐多了起来。其 中比较著名的有:护国寺季四爷的跤场,西直门赵子丰的跤场,隆福寺“虎二把”(外 号,真名不详)的跤场,等等。
虎乙爷在红庙开设的跤场,开始的时候只有旗人(满族人)可以进去训练,后来 才渐渐吸收了汉人,比如魏德海、沈三、张狗子(张文山)、宝三,还有牛街的何生、 前门大街的肖孟扬、永定门外的朱六等,共约二三十人,还算比较热闹。
宝三每天早早来到跤场,把地上的土挖松了,等着别人来。有一天,宝三练习翻跟 头,拿大顶,头朝下脚朝上立在墙上。由于不小心,双手一松,“扑棱” 一下掉在地上, 脑袋折入肩膀里边去了。宛八爷与李连丰见状,急忙跑过去,一人抱着宝三的肩膀,一 人揪住耳朵一拽,脑袋又出来了。居然没事!宛八爷不由慨叹道:“这小孩练得好啊!”
由于刻苦勤奋,再加上宛八爷和瑞五爷的悉心指点,宝三的摔跤技艺不断提高。 怎见得宝三功夫好呢?
那时他买了一双新靴子舍不得穿,提着靴子光脚丫子走。走着走着遇到军阀抓劳 工。宝三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几个当兵的在后面紧追不舍。跑到永定门外,宝三把 靴子扔到河对岸,一个跟头就翻到对岸去了。那些当兵的一个个目瞪口呆,半天才回 过神来。
新中国成立后,宝三随团出访日本,在各地进行了摔跤表演,多次与日本高手切 磋摔跤技艺,获得一致好评。此外,他还参加了我国各地组织的摔跤比赛,多次取得 冠、亚军的优异成绩。
除了摔跤,宝三也是一位耍中幡的高手。中幡由明、清两代帝王仪仗队行军、打 猎时王旗的旗杆演变而来。清朝末期,天桥老艺人王小辫从宫中耍执事的哥哥处学得 此艺,传入民间,变成卖艺性质的表演。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 接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
有一天,宝三来到天桥,观看王小辫表演。只见中幡上下翻飞,煞是好看。这时, 王小辫正要来一个“前后背花”,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手上、胳膊、肩膀上有汗,中幡 一滑,飞了出去,直奔观众而去。眼看着有人要受伤,宝三眼疾手快,飞身过去手托 中幡底部,将其抖了回来。惊魂未定的王小辫立即将中幡接过来,继续表演。一场虚 惊过后,观众们的叫好声经久不息。
表演结束之后,王小辫非常感动,对宝三说:“兄弟,你帮大忙了,今天要不是你 出手相助,我可惹麻烦了!”就这样,宝三认识了王小辫。此后,宝三开始练习中幡, 深得王小辫真传。
朝鲜战争爆发后,宝三参加了抗美援朝慰问团,赴朝之前,受到乌兰夫的接见。 乌兰夫命人做了一个中幡,上面写着蒙古族文字: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志愿军。 看完宝三的中幡表演,国家有关领导人将其中的表演名称作了更改。“朝天一炷香”改 为“合掌双支”,“怀中抱月”改为“抱定团结力”,将中幡抖起来,落到肩膀上,一 低头再落到脖子上,原来叫做“王八驮石碑,压住王八脖子了”,不文雅,改为“大红 旗压倒反动派”。
后来有一次北京市组织文艺表演,邀请宝三参加。吃完午饭,宝三把中幡扛到文 化宫之后,遇到一个难题:要想到达演出地点,必须经过一座城墙。而练中幡者要遵 守一个规矩:练中幡之前要烧香,烧香之后中幡就不能倒下来,一直立着,等练完、 再次烧香之后,才能倒下来。传说宝三能把中幡从城门楼子扔过去,其实是夸大之辞。 一行人有意刁难宝三’说:“今天不是很高的栅栏,也没有城门,只是一座城墙,宝 三,你扔一个。”
宝三想了想,对同行的田玉荣说道:“成,咱们这么着,你在里面扔,我到墙外 接着。”
于是,付德才(外号“付傻子”)与魏德海两人“保托”(假如表演者出现失误, 站在旁边随时帮忙),田玉荣双手托住中幡,奋力“噎”的一扔,还真扔出墙外了。宝 三早已站在城墙之外,急忙双手接住中幡,由于重量大,加上刮风,宝三左支右细, 顺着风力跑来跑去,最后总算稳住了手中的中幡。由于墙外有铁丝网,宝三的一条新裤子被划了个稀巴烂。
宝三表演中幡有三招绝技:一是前后背花之后,把中幡扔向空中,“啪”地翻个跟 头,中幡落地之时,双脚正好夹住中幡,这叫“鲤鱼倒翻沙”;二是将中幅抖起来落在 肩膀上,叫做“秦王倒立碑”;三是将中幡放在脚背,猛力踢到腊袋上,叫做“踢 健”,也叫“浪子踢球”。每每表演,都会引来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隆福寺宝三夺跤场,张狗子天桥砸中幡
过去老北京有赶庙会的传统习俗。分别在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土地庙、花 市等地。这天庙会设在隆福寺,沈三带着几个人去赶庙,摔跤挣钱。沈三也拜红庙跤 馆宛永顺为师,是宝三的师兄。
沈三正要上场,宝三进来了。宝三这个时期跟随王小辫耍中幡卖艺,怎么来到沈 三的跤场了呢?原来,这几天王小辫生病了,躺在小店的大炕上养病。宝三每天前去 看望,搀着他去看郎中。住店时间一长没钱了怎么办?宝三心想自己出去卖艺,看看 能不能挣些钱回来。于是宝三独自扛起中幡到了天桥,还真挣了四十吊钱。好,正好 给师傅瞧病。那时候王小辫带宝三卖艺,练完收场后给他十五个铜子,五个铜子是一 吊,也就是三吊。
又过了几天,王小辫病情稍微好转,回河北老家了。宝三呢,晚上在红庙跤馆摔 跤,白天练中幡卖艺,转来转去也转到隆福寺了。由于没有顶棚,卖艺的人都是揭地 表演,阳光刺眼,中幡没法儿练,宝三便把中幡放在一边,到跤场看看。
沈三看见宝三进来,马上来了精神,大声对观众说道:“诸位,您别走啊,待会儿 我们俩’三儿’来来!”观众也情绪激动,想看看这两位高手的表演。
当时老北京摔跤界比较著名的有“仁三”、“仁秃子”。仁三分别是沈三、宝三、 铁三;仁秃子分别是戴三秃子、驴肉秃子、吴秃子。戴三秃子力气大,专门给人背 “私酒”(“私酒”即私人未经政府批准而非法经营的酒类);驴肉秃子则专门宰驴;吴 秃子是南城花街会(妓院工会)的护院打手。其中戴三秃子有一次在马甸欲抢宝三的 帽子,差点引起一场斗殴。这是后话不提。
沈三说的这句话,术语叫做“拴马桩”,意思是告诉大家一会儿有好戏可瞧。沈三 的话已出口,在众目睽睽之下,宝三只好上场应战。第一场,宝三攥对方小袖,偏门, 来了一个支别子,将沈三摔倒在地。第二场宝三仍然攥小袖、偏门,又赢了。第三场 两人一交手,宝三心中犯起了嘀咕:“他是我师哥,是这里的老板,再赢就太伤他的面 子了。”于是有意相让,败给了沈三。
沈三是摔跤高手,当然看出对方故意相让,觉得伤了自尊,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说:“三儿啊,怎么回事?搁着劲摔啊!如果这次还输给你,明儿我再不来隆福寺了。”
宝三不到二十岁,血气方刚,心想摔就摔吧,于是鼓足劲,又赢了沈三一场。
沈三果然没有食言,把隆福寺庙会的这块地方让给了宝三。此后,宝三开始摔跤 卖艺。宝三在隆福寺有了跤场,然后找了几个伙计,即厉铁存(铁三)、李永福、陈德 禄等人。之后,几个人一起赶庙会。十天一轮转,白塔寺两天,护国寺两天,隆福寺 四天。另外两天没有庙会啊,因为土地庙是集市,卖些筐篓之类的;花市也一样,在 崇文区那边,就是赶集,不是庙会。卖艺的人少,挣不多钱。怎么办呢?大家伙儿一 商量,到天桥找块地方,于是陈德禄和宝三上天桥了。后倒费了好多周折,还是师哥 李连丰给找了一块地,在天桥电影院附近,地方最好。
李连丰吩咐说:“三儿,我可有个条件,就许你练中幡,不许你摔跤,为什么?这 儿好几个跤场。如果摔跤的话,恐怕他们不答应。”宝三答应了。
这一年冬天经常刮风,宝三等人到天桥练不了中幡,挣不到钱大伙就得挨饿。没 办法,吃饭要紧,于是也开始摔跤,向观众讨钱。这天正摔着,李连丰和张狗子(张 文山)来了。,
“三儿!不是告诉你了吗?就许你练中幡,不许摔跤吗?你怎么摔跤了?”李连丰 冲着宝三大声嚷嚷。
这时候,张狗子过去把中幡从大棚的柱子上解下来,扔在地上,举起一块石头砸 断了。宝三一看中幡被砸,吃饭的家伙没了,冲过去与张狗子厮打起来。张狗子从后 面将宝三拦腰抱住,宝三双手从肩上抱住他的脑袋,一用力来了个“过肩摔”,将其从 身后摔到前面。紧接着,宝三抬脚就要踩他的脑袋,被其他人拉开了。
之后,经过众人说合,张狗子到前门大街路西的山货屋子(卖竹竿、答帚、萱算、 簸箕等)买了一根竹竿,重新制作了一件中幡。
宝三仗义疏财,德艺双馨
宝三为人忠厚,人缘极好。在他开设的跤场,即使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进来,他 也不论年龄,以“兄弟”相称。当年在天桥一带,由于乐于助人,行侠仗义,宝三的 口碑堪称第~。下面撷取其中二三事,我们就可窥豹一斑。
天桥有三个和尚,一个老道。三个和尚分别是马元凯、智真和尚、卢真和尚。老 道姓胡,人称胡老道。智真和尚就是八大怪之一,扔大铁锁砸胸口;马元凯卖大力丸, 撅钉子;卢真和尚给人们看病,有谁身上长了疮,他用嘴吸出脓液,再撒一些药粉。
却说胡老道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不幸患上肺病,死了。家中贫穷没钱埋葬,怎么 办呢?宝三的跤场有个伙计叫孙殿启,艺名“小镑头”。他给胡老道出了个主意,让小 女儿身穿孝服,由孙殿启带着,向各家商铺要钱,也叫“化官吊”。这家给三块,那家 给一块。到后来虽然筹来一些钱,但是只能买到半个棺材。宝三得知后,慷慨解囊, 出钱帮忙买回棺材。胡老道自然感激涕零。
除了乐善好施,即使与宝三曾经有过节的人,宝三也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有一 年北京市组织摔跤比赛,参加的有宝三、沈三、张庆等人。比赛进行几天之后,轮到 宝三上场,对手是张庆。然而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宝三的爱子小丁生病不治身亡。 小丁年仅七岁,宝三特别疼爱这个孩子,他强忍悲痛来到比赛场地。由于心情恍惚, 被张庆用“入”的技巧打败了。比赛结果很快见报,并且配有照片。
一位名叫郭增祥的摔跤爱好者拿着报纸,有些幸灾乐祸地到处嚷嚷:“诸位,诸 位,宝三输给张庆了,宝三输给张庆了!”
后来,南京也举行了一次摔跤比赛,冠军得主就是郭增祥。他是如何拿到冠军的 呢?其中宝三功不可没。郭增祥决定要参加南京摔跤比赛之后,就向张狗子、姜大秧 子等人请教,希望能掌握更多的技巧。但是练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太大起色。后来经 他人介绍,郭增祥找到宝三,请求指点指点。宝三并未记恨他当时幸灾乐祸到处宣扬 自己败给张庆的往事,而是针对他的身材,教给他一招绝技——攥偏门掏腿。他告诉 郭增祥比赛时使用攥偏门掏腿,对方势必向后撤步。如果撤一大步,则可使用“踢”; 如果撤一小步,则使用“大德合勒”。摔跤技巧说起来简单,练起来并不容易。正所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冬天练到第二年春天,郭增祥终于熟练掌握这一技巧。
到南京正式比赛,郭增祥如愿以偿,登上冠军宝座。回到北京之后,心中大喜, 多次宴请宝三,并且成了宝三跤场的一名伙计。
由于人缘好,天桥一带谁家有了困难都愿找宝三帮忙。只要力所能及,宝三几乎 有求必应,从不推辞。
当时天桥对面有个六合宫,里面有个菜市,黎文华和黎文芳兄弟俩在这里做生意。 那时候没有下水道,人们在地上探个坑,把脏水倒入坑里,然后再用木桶盛出来泼到 街上。这天,黎家兄弟的两个伙计抬着木桶泼脏水,恰巧街上走来一个人,名叫赵继 良,在某侦缉队任职。赵继良身穿一件大褂,被黎家伙计泼脏了。赵继良仗着自己在 侦缉队工作,把黎家的两个伙计打了一顿。黎文华兄弟俩都会摔跤,听伙计诉说被人 打了一顿,黎文华心中大怒,马上还以颜色,又将赵继良打了一顿。
赵继良回去之后闷闷不乐,把被子蒙在头上睡觉了。侦缉队队长问明缘由,哼! 竟敢打侦缉队的人,黎家兄弟简直无法无天了!立即带人去逮捕黎文华。当时,黎文 华正与一位变戏法儿的于国良在家中喝酒。黎文华被抓走之后,家里人经过打听,事 情显然比较严重。用现在的话来说,黎文华很可能会被判刑。
这下可把黎文芳急坏了?怎么办?他想到了宝三。因为哥儿俩经常到宝三的跤场 帮场。不要钱,摔跤白摔,摔完就走。在一家茶馆,黎文芳和宝三见面了,说:“哥, 出事了,我家兄弟与侦缉队的人打架,被抓起来了,要判刑。你帮忙想个主意吧!”
经不住黎文芳再三央求,宝三答应了。原来,宝三有两位好朋友,也在侦缉队工 作。一位叫白景文,另一位叫杜长荣。杜长荣前不久破获一起盗墓案件,因立功被提 拔为班长。说起杜长荣破案,颇为有趣,在此赘述几句。
在一次巡逻中,杜长荣遇到一个人。此人全身上下穿着崭新的衣服,但是形迹可 疑。杜长荣不动声色地进行跟踪。上厕所的时候,杜长荣发现此人屁股非常肮脏,与 崭新的衣服完全不搭配。于是将其带回侦缉队进行审问,原来衣服都是从刚刚去世的 死人墓中挖出来的。
开始的时候,杜长荣并不愿意插手帮忙,但宝三再三请求,杜长荣还是出面疏通 了一些关系。最后,黎文华没被判刑,罚游街三天。黎文华手拿一面锣,在大街上边 走边喊:“我叫黎文华,我殴打过人!我叫黎文华,我殴打过人!……”
总之,宝三在老北京天桥一带名声极好,妇孺皆知。20世纪30年代,著名评书艺 术家连阔如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中,揭露了许多江湖行当的 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但对宝三评价极高。
沈三:天桥卖艺第一人,力挫俄国大力主
沈三名叫沈友三,是回民,师从红庙跤馆宛永顺。沈友三家住牛街,在天桥卖牛 肉,后来设立跤场,是第一个摺地表演摔跤卖艺的。
其实最早天桥附近没有多少人,那后来是如何繁华起来的呢?这里有一个传说。
虎坊桥往南东横街东口有个庙叫城隍庙,每年七月十五开庙,摆摊的沿庙往北, 一直延伸到虎坊桥。虎坊桥往东,那时候没有友谊医院,也没有前门饭店,都是大菜 园子。当时城隍庙的香火不旺,有个叫朱二奶奶的,想出一个让香火旺起来的办法。
当时城隍庙附近有一个卖花的,专卖女人头上戴的花,如绒花、牡丹花等。
“花儿来——卖花儿来”
听到卖花人的吆喝,朱二奶奶出来了,叫道:“卖花的,买几朵花儿!”
于是两人打开放花的纸箱子,朱二奶奶挑了几朵,有福字,有寿字,说:“等着 啊,给你拿钱去。”说完转身进入城隍庙。
卖花的人左等右等,不见朱二奶奶出来。情急之下,跑过去“当当当”去敲打庙 门。一位和尚打开门,问:“什么事,烧香啊?”
“不是,刚才有个老太太买了几朵花儿,没给送钱来。”
“你这不是胡说吗?我们这里都是和尚,哪来的老太太?”
卖花的人觉得有些惊讶,说:“不会吧?我眼瞅着她进庙里去了。”
和尚说:“既然不相信,那你进来搜搜吧。我这里都是和尚,没有老太太。”
于是卖花的进去了,四下寻找没有发现朱二奶奶。卖花的人不甘心,来到大殿上 一瞅,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这不是城隍爷嘛,旁边是城隍奶奶,城隍奶奶头上戴的正 是刚才卖出去的花!哎哟,了不得了,城隍奶奶显灵了!
就这样,城隍庙的香火越来越旺,天桥也就渐渐繁华起来。
前面说过,开始的时候沈三在天桥卖牛肉,旁边有个练武术的,姓杨。练武术之 前,先用绳镖抽打铜钱,接着打着一截烟火(过去点火的一种方法),目的是吸引观 众,行话叫做“提溜粘子”。等围观的人多了,再练武术,然后要钱。不过杨姓练武术 者的这种方法吸引不了多少观众。于是沈三给他出了个主意:“我先练摔跤,围观的人 多了你再练把式。”
“好,试试吧。”
于是沈三找个帮手,穿上裕槌,开始表演摔跤。过去只有皇宫里面才能看到摔跤 的,外面的人没见过,觉得非常稀奇,围观者甚众。于是沈三脱了裕裱,到一旁休息, 姓杨的开始练武术。谁知围观的人又一哄而散了。据不住观众,行话就是“撼不住粘 子”。怎么办?几个人一商量,干脆直接摔跤要钱试试。好,沈三等人继续表演摔跤,
然后向观众要钱。没想到效果不错,还真能挣到钱。就这样,沈三开创了天桥摔跤卖艺要钱的先例。
沈三不仅摔跤水平高,口才也非常了得。人们常说,光说不练嘴把式,光练不说 傻把式,会说会练才是真把式。摔跤卖艺,必须会开“忤门子”(运用语言技巧,向观 众要钱)。跤场的伙计们表演完毕,沈三就开始发话了: “诸位,诸位!这下我们练完 了,瞧完我们的该瞧您的了。灯前是火,是要钱的买卖儿。高的天棚,矮的板凳,家 里打车,外面合辙。这位掏那位掏,那位掏完搁嘴里了。什么呀?烟卷儿……那位走 了?没走,给咱们回家拿钱去了。家住哪里?哦,南京!……”这都是卖艺人的“包 袱”、笑料。只有说得幽默、风趣,观众才乐意给钱。
后来天桥建起一座大剧场,有一年来了一个俄国剧团,张贴出小海报——俄国大力士到此演出。
由于人们都去观看俄国大力士表演表演,因此跤场就挣不到钱了。这天,沈三约 了几个朋友,有黑王四(音)、亚德禄(音)、史全宝、尹贵宝等人,也去观看俄国大 力士。只见台上俄国大力士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举起两个大铁球,“砰砰砰”撞击了几下,一副目空四海的样子。
浏览1,8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