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千百年来生产生活技能和节庆习俗的生动 再现,蕴含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很多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正像达瓦孜(“达瓦孜”意思是“高空走绳索”,是新疆维吾尔族 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绝技)一样,从本民族自娱自乐的活动,逐渐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成为一种全民同乐的健身和娱乐活动。孔雀拳和孔雀舞就是这样一 个带有娱乐性质的传统体育项目。

傣族武术,源远流长,早在明代就已名扬中原了。过去,傣族男子到了 14-15岁,一般都要学会几套武术动作,作为防身、御敌、防野兽之用。每到 农闲时候,成群结队的傣族青年都要练习武术。逢年过节,表演武术的人随处 可见。像腾冲县的永乐赛,男女老幼人人习武,被誉为“傣族武术之乡”。傣 族武术广泛吸收了我国汉族太极拳、长拳、形意拳和气功,又引进缅甸、泰国 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步伐多以四平马步、弓步、跪步为基础,步稳势 烈,节奏分明,多借劲含力,以巧取胜。

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始,孔雀拳走进民运全体育这一大舞台,是“原 生态”项目中最受欢迎的项目,它代表该民族体育文化的精神风貌。不仅为各 民族展现了本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也为各民族的基层群众走出家乡、与各民 族兄弟姐妹相聚交流提供了机会,更成为团结凝聚各民族建设新中国的强大力 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浓郁的生产气息、鲜明的生活风格 和生动的身体语言,充分地反映出一定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成为 “对生产、生活方式众多描述”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孔雀拳主要出现在比赛、节日演出和教学中,但是由于汉化的影响,年轻 人对本民族的文化并不重视。杨四老师现在在云南一些州市的某些村寨里已经 开始进行孔雀拳教学,分初级班、提高班和尖子班。初级班的学生会授予一套 简易的孔雀拳术,更注重对傣拳的基本功(如柔韧、力量、灵活性、协调性等 素质)的练习(现有20多名学生);提高班授予相对难度的一套拳术,并在扎 实基本功的基础上注重眼神、肩膀、身法、步伐的培养。在进行教学时除了要 对肢体的动作进行训练外,还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修为,要求学生了解民族文化, 懂得傣拳的精髓,善于舞台表达。将孔雀拳传承和发展为一个民间味道浓厚、 具有一定的实战性、舞台欣赏度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拳种。

第三节云南德宏傣族孔雀拳的内容与分类

傣族武术在西双版纳傣语叫“芬整”,德宏一带叫“嘎拳”,属南拳,主要 流传于傣族生息繁衍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 保山和临沧等地区,源远流长。在傣族人民生活的这片热土上,不仅发现了许 多表现战争、狩猎的古老岩画,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刀、 石矛和青铜制作的斧、刀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傣族武术文化的渊源提供了丰富 的实物证据。汉代,傣族武术已经形成,唐代达到鼎盛。《汉书•西南夷传》 《新唐书》和公元7世纪的傣文文献《勐泐王系》等古代文献都有关于傣族武 术文化的记载。难能可贵的是,傣族先民在频繁的战争中注重战略战术的运用, 也产生了总结战争经验与战略战术原则的军事学著作和武术理论书籍,其中最 具代表性的是关于布阵的《挡答普》;主要介绍气功及其练习方法的《沙帕 滚》;重点讲解刀、枪、箭法和拳术训练方法的《腊禅真》。近年来,傣族地区 的勐海、勐遮街的缅寺中有不少年代久远的练拳术、刀枪的壁画,也反映出昔 日傣族的兴盛。但随着佛教的兴起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傣族在运动风格、 文化象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已渐渐发生了嬗变,既不像少林拳等外家拳那样刚 猛,又不像太极拳等内家拳一样柔和,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武术文化。 本文运用区域理论,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其进行探索,力图为国家文化落实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提供理论根据。

一、以孔雀为代表的自然崇拜

傣族武术文化的影响傣族人认为万物有灵,不仅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有灵 魂,各种动植物也有灵魂,这也大量反映在傣族武术文化中,所以才会有数量 众多的像孔雀拳、喜鹊拳、象牙拳、龙掌拳、公鸡拳等仿生拳。而孔雀,在傣 族人民精神和物质生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物质决定精神,反映在文化生活 上就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傣族人民喜欢它们,崇敬它们,成为一种特定 的民族标志。一提起孔雀,就会把它们与傣族文化联系起来,把它们作为傣族 的民族象征。

二、孔雀对傣族武术文化的影响

孔雀体态雍容华贵、窈窕多姿,动作优美典雅,被傣族奉为“神鸟”“圣 鸟”。傣族人喜爱孔雀。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把孔雀视为美丽和吉祥、善 良、智慧、幸福的象征。由于傣族男女老少都喜欢跳孔雀舞,所以傣族武术揉 进了许多孔雀舞的动作,充分发挥了傣族人民身体柔软的特点。动如孔雀揽尾, 又似龙行虎跃;静如亭亭玉立,又似春花待放,协调优美。在傣族武术中,最 精彩、最富有民族风格的当数孔雀拳。孔雀拳外柔内刚,手法飘灵,脚步轻盈。 讲究动作的柔韧性、韵律性以及头、手、眼的协调配台。它模仿孔雀的走步、 点头、展翅等动作,把攻防技击之术隐化于优美的动作之中,藏威而不露,却 如高贵的孔雀仪态万方,翩翩动人,动作柔中有刚。一招一式体现出傣族人清 丽、浓情蜜意的美学情趣和开朗细腻的民族性情。

第四节 云南德宏傣族孔雀拳的特点与价值

一、孔雀拳是傣族拳术的代表拳种

傣族武术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武 术文化中的奇葩。孔雀拳作为傣族武术的代表拳种重美感,韵美柔婉,节奏鲜 明,武舞合一,将孔雀的一颦一足模仿得惟妙惟肖,同时又具有审美娱乐、防 身健体的功能。傣族人殷实、富足的生活状况,特有的“水文化”心态,万物 有灵的信仰,佛教的洗礼是信仰形成的主要内因。其中佛教中关于“孔雀的神 话传说”和对“鸟图腾”的崇拜在傣族武术文化中占有更突出的地位,深深地 为傣族武术打上了宗教的烙印,给傣族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个性的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孔雀拳作为傣族拳术的代表拳种将本土化、 鲜活的傣族武术文化发展的更加光彩四射。

二、 孔雀拳具有传承傣族文化的作用

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 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

孔雀作为一种生灵和图腾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和崇拜。关于孔雀的神话传 说曾多次出现在佛教故事和典故中。作为佛经中的吉祥和图腾,佛经故事和民 间长诗《孔雀王》《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孔雀公主》《仑罕成佛》等,都着重 塑造了孔雀的真、善、美。因此,孔雀拳术不仅是民间各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主 要形式,而且被用于各种佛节。据说领悟孔雀图腾内涵的人,每当表演者跳到 溪边沐浴,展翅抖落羽毛上的水珠时,便仿佛接受了最美好的祝福,并能强烈 地感受到孔雀把吉祥幸福洒满了人间。每逢傣族传统节日,人们都会载歌载舞, 模仿孔雀的各种姿态,庆祝生活的幸福美满。孔雀拳作为傣族拳术的传统项目 代表出现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将傣族传统武术动作的特点配合象脚 鼓和错等传统乐器的演奏,通过身着孔雀翎和传统服饰的傣族运动员的肢体神 态内在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傣族传统文化是以傣族为创造主体,在傣族 生活的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孔雀拳丰富多彩, 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愈加显现其存活的独特魅力。孔雀 拳术的历史虽然并不久远,但是将傣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节庆礼仪、审 美情趣、衣食生活贯穿为一体,孔雀拳术的发展必定具有传承傣族传统文化的 作用。

三、 套路孔雀拳是民族竞技体育顺应时代发展而形成的产物

任何体育项目,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会与多种文化形态相互渗 透,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它的功能由最初的防身自卫转 向今天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艺术审美、陶冶情操和休闲娱乐等功能,呈现 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武术作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的,无论冷兵器时代的 “武举制”创立与废弃之举,还是民间的擂台赛,早已有了自己的竞技雏形和 形态。随着竞技体育政治融合的需要和规则制度的完善,我国第一届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运动会(原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于1953年11月8日 至12日在天津举办。傣族拳术顺应时代的发展,既保留了傣族拳术的技法功法 又揉入了孔雀舞蹈的柔美和技巧,出现在1982年由国家体委、国家民委主办,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运动会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孔雀拳在保留原民族特色的同时加入了 竞技体育的所需的元素,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套路。

第五节云南德宏傣族孔雀拳代表人物与特点

孔雀拳作为傣族拳术的代表拳种,自傣族拳术象形拳术的创编开始便有所 记载,但是以竞技体育的套路首次展现在大家面前是在1982年的全国第二届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早期的孔雀拳在对孔雀进行原生态的模仿的同时, 更注重傣族文化的宣扬,更注重傣族拳术的攻防特点和路线。

约相:男,1949年8月生,傣族,云南瑞丽人,小学学历,中国共产党党 员,1990年5月参加工作。国家级非物文质文化遗产孔雀舞传承人、云南“孔 雀王”。约相积极钻研民间舞蹈孔雀舞,并把孔雀舞创造性地用于体育活动,推 出了集武术、舞蹈于一体的“孔雀拳”,1982年,孔雀拳首次亮相于第二届全 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并获得了 “优秀奖”。随后,约相在北京参加 了由中央音乐家协会、中央舞蹈家协会、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 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在云南省第三届和第五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 上,其表演的孔雀拳等项目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三名等8个奖项。先后获得中 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银质奖、创作二等奖、表演二等奖,民间音乐舞 蹈《孔雀舞》荣获云南省文化厅优秀节目一等奖,并获得“云南省群众文化先 进工作者”“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舞蹈师”荣誉称号、“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 间歌舞盛典”纪念证书、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成绩优良”奖。1976年国 庆,约相的孔雀舞第一次登上北京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舞台,获得优秀奖, 立刻引起强烈反响,省、州歌舞团慕名前来拜访。1980年,约相携孔雀舞参加 云南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得优秀奖。随着艺术经历的不断丰富,他的舞台 体验和临场经验得到不断提升,孔雀舞也日臻完善和成熟。1986年约相被逐级 推荐,参加由国家文化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 获得了银质奖章、创作二等奖和表演二等奖;同年,云南省文化厅将《孔雀 舞》评为优秀节目一等奖;1987年约相参加在深圳举办的世界之窗东南亚风情 节,被深圳世界之窗有限公司评为“先进个人”;1982年,约相根据民间傣族 拳术的技法特点加入了传统孔雀舞的姿态和动作,创编了首套迎合竞技体育的 民间拳术套路,并在此次比赛中获得了表演奖。他本人被誉为瑞丽江畔的“孔 雀王子”。作为毛相的徒弟,约相到25岁才开始学习孔雀舞,后来又创编孔雀 拳。尽管如此,傣族能歌善舞的天赋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他“大器晚 成”,并最终成为继毛相之后新一代的“孔雀王”。约相较为出名的弟子之一 ——杨四现任德宏州文化馆副馆长,自2002年开始钻研孔雀拳术,并在全国和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多次取得骄人的成绩。

1986年和1994年,约相先后参加了云南省第三届和第五届少数民族体育运 动会,由他表演的孔雀拳等项目分别获得了第一名、第三名、第六名等8个奖 项,并获组委会颁发的体育道德风尚奖;1997年约相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全 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999年12月27日至2000年2月22日, 约相应邀参加了文化部港台文化事务司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组织的中 华少数民族民俗技艺展演团,赴台湾进行文化活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作 出了积极的努力;2002年5月,被云南省评为民间高级舞蹈师;2002年8月参 加德宏州首届民族歌舞乐民间会演比赛,获特别奖项;2002年10月赴上海参 加由“中国鼓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华鼓宴大会;2004年9月参加由德宏州总工 会举办的首届“泰康杯”家庭才艺表演,获得一等奖;2006年10月,前往北 京参加由中央音乐家协会、中央舞蹈家协会、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联合举办的 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表演获得了圆满成功;2006年6月,孔雀 舞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 展,他依托“农家乐”,组建“洛永罕”(金孔雀)学校,面向村村寨寨,广招 学员,普及孔雀舞。此外,他还积极组织和举办本市、本镇的许多傣族传统的、 重大的节日活动,诸如泼水节、中缅胞波节、傣历新年节和摆少散等庆祝活动。 其艺术造诣、艺德人品、名望在同行及群众当中均有口皆碑。约相多年的努力 换来了工作上和艺术上丰硕的成果,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他不仅 是艺术王国里腾飞的“孔雀”,也是市场经济潮头领飞的“雄鹰”,他的身后留 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约相的舞蹈动作舒展大方,刚劲有力。孔雀舞以独特的风格见长,舞姿优 美,动作灵活,形象逼真,出神入化,被誉为俊美的“雄孔雀”,他本人也被 誉为瑞丽江畔的“孔雀王子”。

在傣族武术中,以前的孔雀拳并不称为孔雀拳,它只是作为象形拳的一种, 是受到汉族武术文化的影响,模仿汉族象形拳后才出现的拳种。是在原傣族武 术的基本步法、拳法、技巧、路线的基础上,加入了孔雀舞的舞蹈元素和审美 情趣融合而成的一种拳术。孔雀拳有规定的套路,分三小段,有时间限制和既 定的路线(如图3-1、3-2所示)。图片12 图片13

孔雀拳较孔雀舞和傣族其他拳术相比,只有在运动会中才得以展示,多出 现在全国、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其他赛事中,平时表演拳术的机 会较孔雀舞少,傣族本民族人民对孔雀拳的认识还比较淡薄。

孔雀拳是傣拳中独立的一个拳种,约相在瑞丽本土和民间已经展开了孔雀 拳、孔雀舞的教学,并带动本地区的“孔雀文化”的发展,曾在1998年的第六 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传授杨四(芒市)和方桂英(瑞丽),两人在孔雀拳 上均已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造诣。孔雀拳虽然不像孔雀舞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之一,但是也是傣族文化、傣族拳术中的一个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杨四:1972年8月16日出生,曾经就读于北京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傣剧班, 现任德宏州文化馆副馆长。傣剧演员出身,但是他十四五岁就开始接触孔雀舞, 并于1993年拜依团老师为师,开始正式学习孔雀舞,2002年开始研究孔雀拳 术,并于2006年在昭通举办的云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中取得冠军,2008 年参加云南省农运会(在芒市举办)取得亚军,2010年在普洱举办的第九届云 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中取得冠军,2011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取得第三名。

在1987年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有人建议约相将孔雀舞 根据傣族拳术创编孔雀拳术,于是他根据傣拳小四门打八边的特点和路线,根 据比赛需要慢慢演变成孔雀拳。

杨四的孔雀拳中将傣剧、傣族武术和孔雀舞融合起来,既保留了孔雀舞中 的孔雀手势、步伐、抖肩、转头等灵巧柔美的动作,又加入了武术中扫堂腿、 呛背、太极身法、空翻等技巧动作,还加入了傣剧中的造型、眼神定位、定式 等。使整套孔雀拳术动作流畅而又丰富,民族而又现代。

岩沙:(喊思侄子)身为傣家孩子,从小接受傣族传统式教育,傣语、傣 族舞蹈、傣拳是必修的课程,再加上从小耳濡目染,对民族文化颇为了解。

喊思:1964年出生,是弄岛镇弄双村水傣人,自幼喜爱民间舞,曾跟随缅 甸宫廷舞蹈老师喊良弄落老师学习舞蹈,是民间架子孔雀舞女艺人,擅长的舞种有鹭鸶舞、蝴蝶舞、喜鹊舞、架子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

公社过年过节赶摆时,村村寨寨要进行才艺比赛,通常以寨子为单位,小 姑娘、小伙子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学习,20世纪70年代要求女扮男装,小姑娘 会在扮演成男孩的样子穿孔雀舞裤子、带包头、带孔雀舞的架子。第一次以女 孩的身份登台是在1974年,从此皆以女生的面孔出现在舞台上,1981年进入文 化站学习,1982年进入金瑞丽民族歌舞团。

钱斌:1976年出生,傣族。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现工作于文体广电旅 游局。

张银忠:景颇族,1969年出生。民族舞演员出身,主要进行现代舞编排。 现任景成歌舞团团长。

第一节云南德宏傣族孔雀拳的技法特点

一、 配乐演练,武舞合一

在正式习练孔雀拳时,几乎都配有乐器,武舞同练。傣族练武要举行入场 式,队伍前面是一对或几对男女青年跳着孔雀舞,后面跟着挥舞刀、枪、棍棒 的男青年,绕场一周。有一人或多人在中间跳孔雀舞或象脚鼓舞,人员围绕圆 圈演练拳械的,也有一人或多人跳象脚鼓舞,伴随着一人或多人演练拳械的, 非常活泼有趣。根据攻防动作的快慢,象脚鼓和错锣奏出轻重缓急的乐曲,因 而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节奏感和艺术性。孔雀是一种吉祥而美丽的鸟,是傣家 崇拜的图腾,它在前面引路,象征着傣家村寨的吉祥和幸福。孔雀拳术是在浓 厚艺术氛围内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拳种,傣族舞蹈风格的一个集 中的体现,它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中,上 肢的手和下肢的腿部以及头极富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在半蹲的状态,腰部以横 拧动律为主。

二、 韵美柔婉,节奏鲜明

傣族武术的套路大多为先人所传,它的一招一式都从孔雀的神态中吸取武 韵,从山林碧竹那里创造着傣族武术的精髓,极富有刚柔相济的韵律感,而不 像其他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那样刚劲或轻柔。由于过去是男性表演,因此双腿 多是外开,以膝部柔美的起伏形成独特的动律,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 “三道弯”造型。舞时一般不强调有力的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除了下肢丰 富的步伐和小腿灵活的运用外,手和上肢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势多样, 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势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身体的“三道 弯”姿态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得孔雀舞既有动 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孔雀拳的表演性很强,因此有一定的观赏性。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他们的孔雀舞独具特色,呈现出独特的 艺术特征,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孔雀拳以柔美、细腻见长, 柔软起伏的身体极富雕塑感。因此,也具有“凤凰拳”的美称。本文从傣族人 民所生活的地域环境谈起,简要分析地域和文化背景对傣族舞蹈的影响,从典 型动作、现代特征和水文化等方面对孔雀舞的艺术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 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傣族舞蹈,喜欢孔雀舞,以将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代代相 传,发扬光大。

三、 多仿生拳术,象形取义

孔雀拳以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还有拖翅、 晒翅、展翘、抖翘、亮翅等动作而创立的仿生拳,是傣拳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孔雀拳演练时别有风趣,时而像小鹿逗趣;时而像大象鼻战;时而又像野牛角 斗。训练时要求手步灵敏,判断准确,有兔子般的听力,鹰一般的眼力等。

四、 架底势小,刚柔兼备

孔雀拳为我们诠释和展现了孔雀舞和傣族舞蹈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内涵。孔 雀拳从技术体系上看,动作弧度较小,多为小跳步,一般在2米半径的圆内运 动,方位性较强。它的套路动作中有转身跳四方和走十字的练习路,动作灵巧, 结合弓步、马步、骑龙步、不丁不八步、小跳步、转身拍脚和扫腿等步形步法。 全套都保持低姿,没有大的起伏,便于进攻和后退。刚柔相济,攻防结合,变 化多端,招招绵里纳针,若行云流水,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滚滚不息的内 在功法。具有的柔美、细腻、含蓄、祥和、修身养性等文化特点,是傣族文化 圈内独特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因素复合的结果。

总结其特点:动作连续紧凑,随鼓点强弱快慢变换动作,潇洒自如,拳术 手形,姜疙瘩拳、掌、指;冲拳、横拳、穿掌、插掌、插指、推掌、缠绕、拖 送。下肢动作、弓步、单腿独立、虚步,运行路线“S”形。

(一)手形

(1)拳:屈指卷握,是武术三大基本手形(拳、掌、勾)之一。图片14 图片15 图片16 图片17

掌:是武术三大基本手形(拳、掌、勾)之一。操作方法是四指并拢

勾手:武术里的勾手是将五指指尖合并在一起,手腕弯曲

孔雀头:不仅仅在舞蹈中,在傣族人民的服饰上绘制的孔雀,也呈现 出“三道弯”的姿态。在舞蹈中,“三道弯”的姿态体现为:保持半蹲状态下 腿部做韧性屈伸与颤动,手臂、身体和腿部都是“三道弯”的特殊动作与造 型。特别是通过手部、眼部和深情的配合,除了对于孔雀的真切模仿之外,仿 佛给人一种灵性的感觉,让人对孔雀这种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神物有了一种心灵 上的契合,不但从动作上发展了 “三道弯”这一艺术特征,更是从风格意蕴上 对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展现和诠释。



眼跟手走,眼神多样。

(1) 探视:是孔雀拳开头起势常用的动作。

(2) 定点:在孔雀拳中分左、中、右三点。

(三) 肩膀

(1) 碎肩:不论是在孔雀舞或孔雀拳中,孔雀戏水、孔雀点水都是常用的 动作。

(2) 抖肩:是雄性孔雀保护雌性孔雀时发出示威的信号时使用。

(三)孔雀步

(1)弓步:一腿向前方迈出一大步,约为脚长的四至五倍,同时膝关节弯 曲,大腿近于水平膝盖与脚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直。两脚全脚掌着地,上体 正对前方。左腿在前为左弓步,右腿在前为右弓步。

要求:前腿弓,后腿蹬;挺胸、塌腰、沉髓;两脚左右相距约一脚。

动作有:左弓步推掌、弓步下插掌、弓步冲拳等。图片18 图片19 图片20 图片21 图片22 图片23 图片24

仆步:仆步,是武术五大基本步形(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 步)之一。两腿左右分开,两脚距离约脚长的四至五倍,一腿屈膝全蹲,膝部 与脚尖外展;另一腿伸直平仆,接近地面,两脚全脚着地。左腿伸直为左仆步, 右腿伸直为右仆步。

虚步:是武术中五大基本步形(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之 一。两脚平行,前后开立,宽约脚长的三倍,后脚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 脚掌着地,重心落于后腿,前腿微屈,脚面绷平,脚尖稍内扣虚点地面。两手 握拳于腰侧或平伸。挺胸,塌腰,脚跟外蹬,膝不过脚尖。虚步要求前腿虚, 后腿实,虚实分明。要把身体的主要力量放在支撑腿上,虚步占三分。

抱拳礼:又称“拱”“揖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行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曲拢,右手握拳, 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 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 自然大方。

抱拳礼的具体含义是:①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 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 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 “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 思。②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圆曲,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 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③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 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浏览2,4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