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臂拳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姿势要求。姿势稍有偏差,越练偏差越大,正所 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姿势练错,时间长了,纠正就很难,即常讲“教拳

容易改拳难”。


  1. 头顶项领


头顶项领,也称拔顶抗项,即头要保持正直,下颌回收,颈项要竖直。但要 取其自然,使精神贯顶,身体重心稳定。操手或发手时,借头上项挺之势发出整 劲,即内含顶力、力发于外。但平常操手练习法根,不可过于抗项,以免筋火上 升或影响气上行。

  1. 空胸紧背


空胸紧背也称吸胸紧背,前胸空使气沉于丹田,后背绷使气贴于背,能运用 背力,力从脊发。背不绷(紧)则无从谈通背、力发于背。含胸则背自然绷。但要 切记不要形成扣胸,以免日久会伤及内脏。胸微含,背自然绷,可舒胸下气,使 气血通舒。

  1. 探臂松肩


探臂必须松肩,探臂能放长够远,松肩能使气下沉。肩松则运臂灵活,使 劲不聚于肩。只有探臂松肩,方能臂长击远,手臂动作自然,力发于背,达于 指尖。

  1. 腰胯松


腰胯松,双足有根,下盘稳固。腰胯松才能蓄劲发劲,身法变转灵活。腰胯 松而后挺,力贯四肢。

  1. 尾闾中正


尾闾回收,即是提肛敛臀。尾闾中正,才能脊骨正直,阳气上升,身体不松 散。所以练习操手法根要时刻注意,即常讲“不要反臀”。平常操练法根,肛门 中正回收,则周身方可完整灵活。

  1. 吸胯提膝


吸胯,指两腿动作要以胯支配下肢。胯吸则膝随之上提,两腿分出虚实,重 心大部放在后腿,底桩稳固,身不致倾斜。久操练则进退灵活,变转迅速。练时 注意两膝相对,掩裆护肾。

  1. 三尖对正


平时操练要求三尖对正,“三尖”即手尖、足尖、鼻尖,即所谓“拳由口 中出”。平时操手就养成习惯,一出手便“中正不偏”,在与对方交手时才能出 手准确。

  1. 内外相合


拳术最要者,乃手、眼、身法。手眼身法步,腕肘肩胯膝,心神意气胆,血 筋骨皮,处处皆合,身法如电,运动如飞。“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形脚似 钻”,道出内外相合之一气贯通。

  1. 练拳六忌


一戒努气。努气易产生胸满气逆,开始感到胸部不舒服,日久则内脏受伤。

二戒拙力。拙力使血脉不能通畅,经络自难舒展,练功日久,则四肢受损, 并且越练越僵,永远操不出空化力来。

三戒腆胸。腆胸气逆,使气不能沉入丹田,产生气浮、身体不稳之弊。

四戒顺肩。顺肩则周身散乱,不能发出全身整劲。

五戒歪脸。歪脸也称卖脸。操手时,若头不正、脸歪成习惯,则遇敌交手时 眼不正视对方,出手必然不正,看不见敌情变化,打击点便不会正确。

六戒斜胯。胯不正,发手时无法沉胯,发不出全身整劲,身法变换也不会 灵活。

第六节学艺道理

一、武术五步功夫

张策大师过去常对弟子讲,中国武术有五步功夫,即小乘、中乘、大乘、上 乘、上上乘。

  1. 小乘。用定招定式而取胜,谓之“小乘”。

  2. 中乘。无定招死法,随机应变而取胜,谓之“中乘”。

  3. 大乘。虽有众多之法,而能够万法归一,使对手防不胜防,谓之“大乘”。

  4. 上乘。举手抬足动静处,以自身触觉之本能发力而取胜,谓之“上乘”。

  5. 上上乘。万法皆通,随心所欲而无形迹,使对方如临天网无从逃避,谓之 “上上乘”。


从以上五步功夫,可知学无止境,达到武功上乘境界诚非易事。

二、 练好武功条件

要练好武功,天资、环境、师传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谓天资,指练武术 的好材料。环境,主要指生活条件和周围环境。师传是指师傅传授,天资再好, 无明师指点也不行。

三、 明理

学拳首先学理,要做到明理、知势、知法。按理练功夫,每过一段时间,要 对照悟化一番,功夫越大,其理领会越深。练功夫离开理,犹如人走路迷失方 向,不但练不出功夫,还会有害身体。

通臂拳理法,粗解甚易,实求之则难。以其表面观之,浅如清水;以其内容 论之,深如阴阳,甚至有练一世不解其理者或学不到理,可见得理、懂理、悟化 之难。所以,要动脑筋细心揣摩悟化,方可真正身得其势,心得其理,理顺势

通、得其精微,方能练出高深武功,达到武术最高层次。

通臂拳理法过去一般不轻易传人。拳谱上文字说明对重要练法即理法不能详 尽,必须由老师口传心授,对一招一式掰开揉碎才能慢慢领会。学者真正掌握了 理法,在练习过程中注意校正,才能精益求精,将理练到身上。

前辈常讲,“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说明学拳遇到明师不易,老师得 一好徒弟亦非易事。遇到明师(非名师),才有可能学到本门拳理。理不齐,练到 老也达不到武术最高境界。犹如人走路,方向稍偏,越走离目的地愈远,即差之 毫厘,谬之千里也。所以有了功夫,还应虚心,投明师,访高朋,以验证自己所 学是否是真理,并吸取各家之长,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通臂拳一招一式练习,须分段落详细明了练法。第一步求其顺遂,化去身上 僵劲,要松、软、慢。松,即全身放松,气方能下沉丹田,出手不会打出僵劲。 软,指不用拙力,但非全然无力。初学此界限难分,初练由慢入快、由缓入急。 操手如鞭如绳,无丝毫滞凝,全身各处不可固执。第二步知道发劲原理,由何处 发力。第三步讲“拆用”。每一招式动作,虽外观差不多,但所发劲不同,而通 臂拳主要的是练劲。

初练不可贪多,多则意乱神迷,终无一成。必须按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招精通,触类旁通。练功当中,发现偏差,立即纠正,否则越练偏差越大,习 惯成自然,再想纠正非常困难。所谓教拳容易改拳难,即指此也。

 

 

 

 

 

 

 

 

 

 

 

 

基漆功

通臂拳基本功,是初学者最基本的功夫。对原地操练、不移动步的势法称

“站桩”。称桩的意思,是两脚如打入地里的木桩,如混凝土桩一样稳固。若脚站

立不移固,则全身虚浮,上重下轻,气不能下沉,内劲不生,无真实的劲。如建 15 筑房屋,基础必要稳固,方不致有倾斜或坍塌危险。所以练习通臂拳,必须先由 基本功法练起,初步打好基础,再练“行桩散手”势法。

第一节掌的形式

■ J _v;* [; ¥ .坚21)绕 »

;i -,了「I心%7必中 3 否"苻 <1.

通臂拳掌的形式很多,主要有四种。至于通臂掌的操法用法,须按照某招某 式的用法,区分其掌形。

五指并在一起的掌,分直掌、立掌;其五指分开弯曲如爪形者,称爪形掌;五 指肚掐在一起,屈腕或钩形者,称勾手掌。由手成掌,手心称掌心,手背称掌背。

  1. 直掌


五指并拢,指尖向前,大指在上,四指在下,掌心向里,掌背朝外,称为直掌。

  1. 立掌


正立掌,四指并拢朝上,大指微张,指尖朝上,掌心向前。

侧立掌,五指并拢,指尖向上,小指朝前,大指朝后,掌心向内,掌背朝外。

  1. 爪形掌


掌心朝下,五指张开,作弯曲形状,指肚 向里回勾,似鹰爪形,称为爪形掌(图2-1 )o

  1. 勾手


腕关节朝下弯曲,五指肚掐在一起朝下,

成为勾子的形状,与小臂形成90。角(图2-2)o 五指掐在一起的指尖称为勾尖,腕关节弯曲部 位称为勾项,手背称为勾背。

第二节拳的形式

拳的名称,一般都知道由掌握成。在拳术中,对握成拳的各部位,有一定的 名称。如:手背称为拳背;手心称为拳心;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上节排列 一处的正前方,称为拳面;大拇指与食指扣成圈形的部分叫拳眼,也称之为虎口。

通臂拳的拳形,以某招式的操法用法来区别。武术中握拳的方法和平常人握 拳不同,有其特殊的要求,其目的是达到发劲集中、快速、变化灵活等。

  1. 尖拳


尖拳有三种形式。

(1) 第一尖拳

第一尖拳也称食指尖拳。其握法是:食指伸出,指尖作弯曲形;大拇指伸 直,指肚搭在食指中节的下面,紧紧掐在一起;中指、无名指、小指掐在一起, 指肚紧贴掌心,三指与拳面相平,而大指和食指中节凸出拳面(图2-3)。

(2) 第二尖拳

第二尖拳也称中指尖拳。由掌握成拳形,大指背的中节骨节与中指背的稍 16 节,骨节对正,使中指背的中节骨尖凸出(图2-4)。






















 

 

 

 

(3)第三尖拳

第三尖拳也称二指尖拳。大拇指指尖掐在无名指的根节处,无名指和小指的

指肚紧扣掌心,无名指压在大指的指尖上,食指中指 的指尖紧扣本指的根节,因而食指和中指的中节骨尖 凸出(图2-5),所以称为二指尖拳,或称透骨拳。

  1. 扣拳

浏览1,0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