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自然相依相伴的傣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抵御外来侵害的社会实践 中,创造了独具传统魅力的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傣族武术。智慧勇敢的傣 族人从飞禽走兽的神态中吸取武韵,从山林碧竹那里创造了傣族武术的精髓, 既有从舞娱乐的性质,又有健身防卫之功能,因此,傣族武术也具有“凤凰 拳”的美称。傣族武术是傣族民间体育运动的另外一个亮点。

除了傣拳以外,傣族体育以休闲、观赏与娱乐身心见长。傣族喜好的孔雀 舞、象脚鼓舞、丢包、赛龙舟、放高升、堆沙等体育活动普遍具有动作节奏感 强、表现方式轻柔、讲究防守和注重传达人物情感等特点。傣族人喜爱孔雀与 大象。傣族的孔雀舞,不以力量和舞路的多样取胜,而是以傣族人隐含其中的 模仿孔雀的形态和投入的情感让人获得乐趣,它模拟孔雀出巢、展翅高飞、觅 踪捕食、寻泉戏水、浴身抖翅、蹦跳嬉戏、开屏比美等一系列动作,生动逼真、 惟妙惟肖。手法飘灵,脚步轻盈,双臂的缠绵起伏带动全身关节的和谐运转, 挺胸、收腹、提气等各个环节都与眼神相配合,非常有韵律。身体柔韧起伏, 处处形成“三道弯”的造型,时时流露出水的自然形态和物理作用下的变态, 是那样平和自如、明澈流畅。这种特殊的体育行为,是水的神韵之所在;这种 特殊的体育行为,是建立在傣族人清丽、幽默、浓情蜜意的美学情趣之上的。 不了解傣族文化的特点和傣族人开朗细腻的民族情性,就不能从更深层次上理 解孔雀拳的内在涵义。

傣族青年男女最为喜爱的抛掷荷包(丢包),是一种直接含情传意的体育 活动。男女青年各站一方,掷、接方在抛接之中都有着明确的无声之言。我抛 向谁,表明我对谁有着爱之情。抛掷之物,就是传情的使者。我接来物,表示 我对你也有恋眷之意。回赠荷包,就是答意的表示。如此地将力与智、情与意 水乳交融于体育运动的形式里。

除此之外,傣族体育除了力与智、情与意的契合外,往往还有更深层次的 心灵寄托,傣历新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年节。赛龙舟是年节里最受推崇 的活动,傣族人民身穿节日盛装,欢聚在澜沧江、瑞丽江畔,举行龙舟赛。龙 舟赛前,祭师将焚香杀鸡祭献龙王,祈求保佑风平浪静,竞渡获胜,保佑来年 风调雨顺,获得更大丰收。再如放高升,随着高升的升起,人们敲着错锣和象 脚鼓,跳起热烈欢快的伊拉荷舞,放声高歌,响彻天际。高升过去有特殊的意 义,表示辞旧迎新,希望它们能把人间的疾病、灾难带走,使大地上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现在已成为泼水节上傣族人民狂欢的一种活动。图片8

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 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 “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 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 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了孔雀舞。 在一些古老的缅寺壁画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的孔雀形 象,这与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诏野 史》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可见 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

孔雀舞傣语叫“嘎洛涌”“烦洛涌”或“嘎嫡洛”。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 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

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 照时,常见姿态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 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 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 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 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 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最终取得了胜利。

孔雀舞一般由一人、二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到高兴时,众人就喝彩 “吾——吾”“水一一水”,气氛十分热烈。孔雀舞有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为 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安然漫步、寻水、饮水、戏水、洗澡、抖翅、 晒翅、展翅与万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飞翔等。

孔雀舞的动作异常丰富,最常见的手势有掌式、“孔雀手势”(拇指稍向里 扣,食指屈回,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眼式”(食指与拇指稍靠拢,其余三 指如扇形翘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动力腿由脚跟带动向臀部踢起后 全脚掌落地,主力腿随之屈、伸)等。

从舞蹈风格上可归纳为如下三类:第一类为雄孔雀舞。民间多跳此舞。膝 部起伏刚韧,舞姿有明显的“三道弯”特点。第二类为雌孔雀舞。在民间多由 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转动, 体现其含蓄、妩媚的形态,鼓点轻盈缓慢。第三类为小孔雀舞。常采用快速的 小颤和保持半蹲状态的矮步,小腿灵活轻巧,常用连续的小耸肩,鼓点快速而 轻巧。

架子孔雀舞与徒手孔雀舞的区别:架子可以更加形象地表现孔雀的美丽; 架子孔雀舞的动作幅度大,蹲着和站立的视觉反差大,感官效果好。但是架子 孔雀舞的动作花样少,受道具的限制,道具沉重不方便携带(有一米多长,二 三十斤重)。相比下,徒手孔雀舞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可以有蹦跳等有难度的 动作。现在跳架子孔雀舞的人比较少,比较出名的有缅甸姐相乡南玻村的一个 男艺人(文化馆有资料)。

傣族与孔雀舞

20世纪50年代时期的傣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尚未形成一种包括支系在内的 高层次集体自我意识。与此相反,汉族已认识到傣族各区域、群体之间衣食住 行文化的不同点,把它们统称为摆夷。“孔雀舞” 一词早在明朝的有关资料里 就已出现,但是并没有详细的记述。民国时期的几本人类学民族志对孔雀舞也 没作详细的记述。因此,孔雀舞作为表示民族特色的标记、民族特征被认识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50年代文工团和舞蹈工作者按照党中央关于文艺 工作的方针去当地调查民间传统舞蹈时才发现,流传在傣族支系模仿孔雀的动 作姿态的舞蹈和孔雀舞是一样的。下面来看一下各支系的孔雀舞。西双版纳地 区称此舞蹈为凡光罕(金鹿舞,身着鹿型道具的舞蹈)、凡光(大鼓舞,男子 边打鼓边跳的富有力量的舞蹈)。这舞蹈还有嘎光舞、象脚鼓舞、大鼓舞等种 类。另有依拉贺、高升舞,这些舞蹈在节庆日集体表演。还有凡整(武术舞 蹈)、哈凡(集体边唱边舞)。孔雀舞称作凡朗拥,直译成雀(鸟)公主舞,是 模仿禽类动作的舞蹈。西双版纳地区也称孔雀舞为凡朗拥。孔雀舞一般有两个 男子扮演成一对雌雄的孔雀,身着孔雀服、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表演。舞蹈内 容源于西双版纳的民间故事“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傣族人们视孔雀为吉祥的 象征,与佛教的世界观也有关联。傣族新年、关门节、开门节以及大型佛教礼 仪上都要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土司和召勐出巡返回时也必定要表 演。德宏地区称舞蹈为嘎,有象脚鼓舞、嘎光舞、嘎洛涌、嘎洞、嘎巴等种类。 孔雀舞叫嘎洛涌、嘎嫡洛。在芒市土司司属有专业跳孔雀舞的人和孔雀舞的道 具,任何人只要付钱就能欣赏到。土司逢红白喜事时也跳孔雀舞。芒市的孔雀 舞的特点是边走边旋转,抖翅展翅,方湘相表演的孔雀舞就属于这种。瑞丽地 区的孔雀舞保存得比较完整。以前此地每个村庄里都有专业跳孔雀舞的艺人, 他们会模仿孔雀的各种动作和姿势,只有男子跳,表演时一定要穿孔雀服、戴 假面具。舞蹈有多种,但都是模仿孔雀的动作,他们各自加以修改创造出了多 种流派。毛相和师相的舞蹈因个性突出,在当时的德宏地区他们是最有名的民 间艺人。另外,景谷县的孔雀舞是以歌舞剧形式表演的,根据剧情扮演多种角 色。跳孔雀舞的演员需要边唱边跳。孔雀舞是由两人扮演成一对雌雄的孔雀, 头戴假面具,伴奏和动作基本上跟西双版纳的相同。上演的剧目有《维也先达 拉》《西游记》《召贺罕打孔雀》等。这些剧目一般在重大宗教仪式上或土司的 结婚典礼上演出。孟连地区的孔雀舞与瑞丽、孟定的也属一个流派。综上所述, 模仿孔雀的舞蹈在傣族系统的各系中广泛流传过,但是各地的情况都不同,而 且相互间既没交流,也没比较过。

象脚鼓舞

傣族的鼓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面鼓,傣语称“光腊楞”;另一种是 双面鼓,傣语称“光双腊”。因为单面鼓的形状像大象的腿,因而起名为“象 脚鼓”。

傣语称象脚鼓为“光酣咬”,意为“长尾巴鼓”。象脚鼓舞是傣族地区流行 最广的男子舞蹈,其名与“象脚”无关。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人们就跳起 象脚鼓舞以示欢庆。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 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 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2008年4月,德宏傣族象脚鼓被列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德宏象脚鼓分光弄(大)和光燕(小)两种, 大的鼓面直径约30厘米,长2米多;小的鼓面直径约20厘米,长1.2米左右。 大者多流行于瑞丽,声音特别浑厚、响亮、有力,多用于孔雀舞和“嘎秧”等 群众性舞蹈的伴奏;小者流行于芒市和梁河、盈江和陇川等县,除用于“嘎 光”舞蹈外,也用于“嘎秧”等集体舞蹈场面。象脚鼓在敲击前,需要用糯米 饭团将其捏成杷杷状,沿鼓面中心处适当粘上一圈,使其加大震动而发出别具 一格的“吭嗡”声。象脚鼓的敲奏十分丰富,往往随表演情绪而需要指、掌、 拳、肘、脚并用,鼓点纷繁多变。鼓手边敲边跳,不时做出摆鼓、甩鼓、摇晃、 转身等动作,十分诱人。

象脚鼓有长、中、小三种鼓形,根据鼓的形状有三种不同的跳法:

第一种,长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临沧市 的耿马孟定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和孟连一带。鼓身长2米左右, 由于鼓身比较沉重,多为舞蹈伴奏用。舞时步伐缓慢、稳重,膝部起伏有力。 鼓点最为丰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语,能表达傣族人民喜、怒、哀、乐的心情。

第二种,中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芒市、盈江县、耿马县、景谷县、勐董 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鼓身长约1.5米,较轻便。其主要特点是舞 时要将鼓尾摆起来,甩起来。由于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摆动起来 十分好看。摆鼓就是让鼓尾左右晃动,甩鼓就是将鼓首向下压,使鼓尾向上甩。 中象脚鼓舞不只是在节日跳,每年还有专门的赛鼓日子,以鼓音长短、音色好 坏和鼓尾摆动大小为取胜标准。

第三种,小象脚鼓舞。仅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鼓身长不到1米,动作丰 富,经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动作幅度较大,有吸腿跳、弹腿跳、撩腿等 步伐。

四、嘎伴光舞

“嘎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人民中最普及最盛 行的集体舞,它不限地点时间,几十人几百人均可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起舞。 节日时,通宵达旦欢舞不息。

舞蹈朴实热情,特点突出,妇女膝部的颤动较均匀,多顺手顺脚的舞动。 一般以“蹉步”“起伏步” “点步”“弓箭步”等步伐为主。手的动作较简单, 一般以自然手势在胸前交替向下绕腕或从腋下向上掏手。

中年妇女与老年人在里圈起舞,老人的动作缓慢,膝部起伏明显,常以大幅度的前俯后仰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他们的动作任意自由发挥,而在圈外 的年轻人则要求动作统一整齐。嘎伴光的鼓点非常丰富。

五、 双面鼓舞

傣语叫“光邦”“光两”“光双腊” “光宏”“光勐央”等。流传于德宏傣 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瑞丽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和临沧市 耿马县以及沧源县的勐董地区,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种鼓舞。此种鼓一头大、一 头小,两面均蒙有皮。小双面鼓长一尺半左右,可横挂在身上,舞时右手用手 掌敲鼓,左手用竹片击鼓,动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三道弯”造型较 突出。大双面鼓直径67厘米。需要两个人用竹竿扛起来,舞者双手抡槌,做云 手转身,吸腿、跪蹲等动作打鼓。有的鼓则放在地上打,鼓声铿锵有力。众人 围成圈,手持鲜花或手巾载歌载舞,同嘎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六、 鱼舞

傣语叫“嘎巴”。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新中国成 立后才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

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起,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鱼舞 的表演者只有1至2人,舞者身上套鱼形道具起舞。鱼舞比其他傣族民间舞更 为柔和细腻,灵巧而活泼。主要表现在起伏柔和的屈膝半脚掌碎步动作上,小 跳敏捷活泼,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时,常采用全脚或半脚掌屈膝碎 步行走,没有起伏,双手和上身只向左右摆动。在表现鱼儿戏水或与急流搏斗 时,常采用小跳、小蹦子、小翻身等跳跃性动作,形象生动逼真。

鱼舞多采用鱼形手势(一手以手心盖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 或以双手向外画圆和双臂在后摆动为典型动作。鱼舞的鼓点比较缓慢、轻盈, 丰富的鼓语不亚于孔雀舞。

七、 大鹏鸟舞

傣语叫“嘎伦”。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主 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一带。

相传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傣族地区不下雨,大地一片枯焦,大鹏鸟置抱 蛋的妻子于不顾,和雨神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数日后,大鹏击败了雨神使其降 了雨,但大鹏鸟的妻儿早已饿死。傣族人民为了表达对大鹏的敬意,遂产生了

大鹏鸟舞,流传至今。

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 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 棱角突出。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 猛疾下的气魄。多用爪式手形(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形,这些手势加强 了动作的力度。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形道具 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发展。鼓点异常丰富,鼓声 深厚有力。

八、 鹭鸶舞

鹭鸶舞,傣语叫“嘎秧” “嘎洛秧”,是青年人在喜庆佳节时跳的集体舞 蹈。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芒市一带。

过去,舞者要身着雪白的衣裳,双肩披上两条鲜红的绸带起舞,现在已不 多见。在傣家村寨附近的竹林里或水田中,常见到雪白的鹭鸶鸟。关于鹭鸶舞 的来源民间传说不一,有一种说法是:古时有一个很穷的小伙子,每天劳动不 止。鹭鸶非常喜爱他,为他跳起优雅的舞蹈,以后小伙子就与鹭鸶亲切地对舞 起来。后来,人们把这一舞蹈编成了青年人的对舞。又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叫 “央”的民族曾到过德宏一带,此种舞是表现他们在田间劳动的过程。

鹭鸶舞一般以对舞为主,动作相对,队形多是两横排分左右出场,相遇后 变成两竖排、四排、两个圈等。常由一人指挥变换各种动作和图形。鹭鸶舞的 动作简单、优雅。舞步的节奏处理与其他傣族民间舞不同,弱拍时双膝快速弯 曲,动力腿敏捷地抬起;重拍时双膝韧性伸直,动力腿同时轻盈地全脚掌落地, 形象地模仿了鹭鸶行走的动作。有双手在胸前拍掌及拱胸等特殊动作。鼓点轻 盈简单。

九、 花环舞

花环舞,傣语叫“嘎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 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 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

从很早的年代起,每当泼水节和其他宗教节日来临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就 成群结队到深山密林和江边采集最鲜艳最美丽的花,然后打着象脚鼓,载歌载 舞把鲜花送到缅寺搭成花亭,这一古老的习俗至今仍流传在傣家村寨。

关于花环舞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穷苦的青年,去坝子赶摆 时,觉得自己的衣服破烂不堪,就摘来许多花扎成花环套在身上,下山后随着 欢乐的象脚鼓声跳起了舞,一个姑娘爱上了他,随着他的舞唱起了歌,花环舞 由此产生。

花环是在长两米左右的竹蔑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 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 花环舞跳到高潮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等动作。

烦整

傣语称刀舞和棍、拳、棒这类舞为“烦整”“嘎整”“令整”。是男性的舞 蹈。流传于广大的傣族地区,与汉族的武术类似。

风景秀丽的傣乡,傣族男子都佩戴着一把精制的利刀,标志着他们的勇敢 威武,同时刀也是生产劳动的有利工具。刀舞傣语叫“嘎拉”或“烦拉”。动 作有力、刚健,多采用“大八字跺步” “弹腿” “踢腿蹭跳”和“深蹲滑行” 等步伐,这些动作在傣族民间舞中很少出现。

刀舞有单刀、双刀、短刀和长刀(类似剑)等种类及本地、内地、缅甸等 不同的流派,各种流派有自己严格的表演程式和动作。可由一人至十几人表演, 舞时无伴奏,或以象脚鼓伴奏。棍、棒、拳术与刀舞基本相似。

十一、嘎朵

嘎朵亦称“烦朵”,是一种道具舞。此舞过去在盛大的宗教节日才跳,至 今仅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孟连县一带。

“朵”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据说有狮子头、狗嘴、鹿角、长颈、细毛。 汉语把此舞称为“马鹿舞”。嘎朵至今仍带道具跳,道具身长一丈,颈长八尺, 用竹蔑编成四十五公分的圆圈,外面用布包起来,剪碎的白纸粘在上面作为羽 毛。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只马鹿,前面的舞者饰马鹿头和前半身,用棍支撑颈 部做划字动作,后面的舞者掌握尾部,向两边做敏捷的小跳及跌扑、腾转等动 作。舞步、鼓点均与孔雀舞相似。

十二、依拉贺舞

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

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 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嘎伴光 舞相似。

十三、蝴蝶舞

蝴蝶舞傣语称“嘎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 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 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 之处。

十四、斗笠舞

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 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 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十五、蜡条舞

蜡条舞傣语称“嘎甸”。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 一带。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 双手托住点燃的蜡条,做掏手、向外画圆等动作。

十六、鸡舞

鸡舞傣语称“嘎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的儿童舞蹈。

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 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十七、十二马舞

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是由12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 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芒市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 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12个月的劳动, 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十八、嘎喃燕

嘎喃燕的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 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董地区。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 12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嘎伴 光舞相似。

此外,在金平县还流传有表现劳动生活的“划船舞”“摘花舞”“捞鱼舞” “走路舞”等。流传在金平县的扇子舞据说是一种打鬼时跳的仪式舞蹈。流传在 耿马县孟定地区的“大象舞”,傣语称“嘎张”。由两个人套系大象形状的道 具,模仿大象走步、敬礼等动作,由一人持红手帕引象而舞。流行于西双版纳 的“妇女舞”,轻盈柔和。流行于瑞丽市的“嘎洛响”,是一种模仿小鸟跳的 舞,与小孔雀舞相同。

云南德宏傣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

中国古代武术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其内容丰 富,有着各种各样的流派,千门万户,各成体系。现代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民族 体育,是由一系列个别的动作,比如踢、打、摔、拿、击所组成。有套路类武 术和搏斗类两种基本形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人类徒手与老虎搏斗的记载(《郑 风•大叔于田》)。在云南沧源岩画中也描绘着人与兽搏斗的生动场面。狩猎是 原始社会人类维持生存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因此,武术的萌芽与生产劳动有着 直接的关系。除了生产之外,原始的战争也是武术萌芽、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 武术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它的萌芽与早期人类社会的一些文化活动,特别是舞 蹈也有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漫长的夜里,在熊熊篝火旁,先民打猎归来,一边 烧炙着猎物,一边敲打着石器,模仿着各种野兽的动作,或表演自己在打猎中 的巧妙动作,重复自己在战斗中敏捷的拳脚,手舞足蹈地跳起来,唱起来,舞 起来。这种原始的舞蹈,人们在高兴的时候跳,悲伤的时候跳,宗教祭祀的时 候也跳。用舞蹈祭祀祖先,取悦鬼神,禳灾祈福。原始的舞蹈具有浓重的 “武”的色彩,融战斗和舞蹈于一体,舞风强悍,气势逼人。今天我国纳西族 东巴教里被称为“东巴跳”的舞蹈中还保持着一些原始舞蹈的形态。舞蹈时战 士们踏着战鼓的节奏,模拟着作战中的动作,左右砍杀。舞刀时还有劈、砍、 刺、扎等进攻动作,又有缠头、裹脑、架刀、切刀等防御动作,还有各种各样 的步法。

虽然原始社会中的打猎、部落战争和舞蹈对武术的产生起着直接的促进作 用,但是武术毕竟不等于打猎,也不同于打仗和舞蹈。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成 熟都需要一段较长的衍化过程,中国武术把身体与精神、健身娱乐和格斗技术 融为和谐的一体。

“武术” 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文选》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诗中:“偃 闭武术,阐扬文令。”武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发展起来 的。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原始先民用最早的技击术来与野兽和敌人进行搏 斗,以达求生之目的。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 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云南德宏傣族传统体育分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 了自己的贡献,并在各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历史犹如一条蜿蜒起伏、 奔腾不息的长河。古往今来,无论哪个民族,在其心灵深处都流淌着一条具有 本民族特色的历史长河,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造就着这条长河,同时又在 自觉或不自觉地吮吸着这条长河。而在这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文化 始终贯穿其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一体育,犹如 一条无形的红线,将数千年的历史串联在一起,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灿烂辉煌 的画卷。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有的显示出南国水乡的风情, 有的散发着北国草原的芳香,有的带有高原的神奇,有的包藏谷底的奥秘。几 乎一个项目就是一首瑰丽的诗篇,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它们各自伴随着 本民族的历史与其风俗习惯紧密相连,不仅有着高超的技巧,而且又同艺术形 式相结合,伴以歌,载以舞,既增强体质,又益于身心。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一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199。年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55个少数民族共有676 个传统体育项目。近20年,通过各级部门、民族体育工作者的精心挖掘、整 理,又发掘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现有运动项目已近 900项,可谓丰富多彩。

傣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由傣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共同创造,兼具表演、竞赛和养生等多种性质,是集竞争性、技巧表演性、游 戏娱乐性、艺术观赏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这些傣族体育项目的特点是,不受场地的限制,趣味、游戏性强。与傣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 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 心态情感等联系在一起,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一书可把云南德宏傣族传统 体育分为以下几类:

一、配合节庆习俗的傣族传统体育项目

丢包:丢包的参加者均为未婚的男女青年,这项运动实质上是为青年人的 交际创造机会。丢包的规则:男女各站成两排,一方丢包,另一方接,以接住 丢包次数多者为胜。在每年的春节和傣历年泼水节的集会上,都要举行丢包比 赛,参加者皆是未婚男女青年。

射弩:弩是人类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武器,也是土司统治时期使用时 间最长的兵器,而且不受民族和地域的限制。虽然冷兵器时代早已结束,但在 许多民族中,射弩仍然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射弩在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一项十分普及的体育项目。孟连县曾先后在全国、全省、全 市的射弩比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佤族运动员岩古在全国少数民族射弩锦标赛 中荣获传统弩男子个人全能冠军,女运动员也曾在普洱市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运动会上取得女子跪姿全能冠军,等等。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 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已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 项目。

武术:武术在傣族历史上比较盛行,这与土司制度有很大关系。历史上, 傣族土司不养军队,在军事上采取“聚之为军,散之为民,招之即来,来之能 战”的策略,每个寨子都是一个军事组织,均由土司册封一个教官(布悍), 带领和指导寨里的男子进行训练。为了提高训练人的兴趣,达到全民投入的效 果,训练时以象脚鼓等打击乐为节拍伴奏,因此,傣族武术看起来就像舞蹈表 演。新中国成立前,每到农历年大摆,各地的武士都要到集会上进行武术表演, 勐马的傣族武术就因常常得到土司的嘉奖而名声远扬。在其他傣族节庆时,男 子们也会随着打击乐的节拍各显其能。所以,武术在傣族历史上曾经是一项非 常普及的体育赛事。

傣族武术有拳术、刀术、棍术等。拳术以模仿动物姿势为主,有孔雀拳、 猴拳、虎拳等;刀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等;棍术有长、短棍之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孟连会傣族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在1995年思茅地区(今 普洱市)民运会上,芒展村的波岩章嫩与儿子和女儿在比赛中荣获拳术和棍术 金牌。虽然这个项目已被纳入普洱民运会比赛中,但如果再不进行抢救性发掘, 过不了几年,那些会武术的傣族老人一过世,孟连傣族武术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秋千:这项运动在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很普及,已纳入民运会比赛项目,在 普洱市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孟连县在秋千比赛中曾经荣获银牌和 铜牌。

打陀螺:打陀螺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运动,也是普洱市最普及的民族体育 项目。傣族民间文学中常常出现打陀螺比赛的场景。近年来,这项运动得到了 迅猛发展,各县都相继成立了陀螺协会,每天都有人打陀螺。特别是2006年景 谷县举办的“国际陀螺节暨思茅市陀螺锦标赛”,使这一运动项目走向了国际。

打弹子:打弹过去用植物的种子,近年来用玻璃弹子。比赛规则:画一条 线,在3~5米外的地上挖一个约1厘米深的洞,人站在线外,用拇指和食指执 弹子向洞口弹去,谁的弹子离洞的距离最近谁先进洞,并获得进攻权,以打到 别人弹子的多少定胜负。可单打,也可群打,特别受儿童的喜爱。但这项运动 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打蜡盒瘪”:“蜡盒瘪”是一种直径约5厘米的藤科植物种子,外面包裹 着一层坚硬的外壳。“打蜡盒瘪”是当地各民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项运动。其 规则如下:①画一条线,在8~10米外的地上挖一个约5厘米深的洞,人站在 线外,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执蜡盒瘪,向洞口抛去,谁的蜡盒瘪离洞的距离最近 谁先进洞,并获得进攻权,以打到别人蜡盒瘪的多少定胜负。可单打,也可群 打。②画一条线,在约8米外将蜡盒瘪立成一排,双方以剪子、石头、布的胜 方为进攻方,以打倒别人蜡盒瘪的数量多少定胜负。可单打,也可群打。这项 运动在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很普及,男女老少均可参与。虽然近年来会玩 的人已经不多,但在30岁左右的人群中,提起“打蜡盒瘪”这项运动,大家都 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斗鸡:单腿而立,双手抱一腿,单腿跳跃相互撞击,双腿落地的一方为败。 这项运动在孟连一带被称为“斗鸡”,可单斗,也可群斗,但这项运动仅在男 子中进行。“斗鸡”在当地的佤族、拉祜族、哈尼族中也较普及,农闲或喜庆 时,“斗鸡”比赛常在寨子中,或几个寨子之间进行。

象脚鼓对踢:大象脚鼓常在各种公共场合、年节庆典中进行使用。傣族象脚鼓分长、中、短3种,声音浑厚。傣族男子必须从小学会打鼓。打鼓时,整 个身体随着鼓声一起一伏,步伐多样,既击鼓擂声,又对踢较力。

抓子:抓子儿,又叫“拾子儿”,满族等一些北方少数民族叫“抓嘎拉 哈”。在北京和山西等地,抓子儿被叫做“抓拐”。抓子儿是风行世界各地、历 史悠久的一种游戏。现在一般用碎石、拐子(距骨)、籽粒、布包、金属弹或 塑料弹,有的可加一球。乌克兰境内基辅地区史前人类居住的洞穴中曾发现抓 子用的物件,古希腊陶罐上有抓子游戏的图案。传统玩法是,一手将至少5个 子抛入空中,再用手心或手背接住,接住者得分,否则失分。

二、按竞技能力为表现形式的傣族传统体育项目

赛龙舟: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中 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 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傣族是每年傣历6、7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 “泼水节”期间举行。比赛时,由一人敲锣指挥,水手按锣声节奏划桨前进。 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

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米、500米、600米、800米、1000米直道竞 (可按当地条件变更距离)。比赛应设在静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线与终点 线必须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根据参赛队数及场地条件,设2或4、6、8条航 道,每条航道宽度可按9米、11米、13.5米布置。航道最浅处水深不得少于 2.5米,航道内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桩,航道外5米内应无障碍物。龙舟参 赛队员为25人。每队设队长1名(运动员兼),比赛时必须佩戴标志。每队登 舟比赛队员为23人,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划手20人。每队替补 队员2人。替换时需经裁判员验明资格,并于检录登舟前替换完毕,登舟后不 得替换。

游泳:居住在怒江边的人们,从小就开始学习游泳,不少人能往返横渡汹 涌澎湃的怒江,雨季洪水暴涨时,游泳能手们还能到江中捞取木柴。

赛马:赛马是傣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有速度赛马、耐力赛马、 花样赛马等形式。各地傣族赛马方法、内容各异。

射弩:比赛场地平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场地长不少于30米,宽度可 根据靶数决定。在比赛时所有运动员均在一个比赛场地进行,比赛如果在室外 进行时,射击方向应避免阳光逆射。丈量射程距离是从起射线外沿起至靶心的 垂线止,起射线宽5厘米,应与靶标线平行,射位宽2米,长2 . 5米,每个射 位应有与靶号位一致的靶号标志,靶标高度一致并设在同一直线上,每个靶标 上应有明显的号位标志。靶标尺寸:长60厘米,宽60厘米,厚度以箭能插稳 为佳。中心高度:立姿1-3米(误差为±0. 1米),跪姿1米(误差为±0.1 米),间距2米。为确保安全,靶标后应设箭挡,如果设置困难,应留有至少 50米的安全地带,插警戒旗并设专人警戒。项目有男子20米立姿10箭、男子 20米跪姿10箭、男子20米个人全能(立姿和跪姿)全能团体(三人组队), 女子15米的比赛项目同男子。

打火枪:很多地方都有自制的火药枪,主要用于狩猎。近年来,有些地方 在节假日进行射击比赛中,也开始分卧、立、跪姿、打胸靶,优胜者给予奖励。

斗鸡:“斗鸡”俗称“打腿架”,规则是一脚独立,向前盘起左腿或右腿, 用双手抓住脚腕使之呈三角状,使自己的左/右腿不落在地上。双方人用单脚一 蹦一跳地对撞,其中一方把另一方盘起的那条腿撞在地上后,就算脚没落下的 那一方赢了。

傣族武术:傣族武术节奏变化较大,忽快忽慢,动作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刚柔相济,方法简单、实用。练习时,注重基本训练,要求动作灵敏,判断准 确,有兔子般的听力,鹰一般的眼力。器械除了棍、刀、剑外,还有链械、钩 镰、铁细(铁锨)、铁尺、铁齿、铁锤等。套路约100多种,对练有:象脚鼓对 踢对练、单刀对棍、双刀对棍、四门拳对练、双人对棍、徒手对双刀等。傣族 武术一般都有象脚鼓、错锣伴奏,表演时,动作节奏感较强。

踢毽:踢毽子分小门和大门。小门又分为为踢、挺、平等。大门比小门运 动量大,难度也大。大门包括跳、撑、壳、拉、扒、踩等。可以个人比赛,也 可以团体比赛;可以比赛单一动作,也可以比赛成套动作。一般以连续踢毽的 数量和运动难度来决定胜负。

藤球:是一种独特的古老体育运动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运用脚腕、膝 关节等同时夹、顶球,不让球落地,类似我国民间的踢花毽子。藤球比赛跟排 球比赛有些类似,所不同的是以脚代手,所以又叫“脚踢的排球”。

藤球运动是两队隔网竞赛的运动,是观赏性、竞技性很强的项目,也是一 项技巧性很高的运动,在“传”球时要运用特殊的技术。藤球是在一块由球网 分隔开的网球场地内进行。每支球队上场2~3人。击球过网,并使球落到对方 场地内,或使对方球员接球出界。藤球的基本动作一一踢球,通常需要将脚踢 到半空齐肩的高度。在比赛中,运动员可以用脚、腿、肩膀和头来触球。为了 使球保持在空中飞行,运动员需要使用各种杂技式的动作停球、踢球等。

浏览3,37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