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间武术历史悠久,主要有拳、棍、刀术。早在汉代,傣族武术已见 雏形。到了唐代,南诏政权统治管辖了傣族地区,由傣族组成的“白衣没命 军”已是南诏最精锐的作战军队之一。《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当时的傣族是 这样描写的:“男子尽武士,除战争游猎养马外,不作它事……”明代《滇小 记》记载:“军民无定居,聚则为军,散则为民,每三人五人充军一名,正军 谓之者刺,犹中国言壮士也。……倚象为声势,每战则用绳索自缚于象上,悍 而无谋。”据《滇略》卷九说:“威远州今尽为夔人(今傣族),男女勇健,走 险如飞。”由此可知,傣族人民不仅能利用本地区的动物为作战工具,而且逐渐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艺。并具备了一定训练手段。为适应战争需要,傣族的武 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不断的战争中使傣族武术向军事战斗技能方向发展。 在近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在傣族地区寺庙里发现了部分反映武术的壁画, 有练刀的,也有练剑的。从丰富的壁画内容中,可以看到昔日傣族的武术风貌。 到近代,武术主要用于保家卫国、健体防身,也成为喜庆节日的表演项目之一。 15岁以上男子普遍喜爱习武,每个村寨都有拳师,各地区拳种有所不同。练功 一般在秋冬两季。每当月明时,习武者集街头巷尾或晒场上,相互切磋武艺。 使傣族武术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武术运动员曾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武术观 摩表演及对外交往等活动。有的傣族拳师受聘到缅甸教拳,缅甸的傣族、景颇 族胞波及华侨也常来云南学习傣族武术。有的傣族拳师还在泰国开办了武术馆。 在这些交往中,傣族拳师将其他兄弟民族拳种的优点吸收融汇于傣拳之中,但 仍不失其朴实、随意、短小、精悍的民族风格。
傣族武术在西双版纳有四个流派:一是以拳术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 为主的汉族传来派,三是以长刀为主的缅甸传来派,四是以短刀为主的泰国传 来派,总共有130多套武术。傣族武术主要有拳术类:三坑式、四坑式、五坑 式、六坑式、十二坑式、四门拳、美人拳、木桩拳、虎拳、猫拳、打狗拳、孔 雀拳、象牙拳、卧式翻桩拳、二十五掌梅花拳等。器械类:单刀、双刀、三把 刀、四把刀、贯线式、象牙刀、傣族大刀、匕首、长棒、两节棍、三节棍、铁 锨、铁齿等。
一、云南德宏傣族武术的分类
傣族武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已具雏形,唐代已成系列。傣族武术突快突 慢,刚柔相济。要求手、步灵敏,判断准确,有兔子的灵敏,鹰的眼力,风格 特独,种类繁多。主要分傣族拳术、器械、对练等。
傣族武术有来晃(棍术)、来母(拳术)、来腊(刀术)、来腊留(单刀)、 来腊来(双刀)、来铁喜(暗器术)等。棍术有2。多套,刀术有四门三刀半、 四门单刀放飞花等八九套。其武术中以拳术最为丰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 洪拳、小洪拳、扑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傣族人还 善于把各种动物的姿态糅合在武术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青蛙拳、蛇拳、孔雀 拳、鹭鸶拳、猴拳等。而具有强烈节奏感的拳术“马西双”(傣语“十二匹马” 之意)把一年12个月中的农事活动用武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使人耳目 一新。
傣族拳术有单练、对练和集体练3种。拳类有三坑式、四坑式、五坑式、 六坑式、十二坑式;四门拳、破四门、四门转身拳、平行拳、跳拳、合拳、对 口拳、花把、小钻子拳、三动拳(木桩上练)、美人拳、白象舞拳、孔雀拳、 喜鹊拳、卧虎翻桩、象牙拳、花鹰搓脚拳、抓灰拳、金鸡拳、马鹿拳、鸭形拳、 跳蚤拳、虎拳、猫拳、打狗拳等。
傣族拳术有固定的形式,德宏傣族的四门拳,行走路线分东南西北4个方 向。起式后,马步抢球侧端冲拳、右转身冲拳、左上步冲拳、退步连环两拳, 转身下砸侧踢接着又连环三拳,转左右手下砸。如从东开始,然后到南,到西, 到北,最后回到原位收式。拳术招式不多,多重复动作。傣拳拳架忽高忽低, 步法以弓步、马步、跪步为主,腿法较少,并多用低腿,手形以掌、拳、空心 拳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傣族拳术约有50多个套路。傣族武术32套拳术拳路 相传至今,弥足珍贵。
新中国成立前,招收徒弟要举行正规入门仪式,设香坛,供天地祖师,拜 师父。学徒每人凑几箩稻谷作拳师的酬金,此外轮流给拳师供食。先学基本功 的要领,再学击拳套路。最后,拳师指明人体部位,进退的步法为三点式,招 法则前后左右逢源,它以指、掌、拳、肘、脚掌、脚跟、膝变换挡、击,招式 独具民族特点,俗称“傣族拳”。
刀是傣族的生产工具,也可作为自卫武器。傣族刀有长刀、匕首、单刃、 双刃、斩马刀、象牙刀若干种类,以上下斜劈、横竖直砍、左右击刺等共1。式为基础,以能变换招法为精巧。刀术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灵活多变。出手速 度快,手腿配合协调,可进可退,可攻可防,招式实用。刀术娴熟的刀手,双 手舞刀,状如转轮,左右无缝,进退自如,只觉人影恍惚,刀光闪闪,刀声呼 呼。练刀时间一般在秋冬农闲时节,月光下男人们聚在一起,互相学习,一般 不进行对练。
傣族棍术有集体棍术、双人棍术和个人棍术3种形式,分小红棍、大红棍、 三节棍、双门棍、四门棍、七门棍等种类。棍术以竹、木棍为具。多用实心竹 做成,质地坚硬柔韧,长度与眉齐,因此称为齐眉棍。四门棍是诸种棍术中最 其代表性的一种,流传时间悠久,流行范围较广。四门棍术遵循东南西北4个 方向攻守,故名四门棍。大四门棍有50余招式,小四门棍有30余招式,棍法 主要有点、劈、扫、缠、带、挑、抖、崩、戮、拉、扣等,招式精奇,技术严 密。傣族棍术以扫、截、击、挡4式为基础,换招变路,耍得呼呼生风,表明 力度与熟练程度。对练有单刀对双棍、双刀对棍、四门拳对练、徒手对双刀、 象脚鼓对踢等。
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男子以此表现自己的勇 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入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 术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 奏,已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傣族武术种类较多,概括起来有徒手拳、鸡拳、扫地拳、洪拳、花拳、大 刀术、单刀术、双刀术、棍术、标术(似花枪)、洞尖术等套路。也有其他如 单练、对练和散打。徒手对练傣族称作“对手拳”;双刀对练叫做“象牙拳”; 对打棍叫“对角”。其动作多模仿鹿、牛以及大象。演练时别有风趣,时而像 小鹿逗趣;时而像大象鼻战;时而又像野牛角斗。
二、云南德宏傣族武术的训练特点
傣族武术注重基本训练,要求手步灵敏,判断准确,拳术类有三坑式、四 坑式美人拳、虎拳、猫拳、孔雀拳、象牙拳、卧虎翻桩拳等,器械拳有单刀、 双刀、三把刀、四把刀、象牙刀、傣族大刀等;对练有单刀对双棍、双刀对棍、 四门拳对练、徒手对双刀等;傣族武术套路较多,武术套路按固定的布局来演 练,起式后,先从一方练起,然后回到中心,再从另一方练起,又回到中心, 依次连续练完各方回到原位便算结束。
傣族武术练习时,路线多以十字形和圆形来回运动,范围较小,形式多样。 可一个或多人在中间跳孔雀舞,而其他的人围绕圆圈练习拳术或器械;也可一 个打着象脚鼓起舞,伴随着一个或多人练习拳术或器械。有时小伙子正在练武, 姑娘们则在旁边以孔雀舞相随而动,其场面活泼欢快,成为傣族民族体育活动 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 云南德宏傣族武术的表演特色
傣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其中傣族武术就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传统 项目。在欢度喜庆佳节中,有的傣族青年饮酒过多,因此他们在双方的武术较 量中,还颇有些醉拳的味道。傣族武术的套路大多为先人所传,它的一招一式 都极富有韵律感,不像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那样刚劲,往往带有一种刚柔相济 的独有韵味。傣族武术的表演性很强,双方对练时一般不进行身体的接触,只 是点到为止。因此,有一定的观赏性。每当傣族青年进行武术表演时,总会引 来众多的观看者,其中有不少傣族姑娘在一旁喝彩,这往往是傣族小伙子充分 展示自己武技的极好机会。傣族武术表演时,还有敲象脚鼓的在一旁为表演助 兴,因此傣族武术的表演现场气氛总是非常热烈。
其中在傣族武术中,最精彩、最富有民族风格的当数孔雀拳。傣族孔雀拳 动作柔中有刚,出拳时身体柔韧起伏,形成“三道弯”的造型。手法飘灵、脚 步轻盈、双臂的缠绵起伏带动全身关节的和谐运转。挺胸、收腹、提气等每个 动作都与眼神相配合。打孔雀拳时可以用象脚鼓伴奏,还有一两位姑娘一起翩 翩伴舞。时而像一只优雅的孔雀闲庭信步,时而像一只出笼的猛虎威猛无比。
四、 云南德宏傣族武术的历史沿革
远在唐代属南诏政权辖管的傣族地区就有秋后练习武术、刀剑的军事制度。 《蛮书》载:“每岁十一月、十二月农牧既毕,兵槽长行文书境内各城邑村谷, 各依四军,集人事柁剑甲胄腰刀,悉需犀利,一事阙即有罪。”当时傣族的 “没命军”是南诏攻战最得力的部队。应该说武术当时在军事上发挥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
近年来,从勐海、勐遮街的缅寺中发现部分反映傣族武术的壁画,有练拳 的,有练刀枪的,从中可以看出昔日傣族武术的兴盛。傣族村寨各村都有民间 教头,每当农闲季节,武术都作为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遍布村村寨寨,走进傣 家,不少傣族男女都会舞手蹋脚,摆出几个架势。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在历史上,傣族成年男 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 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
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武术还融入了泰拳、缅拳等不同的武术流派。武术 的功能也由最初的护卫防身变成了娱乐表演,发展成了舞蹈化的武术,成为民 族体育的一部分。
如今,在泼水节、开门节等傣族节庆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傣族武术表演。 傣族小伙子在象脚鼓的伴奏下,或徒手,或刀棍两两对练,姑娘们则在一旁以 孔雀舞相随喝彩。欢快热烈的场面成了傣族体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里的 武师干恩洪表示:“我们学习的武术也不像以前那样用来巡逻放哨,而是用来表 演和锻炼身体,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五、云南德宏孔雀舞概述
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 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市、芒市及西 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 雀舞(傣语为“嘎洛涌”)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 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 雀舞。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物色、不同流派的孔 雀舞。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人民 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 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 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 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 好景象。
孔雀舞,傣语称作“嘎洛涌”和“嘎嫡洛”,可以独舞、双人舞或三人舞 进行表演。它是傣家人最喜爱的有着古老传统的广场表演性舞蹈,广泛流传于 傣族聚居区。
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孔雀舞的高手,甚至还有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 这种孔雀舞,主要模仿孔雀飞奔下山、漫步森林、饮泉嬉水、追逐嬉戏以及拖 翅、晒翅、展翅、开屏、飞翔等动作。这些动作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每个 动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后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图及固定的动作组合;每个动作组合又有固定的鼓点伴奏。瑞丽傣族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 孔雀舞。舞者以男性居多。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 “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孔雀舞》历 史最为悠久。在明代的《南诏野史》中,就有“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 舞”的记载。
在傣族村寨中受到当地民族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影响,每一个小伙子都会傣 拳,小姑娘都会嘎秧舞。孔雀舞最早的出现形式是架子孔雀舞,是毛相老师在 傣拳的基础上观察研究孔雀习性并进行模仿时创编的舞种,为了使模仿者更加 形象,便在身体周围架起了架子来模仿孔雀漂亮的羽毛。毛相创编的架子孔雀 舞曾经跟随周恩来总理到苏、美等国家演出,并获得一致的好评。后来因为架 子过于沉重,限制动作幅度,约束动作花样,从此将架子去掉,于是软孔雀舞 (即为现在的徒手孔雀舞)从此开始流行。毛相老师有三个得意的徒弟约相、 旺腊、刀美兰(女)。刀美兰是第一个跳孔雀舞的女士,开了女生跳孔雀舞的 先河,并培养出杨丽萍等许多优秀的舞蹈艺人。
德宏是绿孔雀的家园。由于孔雀羽毛绚丽,飞行自由,舞姿优美,于是先 民便模仿孔雀舞动开屏,展翅翱翔,这就是孔雀舞的起源。民间的许多跳孔雀 舞的高手和艺人都曾有过到林间溪畔偷学孔雀起舞的经历。因此可以说,孔雀 舞是仿生舞。
傣族是百越族群中的一员,而越人古时就十分尚鸟,并将其作为原始宗教 的图腾崇拜。云南是铜鼓的发源地,在出土的铜鼓面上,几乎都有一圈展翅飞 翔的鸟形图文,同时鼓身上还铸有神秘的“鸟冠羽人”的图像。
六、佛教节日和新年时必须表演《孔雀舞》的传说
据说,在很古老的时候,孔雀的羽毛并非像现在这样五光十色,也没有那 美丽的“圆眼”羽翎。只因它驯良、温顺而被人喜爱。孔雀在佛经中被视为吉 祥鸟,佛在550次修炼轮回的经历中,曾轮回为孔雀身。有一个《佛与孔雀舞》 的傣族民间传说,讲述了孔雀舞进入佛教的经过。
相传在古老的时候,佛到人间游历。有一天,佛路过天柱山下金孔雀的家 园,就顺路去看望久别的孔雀。事也凑巧,这时正是孔雀抱蛋的日子。一只雌 孔雀首先见到佛,便高兴地四处通知,于是孔雀们纷纷赶来拜佛。雌孔雀为了 尊重雄孔雀,让雄孔雀站到前面。这时,佛射出了闪闪的金光,佛光照到雄孔 雀身上,雄孔雀的羽毛顿时变得珠光宝气,绚丽多姿。佛临别时叮嘱:“孔雀 啊,你们变得如此美丽可爱,到‘摆帕拉’(拜佛节)时,我们再相会。” 一年 一度的“摆帕拉”来到了,佛坐在高高的荷花宝座上,面对数不清的信众,不 停地传授佛经。“摆帕拉”的最后一天,孔雀们才从天柱山飞到摆场。因为佛 被人群团团围住,孔雀们无法接近佛,它们很着急,怎么办呢?孔雀们你一言 我一句地商量开了,最后决定在人群外面摆开舞场,迎着神圣的佛展开亮丽的 彩屏。当它们跳起舞蹈的时候,人们的眼睛都转向了它们,还不约而同地一边 敲响象脚鼓,热情地为它们伴奏,并为孔雀让出一条通向佛的道路。孔雀们来 到佛身边,把五光十色的孔雀翎敬献给佛。旁边的人伴唱起优美的赞歌:“孔雀 最向往光明,它们的心像月亮一样明净;它们把彩屏献给佛,却不愿把功劳写 入佛经,我们要像它们一样勤奋造福,像它们一样善良待人。”从此,孔雀舞就 代代相传至今。
据佛经故事《孔雀王》记载:孔雀是神鸟,它喝过的井水与河水,人们喝 了或沐浴后,就能有病治病,无病增寿。人们还发现:孔雀沐浴时,总要抖落 羽毛上的水珠,水珠落在动物身上,就健美长寿,六畜兴旺;落在地上,明年 就五谷丰登。从此,人们供奉孔雀比供奉祖宗还虔诚。
孔雀并不软弱可欺,在《孔雀与魔王》的佛经舞中,表演了 “阿銮”(佛) 变为孔雀后的一个故事:在森林中,动物们自由欢舞,突然闯入一个恶魔,残 暴地蹂躏弱小生灵……此时孔雀飞来了,他勇斗妖魔,拯救了生灵,森林又恢 复了欢乐。此外,在《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孔雀公主)、《仑罕成佛》等民间 长诗中,都着重塑造了孔雀的真、善、美。因此,孔雀舞不仅是民间各族人民 自娱自乐的主要形式,而且被用于各种佛节。据说领悟孔雀舞内涵的人,每当 舞者跳到孔雀溪边沐浴,展翅抖落羽毛上的水珠时,便仿佛接受了最美好的祝 福,并能强烈地感受到孔雀把吉祥幸福洒满了人间。
傣家人对孔雀的敬奉不仅停留在口碑和文献上,而且筑塔纪念,供子孙后 代祭拜。芒市遮放镇芒丙寨有座孔雀塔,传说是阿銮变孔雀后,在此地为民除 害,不幸身亡,村民们为了纪念他,搜集遗骨,择地安葬,并筑塔朝拜至今。
七、 孔雀舞的内容
孔雀舞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 晒翅、展翅、抖翅、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感情内在含 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地颤 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 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会有不 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 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
除模拟孔雀生活的各种动作外,孔雀舞也表现神话故事,德宏州的孔雀舞 多表现一只孔雀在森林里被恶魔或国王抢走,另一只飞跑找寻的情景,西双版 纳州的孔雀舞则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召树屯与嫡木诺娜》中王子与孔雀公主再 次相会的情节。表现神话故事的舞蹈中,还有金鹿、猴子、大象、猎人等出场。
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 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 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 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 武术与舞蹈的关系
舞蹈与武术的区别是:武术属于体育,舞蹈属于艺术、两者的发展与研究 也就有所不同。
武术在很大程度上与舞蹈、杂技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原始人类跟自然界作 斗争时,武术就出现了,技击性比较强,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充当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更注重表演性,武术与舞蹈的结合,让武术 具有了很强的欣赏美感,古代的“舞剑”就是武术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的人体文化史上,“武”字与“舞”字是通用的,有“武舞同源” 之说,这早已为史学家们所证实;史学家还认为,“自宋以后消失了的中国古典 舞,某些动作审美的积淀在武术中得到了保存”。由此可见,舞蹈与武术两者的 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两者又有区分的。现在有些青年舞蹈工作者,也常把舞 蹈和武术混淆起来。其实,舞蹈与武术是人体文化中的两个不同的门类,它们 在本质特性上及其功能上都有所区分的,舞蹈与武术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 为此,就有必要明确它们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目的是使各 类别的人体文化能按其自身特点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最早创作出来的人体文化 形式,就是舞蹈,它综合了人类文化学中的各种元素,融汇于歌舞表演中,如 出生、死亡、战争、狩猎、成年、爱情、婚姻、农事、丰年、医疗等,古代氏 族部落社会之生活行事,皆以人体文化的舞蹈行之。
透过学者们的艺术起源考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舞蹈是起源最早 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体文化中最古老的一个门类。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它 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节奏化、造型化、虚拟 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塑造鲜明人物 性格,要体现舞蹈形象的性格和特点,它的任务是反映生活,给人以启迪。武 术,是属体育范畴的,它是民间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武术作为一种独特、内 外兼修、含蕴深刻哲理与科学的人体文化,是自古至今,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 民族的气质和心理的。武术把其美学观念的“精、气、神”思想,刚柔相济、 动静相生、快慢相间、后发先至等辩证关系引入技击运动和养生理论,是对人 体文化的一大贡献。
武术在表演中呈现出不少形体上的姿态美、造型美,但这些不是塑造艺术 个性的,不具有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个性,这与舞蹈是一种空间 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是不同的。故人们习惯把武术看作是体育 运动,在过去是个人护身与攻击敌人的武力手段,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的,讲 究养生之道时,就渐变为健身的良好运动形式。如果我们的舞蹈工作者、舞蹈 编导家能够认真地全面地去探讨研究武术美学观及其辩证关系,吸取武术中的 动作、技巧和造型的滋养,这将会大大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搞舞蹈不学 中国武术,不研究中国武术是不行的。武术在舞蹈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武舞同 源共生,舞蹈的一半属于武术,武术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古代传说中 就有健身舞《阳康氏之乐》,西周初期的伐纣舞蹈《大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 手执武器的舞队,边舞边做激烈的相互刺击动作,气势雄浑。中国历代“武 舞”,均执“干戚”而舞,含有浓烈的武术成分。古代武、舞同义,今日武术、舞蹈关系密切,相互渗透,彼此吸收。
中国的舞蹈工作者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如古典舞剧《小刀会》《秦岭游 击队》和舞蹈《大刀进行曲》《醉剑》,以及少儿武术•舞蹈《男儿当自强》 等,都是吸收了武术的动作素材甚至套路而创作的。完全可以相信,舞蹈、武 术两种不同类别的人体文化加强内在与外在联系,互相学习、相互补充,这两 朵中华人体文化之花——舞蹈、武术定会开放得更加艳丽,在世界上更具影 响力。
云南德宏傣族孔雀拳的形成
一、地理位置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位于 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之间,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之一。西部和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全州除梁河县外其他县市都有国境线, 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全州东西最大横距为12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70 公里,总面积有11526平方公里,州府驻地在芒市,城镇规划面积为14平方 公里。
德宏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高黎贡山的西部山脉延伸入 德宏境内形成东北高而陡峻,西南低而宽缓的切割山原地貌,全州海拔最高点 在盈江北部大娘山,为3404. 6米,海拔最低点在盈江的西部那邦坝的羯羊河 谷,海拔仅有210米,全州一般海拔在800 -2100米,州府芒市海拔为920米, 地表景观由“三山”(大娘山、打鹰山、高黎贡山尾部山脉)、“三江”(怒江、 大盈江、瑞丽江)和“四河”(芒市河、南畹河、户撒河、芒东河)及大小不 等的28个河谷盆地(坝子)构成,河谷盆地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7.1%, 其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坝子有盈江坝(55. 23万亩)、陇川坝(29. 72万 亩)、芒市坝(21. 44万亩)、瑞丽坝(20. 42万亩)、遮放坝(11. 82万亩)。
傣族多数居于云南省海拔500 -1100米的河谷、坝区。所居地带属于热带、 亚热带湿润气候。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年平均气温为20度左右,年平均降水 量为1200 -1700毫米。孔雀的雄鸟颈部羽毛呈绿色或蓝色,多带有金属光泽。 尾羽延长成巨大尾屏,上具五色金翠钱纹,开屏时如彩扇,尤为艳丽。雌无尾 屏,羽色亦较差。此种动作产于热带,在中国仅见于云南和西藏东南部。由于 傣族人民居住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在原始森林中,在劳动的打谷场上、 沟渠或稻田边常常可以看到孔雀展翅开屏,翩翩起舞。加之傣族人民喜爱孔雀, 把孔雀看成是美丽、善良和吉祥的象征,进而使人们面对着诱人情景,触景生 情,也情不自禁地模仿起孔雀那优美的舞姿,伸臂蹬腿地舞动起来,在不断完 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傣族传统体育中常见的孔雀拳。
二、生产生活傣族的古歌谣结构十分简洁,读起来也很有节奏感。由于年代久远,至今 保存下来的古歌谣数量十分有限,但它却是绚丽的傣族诗歌的创作源头。从目 前挖掘整理的情况看,傣族古歌谣囊括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各历史时期的狩猎、 舞蹈、居住、风俗等方方面面,从中可以找到今天众多傣族文化现象的历史渊 源。傣族古歌谣是一部打开傣族早期社会之门最有价值的“钥匙”。
早期的傣族先民集体生活在大森林里,主要靠采食野果来维持生活,在古 歌谣《摘果歌》中唱道:“大森林里野果多,有甜的酸的、有红的绿的、有大 的小的,你争我赶拥上来,爬直树、爬弯树,摘的摘……像雀鸟嬉闹,像猴子 打架……”当时人类食物的来源极其有限,《摘果歌》反映了当时人们采摘野 果充饥并因饥饿而互相争夺食物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人类早期社会的原始风 貌。当时的人们还不会建造房屋,很多人都是生活在山洞里,经常会受到猛兽 的袭击。《叫人歌》里唱道:“走在山里的人、坐在石上的人、爬在树上的人、 蹲在河边的人,快快回到洞里来,太阳已经落山了,天就要黑了,野兽就要出 来了,正在啊唔啊唔地吼叫,猴子已经归窝了,雀鸟已经归巢了,野狗睁亮了 眼睛,见人就追着嚎叫,别再贪吃野果,别再贪摘野菜,快快回到洞里,我正 在呼唤你们。”那时人们外出寻食时都是三五成群分散在森林里,由于生产力极 端低下,很容易遭受猛兽的侵袭,只有群体之间的相依相存,才能增强生存的 希望。于是,每到天黑的时候,人类群体中的长者就会站在洞口提醒外出觅食 的人们小心猛兽的袭击,并大声呼唤他们快速回到山洞里。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傣族先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古歌谣中有 一首《猎歌》描述了当时人们集体狩猎的精彩场面:“森林里,野兽多,有鹿 子,有马鹿,有老虎,有黑熊,还有野猫和刺猪……绕着山坡走,顺着山梁行, 到了打猎处,大家就分开,男的列成队,分散在路口,女的排成行,进林去叫 吼。”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类已能熟练掌握狩猎工具,能猎取大野兽,同 时,在狩猎活动中,男女之间出现了分工,他们之间相互协作,以保证狩猎活 动的完成。歌谣还描述了人们猎捕野兽的情景:“花鹿跑出来了,鹿子跳出来 了,虎豹冲上来了,人们齐声吼,举棒打过去,打死虎、打死鹿,小的鹿子被 活捉。”从捕猎情况的描写来看,原始畜牧业可能在这时已经出现。
傣族先民在原始社会初期还没有鬼神宗教的观念,这时创作的古歌谣都是 对当时生产生活的自然流露。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所创作的古歌谣也带上了 原始信仰的印记。古歌谣《猎神》便是这样:“猎神啊,沙罗,今天是好日子, 我们上山打猎,请你出来帮助,给我们带来马鹿,为我们赶来野猪,让我们拴 住鹿子的魂,让我们尝到野猪的肉。”沙罗是傣族原始社会后期的一位杰出首 领,因发明了捕猎工具和新的围猎方法,被奉为猎神,人们在打猎之后要将最 好的肉祭沙罗的魂,以保证今后的狩猎能够满载而归。
孔雀拳是流行在傣族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受 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是一项带有舞蹈性的武术运动,参加“民运会”有 26年的历程。由于有强烈的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云南省德宏地区有着 雄厚的群众基础,深受该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喜欢,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大 家能从中找到文化归属感,能得到国人更多的认同感,比如,一听歌曲《天 路》,脑子里就有了青藏高原的雄伟形象,提到孔雀舞就知道是七彩云南的象 征。这就是民族体育文化能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重要原因。
孔雀拳这一运动项目,从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被作为表演项目,至今已 有26年的历史,作为傣族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项目,它的发展历程就是傣族民 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孔雀舞的创始人约相老前辈,积极钻研孔雀舞,并把孔雀舞和傣族武术有 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集武术、舞蹈于一体的“孔雀拳”。
改革开放前,傣族社会形态除了封建领主制度之外,不少地区还是原始社 会末期产生的农村公社制度,一个村寨为一个农村公社,内部保留原始民主形 式。有全体成员参加的最高权力机构村社委员会,采用平分土地与水流的方法, 村社内部保留原始的互助协作单位。这种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生 活习惯,自然孕育的是自娱自乐的传统体育形式。在农闲和日常生活中,傣族 村寨的人们会拜师学艺,学习傣族武术和舞蹈,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三、宗教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定、双江、孟连、景谷等区 域内傣族信奉的宗教。基本上每个村寨都有一个佛寺。西双版纳地区的佛教分为两个派别:摆坝派和摆孙派。前者戒律较严,规定吃素、不杀生、无事不得 入村等,佛寺也大多修建于村外的山林里,离村寨较近。后者戒律较宽,虽不 杀生,但可吃荤。佛寺与僧侣有严格的等级,寺院等级基本上与当时行政区的 等级相适应,僧侣根据入寺时间长短、所掌握佛教知识的多少分出七个教阶: 一级帕、二级都(其中又分为大佛爷和二佛爷)、三级祜巴、四级桑弥、五级 桑卡拉扎、六级松溜(一般是召片领还俗后的专业称号)和七级阿嘎牟尼。七 级是僧侣的最高等级,历史上只有精通佛经、德高望重的召片领的直系亲属才 能担任。僧侣升到祜巴以后就不能还俗了。在每个佛寺的组织系统中,还有一 个沟通佛寺与村社事务的桥梁人物一一“波章”,由当过佛爷的还俗者充当, 且必须是妻子健在者,负责上传下达,交换双方的意见。德宏地区(包括耿马、 孟定一带)佛教教派主要有摆庄、耿润、多列、左抵、歹勒、多勒等。
佛教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佛教 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 亦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为僧 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 8~10岁几乎都要入 寺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寺院1~5年后还俗回家。佛教的 传布也给傣族社会带来了文字、天文历法、建筑等各方面的文明。傣族的数百 部长篇叙事诗都是佛教传入后出现的。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 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侣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 著述,那里保存了有关傣族地区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字等材料,是傣族珍 贵的文化遗产。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寺庙中的雕塑和壁画既有南亚艺 术风格,又显现出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傣族造型艺术的精品。佛塔的样式更是 多种多样,有金刚宝座式、密檐式、亭阁式、金钟式等,塔也分单塔、双塔、 群塔,群塔大都是中间为一大塔,周围是若干小塔,如盈江的曼勐町塔就有小 塔四十多座,宛如众星捧月,直上云霄,巍然壮观。
多列、左抵、摆庄的僧侣教阶有四级:一级召尚、二级召门、三级召几、 四级长老。耿润派的教阶有八级:一级召尚、二级召门、三级召厅、四级沙弥、 五级召桑、六级召虎马、七级松溜、八级阿嘎牟尼。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书通 常称为“贝叶经”,经书中除了经、律、论三藏这些提供僧侣念诵的经文外, 还包括了关于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算数、法律论理等内容。
傣族地区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主要祭祀对象有寨神、勐神、灶神、 祖先、山、树、水、火等,或个人祭祀或宗教职业者主持集体祭祀。
(一)宗教的皈依
傣族信奉佛教。在傣族地区,随处可见一座座建筑精巧,造型别致的寺院。 按照傣族习俗,男孩子到了七八岁时都要被送到佛寺里去过一段和尚生活,入 寺后由佛爷举行入寺仪式,剃去头发,身披黄袈裟,在寺里生活三五年,在这 期间不能回家,一切都要自食其力。还俗后可以娶妻生子、参军、上学等。在 送孩子到寺庙里的时候,孩子们通常骑在兄长的肩上,家里的亲戚则携带他们 的生活用品及被褥等相送。傣族笃信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源于古 印度。公元前3世纪经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今约有1000 多年的历史。南传上座部佛教刚传入傣族地区时,由于傣族群众信仰原始宗教, 曾对佛教进行过抵制。但它得到权势者的支持,并在傣族地区建立了大批佛寺, 逐渐在傣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了主导地位。历史上,傣族文化都 荟萃于佛寺,仅古老的贝叶经书在西双版纳佛寺中就有84000多卷。许多和尚 精通傣文经典、天文历法、医药卫生,被当地群众尊为最有学问的人。百姓有 疑难往往去寺庙请教和尚。佛寺的吸引力还在于宽松的戒律,剃光头而不烧戒, 还俗后可以结婚。在傣族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男人一生非得过一段脱离家庭 的宗教生活,成为受过教化的人,才有资格结婚娶妻。
西双版纳地区现有佛寺120多处,这些佛寺在建筑风格上类似竹楼,层层 叠叠,涂红抹彩,势若欲飞。佛寺一般都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大殿,是香客 咏经、拜佛的地方,正中的台上供有一尊涂金佛像,称为“帕召”,即佛祖; 二是僧侣住处和学习的地方;三是藏经房,藏有很多佛教经典和其他书籍。寺 内悬挂着匹匹长达丈余的傣锦,上面绣着猎人王子、大象孔雀等。图案简洁得 体,色彩华丽高雅,体现了献佛者的虔诚。每座佛寺都各自有和尚住守,少则 十几人,多则几十人。讲学传经,烧香点灯,迎送前来朝佛的客人。
由于宗教的缘故,傣族人民还特别喜欢塔。更为有趣的是,少数傣族群众 的文身图案也是塔的造型。塔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在西双版纳随处可见。但最 为雄伟壮观的首推曼飞龙笋塔。
笋塔坐落于允景洪南部70公里一个叫曼飞龙的傣族村寨的后山上。傣语叫 “塔糯”,译成汉语就是“笋塔”的意思。此塔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 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笋塔,由一座母塔,八座子塔组成,像九根破土而出的春笋,塔身洁白, 塔尖金黄,塔的周围遍植胶树和修竹。远远望去,犹是万绿丛中一点金,景色 颇为绚丽。
笋塔基呈多瓣梅花状,周长42.6米。母塔雄伟秀丽,通高达16.29米;子 塔小巧玲珑,通高8.3米。每座子塔下都有一座佛龛,佛龛上有众多浮雕佛像, 龛内供着一金佛。龛檐上有一只腾空欲飞的彩塑凤凰。母塔尖端装有铜制“天 笛”,子塔顶上挂有铜制铃铛。微风吹来,天笛悠扬,铜铃叮咚,悦耳动听,成 为西双版纳的旅游胜地。
傣族的宗教是原始多神宗教崇拜与佛的复合,从最初的对日、月、水的自 然崇拜,对氏族祖先的崇拜,对寨神、勐神(意为坝子)的地域保护神崇拜到 对佛祖的崇拜。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水稻生产成为决 定傣族生存福祉的大事,对水的崇拜成为多神崇拜的重中之重。从放水、插秧、 稻谷生长、成熟、收割到进仓都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 登。因此,在傣族地区对水神的祭祀,是各级行政单位的政务,也是村寨的重 要公务。祭祀活动在每年春耕前举行,要杀猪、摆宴、诵读诗文,还要举行一 些文体活动。民族传统体育与这些宗教活动紧密结合于一起,并且已经深深地 融入了傣族人民的生活,成了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民俗活动。
(二) 民族性格的凸显
据实地考察,傣语中“傣”的含义为自由和人的意思。对自由与人文观念 的崇拜、原始民主形态的保持、集体契约的维护、婚姻自由以及男女比较的平 等。使得傣族与人为善、与邻为伴,极易接受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正谓性本 训朴,人亦渐习经书,土俗民风日改月化。士简民恬,风和俗厚,男女悉知辛 勤,士类敦礼教。傣族人们温存善良、朴实无华的民族品格使得傣族喜好的堆 沙、丢包、放水灯等活动普遍具有运动方式轻柔、优美和注重传达人物情感等 特点。尤其是傣族的孔雀拳,与其说是套路的表演,不如说是身体美的展示和 开朗细腻情感的流露。
(三) 原始思维的铸塑
傣族的思维模式中至今还保存了许多原始民族思维的特征。这种思维方式 具有与直观性、具体性、个别性相联系的非抽象性的具象概念,是一种高度综 合性的思维。这种原始思维使得傣族认为天与人、心与物同出一源、合为一体, 人的行为也可以与某种神秘力量和宇宙秩序相互感应。为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傣 族人为什么对天地万物尤其是水怀有莫大的亲切,这种亲切的思维方式反映在 傣族武术、舞蹈的表象上就是观赏娱乐、修身养性而不是对抗与争斗。
四、节日文化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 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傣族的节日很多,而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
(一) 开门节和关门节
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关门节从7月中旬开始,大约要持续3 个月,而开门节时间约在10月中旬。关门节期间,不嫁娶、不盖房,村寨内不 举行大的娱乐活动。3个月后,关门节期满,傣族人就会举行开门节庆祝活 动了。
开门又被称为“出洼”,节日这天,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 烧掉,表示佛已“出洼”;节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庙拜佛;第三天, 便要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就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 庙会。
青年们可以在这时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可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
(二) 泼水节
除了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最有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公历的四月 中旬。
泼水节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 泼水嬉戏,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越泼越激烈,鼓 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会举行赛龙舟、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
到西双版纳,除了感受欢快的节日气氛,还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 楼:近似方形的竹楼以数十根粗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茅草排覆盖屋顶。在 这里还可以吃到喷香可口的竹筒饭,欣赏到傣家姑娘美妙绝伦的孔雀舞。
不过,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禁忌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忌讳外人骑马、 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 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 槛等。
(三) 窝巴节
窝巴节是傣族祈求渔业和水稻丰收的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在大姚湾 碧举行。相传古时候外族入侵,傣族的祖先绿拜王不幸战死,傣家在王子青哥 和公主红妹的带领下,继续英勇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败退到金沙江边。青 哥、红妹也被敌人抓获,关进江边岩洞。敌人为把傣家人斩尽杀绝,勾结江崖 中一种叫石蛾的妖魔来残害傣家人。石蛾兴风作浪,黑云翻滚,江水暴涨,恶 浪滔天,山洪暴发,山岩垮塌,眼看受尽折磨的傣家人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正在这时,青哥、红妹奋力冲出山洞,与石蛾展开殊死搏斗,终于杀死石蛾,使 江水退落,稳住了山岩。黑云散尽了,江水退了,山洪停了,傣家得救了,傣 家人在金沙江畔安了家,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但在与石蛾的搏斗中,青 哥、红妹中了魔法,变成了青鱼和红鱼。为了纪念青哥、红妹拯救傣家人的功 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傣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背着佳肴美 酒来到金沙江边,载歌载舞,举行纪念庆祝活动,欢庆傣家人战胜恶魔的胜利。 这天一早,人们早早地就来到金沙江边,当太阳照到江边的时候,隆重的节日 仪式就开始了。在一名德高望重的傣族长者指挥下,两名傣族壮汉肩抬两条木 制的大鱼,一条是青鱼,一条是红鱼,以火枪3响为信号,唢呐引路,吹吹打 打把木鱼送到江边沙滩上。众人尾随到江边,在长者的带领下,用盆去端来江 水,在欢歌声中纷纷向木鱼泼去。然后长者用傣语边诵唱着祝福吉祥的话语, 边用青松枝蘸着江水,轻轻地洒在众人的头上,人们互相泼水,送去良好的祝 福。男女老幼在唢呐、错锣、象脚鼓的伴奏下,跳起欢乐的“嘎秧舞”,预祝 新的一年中,风调雨顺,鱼儿满筐,水稻丰收。如今,窝巴节聚会地还成了楚 雄、丽江及川滇毗邻地区各族群众进行文化、物资交流的场所,每年前来参加 节庆和土特产交易的群众达万余人。
傣族的民族节日源远流长,积淀着民族的古风遗俗,是民族文化的升华。 从泼水为主要特征的泼水节中可以看出傣族是水的民族。傣族泼水,是对水的 张扬与崇拜。而在这些民族节日上,伴随着祭神、祭田、祈福、除邪为目的而 举行的傣族赛龙舟、放高升、堆沙等体育活动,使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民族意 识得到形象化、个性化的表达。傣族武术、傣族舞蹈在节日庆典上也得到了展 示和升华。
五、健身娱乐德宏的傣族歌舞丰富多彩,其中以孔雀舞为舞蹈中的代表,每逢泼水节、 目瑙纵歌节,游客便可欣赏到这里独特的民族歌舞。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关 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认为孔雀美丽、 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 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孔雀拳”(来目弄勇)是傣族人民长期观察他们喜爱的孔雀的行为举止 后,模仿其动作,并融入了太极拳、长拳、绵掌和气功等技法后将孔雀追逐、 嬉戏、起飞、饮水、啄食、开屏等动作融入武术套路中,如穿掌食珠、抖翅格 击、下削抱球、柔身挥臂,步法有深蹲马步、跑马步等,多数步法与上身动作 协调,具有外柔内刚鲜明的民族特色。
今瑞丽大等喊姐东村的约相是孔雀拳的第九代传人,德宏州为了发掘这一 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段同时请了云南省几位著名的武术 大师对其套路进行整理、充实,使其更有现代武术之味道,同时约相也获得第 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武术比赛传统拳术C组第一名的好成绩,为云南 省、德宏州争光,并在全国武术界中名噪一时。
傣族的民族体育活动有很多。如傣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常见的陀螺、跳竹竿、 秋千、堆沙、龙舟、放高升、丢包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需要一定的器材和 情景,有的项目对其场地也有一定的要求,而傣族武术和孔雀舞对人数、场地、 器材都没有特定的要求,开展起来方便易行,活动起来健身娱己。
六、 对美的追求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艺术源流和审美传统的民族,其对美的追求历程可 以上溯石器时代。在从石器时代到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的整个古代艺术中, 傣族对美的关注和创造都是极其突出的。从新石器文化到文身文化,从佛塔艺 术到优美的叙事诗,傣族的建筑、剪纸、服装、文身、戏剧、舞蹈都透出傣族 的独特审美情趣。孔雀拳的表演模式,沿用了 “三道弯”造型,模仿自然并融 入民间艺人舞蹈要素。这种造型起初是为了迎合宗教信仰,更多地去模仿大自 然,从世间万物和孔雀生活习性中寻找生命之源和审美之境。所以人们常说傣 族是个敏感于爱与美的民族,是个最爱美的民族。
七、 孔雀在傣族文化中的意象一个民族以某种鸟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并不罕见:美国印第安人有“雷鸟 舞”,中国白族有“白鹤舞”,哈尼族有“木雀舞”,傈僳族有“鸽子舞”。但 是像傣族文化艺术与孔雀那样具有密切关系的就不多见了,傣族的许多家庭中 都以孔雀羽毛作为饰品,傣佛寺中的装饰画,也常以孔雀和《召树屯与嫡木诺 娜》的故事为题材。傣族善织锦,她们所织的筒帕(挂包)、叭哄(被面)、叭 诺(床单)也都常有孔雀的图案。贴于缅寺上的剪纸也常以孔雀为题材,在民 歌方面,孔雀也常常成为歌词中不可缺少的形象。这是由于孔雀本身具有的某 些品质,在傣族人民看来,正与他们所尊重所喜爱的品质相似,于是赋予它更 显明更丰富的意义,使孔雀成为某些品格象征,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傣族文化

艺术取材的对象。
(一) 美的象征
孔雀的外形是很美丽的,特别在孔雀开屏的时候。孔雀行动的姿态也很美, 典雅、矫健。因此,孔雀是美的象征。傣族长诗《召树屯》中这样描写孔雀: “那一天无风无云,蓝天里飞来七只孔雀,她们轻轻地落在湖边,又像花一样飘 落在水面。”长诗把孔雀公主嫡蜡娜说成是“花中的花王”。
(二) 威仪的象征
孔雀还是威仪的象征,傣族关于孔雀舞的来源的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佛祖释迦牟尼做“大摆”(盛大的佛事), 有动物,一对人面鸟脚的动物叫金那丽、 人们学了,就成为孔雀舞。这是在佛祖做 的舞蹈,孔雀也是有威仪的神圣动物。
(三) 和平的象征
傣族人民爱孔雀,崇敬孔雀,他们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爱好和平, 从不伤害和侵扰其他动物。他们以孔雀象征本民族,据说“傣”即是和平的意 思。傣族即是和平的民族,他们像孔雀一样美丽、善良、爱好和平。在傣族地 区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和叙事长诗《召树屯与嫡木诺娜》中,即塑造了一个美 丽善良的孔雀公主,以及傣族人民理想的人间天堂一一孔雀国猛东板。在跳孔 雀舞时唱的歌里,他们对孔雀这样赞颂道:“孔雀,最爱好和平,她的心像月亮 一样光明,她不想不好的事情,她只想很好很老实的事情,孔雀,她希望动物 都在自己的窝巢边找果子吃饱掉。”优美的舞蹈,动听的赞歌,塑造了一只只栩 栩如生的孔雀形象,集中地表达了傣族人民纯洁、善良、爱好和平和追求吉祥 幸福的愿望和理想。
(四) 吉祥的象征
孔雀又是吉祥的象征,孔雀开屏不仅给人予美感,而且傣族人民认为是吉 兆。《汉书•郊祀志》言:“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蘸祭而至,于是遣谏 大夫王褒持节而求之。”左思的《蜀都赋》说:“金马骋光之绝影,碧鸡倏忽而 耀仪。”这里说的“碧鸡”,有人说是凤凰,傣族人认为即孔雀。云南有金马、 碧鸡的传说,并有碧鸡山、碧鸡坊。汉朝皇帝要人“持节而求之”,就因为它 有灵异,是吉祥之物。
(五) 民族优越感的象征
模仿孔雀体态的“三道弯”舞姿造型,可以说是傣族舞蹈的基本姿态,非 常强调昂首挺胸和下巴微向上抬,而有骄傲自豪的感觉。这是孔雀本身具有的 习性,孔雀在百鸟之中认为自己最美,常与其他鸟类比美。在公园中的孔雀, 当看见去观赏它的人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时,它就会打开它那漂亮的尾羽,开 屏与你比美,骄傲地昂首挺胸走来走去。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经济、 文化都比较发达,与周围其他一些民族相比,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对孔雀的赞 颂,也就是对自己民族的赞颂,孔雀舞中表现的感情特征,也是傣族的感情特 征,并成为形成傣族舞蹈风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浏览2,5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