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的人群立即高声喝彩,小伙子爬起来脱下裕槌,灰溜溜地走了。
小伙子回去之后,把事情的经过向师父叙述了一遍。师父曾经当过冈儿达,问他: “你知道那老头是什么人吗?”
“不知道,听说姓海。”
“咳,你怎么跟他摔啊?那你还不输?活该你倒霉!”
从此以后,人们把“神跤”的外号送给了海秀。
善扑营解体之后,海秀的儿子小德顺在麻花胡同季四爷家的跤场传授跤技。几场 比赛下来,小德顺逐一指点:你这勾子怎么没赢?因为你没网脑袋,使勾子必须网脑 袋、拉底手、立腿才行;你这踢腿为什么没赢?因为没看他,你使踢必须看他……这 天大家练完之后,进来一个人。谁?赵子丰,他家也有个跤场。
赵子丰进来之后,首先向大家打了个招呼,然后对季四爷说道:“四爷!求您个 事,明天让小德顺去我那儿一趟,有人捣乱。”赵子丰所说捣乱之人,名叫屠启泰,摔 得一手好跤,人们都不敢惹他。
“行,咱们都是朋友,让他去一趟。”
第二天,屠启泰来了,嚷嚷着要与人摔跤。赵子丰说:“好,你不是要摔吗?给你 配一位。”说着就把小德顺请出来了。
两人穿好褚链,摆好架势,交起手来。小德顺上前左手攥住屠启泰的小袖,右手 一挽脖子,一脚缠其一条腿,另一只脚上步,右手往上一抖,屠启泰已经翻倒了。小 德顺假装没站稳,重重地坐在屠启泰的肚子上,嘴里直说:“哎呀兄弟,我可没拉住你 呀,没拉住你!”
过了好长时间,屠启泰才从地上爬起来,再也不敢来捣乱了。小德顺不愧是神跤 海秀的儿子,真是虎父无犬子啊。
扳腿陆——海秀的得意弟子
在虎乙爷的张罗下,陈七爷选了个日子,赵子丰出钱,大伙儿聚集到西四牌楼的 一家饭店——同和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商量今后如何发展摔跤这项运动。
大祥子开口了:“要想发展这项运动,首先要培养人才。咱们挑选一些个子高的, 广收徒弟,便可发扬光大了。小个儿有揪的地儿没摔的地儿,有摔的地儿没揪的地儿, 不行。”
海秀不同意大祥子的意见,说:“大个儿摔小个儿,不练也能摔。弱的打强的,个 儿小的打个儿大的,这才叫功夫。我培养一个小个儿,让你看看。”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了好长时间,也没有达成统一思想或者起草一个发展计划,最 后不了了之,各自回去了。
然而,海秀没忘自己许下的诺言,发誓要培养一个小个儿摔跤高手。要想实现这 个目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材”。“0型腿”不行,“X型腿”不行,“内八 字”不行,“外八字”不行;还得看八块大骨头、大膀子(上臂)、二膀子(前臂)、 大腿以及小腿。另外,人要长得周周正正,“歪瓜裂枣”也不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两年时间过去了,海秀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徒弟, 心中非常郁闷。这一天,海秀准备走亲戚,到姑奶奶家。姑奶奶住在灯笼库,那里的 人们专门为皇宫糊灯笼。海秀骑着小毛驴,顺西直门来到高粱桥,走着走着,看见一 家饭馆。其他饭馆起名都图个吉利,如东来顺、吉祥斋、如意楼等,不知何故,这家 饭馆却叫“窝心馆”。看到这个名字,想到自己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徒弟,也真够窝心 的,于是停下来进去喝了几杯闷酒。
从饭馆出来,过了高粱桥往北拐,来到娘娘庙。海秀一边走,一边为找徒弟的事 情而烦恼。就在这时,迎面来了一位矮个小伙子,肩上扛一条扁担,挑着两捆蒲子。 两人越走越近,只见小伙子肩膀一抖,扁担轻松地落到另一个肩膀。海秀眼睛一亮, 刚才的烦恼立即抛到九霄云外:“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小伙子正 是摔跤的好材料啊!”
想到这里,海秀不去姑奶奶家了,调转毛驴跟随小伙子往回走。两人一前一后, 走到高粱桥的时候,海秀紧催毛驴,“嗒嗒嗒嗒”追了上去。
“小伙子,贵姓?累不累呀?”
“免贵姓陆,不累。”
“你这蒲子从哪儿挑的?”
“圆明园。"
“挑哪儿去?”
“我家住万鹤楼,挑回家。”
“干嘛使?”
“编蒲包。”
当时人们盛放点心的礼盒、和尚打坐用的垫子,都是用蒲子编的。没钱的穷人编 织蒲包,可以挣点零用钱。
海秀接着又问:“小伙子,喜欢练吗?”
“我一个卖蒲包的,能挣多少钱?家里穷,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时间练啊。”
“我教你摔跤,管你饭,怎么样?”
有人管饭,又教摔跤,碰上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小伙子当然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以后,海秀暗中传授姓陆的小伙子,主要练翻七寸,前后步,弓丁步,等等。 这些基本功练得差不多了,海秀让他将砖头搁脑袋上,脑袋顶在墙上。这样练习是为 了对付大个儿,当大个儿用手封上三路的时候,小个儿一低头就钻进去,可以攻击对 方的中路。小伙子脑袋上的砖头越来越多,练到最后能顶十二块。
练完顶砖,海秀又让他端着大磨盘,围着大坑走。这样可以锻炼力气,摔跤时大 个儿揪不动。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姓陆的小伙子跟随师父学艺,差一 个月就三年半了。海秀一看,功夫学得差不多了,出去摔吧,于是在西营报了个名。
在善扑营,每月初一、十五、十八、二十八都是摔跤的日子。小伙子参加比赛那 天,正好是十八。来到营中,冈儿达见他身材矮小,有些瞧不起他。轮到小伙子比赛 了,他冲上去一拽手,“叭” 一转脚尖儿,左手往外一捅,右手往怀里一抓,下面一个 “蹿腿”,一下子就把对手摔倒在地。
由于冈儿达对他抱有成见,因此假装没看见,让他再来一次。小伙子毫不含糊, 再次上场。对手往前一上步,他往开一撇,来一个背步,左手攥住对方小袖,腰往下 一弯,右胳膊插到对方裆里。紧接着肩膀一较劲,大喊一声“嘿”,把对手扛在了肩这一招叫做“倒背石人”。姓陆的小伙子没有把对方从肩上摔下,而是双眼望着冈 儿达,大声叫道:“冈儿达,要死的还是要活的?”
“哈哈哈哈,赶快放下来,赶快放下来!”冈儿达一边笑,一边说。
就这样,小伙子凭借一身好功夫,令场中所有的人刮目相看。此后他的名气越来 越大,由于摔跤时善于扳腿,人送外号“扳腿陆”。
关文爷艺惊善扑营
前面说到神跤海秀培养出一位小个子徒弟,外号扳腿陆,入营后级别为三等,每 月拿32两俸禄。
这天,扳腿陆到一位旗人亲戚家串门儿。亲戚的男主人姓关,已经去世,只有母 子俩相依为命,孩子刚15岁(后来人称关文爷),生活相当贫困。按说过去旗人都是 靠俸禄为生,男孩一出生就可以领到钱粮。这家人为什么如此贫困呢?
原来,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社会的长期安定,八旗军队陷入无仗可打的境地。刀枪 入库,马放南山,摔跤、射箭等技艺逐渐荒废。社会相对稳定,人口逐年增长。据清 末宣统年间清政府民政部的统计,北京城内的八旗人丁总计236771人,占全城人口的 三分之一。这些旗人不从事生产,全部依靠俸禄为生。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政府又增加了军费开支,实在无力全额支付旗 人的俸禄,俸银减为八成发放,禄米减为五成发放。减少的禄米每石折银五钱发给旗 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清政府又要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国家财政非常困难,旗人 的钱粮一减再减。到后来,一个普通旗丁每月只能领到一两多银子了。要用这点银子 养活全家老少,实在捉襟见肘。
扳腿陆来到亲戚家中,一阵寒暄之后,向关文爷的母亲述说了自己的现状。听说 他在善扑营当差,母子俩不由刮目相看。在那个时候,善扑营的三等扑户相当于七品 县令,能不让人羡慕吗?
扳腿陆走后,母亲对关文爷说:“孩子,瞧瞧人家,只要摔跤摔得好,就能在皇宫 当差,多么荣耀啊。你也好好练习摔跤吧,有朝一日进入善扑营,咱娘儿俩就有出头 之日了。”
关文爷年纪虽小,颇有志向,将母亲的话默默记在心中。从那以后,就在家中苦 练。由于没有名师指引,也就练习一些劈腿、窝腰之类的基本功。这一天,关文爷正 在院子里练得满头大汗:忽然“捌”的一声,眼前掠过一条黑影。定睛一看,一位五 十多岁的老头已经飞身上墙,坐到他家的门楼上。关文爷正要开口,老头说话了: “小 伙子,你练你的,我看看你练得怎么样?”关文爷看见老头的身手,不由倒吸一口凉 气,心想:“这一定是位高人,我且练着,看看他有什么举动。”
接下来的几天,关文爷像往常一样继续练功,老头则天天飞身跃上门楼,坐在那 里观看。大约过了五六天,关文爷练完喘息之时,老头飞身跃入院中,问道:“小伙 子,你练这个干嘛?”
“哪天练好了,我要进善扑营,得个一官半职,挣钱养活老母亲。”
“噢,看来你是个孝子。”老头说,"但是像你这样练,什么时候才能入营啊?以后 我来教你吧”。
关文爷喜出望外,立即拜老头为师。从此以后,在师父的指点下,关文爷练得更 加刻苦了。大棒子、小棒子、天秤、地秤、抻筋扒骨都练完之后,师父传授他一个绝 招——搓窝。练习的时候,抬起前腿,“叭” 一个盖步往前一跳;前面有个坑,坑里有 一颗用砖头打磨成的圆球;跳过去之后用一只脚把砖头球挖起来,练完左脚练右脚。 俗话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天长日久,关文爷这招搓窝达到炉火纯青的地 步了。
几年后,关文爷学有所成,如愿以偿进了善扑营。凭借一招搓窝,营中鲜有对手。 由于技艺高超,关文爷不断升迁,刚入营为三等,一年后升为二等,两年后升为一等, 三年后成为冈儿达,相当于摔跤组的组长。当时善扑营分为东西两营,西营为左翼, 东营为右翼,虽然两营编制相同,但东营的扑户摔跤水平稍高一些。关文爷最初是在 西营,后来“左翼升右翼,西营升东营”,调到东营去担任冈儿达。
关文爷来到东营报道那天,大伙儿看他身材高挑,面皮白净,都撇撇嘴,有些瞧 不起他:“哼!看样子就不是摔跤的料,怎么成了东营的冈儿达了?回头两跤给他摔 回去!”
关文爷看出了大伙的心思,但表面不动声色,而是立下一条规矩:“各位,以后不管哪位迟到,必须’戴个锅’。!”大伙齐声说“好”,表示同意。
这一天,关文爷故意去晚了。他拿着一个包裹,里面是裕槌和跤靴。来到东营隆 福寺之后,关文爷自我检讨,说:“得,我来晚了,只好’戴锅’了。这是我定的规 矩,必须遵守啊。”说着打开包裹,取出一件雪白的裕槌,里面绣着四个字:永不沾 尘。穿上裕槌,穿好跤靴,关文爷便迎来第一个对手。
只见关文爷左手拿住对方大领,“当”的一个搓窝,右手一垂,对方立马倒下,太 阳穴挨地,晕了过去。紧接着,关文爷又摔蒙两人。摔到后来,这个组的所有扑户都 败在关文爷手下。大伙儿齐刷刷跪在地上,给关文爷行礼致歉。
事后,大家问关文爷:“您这功夫是怎么练的?怎么这么棒啊?”
关文爷没吱声,带领大家来到自己家的院子里。院子的一个角落放着一只大缸, 里面盛满了水。关文爷将大缸旁边的一把勺子绑在左脚上,“噌”的一下跳上去,右脚 金鸡独立,站在缸沿上。接着,关文爷左脚伸入缸中,用勺子舀出水来,泼向院里的 土地。不一会儿,缸里的水泼了个一干二净。过去人们练习摔跤,没有专门的垫子, 除了在皇宫中摔跤铺毯子之外,练习的时候都在土地上。为了避免尘土飞扬,练习之 前都要泼水。
大伙看了关文爷这种练功方法,一个个啧啧称奇,心悦诚服。此后“神跤关文爷” 的外号便传开了。
白老道巧打王二愣,白云观张策见神功
却说关文爷担任冈儿达时,结识了东营的一批摔跤高手,就是前面提过的胖粒儿、 大祥子、髭毛景子、王二愣等人。大伙儿每天早晨起床后相约着出西便门,到白云观。 白云观旁边有棵“磨盘松”,大家就在那里练功。练完之后,常常溜达到附近的一家野 茶馆喝茶聊天。茶馆有一位常客,是白云观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道,大伙每次进入茶 馆,都会看见老道眯眼盘腿,坐在那儿喝茶。
王二愣之所以得了这么个“雅号”,就因为他是个愣头青,喜欢胡闹。每次看到老 道,王二愣都要扯起嗓门大声嚷嚷:“来了?杂毛老道!”
老道却不理不睬,继续眯着眼睛喝茶。
这天,除了老道之外,茶馆还来了一位卖猪头肉的。他的熏肉外表油亮,肥而不 腻,身旁放着一把切肉的长刀。关文爷等一行人走进茶馆后,王二愣又对着老道叫道: “来了?杂毛老道!”
老道仍然旁若无人地眯着眼睛喝茶。王二愣一时兴起,拿起卖猪头肉那人的刀子, 冲老道说:“老道,你瞧我这功夫练得怎么样?”
说完,拿起长刀照自己的肚子“当当当”砍了三下。王二愣这三刀是刀刃与肚皮 垂直砍下去,而不是来回割的,所以不会割破肚皮。
戴锅是一句行话,意思是与所有的人都比试比试,每人摔三跤。
看到这里,老道站起身来,走到王二愣身边,在他胸脯上推了一把,说:“小伙 子,你这是’笨练’。”说完,转身走出茶馆。
当时大家都没在意,喝完茶回去走到西便门的时候,王二愣觉得有些不对劲儿, 说:“嘿,怎么回事?老道摸了我一下,可是这前胸不疼后胸疼!”
关文爷立即明白过来,说:“老道是一位高人,你得罪他了。”说完,大家返身折 回,来到白云观。
见了那位老道,关文爷指着王二愣,客气地说:“道爷,这是我的朋友,刚才您把 他打坏了。我们给您赔个不是,救救他吧。”
老道说:“我没打他呀,只是随手呼摺了一下。”
关文爷接着央求:“他叫王二愣,愣头愣脑,有眼不识泰山。您老别和他一般见 识,发发慈悲,救救他吧。”
老道看见关文爷穿着善扑营的官服,而且颇有诚意,便取出两丸药,说:“好吧, 这两丸药今天、明天各服一丸就没事了。”
关文爷、王二愣等人再三道谢,离开了白云观。两天后,王二愣服下老道赠予的 药丸,胸脯果然不疼了。
没几天这件事传到一个名叫张策的人耳中。张策素习五行通臂,练就一身本领。 他想:“天下哪有这么厉害的功夫,我去会会他。”
这天雪后初晴,张策来到白云观,见了老道,大大咧咧地说:“道爷,听说您功夫 不错,咱俩过过招。”
老道笑了笑,说:“我哪有什么功夫?你该干嘛干嘛去,我这里还有事,熬着 粥呢。”
张策不依不饶,非要和老道见个高低。但老道涵养很深,始终不肯与他动手。
正在双方僵持之际,张策看见墙边有一根烧火的长铁条,于是操在手中,“啪啪 啪”在自己的肋部抽了几下,铁条马上卷曲起来。接着,张策双手一较劲,嗨!又将 铁条捋直了,然后得意洋洋地看着老道,那意思是说:老道,怎么样?我的功夫比你 强吧?
老道有意煞煞张策的威风,便说:“我确实没什么功夫,不会和你动手。这么着 吧,我练一趟拳法,还请多多指教。”说完,老道摆开架势,练了起来。只见老道辗转 腾挪,上蹿下跳,步法敏捷,出拳如风,简直就像下山猛虎、出海蛟龙。练着练着, 老道来到雪地上。
看到此处,张策不由目瞪口呆:老道踏在雪地上,竟然不留脚印!这就是传说中 的“踏雪无痕”。张策立即怀抱双拳,满脸惭愧,说:“道爷,您果然武功高超,身怀 绝技,在下领教了!”
这正是:白老道巧打王二愣,白云观张策见神功。
二双爷和他的三位徒弟
清朝时期,皇宫内除了善扑营之外,还设立溜冰处。溜冰处是干什么的呢?
原来,每年冬天慈禧太后都要去颐和园观赏雪景,有时也住在那里。冬天河水结 冰,西太后先坐轿到西直门,然后改水路坐冰车❶到颐和园。前面拉冰车的是四个小太 监,都穿着特制的鞋子。鞋底钉有类似于马蹄掌的半圆形铁条,可避免打滑。西太后 经过万寿寺时要在养心斋喝茶、吃点心,打个尖歇歇脚,继续出发。为了抵御寒冷, 慈禧太后坐在冰车上,身边围着大皮袄。
从紫禁城到颐和园,大约有几十公里路程。为了排遣途中的寂寞,冰车前面有几 个在溜冰处当差的人表演滑冰技艺,二双爷就是其中一位。溜冰处的人穿着一种冰鞋, 鞋底没有现在那样的冰刀,而是在一块鞋底大小的木板上戳四个窟窿眼儿,穿上两根 铁棱子,像火车轨道似的。二双爷等人表演的,也就是一些窝勾儿、立勾儿、卧鱼儿 之类的技巧。二双爷功夫极好,除了供职于溜冰处,还是善扑营的头等扑户,拿着两 份钱粮。“二双爷”的外号,大概就来源于此。
二双爷家住西直门附近,喜欢养狗。每天早晨起床后,他都要拉着狗到西直门外 的一片坟地练功。二双爷的“别子”堪称一绝,天天绕着坟地,擦着坟头练习“别 子”。这天早晨,二双爷将狗拴在旁边的柳树上,正练得起劲时,走来四个当兵的。那 狗看见陌生人,便“汪汪”叫了起来。当兵的正闲着没事,于是便折下柳条,逗得狗 狂吠不停。
见此情景,二双爷有些不高兴,走过来说:“这不过是一只狗,诸位没事干逗它干 嘛呢?”
“哺!”当兵的笑了,“逗狗?我们还要逗人呢!”说着你一言我一语开始戏弄二 双爷。
二双爷身怀绝技,哪能咽下这口气。不多时双方动起手来。这场架越打越凶,一 直从坟地打到西直门。到后来当兵的急了,干脆抽出腰刀。二双爷怒从心头起,恶向 胆边生,奋力夺过腰刀反而将对方砍倒在地,他自己也负伤了。-
这可惹下麻烦了!别说砍了四个当兵的,就算砍了普通老百姓,恐怕也得吃官司。 怎么办呢?二双爷想来想去,决定向西太后求助。
二双爷来到慈禧太后的住处,跪在门外。太监马上向西太后报告。西太后问:“现 在又不是冬天,他来有什么事?”
太监回答说:“不知道,他说非要见您。”
“让他进来。”
二双爷进来之后,西太后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冰车:当时的冰车比较简易,就是在一块八仙桌桌面大小的木板下面,钉上铁条之类,可减 小与冰面之间的摩擦力。
“我正在练功,来四个当兵的,不让我练。”
“不让练?后来呢?”
“后来打起来了,他们拿刀砍我,我夺过刀把他们砍了。”
“没告诉他们你是干什么的吗?”
“告诉了,我说在溜冰处,侍候老佛爷的。他们不买账,说别管侍候谁,都不让 练。”二双爷多了个心眼儿,没提逗狗的事。
慈禧太后沉思片刻,让他回去了。不就是把人砍了嘛,慈禧太后一开恩,这算个 什么事!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二双爷收了一位徒弟,名叫金莫林。此人身材魁梧,力大如牛,外号“大 力神”。金莫林也练“盘腿抽沙沟”,一招“别子”深得二双爷真传。在二双爷的推荐 下,金莫林进入善扑营。可是只领了一个月的俸禄,善扑营便解散了。
善扑营解散之后,民间兴起一些私人跤场。随着时光的流逝,二双爷步入垂暮之 年。他一生钟爱摔跤,常常到各个跤场转悠,为的是挑选徒弟,传承摔跤技艺。
除了金莫林之外,二双爷又在西单一个跤场选中两位徒弟:一位是陈德禄,另一 位是王二元。在师傅的指点下,两位徒弟的摔跤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世事难料,人生如梦。后来陈德禄辗转来到宝三在天桥开设的跤场。当时,曹祖。 曾派人请宝三担任护院保镖,宝三顾及跤场众多伙计而没有答应,陈德禄应了这个 差事。
据陈德禄讲述,曹馄曾担任大总统,家中财产自然难以估算。曹馄死后,遇到家 中缺钱,他的儿子曹胖子随便拿出一样东西卖掉,足够裁缝、老妈子、杂工、护院等 全家上下吃喝半年、一年了。
王二元原本在四牌楼开牛肉铺,由于种种原因生意亏损。王二元没走正道,带人 到围场一带劫道,抢了十五头牛。后来东窗事发,幸得有人及时通风报信,王二元逃 到天津躲案。
在天津,王二元重操旧业,设立跤场,收徒甚多;并且将二双爷传授的四招老切 子(抄手老切子、裹手老切子、穿手老切子、攥中心带换腰老切子)发扬光大,这也 算是为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一些贡献。
冯德禄与张科:相逢一笑泯恩仇
由于善扑营担负着保卫皇帝的任务,选拔人员非常挑剔;仅从满族八旗中挑选兵 源,汉民与回民不得入营。到后来监管有些松散,汉民和回民要想入营,可以冒名顶 替满族人。其中有一位叫冯德禄的回民,他就是顶替满族人进入善扑营的。
曹馄(1862年12月12日- 1938年5月17 0 ),出生于天津大沽口,字仲珊,是“中华民 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曾靠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卢沟桥事变后拒绝日 本所请出面组织新政府,因其保持了民族气节,被国民政府在1939年12月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冯德禄住在阜成门外南边,经常带着徒弟在土坡下面练习翻跟头。这天,冯德禄 正翻着跟头,路上走来一人,看到精彩之处,不由大声喝彩:“好!”
在当时,练武之人最忌讳有人叫“好”。对于练武之人来说,这种叫好声往往包含 着讽刺意味。听到喝彩声,冯德禄停下不练了,问身边的徒弟:“这人是谁?”
“是张科。”
“他是干什么的?”
“唱戏的。”
原来,喝彩的人叫张科,是阜成门的京剧演员,饰演武生。阜成门又叫平则门, 当年闯王李自成兵败后出逃北京时,走的就是平则门。平则门里城南门的墙上有七块 砖,上面刻着梅花。“梅”与“煤”谐音,说明当时运煤的车辆从阜成门经过。西直 门城墙上雕刻着“双龙吐水”,皇宫内饮用号称天下第一泉——玉泉山的泉水,运水车 辆就走西直门。运粮食的车必须经过朝阳门,城墙上雕刻着高粱和玉米。广安门是运 输蔬菜的必经之地,上面雕刻着白菜和萝卜。出兵打仗走德胜(意为“得胜”),班师 回朝走安定。总之,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各有各的用途,这里不再赘述。
却说冯德禄听见张科叫好,心中甚为不快,对徒弟们说:“人家是唱戏的,专业就 是翻跟头,咱们的跟头翻错了。不练了,回家休息!”
这天晚上,冯德禄径直来到张科唱戏的戏院。冯德禄当时也算一号人物,很多人 都认识他,大伙纷纷和他打招呼:“冯爷,您来了!”
冯德禄脸色阴沉,一声不响,来到看台前。
这天演出的是《张科大卖艺》,由张科模仿当时天桥艺人的各种表演动作,这出戏 深受观众喜爱。
等到张科登台亮相,冯德禄“噌”的一下蹿上戏台。张科大吃一惊,顿时明白过 来:白天看见眼前这位练习翻跟头,自己出声喝彩,无意之中得罪了人。这不,人家 上门找麻烦来了!张科心知善者不来,来者不善,还是三十六计——走为妙。于是使 出功夫,纵身跃起,钻入天花板中。冯德禄愣在当场,他没这功夫,上不去啊!技不 如人,没办法,冯德禄怀恨而来,悻悻而退。不顾众人的问候,默默离开剧场,回家 去了。
要说冯德禄,脾气还真有些翠。从第二天开始,他找来一根长绳拴在楼上,练习 纵身上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抓住张科以解心头之恨。风里来雨里去,一年时间很 快过去了。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冯德禄果真练成了上房的功夫,而且轻松自如, 动作利索。
戏台还是当年的戏台,演员还是去年的张科。然而这次来找麻烦的冯德禄,已经 不是昔日的吴下阿门了。这天晚上,张科演出《三盗九龙杯》。开幕之前,冯德禄已经内城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 胜门。外城七门分别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皇城四门分别 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藏身在天花板上。张科一上台,冯德禄轻巧地跳下来,落在张科面前。张科先是一愣, 仔细一瞅,这人去年找过自己的麻烦,到现在仍然没有忘记过去的仇恨,正所谓“不 是冤家不聚首”。既然人家从天花板上飞身下来,说明功夫相当了得,索性不再逃跑。
这时,戏班的班主、其他演员都走上台来,恭敬地问冯德禄:“冯爷,怎么回事?”
“哈哈,没事,没事。”也许惺惺相惜的缘故,两人对视片刻,握住对方的手哈哈 大笑。
第二天,在一家专卖野味儿的虾蟆居饭馆,张科宴请冯德禄。两人之间过去的仇 恨烟消云散,一笔勾销了。这正是:历尽劫难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冯德禄的惊人功夫
前面说到冯德禄与张科冰释前嫌,从那以后,冯德禄回家不走大门,而是从墙上 飞身跃入。仗着自己的一身功夫,冯德禄脾气越来越坏,走起路来晃动双膀,大摇大 摆,骄横之气尽显无遗。在他看来,采取这样的走路姿势,那叫一个美呀!
到后来,冯德禄在阜成门的菜市场欺行霸市,像现在的涉黑团伙一样,向商贩们 收取“保护费”,挨家挨户向人们要钱。如果有谁不情愿,便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开 始的时候大家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可是由于冯德禄变本加厉,人们实在忍无可 忍,姓刘的回民壮汉刘三把、黑金刘、刘瑞青、刘瑞山等人暗中商量,要教训教训冯 德禄。
这天,刘三把等人假意将冯德禄请到家中。几杯酒下肚之后,大伙就要动手。冯 德禄一瞧这架势,原来今天赴的是“鸿门宴”!好,就让你们见识见识冯爷的本领。只 见他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猛地向刘三把刺去。要不是躲闪及时,刘三把差点被抹了 脖子。众人一看冯德禄确实不好对付,爬到房上揭起瓦片,劈头盖脸打将下来。幸亏 冯德禄身手灵活,左右躲闪,总算没受重伤。
冯德禄平日骄横惯了,哪里咽得下这口恶气?当年张科只是无意中喝彩叫了一声 “好”,他就练了一年功夫,决意要找刘三把等人复仇。刘三把等人吓坏了,怎么办呢? 后来大家商议,请“北京四子之一的陈子厚当说客,好说歹说,冯德禄才答应不再 报复他们,但前提条件是:此后向每家商贩收取的保护费更多了。在这场“战斗”中, 刘三把等人显然低估了冯德禄。这不,人家只是擦破表皮,受了点轻伤;自己除了白 贴一顿酒席,还得多交保护费。
后来冯德禄被狼狈李二刺瞎眼睛徒弟铁三充当了拐棍的角色,无论干什么事都 小心伺候,搀扶着他。铁三名叫厉铁存,是我摔跤的启蒙老师。铁三与沈三(沈友 山)、宝三(宝善林)被人们称为“仁三儿”,是当时北京最为著名的摔跤高手。
“北京四子”指的是当时北京比较有名气的四位人物,分别是陈子厚、张子鱼、魏子山、韩 子栓。
下面一节讲述冯德禄被狼狈李二刺瞎眼睛的故事。
这天,冯德禄在铁三的搀扶下,师徒二人来到新街口附近的一家茶馆。这家茶馆 除了供人们喝茶聊天,还是一个打尖儿的地方。那时候崇文门东小寺专卖嫁妆,人们 挑好嫁妆之后,由“窝脖儿"扛着送到家中。为什么叫“窝脖儿”呢?因为送嫁妆的 人必须低下头,将衣服、柜子、椅子等放在肩膀上,这样才能多扛些东西。
如果把肩上的嫁妆放在地上,一个人不容易全部扛起来,因此“窝脖儿”半路不 能歇脚。扛累了怎么办?就到这家茶馆,喝点茶,休息一会儿,茶馆的其他人会帮忙 把东西放到肩膀上。
再说冯德禄与铁三来到茶馆后,恰巧有一队禁务军正在练习翻跟头。听见人声吵 杂,冯德禄问:“三儿,这里都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师傅,是禁务军的,翻跟头呢。”
冯德禄听了,一时心血来潮,说:“我来练一下!”
那些当兵的一听,都乐了,心想:“这瞎子怎么练?”
冯德禄摸索着拉过一条四腿长条凳,腿朝上翻过来,用双手比划着量了一下,然 后双脚站在其中的两条凳腿上,“叭”的一声,折了个跟头,双脚稳稳落在另外两条凳 腿上。
尽管在禁务军当差的人都有一些本领,但看到瞎眼冯德禄露出这一手,心中暗叫 惭愧,不再练了。
浏览1,1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