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 沧市耿马县、普洱市孟连县等地,其他的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 记载。汉代称“滇越” “掸”,唐、宋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 则称作“白夷”“摆夷” “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 “傣族”。通常,人们把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旱傣”和“水傣”。前者 因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而保持民族特点 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的傣族称为“水傣”。傣族自称“傣仂”“傣 雅” “傣那”“傣绷”等。
一、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 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 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医和蒙、藏、维吾尔医 一起,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少数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 长诗,如《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兰嘎西贺》《阿銮的故事》等。傣剧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
二、 傣族禁忌
傣族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 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 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能用 衣服当枕头,不能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 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不能高声谈笑;要先拜佛,再拜长老;不能盘腿而坐;不能用手指佛;不能随 意触动法器及僧侣的用具;不能在神树、寨心桩下大小便,否则被认为会遭雷 击;吃完饭就要收拾清洗碗筷,否则认为是供鬼,会惹出灾祸;不能跨越火塘 和灶,更不许砸破煨茶罐;男人忌从妇女晾晒的衣裳下钻过。
三、傣族饮食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是粳 米,西双版纳的傣族主食则是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 只有现舂现吃,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 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进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 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 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 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浊汁,使味变酸,然 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有些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这种 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 食品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 的傣族喜食狗肉,善做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 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蔑穿起来待用。做菜时, 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 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 还做成鱼剁糁(即将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混合而成)、鱼冻、火烧 鱼、白汁黄鳍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蘸饭吃,傣族称 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当地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 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 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 吃,是傣族食物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 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 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家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 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 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 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 其味鲜美。蚂蚁蛋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 用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 正,清洁卫生。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 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 头,各家备供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入社的成 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 皮的风俗。西双版纳祭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元江、新平等 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 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 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 在炊事上仍有一些禁忌,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 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典型食品有傣族风味凉、热腌菜,还有其他典 型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锅鸡、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烧鱼、腌牛头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 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煳味。 还喜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 如血,人以为美。傣族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每逢喜庆节日,都喜欢围坐在竹楼 的火塘边,听歌手“赞哈”演唱。傣家人都说“没有赞哈,就等于菜里没有盐 巴”。“赞哈”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歌手。据说,当你投宿傣家村寨时,只要 说是“赞哈”,不仅不会遭到拒绝,反而会被请到屋里受到酒肉招待。
一、泼水节的节庆特点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在每年傣历6月举行的泼水节是 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形 式互致祝贺。家家户户都要备制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装 饰龙舟,开展划船训练。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准备歌舞表演。节日来临,要 杀猪宰牛,做年糕(傣族称“毫糯索”),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节 日期间要举行隆重的放高升、赛龙舟、赶摆、泼水等活动。节日气氛十分热烈, 活动内容既丰富又富有民族特色。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4月中旬。泼水节在 傣话中又称为“桑勘比迈”,即“新年佳节”之意。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 时,最明显的风俗特征就是泼水活动,其他民族便把这个节日称为泼水节。
傣历新年节,一般为3至4天。现在已经确定在公历的4月13、14、15日 举行。第一天,傣语称之为“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各家各户要打扫卫 生,准备过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饭;第二天,傣语称之为“恼日”,“恼”意为 “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传说这天 就是捧玛点达拉乍头颅腐烂之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 7位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 玛”,敬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按照古俗,这天要 赶摆、放高升、划龙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 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 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 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舟、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 歌舞晚会。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 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 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 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种糍 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 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杷丝是用水把米粉搅成颗粒,蒸熟后舂成团, 擀成薄而大的圆饼,冷后叠成叠,食时烫软入碗,撒各种调料。
泼水糍杷是用糯米粉和成团,包红糖蒸熟,再裹上一层炒香的豌豆面,用 芭蕉叶包好,可作待客点心。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较重要的节 日还有关门节(傣历9月15日)、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 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 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 干黄鳍等。
二、关门节与开门节的节庆特点
在傣历9月至12月(公历7至10月),这三个月正值雨季,人们要集中精 力到佛寺拜佛听经,停止其他活动;男女青年不能恋爱和结婚,称为关门节。 雨季结束,丰收即将到来的时候过开门节,届时,男女青年们穿上新衣,成群 结伙,敲锣打鼓,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举行赕佛。过去在夏历二月初八举行 跳摆:村寨中的男人们备丰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献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 分别持小钹、大锣、象脚鼓跳舞,舞毕痛饮而散。这种跳摆活动现已不多见。 过去在跳摆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也叫“做大摆”,白天诵经,晚上有 歌舞演出,现在也不进行了。
通过对傣族各节日节庆特点的叙述,可归纳出傣族节日的三个特点:
(一) 鲜明的宗教文化特色
宗教对傣族的深刻影响,使傣族节日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尤其是傣 族佛教教义、仪轨、重大活动及纪念日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和思想。宗教成为傣 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使僧人的很多佛事活动成为俗人的节日活动。 宗教的氛围异常浓厚,因此,本地的节日习俗中宗教的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 宗教往往成为各种节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傣族传统的宗教节日并没 有因为宗教信仰的变异而消失,而是在相互适应和交融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的 特色。
(二) 典型的农牧文化并存特点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说明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 应性和选择性,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文化。居住环境、 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往往导致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传承的民俗的不同。 而节日习俗也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性色彩,不同地域的节日有着自己地域的特色, 既有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活方式、生产模式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差异,又有 着这一节日在传播、采借及与其他地域和文化接触、互化过程中的差异。傣族 生产活动包括农事活动和司牧活动两方面,它促使德宏地区的节日文化呈现出 农牧文化并存的表现形式。传统的节日文化是生产方式的伴生物,农牧业节日 是农牧事生产活动的里程碑。节日的选择本身与农牧业生产、生活规律是相适 应的。
(三) 节日的内容和功能从单一性向综合性的发展
传统节庆文化的综合性,亦称复合性,是指传统节庆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 重要载体,具有十分浓郁的包容和涵盖特性。用形象的词汇描述之,则可以说 传统节庆文化是综合反映民族文化的博览会和多棱镜。随着经济繁荣、文化昌 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
总之,鲜明的宗教文化特色、典型的农牧文化并存的特点和节日的内容与 功能从单一性向综合性的发展是德宏地区节日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具体的研究 中,不能排除一些个别节日具有的独特性。有些特征可能只是某一类节日的特 征,不具备普遍意义。这里只是将带有普遍性、能涵盖大部分节日的特征抽离 出来加以论述,目的在于认识傣族节日的共性特征,并不排除对其他节日民俗 特征的归纳和研究。
(四)德宏州傣族传统节日
德宏州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送龙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 安居节(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节日名称:泼水节
主要活动内容:赛龙舟、泼水、歌舞
时间:公历4月中旬
节日名称:送龙节
主要活动内容:祭祀、歌舞
时间:公历1月
节日名称:关门节
主要活动内容:赕佛塔、歌舞
时间:公历7月中旬
节日名称:开门节
主要活动内容:串寨、放高升、歌舞
时间:公历10月中旬
1-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是傣历新年。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 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 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一个十分悲壮的古老传说。相传,人间的气候由一 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大,无视天规,为 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庄稼枯死,人 畜遭灾……而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十分美丽、善良,当她们了解到父亲这 些倒行逆施后,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了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 义灭亲。她们想尽办法探出父亲的生死秘诀,趁父亲熟睡时,毅然割下了为非 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但那头颅落地生火,邪火猛烈而无法扑灭。姑娘们只好将父亲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 据说这就是人们在傣历新年期间互相泼水祝福的来历。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4月中旬。节日期间 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舟、放烟花及歌舞狂 欢等节目。在每年傣历6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 “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 互致祝贺。现在,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且这一活动深受 各族人民的喜爱。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傣历六七月,相当于公历4月。
浏览1,0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