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因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多样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 的一个天然宝库。自人类学与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传入中国以来, 基于云南的田野调查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云南在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学 科的传播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云南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调查和 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专家学者、探险家以及外 交官等先后进入云南,或窃绘山川险要,或记述边地的风土民情,并以此寻求 通向中国的“走廊”或通道(譬如,英国铁路工程师兼情报官员H.R.Davies 就写过一本非常流行的书,将云南称为“联结印度与扬子江的链环”一一此书 已于十多年前由我和我的同事们翻译出版)。其后,许多国内的专家学者亦相继 来到云南,与云南本土学者一道使这里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逐渐开始发展 起来。

纵观云南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大致经历了 以下三个逐步繁荣发展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30—4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许多高等学校 和科研机构迁至云南,大批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荟萃于此。尤其是吴文藻在美 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建立了云南大学一燕京大学实地调查工作站,由此 开启了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的“魁阁时代”。以费孝通、陶云逵、许?光、田 汝康等为代表的“魁阁”成员,对云南各地的经济生活、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城乡关系的变迁等方面做了专题性的调查研究。其研究成果和社区研究方法在 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推动学科的中国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个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 为了巩固边疆和加强民族团结,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调查与识别,云南成 为当时全国民族问题研究和民族工作的重镇。这一时期的云南人类学与民族学 研究主要服务于国家的民族工作,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政治色彩。不仅为云南本 土培养了一大批民族研究工作者,也给中国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留下了极为丰富 的田野调查资料与学术遗产。当然,本学科领域中受“左”的思潮影响以及 “大跃进”等风潮的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

第三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至今,云南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进入了一个全 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首先表现为相关的研究机构得以迅速恢复重建,不仅新 增了大批研究人员,出版了一系列民族调查与研究的论著,而且还逐步展开了 与海内外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云南省民族研究 所于1979年初得以恢复重建,创办了《民族调查研究》《民族学报》以及《民 族研究译丛》等刊物,推出了 “云南少数民族简史、简志丛书” “云南少数民 族文化史丛书”以及“社会文化人类学丛书”等系列丛书。1984年,云南省社 会科学院建立民族学研究所,该所一直坚持了分民族研究的路向,出版了一大 批颇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云南大学等高校先后设置了民族学与人类学本科专业、 硕士点以及博士点,于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并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建成了 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级重点学科;通过组织对全省少数民族的典型村寨进行了 大规模的调查,形成了一批较高质量的专题调研报告,还精心摄录了一大批人 类学与民族学音像带和照片,极大地推进了学科的发展。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繁荣发展,云南的 人类学与民族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首先,学科建设迅速发展。作为云南 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优势的学科,人类学与民族学发挥了国家级重点学 科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了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 的发展,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合作也日趋活跃。其次,研究基础进一步加强。 人类学与民族学相关的专业化研究机构已遍及昆明、红河等州市,人员配置亦 渐趋合理。尤其是2006年新建于云南大学的云南省民族研究院,通过整合资 源、承担课题、培养人才,力图使人类学与民族学发展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的学科。其三,基础理论研究凸显特色。云南学者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田野调 查与实证研究方面成果丰硕,而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却相对薄弱,但近年来有 些学者通过积极努力取得了一批相关的成果。尤其是关于生态文化、法律人类 学、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民族政治学以及民族经济学等理论,已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应用性研究也大大加强。云南学者近年来将研 究视角和关注点更多地投向了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关注民族地区发展,维护 边疆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问题,涉及民族关系调适、社会文化 变迁、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

云南民族大学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民族学是云南民族大 学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不仅是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和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的 重点学科,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早在1979年,我校的民族学专业就开始招收 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云南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87年至今招收本科生,是我省第一所开设民族学本科专业的高校,迄今已为 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高素质专门人才;2001年,我校的民 族学被确定为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一一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合作 共建的省级重点学科,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广 泛而深入的合作,北京大学还先后派出数名社会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对费孝 通先生主持“魁阁”工作时期的云南楚雄禄村、大理喜洲和德宏那木寨等著名 人类学田野点进行再研究,出版了一批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的研究成果,推动 了我校的民族学学科建设;2006年,民族学被列为云南省“十一五”重点学 科;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年,民族学被列为国家立项建设的博士 授权学科。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我校的民族学学科在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学 术交流等方面成绩斐然:出版学术著作50多部,发表论文300多篇;获省部级 科研成果奖36项;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0项,省部级课题50多项,各类项目 经费总计2300多万元;主办或承办了 “云南与中国的民族学/人类学学术研讨 会”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边疆民族关系与构建和 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先后邀请美国伊利诺大学莱曼 (F. K. Lehman)教授,美国加州大学阎云翔教授,美国福尔曼大学白荷婷 (K. P. Kaup)教授,英国伦敦大学罗兰(M. Rowlands)教授,中国社科院郝时 远教授、刘世哲教授,北京大学马戎教授、王铭铭教授,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 以及云南大学陈庆德教授等知名学者到校举办专题讲座。在几代民大人的共同 努力下,我校的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于2013年7月获得学位授予权,标志着 我校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在办学层次上实现了新跨越,为学校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重要的平台。

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人才荟萃、成果丰硕。 马曜、王叔武、宋恩常等一批著名的民族学家曾在云南民族大学长期从事民族 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民族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形成 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优良的学术传统。多年来,该学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各阶 段的中心任务,积极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 老一辈民族学家参加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编撰 出版了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等影响巨大的成果,提出了 “直接过渡”等重要 理论,不仅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为 我国民族理论的丰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学者 主持完成了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大湄公河次区域各民族如何迎接全球化的挑 战”、美国大自然协会“滇西北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发展行动计划”以及“中 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比较”“滇川藏结合部区域经济协作与发展问题研 究”“西部大开发与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研究”“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 谐世界研究一一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等一批国际合作与国家级重大项目和 研究课题,出版了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社会文化人类学丛书”等有 影响的系列丛书。其中,受云南省政府的委托,云南民族大学于2001年与美国 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完成了 “滇西北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发展行动计划”的课 题研究任务,其成果为三江并流地区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成功做出了积极的贡 献;1996—2006年期间编写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被列为“九五国家 重点图书”和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 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2002年开始,我主持并带领课题组成员历时多年先后完 成了对金平傣人、莽人、克木人、俐侏人、他留人、撒尼人、老缅人等云南特 有族群的调查研究,出版的最终研究成果《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引起 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9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在昆明成功举 办,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云南在全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界的影响,而且促进了云南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之后,国家又先后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 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这 不仅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给云南民族学研究 和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从以上对云南人类学与民族学的 历史与现状的简介中不难看出:在抗战期间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族识别与 调查期间,云南曾经是全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中心,但随着老一辈人类学 与民族学的专家学者逐步逝去,新一代专家学者又出现“断层”,以及学术重 心的迁移等种种原因,云南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呈现出了 “风光不再”以及被 “边缘化”的趋势。怎样才能重振云南人类学与民族学的雄风,为中国乃至世 界的人类学与民族学贡献新的学术建树?这是当前云南学界亟须探讨的一个问 题。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民族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 为云南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认为当务之急便是培 育全国一流的学科,培育全国一流的学者,推出全国一流的科研成果,并结合 省情和特色以期形成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云南模式”。

要实现新形势下云南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的大发展、大跨越,形成人类学 与民族学的“云南模式”,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期的共同努力,而云南民族大学 更是责无旁贷。因此,为打造更大的科研平台,建设更强有力的学术团队,我 校由我领衔申报了 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民族文化 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并获得批准,项目经费高达1200万元,这也是云南民 族大学建校以来获准立项经费最高的项目。以此同时,为充分利用我校民族学、 民族语言、民族艺术、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学科专业齐全、人才荟萃、成果丰硕 的优势,有效整合全校的民族学学科专业与人才资源优势进行“大民族学”建 设,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于2012年12月挂牌成立了云南省民族 文化研究院,下设民族语言研究所、民族艺术研究所、民族体育研究所、民族 理论研究所、民族社会学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所、跨境民族研究所、民族生 态学研究所8个研究所。“民族文化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和云南 省民族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为我校的民族文化研究搭建了重要的开放式科研平 台,有利于推动民族学学科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当今时代,充分利用云南民 族大学得天独厚的学科专业与人才资源优势,抓住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 专项资金项目“民族文化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和民族学一级学科成为国家 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契机,围绕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 题进行调查研究,推出一批民族文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社 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策划并组织编写了这套 “云南民族文化丛书”,分“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与变迁卷”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 文化卷”“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卷”“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卷”“云南民族 艺术研究卷”以及“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卷”六个系列。本套丛书主要 收录我校教师近年来民族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内容涉及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 字、婚姻家庭、宗教信仰、节庆习俗、族群认同、传统体育、民族艺术以及民 族文化保护传承与繁荣发展等诸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云南民族大学在民 族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总体而言,“云南民族文化丛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套丛书秉承民族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丛书中既有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进行 系统理论探讨的专著,也有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的个案研究。丛 书力求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当下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及其繁荣发展的规律和特 点,提出全球化与现代化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选择,必将为促进云 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长期以来,云南民族大学一直坚持学 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并重的原则,以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促进学 科建设。本套丛书既有关注民族文化的学术专著,也有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人 才培养的系列教材。例如,内容涉及纳西、傣、彝、傈僳、景颇、拉祜、哈尼、 苗、壮、佤等11个语种的语音、文字、词汇、会话等方面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文学专业教材,以及陀螺运动、秋千运动、蹴球运动、射弩运动、高脚竞速运 动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材的出版,不仅对促进民族学学科和专业建 设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 意义。

第三,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自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人类学家 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人类学现代田野工作范式以来,我们不难发现,中外经典 的民族志著作,无一不是建立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的;而近年来的 民族学研究在倡导田野调查的同时,也强调了历史文献资料对民族志文本撰写 的重要性。本套丛书的另一特色是注重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丛书中的不少专著,就是其作者在长期深入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 查获取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并参考借鉴了云南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撰写的。

第四,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云南民族大学老一辈学者的民族学研 究成果,曾经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民 族文化传承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套丛书立足于国 家战略的高度,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关注底蕴深厚、异彩纷呈的云南民族文化 及其繁荣发展与保护传承问题,力求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 区的建设以及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传承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我们不揣浅陋呈现给读者 的这套丛书,既是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标志性学术成果, 也是我校民族学博士学科建设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 能够对提高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民族学学科建设、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繁 荣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由于时间仓促和编撰者水平有限等种种原因, 这套丛书肯定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们诚恳期待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

2013年国庆于昆明莲花池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 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之 花绚丽多姿,引人注目。挖掘、整理、研究、发展、提高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 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广大民族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 职责。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先进的文化发展 方向,“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民族 传统体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心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 和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通过广大民族体育 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无论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方面,还 是在定期举办的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 有的成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提高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 弘扬民族文化诸多方面功不可没。然而,我们也深深感到,在推动少数民族传 统体育事业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其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人才的培养既缺乏系统的研究,又缺乏具体措施; 等等。《云南民族文化从书•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卷》的出版为我们解 决了上述问题,也给了我们新的启示,指明了新的方向,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的教学和体育运动的训练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 以及其科学化、系统化、世界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云南民族文化从书•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卷》由《抢花炮运动》 《秋千运动》《毽球运动》《陀螺运动》《高脚竞速运动》《板鞋竞速运动》《射 弩运动》《蹴球运动》《珍珠球运动》《云南德宏傣族孔雀拳运动》《彝族传统 体育文化》共计11部教材构成,近200万字。本卷图书从各运动项目的概述、 历史渊源与发展、文化特征、功能与运用、技术分析、战术运用、教学理论、 训练方法、运动员体能训练、运动员心理训练、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损伤的 预防及处理、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 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内容丰富、 材料翔实、图文并茂、编排新颖、涵盖面较广,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教 学与训练理论的一次集成。《云南民族文化从书•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卷》的出版发行为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 繁荣稳定等方面尽了绵薄之力。丰富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课程建设,为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进入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了参考教材;为从事少数民族传 统体育运动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的教学、执裁、训练提供了理论支撑; 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

《云南民族文化从书•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卷》是“2012年中央财 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子项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能力实践基地 建设”的一部分,项目总负责人: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和少英教授;本卷主编: 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赵静冬教授;副主编: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副院 长方桢教授、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寸金甲书记。《云南民族文化从书•云南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卷》由赵静冬全权负责策划、撰写、统稿,其中《抢花炮 运动》由赵静冬、杨京、王文立编著;《秋千运动》由张云、陈宇红、罗海斌 编著;《毽球运动》由方桢、单庆兵编著;《陀螺运动》由曾勇、郑玲玲、陈杰 编著;《高脚竞速运动》由程军、胡应国、马刚编著;《板鞋竞速运动》由金旭 东、刘起龙、李莹编著;《射弩运动》由陈俊辉、丁相洋、寸金甲编著;《蹴球 运动》由黄光伟、方桢编著;《珍珠球运动》由殷俊、马昆编著;《云南德宏傣 族孔雀拳运动》由郑玲玲、李睁爽编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由朱国权编著。 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各项目校队的运动员为此套丛书图片的拍 摄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此深表谢意。

此外,在提交书稿前,我们也邀请了民族学、社会学、体育学、运动训练 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本卷图书的内容进行了论证。《云南民族文化从 书•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卷》的出版更得到了云南省民委文化宣传处鲁 德忠处长,教育科技处沙云生处长;云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董一凡处长、李华 海老师,高教处王永全处长;云南省体育局群体处李耀戎副处长;云南民族大 学副校长王德强教授,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李若青处长、杨建虹副处长,资产 处施林云处长,财务处王军副处长、黄素梅副处长等相关专家、教授的大力支 持和帮助,他们为本卷图书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本卷图书是各位作者在辛苦的教学、训练之余,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在教 学和训练方法方面结合实际进行的理论创新。由于学识疏浅、视野有限,再加 上时间仓促,书中错误疏漏之处难免,研究成果还有待提高和完善,望各位专 家、读者批评指正为谢。

云南德宏傣族孔雀拳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自产生之日起,就与 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相依相存,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受到当时的政治制 度、经济发展、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等的影响,不但有 鲜明的傣族文化特点,还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傣族孔雀拳蕴藏着神秘 而浓厚的民族文化,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极尽东方韵致。

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在漫漫历史长 河中孕育形成了丰富的“孔雀文化”。孔雀拳是傣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有较高审 美功能的民间舞蹈和武术的结合体。它不只在重要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融 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大众同舞,它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 傣族最具文化认同感的武术,这使得孔雀拳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目前,在我国尚无对傣族孔雀拳完整的、系统的研究。本书主要从云南德 宏傣族孔雀拳的现状出发,从傣族武术的历史沿革分析了傣族孔雀拳产生以及 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从理论上分析了孔雀拳的技法特点、基本动作与 方法,并阐述了孔雀拳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书稿着重论述了如何将孔雀拳与 现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机结合、如何推进孔雀拳的发展等方面,并提 出了建设性方案。这对于推动傣族孔雀拳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对少数 民族武术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起着理论导向作用。

本书感谢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和少英教授给予的项目基金支持,以及云南民 族大学体育学院赵静冬教授给予的帮助。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参与了本 书的编校工作,其中陈杰、王文立、张南参与本书第六、七章的编写工作,王肖 南、蒲悦、陈俊初参与本书第一、二、三章的编写工作,刘菡参与全书的校正工 作。受学识水平的局限,书中粗浅、错误之处难免,敬请专家、读者斧正。

傣族传统文化悠久灿烂,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内容广泛,底蕴深厚,其 代表性文化体现在诸多方面,如饮食文化、早已蜚声国内外的以“嘎洛涌” (孔雀舞)为代表的傣族舞蹈、特色浓郁的乐器、民间美术、优美动人的民歌、 造型古朴且美观实用的竹编工艺等,无不传承、折射着傣族传统文化的灿烂 光芒。

一、 语言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为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德宏傣文属于表音文字,它有 古傣文与新傣文之分,古傣文有20个辅音字母,12个元音字母,38个复合元 音韵母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新中国成立后,改进的傣文(新傣文)使用19个 辅音字母,9个元音字母,75个复合元音韵母和带辅音的韵母,6个声调、5个 调符(第一调不标调符)。云南德宏傣文除德宏傣族使用外,云南省的保山、 普洱、临沧、楚雄的大部分傣族,缅甸掸邦的部分掸族以及德宏州内的阿昌族、 德昂族都使用德宏傣文。

二、 丰富的傣文文献

由于德宏傣文创制较早,因而普及较广,傣族的历史、文化、医药等得以 用傣文记载、传播、发展并不断完善,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多让人惊叹。据 调查,用傣文写成的南传上座部的“三藏经”(傣语:善光占罕比达嘎)总共 就有15大部、84000偈,“阿銮”叙事长诗550部,如果加上聪明人物召玛贺 系列故事、佛教故事、历史记载、天文历法、语言、数学、医药、伦理、文学、 法律等,更是难以数清了。正是这些浩瀚的傣族文献,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傣族 人民,也充分显示出傣文化的悠久、博大、精深,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 了解。至今,经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文献书籍主要有《娥并与桑洛》《线秀》 《朗京布》《九颗宝石》《千瓣莲花》《勐果占壁及古代诸王史》《芒市土司史》 等30多部,它们均是从古籍文献整理出来的历史类、文学类等诸多方面的文 本;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文献主要有《抗英记》《相勐》《冒弓相》《千种 词》《海罕》《陇川历史》等20多部。这些文献,有的已被创作和改编成电影、 电视搬上舞台,如《朗推罕》(孔雀公主)、《娥并与桑洛》等等。另外,由云 南大学、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与德宏州民语委联合编撰,并得到日本丰田财团 资助的《中国云南德宏傣文古籍编目》已于2002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 共170多万字,收编了 882部傣文献古籍内容概要,以傣、汉、英文出版,并 用国际音标标注。在此基础上,云南省古籍办与德宏州民语委订立的2500条傣 文古籍编目协议书也将在近期完成。

三、佛塔和奘房

高耸入云、极富立体感和层次感的傣族佛塔,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 标识,昭示着傣族崇高坚强的精神,寄托着傣家人美好的愿望和吉祥的祝福。 据德宏州民宗局介绍,现今德宏傣族佛塔、奘房共有640多座,而且大多数建 盖年代久远,极富文化、历史价值,多数已被国家、省、州、市公布为文物保 护单位。

佛塔,藏语称“藏文”(曲登)。原是印度梵文stupa (窣堵波)的音译。 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 尼涅槃后火化形成的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另外, 还在释迦牟尼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点,如诞生处的兰毗尼花园、成道处 的尼连禅河、首次说法处的鹿野苑、安居处的祗陀园、从忉利天下处的桑迦尸 国曲女城、化度分别僧处的王舍城、将入涅槃处的毗耶离城、涅槃处的拘尸那 城,建造了八大灵塔,依次称作聚莲塔、菩提塔、吉祥塔、神变塔、天降塔、 和平塔、胜利塔、涅槃塔,这些塔都是有纪念意义的。青海塔尔寺的善逝八宝 塔,西藏布达拉宫的如来八塔也都是为纪念释迦佛八大事迹而建造的。印度在 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列为国教,建塔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在孔雀王朝所统 领的小邦国内分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这一时期始造复钵式的塔。塔分两种, 有舍利者称塔,无舍利者称支提(caitya)。现存时间最早的塔始建于阿育王 时期。

奘房即通常所说的寺庙,一般特指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寺院,是佛教徒出家 修行的地方,也是主持(当地人称“老佛爷”)传经布道的场所,奘房里最显 著的位置供奉着佛像。

奘房分布于西南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地区,建筑特点鲜明,奘房多是木 质结构,除了屋顶上的瓦片外,门、窗、隔板、柱子都是木制的。奘房不仅是 宗教场所,也是当地民众聚会的地方,还担当着学校的角色,西双版纳等地儿 童可在奘房读书学习。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着许多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建筑精美的奘房,已 经成为文物和旅游资源。

四、 悠久完善的历法

德宏傣族历法(含缅甸掸邦),有大、小傣历之分。大傣历(比傣),是在 吸收汉代中原历法、印度历法、佛历并结合傣族地区实际生产、生活而形成的 历法。它始于公元前94年的西汉时期(即“滇越乘象国”时期),至今,大傣 历沿袭使用了两千多年。现在,缅甸掸邦、德宏部分村寨有过“京比迈”(过 新年,公历的11月份)的活动,即遵循这个历法。小傣历(傣语:沙嘎历), 实际就是现在西双版纳地区一直遵循使用的历法,它以泼水节为新年。大、小 傣历计算法有所区别,完全相同的是一年分三季,一季四个月。

五、 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

傣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丰富多彩,且大多与佛教有关联,但随着时代的变迁、 观念的更新,大多数节日已被赋予更多的新意,主要节日有:泼水节、进洼、 出洼节、烧白柴,以及堆沙塔、摆广母(佛塔节)、摆项尚(儿童入寺)、摆拉 罗(比较有威望的大佛爷圆寂后举行的葬礼)等等。

六、 悠久而独特的傣剧

产生于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傣剧,是在借鉴和吸收汉族皮影戏、滇戏的基 础上,结合傣族歌舞而形成的。傣剧是云南省四个主要少数民族剧种(傣剧、 壮剧、白剧、彝剧)之一,有着很深的文化艺术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傣剧 演出队伍数量(包括专业、业余)于1979年达到高峰,有200多支。至今,傣 剧剧目已发展到330多个。

七、 傣医傣药

据傣文史料记载,傣医药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除汉医药外的四大 少数民族医药(藏、蒙、维吾尔、傣)之一。傣药经采集标本和动植物分类学 鉴定,目前已弄清科属种的植物药250多种、动物药30种,分属160个种、 200个属;其诊疗方法分为3大类,用药方法14种,单方、验方500多个,其 中有内科112个验方47个病种,外科18个验方35个病种,妇科16个验方16 个病种,儿科4个验方12个病种,伤科7个验方15个病种,五官科5个验方 18个病种,神经科和精神病科3个验方7个病种。

八、 德宏傣族地域与人口

“德宏”,系傣语,意即“怒江下游的地方”。德宏因地理方位而得名。

德宏州成立于1953年7月23日,是云南省的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全州东西最大横距12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70千米,总面积11526平方千米。 下辖二市三县,即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共50个乡镇, 365个村委会,1个街道办事处,37个居委会。位于滇西边陲,跨东经97°31'~ 98°43,,北纬23。50'~25°20',是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地形北高 南低,一般海拔在800 -2000米,最高海拔是3404. 6米的大娘山,最低海拔是 210米的那邦河谷。有较大的坝子20个,其中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盈江、 陇川、瑞丽、芒市和遮放坝。德宏州州政府驻地芒市,陆距云南省省会昆明 649千米,空距427千米。

德宏州 面积11526平方千米,2009年德宏总人口约119.4万人,其中城 市人口 39. 46万人。

芒市 面积2987平方千米,人口 39万。市人民政府驻芒市镇。

瑞丽市 面积1020平方千米,人口 18.07万。市人民政府驻勐卯镇。 陇川县 面积1931平方千米,人口 18.16万。县人民政府驻章凤镇。 梁河县 面积1159平方千米,人口 15. 42万。县人民政府驻遮岛镇。 盈江县 面积4429平方千米,人口 30.52万。县人民政府驻平原镇。

九、 德宏傣族经济发展

德宏州2005年底全州生产总值达58. 84亿元,超额完成了 “十五计划” 54 亿元的目标,年均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9.03亿元,第二产 业增加值完成13.7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11亿元,五年累计完成生 产总值226亿元。2011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 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5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1亿 元,增长22. 2%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6亿元,增长1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傣族社会处于由封建领主经济向封建地主经济发 展的历史过程。在景东、新平、元江等地区,傣族和汉族交错杂居,吸收了汉 族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力发展较快,西双版纳、德宏等边疆地区傣 族社会的发展则相对较为缓慢,特别是西双版纳地区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封建 领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人民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利。 1953年建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1953年建立德宏傣族 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自治州。从1954年至1980年先后建立了孟连傣族 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和元江哈尼族 彝族傣族自治县。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 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力兴修水利,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先进的生产技 术,粮食产量成倍增长,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生产迅速发展,西双版纳种植 橡胶树成功,橡胶增产显著。地方和乡村工业发展很快,先后建立了采矿、机 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制胶、食品加工、制盐、制茶、榨糖等 厂矿企业,工业总产值不断增长。特别是电力工业发展很快,西双版纳傣族自 治州各乡已建成上百座小型发电站。

20世纪50年代前,傣族地区的交通非常闭塞,如今县县通汽车,绝大多 数乡、村兴修了公路。从昆明到普洱、昆明到保山开辟了民用航空线。手工业、 商业、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各地普遍兴办了小学,不少中学和中等专业学 校相继建立,许多学校以傣文教学。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州都办了傣文报纸, 用傣语进行广播,并翻译出版了各类书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傣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疟疾、霍乱、伤寒、鼠 疫等10多种烈性传染病流行,尤以疟疾为甚,广大傣族人民缺医少药,十分痛 苦;现在,医院、卫生防疫站、疟疾防治所以及妇幼保健机构迅速建立,乡有 卫生院(所),许多村有医疗站,早已扑灭了鼠疫,控制了疟疾、霍乱、伤寒 等传染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十、德宏傣族文化文学

德宏是中原文化和边地文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 文化、中华文化和南亚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傈僳族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柔情潺美的傣 族水文化、刚毅激昂的景颇族音乐文化、德昂族茶文化、阿昌族的口头文学等 各具特色。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和谐共荣,如同一个天然的文化大观园。 在这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会说话的就会唱歌,是著名的“歌舞之乡”。傣 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中缅胞波狂欢节、勐巴娜西风情 节、珠宝文化节、葫芦丝文化节等,让游客流连忘返。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 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 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3季,1至4月为冷季,5至8月为热季,9至12月为 雨季。每隔3年的7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叙事诗《金蛙阿銮》《口袋阿銮》《大叶子阿銮》《金羚羊阿銮》《香谷阿 銮》《酸鱼阿銮》《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兑罕》《兰嘎西贺》《相勐》《召树 屯与嫡玛诺娜》《娥并与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头七尾象》等作品,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是傣族创世史诗。 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其中有 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重要 古籍文献。

史书《泐史》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该书采取 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 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该书有1947年云南 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湖史》,翻译的是从118。年一1864年部 分。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年部分,名为《续泐史一一西双版纳近 百年大事记》。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湖史》为后人了解傣族的社会 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图片1 图片2 图片3

浏览1,2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