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臂拳亦称通背拳,是我国流传很久的一门武术。有关源流传说很多,且历 代相传皆为口授,所以,究竟始于何代、何人,无正式资料记载。据老师马熙春 讲述,清道光年间(1821年左右),河北省冀县大郭村人祁信老先生,在河北省 固安县小宫村落户,以十二趟杆子换得南方孙某通背拳,群众推崇为“祁家门”。 他虽不是通背拳创始人,但他确是承前启后者,即集旧艺,又益新知,使通背拳 在我国北方树起新帜,得到发展。

祁信传其子太昌和陈庆等。

祁太昌曾于江南多识名家,对旧日所学又有所创新,称为少派,尊其父为老 派。老派讲求舒展爆力,架子开展;少派架势较小,紧凑灵巧。两者手法虽有不 同,但理法、劲法完全一样。

王占春先生,河北省良乡县黄新庄人,及陈庆弟子。闻北平右安门外白云观 一道长武术绝伦,及于八月十五毅然趋谒。道长不发一语,从此每日上午8点至 下午6点,先生垂手待立于座侧,数月如一日,毫无倦容。迨除夕,先生方欲转 身出观,道长忽开目呼之,占春急拜跪恳求,始收为门下。受教半载,道长引先 生到西山某寺,又谒一道长,谓先生曰:“此汝师叔也。吾有事远游,不克教汝, 在此学艺,可耳?唯汝师叔业三十年断语,其如何教汝,用心习之为是。”道长 去后,先生留山中十八载,已臻化境,通臂之妙,豁然贯通。而令人所不能及 者,身体处处练到,眼中可容指乱搅,若无事焉;脉络能通能闭,胸腹能合能 开,肩臂能伸能缩,伸者长一半,缩者使之无;动力处千钧,膂力者不能移其

身;灵巧处夜间烧香于炉,以枪刺去火灭而香不倒。非炉火纯青者,曷克臻此? 造诣之精可见一斑。道长年龄姓名师承秘而不宣,虽经占春一再询问,迄未示 知。据山中老农讲老道姓韩,居此数十年,不与外人通,人皆称韩老道,乃“五 行通臂拳”专家也。

先生下山时,道长曾戒占春不准收徒,盖恐误传匪人济其恶也。

张秀林名策,河北省香河县马神庙村人,家传戳脚、翻子,少年学少林拳, 在通州运河畔与王占春先生巧遇。王见其武艺超群,身手不凡,结为挚友,兄弟 相称。为不违师叔所嘱,同游九载,将五行通臂拳传授与张策。

王见其学术已成,乃引拜其师陈庆,互称师兄弟。

张策以未受戒命,遂广收门徒,递帖拜师者三百余人。部分知名弟子如下: 韩占鳌 周景海 周学伊 张殿华 李祥云 徐兆谟 张殿英 张骷(族弟) 马熙春 李慕翰 鲁书轩 李树堂 张以谦 张安普 王竹坡 刘树义 张殿廷 强云门 王仲犹 符懋壁 张永清 吴图南 包青山 刘晓坡 张希恩 王维碰 董秀生

所列为一小部分人名,且未按顺序先后排列。

赵荫轩、鲍雍士二人为再传弟子,其艺由张策大师亲授。

第二节张策大师简传

张策字秀林,河北省香河县人,1866年诞生,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八日病逝 于北京,享年68岁。

张大师诞生的村子马神庙,有着悠久的武术传统,人人习武练拳,舞枪弄 棒,尤其普及“戳脚”、“翻子”和少林拳,马神庙村称“翻子窝”。由于受环境影响, 从幼年便跟堂叔张大相学戳脚、翻子,由于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到十二三岁已是 力大过人、武艺不凡的少年。一次村中宰年,他手提六七十斤湿牛皮,一足踢到 房上赫然摊开。

少林僧金陵笑和尚,见其天赋极好,又有很好的根基,收为徒弟,授以二郎 拳、少林黑虎点穴拳、五祖点穴拳、少林通背拳以及十八般兵器。因有良好的武 术天赋,悟性极强,又刻苦用功,每日三更起舞,身披铁坎肩,足穿铁鞋,直至 破晓,持之以恒,18岁已成名,有“盖京东”之美誉。

约在1890年,在通州河畔与王占春巧遇。王见张策武艺超群、身手不凡, 且为人谦和宽厚,二人结为挚友。王代师传艺,同游九载,研摩切磋,使张策深 得五行通臂拳之三昧。

青壮年来京,从杨健侯学太极拳七载,深得太极拳之精奥。其后走遍华北、 关东各地,兼收各家武术之长。为振兴中华武术,广收门徒传播武术,在香河马 神庙、城关多处设馆收徒,后在北京电话局、电车公司、四面钟、北平体育学校 等多外设场授艺,弟子遍及平津一带。

1924年,张作霖到北京,闻张策之名,请到东北奉天任保镖。张作霖的几 个儿子皆是张策弟子,从张策大师学拳。其后在奉天国术馆任教,“九•一八” 事变后回北平国术馆任教。

1933年,南京中央国术总馆举办第二次全国武术运动会,主办者邀请张策 任副总裁判长。运动会后,留中央国术总馆任教,1934年辞去教授之职回北平。

张策大师武艺高强,武德高尚,不轻易与人较量,实不推不开则点到而已, 从不伤人。武术名家吴图南在所编《国术概论》中论及大师,谓:“光绪初,有张策 者字秀林,直隶香河县人也。精通各家拳术,为人慷慨好义,性谦和。……山陕 燕赵之地,未有出其右者。其生平以刀法最为精,四方有名之士每与之较者,刀 必落地。”

张策大师数十年之纯功,武艺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随心所欲之上乘 境界,武林中有“臂圣”之美誉。他广收门徒,传播武艺,对中华武术继承与发扬 作出了积极贡献。因其名声赫赫,远至日本、南洋武术界也莫不折服,早已享誉 国门之外。

1934年10月8日,患烟后痢不治,病逝于北平锦什坊街双栅栏寓所。

10月11日,北平《民声报》曾以《通臂拳专家张秀林之逝世》为题报道,简介 其生平。

通臂专家张秀林之逝世

【本报特讯】通臂拳专家张策字秀林,香河县人,精于技击,初有声 于燕赵之间,壮年曾从拳术名家杨健侯习太极拳,与现任北平国术馆馆 长许禹生为师兄弟。张尝北走关外,南至齐鲁等处,踪迹所至声誉大 震,晚岁曾于沈阳北平等处,设馆授徒,已是桃李半天下,门人弟子散 走四方,论者于张之技艺均多表示钦佩。盖张之通臂拳,已至登峰造极 之境,虽国术界人亦多叹为不及也。年前张曾应首都国术界之聘,赴京 教授拳术,未几返归京。在首都时,与名拳术家吴鉴泉及褚民谊等,相 处甚得。至是张复闻名于大江南北矣。今秋张因患腹泻卧病锦什坊街双 栅栏寓所,延医诊治,未见效果,日前病突加剧,遂于八日逝世。国术 界中人,无不为之悲悼。张有子二人,长子殿英,现亦任拳术教习焉。 张宅于昨日(10日)接三,其弟子及国术家往吊者,达四百余人,闻张 生前能以只手击人,挡者无不披靡直仆十数丈之外。其徒张翰臣,在津 设立国术通臂研究社,著有《通臂拳浅释》一书,于《源流浅叙》一章中, 于张之事迹略有述及,原文略谓通臂拳为武当宗派,当初属于家传,知 者甚鲜,且历代相传,口授为多,故发明于何代何人,无可稽考。于有 清中叶,有王占春先生,河北良乡县北,黄新庄人,幼而好学,初拜旧 都白云观一道长为师,道长盖通臂专家也。旋道长又引王先生至西山某 寺,又谒一道长,谓先生曰:“此汝师叔。我因事远游,不克教汝,居此 与汝师叔学艺可耳。”十八寒暑艺乃大进,通臂之妙豁然贯通,而今人 所不及者,身体处处练到,眼中可容指乱搅,若无事焉;脉络能通能 闭,胸腹能合能开;肩臂能伸能缩,伸者长一半,缩者使之无;动力处 千钧膂力者,不能移其身;灵巧处夜中燃香于炉,以枪刺去火灭而香不 倒。非炉火纯青者曷克臻此。道长年龄不可考,据山中老人云姓韩,人 皆称韩老道。张秀林先生与王先生为挚友,先从杨氏学太极拳二十余 年,后又从王先生研究通臂磋磨九载,深得王先生之三昧,平日以师兄 弟称。王先生卒于清末。殒后二年,旧都有韩君者,晤王先生一面,韩 不知其已亡故也。及张先生闻信,急访韩君,韩君始悉王先生去世已 久,相顾惊讶,咨嗟不止,云云。又张享年六十八岁云(写真既张生前 小影)。

第三节理法

一、 通臂拳命名之由来

通臂拳术来自通臂猿,因而得名,则此拳之动作如猿明矣。吾人无不知其为 灵活技巧。而猿之臂尤有特异之点。当其攫物之时,运臂如风,其动作敏捷,变 换多端;伸缩进退之时,肩、肘、腕毫无迟滞之病。通臂猿有三特点,即长、 灵、多力,一举一动必用全背力量。此拳动作,仿效猿猴,巧运其背,运劲必由 肩臂,故名“通臂”。

二、 通臂拳健身优点


  1. 通臂拳练习用平易方法,做顺正运动,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平均发育,以收 强健敏捷之效。

  2. 练习时肢体务宜顺遂,各关节肌肉均须舒展,故全身受平均运动之利。

  3. 因肢体运动平恪均,故内部脏腑亦同时得自然舒展,所得益处甚多。

  4. 运动起止有定位,每动时间平均,故呼吸能匀静,血液亦恪守常态,绝无


急猝紧张之弊。 •

以上说明练通臂拳纯任自然,不做勉强努力之动作,其精神修养、调理气 血、矫正肢体、助长身体发育无不吻合生理。

浏览1,6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