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贵保,自幼与摔跤结缘,先后 从厉铁存(铁三)、景又三(外号髭 毛景子)、熊德山、满宝珍、金莫林 等前辈身上学到许多损跤绝技,后拜 当年名震京城的宝三(宝善林)为 师。马贵保先生冬练三九,夏练三 伏,数十年来从未间断,练就一身过 硬的功夫。在北京市举行的摔跤比赛 中,马贵保多次获得冠军、亚军。现 在马先生已经是八十高龄,但是仍然 为传承老北京损跤、保护老北京民俗 文化而不懈努力。
第一章跤坛奇人奇事
善扑营——高手云集的皇家摔跤队
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年仅八岁的玄炜(康熙)即位。顺治帝临终前遗诏:由 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大臣辅政。鳌拜结党营私,日渐骄横,后来竟然 不顾康熙旨意,先后杀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与辅政大臣 苏克萨哈等政敌,引起朝野惊恐,康熙震怒。为了维护与集中皇权,康熙急需一支能 铲除鳌拜的劲旅。由于当时许多宫廷重要职务都由鳌拜兼任,康熙只好组建了由一群 少年组成的队伍,每天在宫内陪皇帝练习摔跤。鳌拜一生南征北战,认为这是小孩子 的把戏,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康熙八年,正是由这群少年组成的生力军,在武英殿内 将鳌拜擒获。
这场清初宫廷大变平息之后,为加强宫廷侍卫力量.以擒获鳌拜中有功的少年侍 卫为基础组建了皇家摔跤队伍——善扑营。善扑营隶属内务府、侍卫处管辖,分左、 右两翼,即东营和西营。东营在隆福寺,西营在西四牌楼,这就是所谓的“东西两翼, 善扑两营”。
善扑营专门训练清朝贵族青年摔跤,并为王公贵族表演,叫做官跤。营内分组, 组长被称为“冈儿达”(蒙语),跤手分为三等,拿着俸禄,三等每月32两,二等每月 42两,头等每月52两。刚入营没有等级者,叫做“塌西密”。
每年腊月二十三,皇宫都要举行摔跤比赛,场地设在小大佛寺(美术馆后面),皇 帝亲自参观。比赛裁判员由管营亲王贝勒担任,按身份排座位,共设五个座位,分正 座和偏座。参加比赛的跤手上身穿裕槌,下身穿套裤;脚穿高腰靴,靴子上前后有两 个凸肚,叫嶂螂肚靴子;腰间还要穿一件甩裙,类似于女人穿的旗袍。为什么穿甩裙 呢?万一摔跤过程中裤子被对方揪下来,穿甩裙不至于露出私处,皇帝看不见。否则 的话就是欺君,轻者发了,重者杀了。此外,跤手都要把辫子盘在后脑,叫做“蝎子 眼儿”,一来为的是利索,二来可以保护脑袋。
跤手的名字写在牌子上,冈儿达随意抽取两张牌子,牌子上的两人便是对阵双方。 听到冈儿达高喊名字,跤手麻利地扎紧“中心带儿”(腰带,过去都是用骆驼毛制成的 绳子),立即上场。上场时,跤手不是走着上,而是跳着上去,称为跳“晃花架”。双 方一边跳跃,一边寻找机会。一旦机会来临,则欺身进行搏击。
比赛中获胜的跤手,立即给皇上跪地请安领赏。由于是宫廷内表演,场合不太严 肃,当胜者跪地的时候,败者会跑过去将其扳倒,因此,胜者必须把败者据在地上, 然后高声向皇上请安。一场比赛结束,旁边观看的其他跤手会跟着起哄,嘲笑败者: “嘿!小崽子,哪个营的……下去吧,练好了再来!”被摔倒的跤手不能爬起来,必须 双腿盘坐,脚尖用力,“噌”的一下跳起来,这既是一种逐渐形成的礼数,也照顾了自 己的面子。在比赛中获胜,便可从三等升为二等,或从二等升为头等。为了获得升迁, 大家练功都非常刻苦。“上班”时间练习,称为“官练”,回家后练习,称为“私练”。
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三,皇宫中照例举行摔跤比赛,东城西城的善扑两营聚集在一 起,称为闭庙。比赛紧张而激烈,叫好声与鼓掌声此起彼伏。此时即将对阵的双方是 西城的万永和东城的“大家雀”。
万永顺外号“万佬”,身材矮小,他有个绝招称作“双轮儿”。当大个子跤手“拿 大领”揪他的时候,他便用双手托住对方胳膊,紧接着下面使一个“掏腿”,双手一使 力,就把对方摔倒了。东城的“大家雀”身材魁梧,膀阔腰圆,他晃着“花架”跳入 场地,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就在万永顺即将上场之际,有个人拉了他一下,说:“哥们儿,这场跤我替你摔, 对方身材高大,你这小个儿恐怕对付不了。”
万永顺回头一看,说话的是“小鬼崔”(后面一节专门讲述小鬼崔的故事),摇了 摇头,说:“哼,我也是摔跤的,抽到我的名字了,凭什么让你顶替?”
小鬼崔说了: “人家个儿大力气大,你摔不赢他。”
“摔不过就认输呗。”
说完,万永顺跳着“晃花架”上场了。“大家雀”欺万永顺个儿小,扑过来使出 十字门,揪住万永顺的大领。万永顺毫不示弱,双手猛地托住对方的胳膊,往后一顶, 紧接着下面使个“掏腿”,“啪”的一下,把“大家雀”摔了个仰面朝天,场内马上掌 声四起。只见“大家雀” 口吐白沫,晕了过去。冈儿达立即吩咐把他扶起来,盘腿坐 在地上,脱掉上衣,解开中心带儿,用凉水拍脑门。过了好长时间,“大家雀”才缓缓 苏醒。
比赛继续进行。下一场参赛的跤手是东城的“姜大秧子”和西城的李献成。“姜大 秧子”虎背熊腰,力大无比,用现在的话说,堪称“重量级”选手。李献成高挑个儿, 皮肤白净,相貌英俊,功夫也不错。经过一番激烈搏斗,“姜大秧子”把李献城摔倒在 地,东城扳回一局。
李献成回到家中,想到自己苦练多年竟然被人家摔蒙了,心中非常郁闷。一气之 下,发誓再不摔跤,操起一把刀,把跤手专用的靴子和袍子剁了个稀巴烂。
李献成有位朋友叫史宝川,是西营的跤手,两肩膀肌肉突起,远看像一颗脑袋, 又好像比常人多了一双胳膊,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头六臂”。他听说李献成剁碎 靴子和袍子,便来劝他:“你这是干什么?天下没有常胜将军,摔跤嘛,快的打慢的, 慢的打实的,有输有赢,输了再去练啊。” 一连劝了好几天,李献成又开始练功了。
“谁要是说瞎话,出门碰上’小鬼崔
前面讲过,有一年腊月二十三小金殿比武,“小鬼崔”要替万永顺上场,万永顺没 有同意。说起“小鬼崔”大有来头,此人姓崔,身上的肌肉练得像一个个圆球似的, 隆冬时节不穿衣服,光着膀子溜达,就像庙里的小鬼一样,因此人送外号“小鬼崔”。 他有一手绝活儿,叫做“三吊腰”,人没掉地上就背过气去了。小鬼崔如何练得这身功 夫?这里有一段故事。
小鬼崔家住在北京后门(在景山北边,新中国成立后拆掉了),哥哥开一家粮店, 卖米卖面;另外还有一间碾房,帮人们把小麦加工成白面。小鬼崔给哥哥照看碾房, 俗话称为“磨官儿”。有一段时间,每天吃完晚饭,小鬼崔都要溜出去,第二天凌晨再 悄悄回到家中。后来哥哥发现了,心中有些纳闷:“深更半夜的,这小子干嘛去了?是 不是学坏了?不行,我得跟着他看看。”
这天晚上,小鬼崔又偷偷溜了出去,哥哥蹑手蹑脚在后面跟踪。跟着跟着,兄弟 俩来到德胜门。德胜门箭楼下面有个四合院,主人姓春,人称“春佬”,是一位财主。 春佬的四合院里有一个跤场,看场子的外号叫“傻公鸡”。哥哥恍然大悟,原来弟弟到 这里和人家摔跤来了。秘密观察了三天,弟弟总是失败,一次也没赢过。
这天清晨,哥哥把小鬼崔叫过来,说:“你不用隐瞒了,我知道你去德胜门摔跤 了。要想成为高手,你得练哪!你这不是去摔跤,显然是去给人家当’跤筐’了。”
什么是跤筐?跤筐是一种练功的辅助工具,筐里装上石子儿,拴根绳子,绳子另 一端绕过粗大的树枝,有个把儿。练功者抓着绳把儿上下拉动,另一端的筐子则不停 地升起、落地,升起落地,类似于定滑轮,为的是锻炼力气。因此小瞧别人的时候常 说“摔什么跤,摔你也是跤筐”,意思是老挨摔。
小鬼崔听了哥哥的话,开始苦练。他用一只手将大石锁扔到空中,用另一只手接 住,双手交替练习,这种方法叫“撑龙”,也叫“云吞”。时光依然流逝,小鬼崔的功 夫越来越好,哥哥的碾房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开了。失去了生活来源,小鬼崔思来想 去,最后决定到善扑营当兵。西城白塔寺旁边有个胡同叫公孟口,那里驻扎着一个兵 营。当兵的人过去叫“廷儿上”,大清朝叫“墩儿兵”,日常工作就是站岗巡逻。这个 营的冈儿达是摔跤高手,外号叫困孙爷。为什么叫困孙爷呢?此人平时像关羽似的, 老眯着眼,可是一旦双眼圆睁,就意味着要摔你了。
困孙爷睁开眼睛,仔细打量着小鬼崔,问:“练什么的?”
“摔跤。”
“几年了?”
“四年了。”
“完了,你摔不了人了。”
“我怎么摔不了?我已经练四年了。”
“嘿嘿,因为你练僵了!”
“哎哟,那可怎么办?”
“听我的吧。”
就这样,小鬼崔进入兵营。在困孙爷的指导下,小鬼崔找来两块城砖,小面朝上 立在地上,每天上岗以前、下岗以后,双脚站在两块砖上,头上的辫子拴一个铜钱, 前后左右不停甩动。为什么要甩辫子呢,目的是锻炼腰部肌肉的灵活性。功夫不负有 心人,练到后来,小鬼崔终于把“僵劲儿”练下去了,成为摔跤高手。当时,人们在 茶馆闲聊或者争论时,往往会说:“谁要是说瞎话,出门碰到小鬼崔。”小鬼崔的名气 由此可见一斑。
玩犬架鹰——八旗子弟的没落(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政府愈来愈腐败,摔跤在皇宫内日趋衰落,这项运动开始流 传于民间。而那些皇宫子弟,则游手好闲,渐渐沾染上玩犬架鹰的恶习。玩到后来, 竟然玩出一套独特的经验。
先说玩狗。没有狗怎么办?偷啊。看见谁家狗比较壮实,夜晚悄悄爬上墙头,用 一根杆系上绳套伸进院里。狗看见杆子,往上一跳便钻入套中。拉上来之后用力一摔, 把狗摔晕过去,装入口袋背走。回到家中,把狗倒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摘帽”。什么 叫摘帽?用剪刀在狗的两个耳朵“咔嚓、咔嚓”各剪一刀,然后用烧红的火钳子在伤 口上“哧啦”烫一下,这样耳朵就支楞起来,永远不会壹拉。否则逮獐的时候受影响, 不利落。摘帽之后,把尾巴剁下半截,也用火钳子烫一下,让其卷着竖起来。之后几 个人围着狗全神贯注地观察,在狗醒过来的一刹那,有个人大叫一声:“虎子!”狗打 个激灵,记住自己的名字叫“虎子”,把以前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喂狗的方法也与平常大有区别,在地上刨一个坑,坑内有一瓦盆,里面搁着牛肉。 狗要想吃到盆里的肉,就得前腿使劲站在坑边伸入脑袋。时间一长,腿部肌肉锻炼得 非常结实。平时把狗拴在后院,不让见人,这样可以增强狗的攻击性。
由于成天不见人,狗在后院憋得慌。拉出来溜的时候,会疯狂地四处乱跑,人则 紧紧拉住拴狗的绳子,双膀叫劲,采取下蹲式马步。裆部、肩膀和脖子的肌肉都得到 锻炼,对摔跤有所帮助。经常遛狗的人,脑袋大,脖子后面以及双肩肌肉发达,眼睛 努着,太阳穴鼓着,一看就“有型”,是摔跤的好手。
训练到一定程度,把狗牵到垃圾堆,那里有猫捡吃的。猫看见狗就害怕,急忙逃 窜。人一抖绳子,狗往前一蹦,把猫咬死了。能咬到猫之后,说明训练得差不多了, 可以出围逮罐了。
獐都住在坟地附近,到了罐窝跟前先看脚印。脚印朝里,说明罐在窝里,这叫 “掐出窝”;脚印朝外,说明獐在外面,这叫“掐回头”。獐可不是好惹的,爪子非常锋利,在狗的脑袋上一抓就是一条子肉,因此逮獐不是一条狗,而是三条。狗和人都藏好,静静等待。如果狗训练得好,这时候都屏住呼吸,不喘粗气。
狡猾的獐不会直接从窝里爬出来,而是先露出半个脑袋,看看没有动静,缩回去;
接着再露出一个脑袋,看看没有动静又缩回去,然后才出来整个身子。当獐走出几米 远的时候,其中一人穿件皮袄,迅速跑过去将獐窝堵住。獐发现有动静,但已经没有 退路了。这时候,另外三人同时抖开绳子,狗猛地往前冲。如果训练不好,狗和狗打 起来,就追不到獐了。狗咬到獴后,再不松口,三只狗分别向不同方向使劲拽,獴被 拽得四脚离地,吊在空中。之后人追上来,用罐钩钩住,用獐棒打蒙,装入口袋。
逮到獐之后,人们不回家,而是直奔茶馆。把狗拴好,一边喝茶,一边把罐挂起 来,为的是露脸儿。接着到另一家茶馆,继续炫耀……
玩犬架鹰——八旗子弟的没落(二)
说完训狗,我们再说玩鹰。买回鹰之后先看体形,“雕头虎背桃尖尾”就是好鹰; 然后再看“几节花”,几节花就是背上有几条黄杠子,三节花飞得最快。玩鹰讲究“刀 斩斧齐”,由于鹰见了生人会乱飞乱窜,所以要给它戴上皮帽子,把头和眼睛遮住,以 免把身上的羽毛碰断。另外还要准备一根“五尺”(五尺长的木条),中间钻眼儿,安 上“鹰环”,再用两根皮条拴住鹰爪,系在鹰环上。接下来,还要在鹰的尾巴上安个铃 铛,如果鹰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山坡后面抓到兔子,一抖毛,铃铛一响,人很容易就找 到了。
做完这些工作开始训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熬鹰”。这项工作一个人完成不了, 至少需要三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轮班替换。右胳臂戴上厚厚的套袖,把鹰举在上 面,行话叫“上胳臂”。七天七夜不让鹰睡觉,目的是消磨它的野性。如果熬到六天鹰 睡着了,就训不出来,白熬了,行话叫“开了后门”、“放闸了”。
熬完七天七夜之后,摘掉帽子。在五尺的鹰环上揪一根几米长的细绳,两人绷紧, 另一头放块肉,“啧啧啧啧……” 一叫,如果鹰“喇蒯蒯”沿着老弦飞过来叼肉,说 明训练成功。
鹰训好之后,就可以出围了。三四个人架着鹰来到野外,四处一轰,兔子受到惊 吓到处乱窜。发现兔子大喊一声“猫!”(当时玩鹰的人称兔子为“猫”)鹰就闪电出 击。这时架鹰的人必须胳膊给劲,如果胳膊一松,鹰的速度就会减慢,逮不到兔子。
兔子非常机灵,一般在离路面比较近的地方卧着,发现敌情后便于上路迅速逃跑。 鹰在后面紧追不舍,但不会贸然伸爪。等兔子拐弯、速度稍慢的时候,用翅膀一撩 (叫做“蹬”),伸爪抓住兔子的嘴巴,这叫“箍嘴”。有的兔子一直朝前跑、不拐弯怎 么办呢。鹰自有它的办法,那就是“溜裆”。追着追着,用爪子在它的屁股上抓一下, 兔子就会翻个跟头,这时再出爪“箍嘴”。二、三斤重的鹰可以抓住五、六斤重的兔 子,由此可见鹰爪非常有力,会深深插入兔子体内。掰开鹰爪也需要技巧,一手拿一 块肉,另一只手在它的脚心抠几下,同时嘴里叫着“嘿嘿嘿……啧啧啧”,鹰爪就松开 了。逮到兔子之后,有的人会用小刀刺破兔子的胸腔,插入一根细管吸血,据说经过 奔跑,兔子的血热,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经过第一次野外实战的洗礼,此后每次出 围都会逮到几只兔子。
说到这里,必须提一位养鹰高手。话说北营有哥儿俩,哥哥叫龙七,弟弟叫龙九。 龙七是体操兵,在皇宫练体操;龙九练摔跤,酷爱养鹰。龙九养鹰与众不同,专门养 从窝里掏出的仔鹰,非常有名。
当时陶然亭没有修建公园,是一个大苇塘,旁边有个废砖窑,人们喜欢在那儿遛 鸟。连续好几天,都有一只红色的大鸟飞到苇塘,落到苇杆上吃虫子。人们见这只鸟 好看,都想捉住它,于是木棍、石块、网一齐上阵,但大红鸟非常机敏,大家都逮不 住。每天吃饱虫子之后一抖毛,飞走了。
这时有人说:“我有个朋友叫龙九,喜欢养鹰,请他来逮。”
那位说:“人家能来吗?”
“能来,是好朋友,一定能来。”
于是,龙九被大家伙儿请到陶然亭的一家茶馆。茶馆人气挺旺,非常热闹,有唱 戏的、练嗓子的、摔跤的、玩鸟的。有人对龙九说:“九爷,待会儿有个大红鸟,不知 能逮不能逮?”
九爷说:“嗯,我试试吧。”
就这样,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过了一会儿,龙九掏出一块羊肉,用水一涮, 喂给鹰吃了。看到这种情况,人们都撇撇嘴,用鄙夷的目光望着龙九。为什么呢?因 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鹰饱不拿兔子。也就是说,鹰吃完肉就不逮鸟了。
又过了一会儿,那只大红鸟飞来了,立在苇杆上吃虫子。有人说:“九爷,鸟 来了。”
龙九倒吸一口凉气:“哎哟,坏了!我把鹰喂了,恐怕不能逮了……得了,我还是 试试吧,大不了我这鹰也飞跑了。”说完,龙九把鹰解开,胳膊一给力,鹰飞了出去。
龙九养的这只鹰特别聪明,它不在空中飞翔,而是擦着地面飞行。飞到大红鸟站 立的苇杆,“嗖”的一下,突然改变方向朝上飞去,把没有防备的大红鸟抓了个正着, 展翅飞向远方。
瞧到这儿,大伙都乐了。九爷呢,一副愁眉苦脸、垂头丧气的样子:嘿,鹰飞走 了,今天完了,没想到栽在陶然亭了。有人说:“九爷,您别着急,明儿再买一个。”
龙九一声不响,转身走了。当时没有汽车、自行车,有钱人坐轿,没钱人徒步, 唱戏的人都是跑着赶场子。龙九顺西便门、南合院溜达回去了。刚进院门,只听“扑 楞楞”,那只鹰抓着大红鸟飞回来了。九爷别提多高兴了,把鸟摘下来,洗个澡,喂点 白菜汁。第二天清晨,龙九带着大红鸟,架着鹰,又来到陶然亭那家茶馆。
一进茶馆,龙九高声叫道:“掌柜的,沏壶茶!”
大家伙儿一瞧:“嘀!这不是那只大红鸟吗?”
龙九无不得意地说:“嗯,我的鹰又飞回去了。嘿嘿!”
还别说,龙九这鹰可算是玩到家了。用现在的学历标准来衡量,龙九不是“博 士”,也可算上是一个“硕士” 了。
神力王踢死二蒙牛,摔死大蒙牛
清朝入关之后,与蒙古各部落建立了友好同盟,双方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有 一条是蒙古族每年要向大清朝进贡,贡品主要是马匹。每逢摔跤比赛,蒙古族会派出高手参加。由于八旗子弟只顾着玩犬架鹰,功夫渐渐荒废了。蒙古高手来了怎么办? 使坏。比如说两点钟开始比赛,十二点钟就让人家到场,把衣服脱了,没等开始比赛 就冻坏了。更有甚者,比赛时手里藏着点鼻烟,紧要关头拿出来,“噗”!朝着对方一 吹,对方一打喷嚏,趁机将其摔倒。
可是蒙古人也不都是傻子呀,这一年来了两位绝顶高手,是兄弟俩,叫做大蒙牛、 二蒙牛。兄弟俩仗着功夫好,早早放出话来,如果今年没人能够摔赢他们,此后蒙古 族不再向大清朝进贡马匹。
蒙古是游牧民族,比如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草原上放牧,遇到寒冷天气,他们便 会下马摔跤,摔到身体发热,则各自离去。另外,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长 期生活实践过程中,人们掌握了高超的套马技术。马被套住后不会老老实实地听从牧 人指挥;牧人需紧握套马杆子,否则会被它挣脱,甚至把牧人甩下来。经常套马,胳膊和胯下的肌肉就会得到锻炼。这些功夫,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不需要专门锻炼,人 们个个肌肉结实,身形剽悍。
蒙古人摔跤不使别子、勾子,不掉脸,喜欢面对面摔,叫做“走”,要不就使“大 德合勒”。大蒙牛和二蒙牛代表着蒙古族的最高摔跤水平,一连几天,清朝皇宫的跤手 轮番上阵,都不是人家的对手,一个个镣羽而归。
善扑营中有个老练儿姓乙,由于长得虎背熊腰,人称虎乙爷。虎乙爷眼看无人 能敌得过大蒙牛和二蒙牛,心中非常着急。摔不过这兄弟俩,此后再也别想让人家进 贡马匹了。怎么办呢?他苦思冥想,想到一位高人。这位高人是皇宫中的一位王爷, 人称“神力王”。这个绰号并非浪得虚名,而是皇帝赏赐的。
当时文武大臣上朝要经过午门,门口站立着两头大象。那位问了,把大象牵到午 门干什么呢?这可不是为了让人参观,而是专门保卫皇上的。大象的长鼻子末端突起, 上面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细胞,嗅觉非常灵敏,可嗅到几百米外甚至更远的味道。如果 哪位大臣身上藏着兵刃,大象就会发出警示。
这天,神力王(当时还没有这个封号)像往常一样参加早朝。刚走到午门口,两 头大象“嗖”地伸出鼻子,相互勾在一起,把神力王挡住了。神力王心想:“我手无寸 铁,这两头畜牲竟敢与我开这种玩笑!”只见他伸出双手,分别抓住大象的鼻子,双膀 一较劲儿,口中大喝一声:“开!”硬生生把两头大象的鼻子掰开了。
由于脚下用力过猛,神力王的靴底裂开了,他低头一看,赫然发现半截铁锥。这 时.神力王恍然大悟,原来是做靴子的匠人不小心把铁锥弄折,藏在靴底了。仅仅几热衷于摔跤并且经常练习的人,当时称为“老练儿”: 寸长的铁锥,竟然被大象嗅了出来,因此将其挡在门外。皇帝听说这件事,明白这位 王爷并没有加害皇帝的意图,因此封他为“神力王”。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除了虎乙爷,还有一个人也去请神力王与大蒙牛、二蒙 牛较量。他不是别人,正是香山蓝旗营的马队首领,专门为军队训练战马。他也着急 啊,打不败蒙古的摔跤高手,人家再不进贡马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马匹他怎 么训练啊?
神力王听二位说明来意,怎么办呢?没辙,去吧!
正在大蒙牛、二蒙牛得意洋洋,自认为大清朝的跤手无人能敌时,神力王上场了。 首先出战的是二蒙牛,只见神力王左手拿其大领,右手抓其小袖,下面飞起一脚,双 手一用力,把二蒙牛摔出一丈多远。二蒙牛没等反应过来,“咚”的一声巨响,后脑勺 狠狠撞在地上,行内叫做“打鼓”,一命呜呼了。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大蒙牛一看刚才还生龙活虎的弟弟顷刻之间 丢了性命,心中大怒,吼叫着向神力王扑了过来。经过几个回合,大蒙牛也被摔倒了, 这次是太阳穴着地。摔跤运动最忌讳三个部位落地,一是后脑,二是太阳穴,三是肩 膀。大蒙牛太阳穴着地,犯了大忌,随弟弟而去了。也好,黄泉路上兄弟俩相互陪伴, 不用饱尝寂寞的滋味。神力王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大清朝挽回了面子, “’踢死’二蒙牛,摔死大蒙牛”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
“神跤”海秀和他的儿子
虽然大蒙牛、二蒙牛败在神力王的手下,蒙古人还得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但这 件事给人们敲响一记警钟:如果营中的跤手继续不务正业,疏于练功,摔跤水平会越 来越低,这项运动恐怕也会渐渐失传;再有强敌前来挑战,真的要束手无策了。
虎乙爷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状况,内心非常焦急,最后决定联络、说服当时的摔跤 高手,抓紧练功,不断提高摔跤技能,把这项运动继续传承下去。
当时北京城内的摔跤高手有大祥子、胖粒儿、髭毛景子、关文爷、赵子丰、何四 爷、井文山、困孙爷、傻公鸡、王二愣、陈七爷、神跤海秀以及海秀的儿子勃特勒 (在旗名叫小德顺)等人。这些人的经历,都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下面我们挑选几 段,简单讲述一下。
先说髭毛景子,这是一个外号,他的真名儿叫景又山。此人非常有名,曾经教过 我(马贵宝)。景又山与人摔跤时双眼圆睁,脑袋上的头发全部倒立起来,因此人称 “髭毛景子”。他往往“叭”的一下搂住对方的腰部,然后抬腿用力顶住其屁股,这样 对方的双脚就离开地面,行话叫做“坐板凳儿”。接着双手往下一据,“腾”地将其摔 了出去。
赵子丰是西城守卫的弟弟,当时人们常说一句话:“赵子丰的东西,夸不得。”为 什么这样说呢?假如有人说:“赵爷,您这个茶壶不错。”
“好吗?”
“嗯,好。”
“好,好就送给你,拿去吧。”
何四爷练功与众不同,他使用一个道具——大棒子。何四爷先挑选两根柳木,一 根上面挖个窟窿,另一根的一头修个楔子,钉入窟窿之中,然后将两根柳木泡在水中。 遇水发胀后,两根木头便牢牢固定在一起。这个看上去有些稀奇古怪的道具,被何四 爷叫做“龙虎棒”,在他的眼里代表着一个人,一根是大领,一根是小袖。利用龙虎 棒,可以练别子、勾子、掏腿等招式。直到现在,何四爷发明的龙虎棒仍然留传下二、 三十种练法。
陈七爷呢,有一手绝活儿。他摔跤不掉脸,与对手面对面,这一点与蒙古人相同。 当对手扑过来的时候,.陈七爷“噌”地来个“闪展步”,侧身闪开。由于扑了个空, 对手的后脑便露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陈七爷抬腿就是一脚,踹向对手的后背。 假如第一脚没踹上,紧接着再补一脚。陈七爷这一招有个说法,叫做“麻波里冲 (chong)子”。
关于困孙爷、王二愣和傻公鸡,当时人们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困孙爷不困, 王二愣不愣、傻公鸡不傻”。由此可见,三人的摔跤功夫也是相当了得。
在这些人当中,神跤海秀名声最盛,否则也不会被称为“神跤”。那时西直门新街 口西北方向有个转角楼,楼下有个大茶馆,养鸟的、遛弯的都喜欢到这里喝茶聊天。 海秀也是常客,进去后桌前铺一块布,旁边搁个鼻烟壶,一边捻着鼻烟闻,一边闲聊, 消磨时间嘛。
这一天,海秀刚到茶馆坐下,就听到一阵“咚咚咚”的脚步声。抬头一看,一位 小伙子风风火火走了进来。小伙子上衣搭在肩上,光着膀子,一步三晃,大摇大摆坐 在海秀旁边。
海秀瞧着他有些别扭,心想:“小伙子肯定练过,但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练 功讲究'武的练成文的这是公共场合,你摇头晃脑有些不文明啊。”
海秀看了他一会儿,开口说话了: “小伙子,练什么的?”
“摔跤的。”
“嗯,练棒了说一声。”
小伙子听出海秀有嘲笑他的意思,但忍了忍没作声。
过了一些日子,海秀和这位小伙子又在茶馆碰面了,小伙子仍然是一副不可一世 的架势。海秀问他:“小伙子,练棒了吗?”
“怎么的?啥意思啊?我在善扑营拿三等了!”
“嗯,入营了? 了不得啊。你别走,在这儿等着我。”
说着,海秀快步走出茶馆。那位问,他这是干什么去了?回家取褚槌,要和小伙 子比试比试,教训教训他。海秀家离茶馆很近,没用多长时间便取来两身褚槌。
“小伙子,穿上,咱俩练练。”
小伙子瞅了瞅海秀,心想:“这老头一大把年纪,还敢和我摔?万一摔出个好歹怎当时善扑营有规定,跤手一到四十岁就得退役出营,不能在皇宫表演了。海秀已经五十多岁,早就出营了。海秀见小伙子有些犹豫不决,明白他的心思,说:“嘿,小伙子,别 担心。来吧,有什么绝招往出使。咱们这裕槌穿上就是比武,摔死白摔,不犯法。”
小伙子血气方刚,哪能经得起这样的挑衅?于是跟着海秀走出茶馆,穿上裕槌, 扎紧中心带儿,两人比划起来。茶馆的人也跟着出来,在四周围了一大群,谁不愿意 看热闹啊。
两人对峙了一会儿,小伙子首先发动攻势,冲上去一手拿大领,一手攥小袖,紧接着使一个别子。海秀往前一跟,两人同时跳起,在空中各自踢出一脚,这就是行内 所谓的“飞腿”。腿是飞出来了,但海秀先落地。只见他腰似蛇形脚似转,“嗖”的一 下绕到小伙子前面,伸出右脚向前跨了一步。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小伙子也落了下来, 被已经准备好的海秀用别子摔倒在地。
浏览1,2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