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卦掌。又称“八卦转掌”、“八卦连环掌”等,以掌法 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按八卦方位,纵横交错运动,与“周易” 八卦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其技法究随走随变,随机应 变,以变应变。八卦掌以“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为三 个阶段的功夫,其步法要求“行步如淌泥,前行如坐轿,出脚要 磨胫”。以八种掌法为母掌,由每一掌衍化出多种掌法,有一掌 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的说法。其掌形为龙爪掌、牛舌掌,主要 技法为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勾、打、封、 闭、穿、点等16种。八卦掌亦有相应的器械和八卦对接等练习 内容。


注:该文载《旅游知识专题》一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八、十八般兵器之说

武术的器械,周代称“五戎”,战国称“五兵”,现在俗称十 八般,但实质上108般不止;“十八般武艺”的提法首见于南宋 华岳所著兵书《翠微北征录》,卷七云:“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 弓为其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元朝后,在戏文和小 说中常被采用,开始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明朝谢肇淛《五杂 俎》和清朝褚人获《坚瓠集》较全面地记述了武艺十八般内容; 十八般兵器的说法,是后人综合而提出的。

十八般兵器到底是哪十八种,说法不一,查有关史料,有如 下几种:谢肇淛《五杂俎》中武艺十八般是:一弓、二弩、三 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 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 八白打。

《坚瓠集》中的武艺十八家指的是:弓、弩、枪、刀、剑、 戟、矛、盾、钺、挝、殳、叉、钯头、鞭、锏、斧、绵绳套索、 白打。

辞海中举出了两种说法是:第一,刀、枪、剑、戟、棍、棒、 槊、镋、斧、钺、铲、钯、鞭、锏、锤、叉、戈、矛等十八般。 第二,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 挝、殳、叉、耙头、绵绳套索、白打等十八般。

最普通的说法是:刀、枪、剑、戟、棍、镜、叉、耙、斧、 镰、钩、拐、鞭、锏、锤、抓、弓箭、藤牌等十八般。

还有如下几种说法:第一,刀、枪、剑、戟、镋、棍、叉、 钯、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子、弓矢、藤牌。第二,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箭、锤、耙、镋、 镰、槊、棍、棒。第三,刀、枪、剑、戟、镋、棍、叉、钯、鞭、

锏、锤、斧、钩、镰、抓、带(双手带)、抉(拦马抉)、弓矢。 第四,刀、枪、剑、戟、矛、镋、镰、槊、鞭、锏、锤、抓、 钩、铖、斧牌、棒、叉、流星锤。

说法不一,分法也不一。有的分六短十二长,有的分九长九 短,有的又分上、中、下各六种,共十八种;有的说大小两套二 九一十八种等等。总之,由于几千年的流传历史,各门各派的经 验体会不一,众云纷说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综合起来,武术的 各种兵器主要分为长、短、软、硬、单、双、弹。同类器械,品 种也繁多。如:刀中就有单刀、双刀、春秋刀、斩马刀、仆刀、 苗刀、战刀、柳叶刀;棍有长棍、短棍、车头棍、单头棍、大梢 子棍、小梢子棍、三节棍、鞭杆等。至于还未列入的狼筅、月牙 铲、汇杖、陀杆、刺筅,暗藏身边的飞刀、飞镖、飞钱、飞煌、 石袖箭、匕首、手撑子及借用弹力的弹丸、弹弩、弩弓等就更不 计其数了。这足以说明,武术的器械确实丰富多彩,有待整理、 挖掘。

注:武汉体育学院原运动系武术班讲课用稿。

九、武术与仿生

(―)武术动作的仿生

武术的基本动作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军事和体育实践中 创造和发展的,它的每一进程,都与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形态发生 着密切的联系。远在战国时期,以“摇筋骨”,“动肢体”和调节 呼吸来锻炼身体的“导引术”,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模仿鸟兽的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功效的;庄周在他的(《庄子. 刻意篇》)中记述曰:“吹昀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 已矣;此导引之术,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阐述了仿生对健身所起的作用。

东汉末年华佗的“五禽戏”,就是模仿虎的前扑、鹿的伸颈、 熊的卧身、猿的纵跳,鸟的飞翔等形象编成的,六朝、唐时,导 引术有了重大发展,《诸病源侯编》中所载有260多种,一些文 人将士根据前人的经验又创造了“八段锦”、“十二段锦”;其中 如“两手托天理三焦”似猿之攀枝,“摇头摆尾去心火”似鱼之 贯游,均是各类动物动作的提炼。从保健武术中的导引术——五 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内功图说——太极拳的整个系统 来看,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特点的仿效是其中健身的奥妙。

相传我国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有一次在木板上写了一 篇“祭北郊文”,当刻字工人木刻时,发现他的笔迹“入木三 分”。据《晋书•王羲之传》、《书法正传》记载,王羲之写字的 腕力其所以如此之大,是他朝夕习练“鹅掌戏”的结果,这种 “鹅掌戏”就是模仿鹅划水的武术动作。

据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杂居,文化交 流频繁,模仿动作形态的“舞”和“戏”繁荣昌盛一时。如“猕 猴舞”、“狗斗舞”、“马舞”、“醉舞”、“六禽舞”等。其中不少动 作为后人创造的象形拳及其他拳术所吸收。南拳中的鹤顶拳“五 指屈撮,中指突出成尖,拇指压于中指的第一指骨上。”(《武术 竞赛规则》)握起来确像鹤头上的红顶;还有龙爪、虎爪、鹰爪、 鹤嘴手、鹤顶手及其宁的一些拳法、掌法、爪法、勾手手法、腿 法、跳跃、平衡都是动物活动的某些特殊动作的静态和动作的再 现。“五拳”中有龙、虎、豹、蛇、鹤五式;仿生的象形拳术猴 拳、螳螂拳、蛇拳、鸭拳及形意拳中的“十二形”;八卦拳中有 “青龙反首”、“鹞子钻天”、“白蛇吐信”、“燕子抄水”;南拳中的 狗拳、虎鹤双形拳等,从这些后来形成的多种拳术中,我们可以 清楚地看到武术与仿生的密切关系。

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根本标志是动作的技击性,这些 特点也离不开自然的启示。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许多幅反映原始 人群劳动、打制工具、狩猎搏斗情景的图画,“这些狩猎的技能 都是经过人类长期的劳动和同各种凶禽猛兽作拼搏斗的实践逐 渐积累、改进、提高而成的”。(《中国古代武术》)人类与自然界 (包括谋敢食物所接触的一切环境)的拼搏经验,畜兽互斗的观 察,风云流水的规律,都是人类丰富技击技能的重要来源。

如“少林十三抓”是由龙形、蛇弯、凤展、猴灵、虎坐、狗 头、马蹄、鹤嘴、鹰爪、牛抵、兔轻、燕林、鸡蹬等十三个仿生 动作组成的,并突出了“爪”的抓、拿、撩等法而得名。它的各 趟击法都取自动物摄取食物的攻击方法和自卫技能。如饿虎扑食 是象形虎跃起前扑的动作,雄鹰闪身是鹰空中闪身反抓的动作, 牯牛摆头是牛抵中撞肩动作等等。形意拳中燕子抄水的技巧,鸡 啄米的准确,都是技击仿生中典型的事例。

武术动作从技击角度上的仿生不仅象形取义,而且从气质、 方法、呼吸等诸方面达到了高度完善的地步。据了解福建南拳中 的鹤拳的发劲要弹抖之力,从技击角度议,可以“收手软如绵, 出手弓送矢”;能进实退虚,借力借势,以气摧力,内外合一。 这种力配合上鼻吸口呼的发声鸣叫就显得特别充实,这是鹤这类 动物在大自然搏斗中以求生存得到的适应性,仿效的确实惟妙惟 肖,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二)武术器械的仿生

早在我国原始人群时代,就已不自觉地根据动物爪牙和植物 的刺、棘打制了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等,有的就直接使用兽 骨锐利部分作为生活狩猎的用具,如:“骨针”、“骨鱼叉”等。 追溯到原始群居时代武术的起源:史学家们都推论:“旧石器初 期,原始人群时代石、木、骨等器物的形状已具有后世武术器械 刀、斧、钺、矛、镞、棍、棒等兵器的雏形。”(《中国古代武术》)足见武术器械的仿生,从原始时代就已开始。

浏览4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