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现状考察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论述,明清时期, 武当拳派分两种渠道传播,一是道内传播,是道士修炼内丹必不 可少的动功,沿道门延续,牢牢地保持着拳艺的真谛;另一种是 对社会有选择的传播,即由张松溪和王宗岳为南、北派代表的传 承系统体系。
武当内家拳系在其流传、演变和延伸过程中,不断吸取外家 少林的攻防实用精华,逐渐扩展了形式和内容,成为养生功法、 养防兼备功法,以及拳械等多层次的系统体系。其主要内容有拳 械类(分拳类、掌类、械类)、气功内养类(硬类、软类)和辅 助功法类(基本功类、武技类),其拳种达70余种之多,部分传 承关系明晰、较系统的有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太乙火龙拳、武 当云房太极拳、武当原式太极拳、武当太和拳、尚氏形意拳、武 当正宗赵堡太极拳、游龙八卦掌、八卦连环掌,岳家拳械、武当 纯阳拳、武当龙门心意拳、混元拳、武当气功及各类形意拳、八 卦掌、北派太极拳等。
武当拳派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 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套路风格。武当拳系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目的, 其技击原则是避实就虚,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 先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 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 (圈步),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 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
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不像少林 拳那样,多是出拳直击。武当拳法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矮。多 用掌,与重在打穴有关;少跳跃,与重在实践有关;步型低,与 重在擒拿有关;走圈步,与重视跌法有关,由此形成了武当拳派 的独特风格。
道士们过的是与世无争清静生活,所以练武当拳的目的在于 自卫,除非遇到危急情况不许动手,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有 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
- 峨眉派与峨眉拳系。峨眉武术源于四川中部的峨眉山,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兼有道教的历史氛围,故称峨 眉武术为佛、道教义兼容的拳派。
据传,峨眉山上的和尚和道士很早就有练武的传统,然史料 记载寡少,是明代中期唐顺之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全面描述和 展示了峨眉拳派体系的存在和成熟状态,正是唐顺之推许峨眉拳 法的原因,促进了峨眉器械的发展,峨眉枪法也悄然完成了质的 飞跃而一举名扬天下。
峨眉枪法为峨眉山普恩禅师所传,至明末已传四代,吴殳就 是普恩的第四代传人,这位《手臂录》的著者尤精枪法,更推崇 峨眉枪法。四川素称天府之国,是经济、文化发达之福地,历史 上东南西北之人人川络绎不绝,也将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带人了 四川,不少南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大多也在四川落根收 徒。应该说峨眉拳派就是四川地方拳种与少林、武当武功相.互交 流融会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经过民风勇悍的川人的衍化和改造,已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派别。
峨眉拳系流传较广的有:僧门拳、明海拳、洪门拳、字门 拳、会门拳、盘破门拳、赵门拳、江河拳、余门拳、白眉拳、化 门拳、蛤蟆拳、蝴蝶拳、攀花拳、黄鳝拳及相应器械、对接内容 等;据不完全统计,光四川省内就有67种拳种,流传有1652种 拳械套路之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称,峨眉拳派可分为五大 流派、八大门类,•五大流派为:黄陵派、鱼易派、青城派、铁佛 派、青牛派;八大门即:僧门、宗门、赵门、北门、洪门、化 门、字门、会门等。
峨眉拳系以内外兼修、刚柔并济为主要特点,既有少林拳 系形露于外的劲刚脆猛、先发制人等特点,亦有武当内家不露 圭角形体的暗劲迅发、后发制人等技法,既讲技击功底、又讲 养生修身的本质,是集少林、武当二拳派之精华为一体的优秀 流派。
峨眉拳系主要步型有虚步、长山步;主要步法有蛇型步、箭 步、兔子步、梭步、并步等,身法有吞、吐、流、浮、腾、挪、 闪、展、粘等,犹如碧波之起伏,似蛇虫之前引,柔中济刚、刚 柔并存;击法有关、点、盘、提等四法,讲究善用五峰(即头、 肩、肘、臀、膝)、六肘(即上肘、下肘、左肘、右肘、回肘、 倒肘)之力,发力时要以腰带髋、以气催力、以柔克刚、催力使 力、以窍击人,所以多有“前臂滚压化其招、顺势前粘借力击” 等口诀之语。
四川是西南经济文化大省,历来具有胸襟开阔、兼容性强、 求新求变的特点。巴蜀文化是中国最富于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 一。峨眉拳系正是巴蜀文化的一个缩影。
2.流行较广的相关拳种
- 长拳。泛指以“遐举遥击,进退疾徐”为特点的拳术。 “长拳”是相对“短打”而言的,即在出手或出腿时以放长击远 为特征,动作伸长展阔,筋顺骨直,有的还配合拧腰顺肩来加长
击点,以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现代长拳是吸取了查、 华、洪、炮等诸拳之长,把具有长拳类型的手型、手法、步型、步 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基本动作规范化,按长拳运动方法编成的 各种套路。长拳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 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以长制短、 以快制慢,先发制人。长拳还有相应的器械和对练套路等。
- 南拳。指中国南方各地流行的拳术。长江以南地区拳种 繁多,内容丰富,各地南拳自成体系,各有特色。南拳与北方拳 种相比,又独具风格,它多以上肢攻守,不轻易出腿,出腿高不 过膝,故有“南拳北腿”之说。各派南拳虽风格迥异,但仍有共 同特点,手法多样,一步几变手,多短拳。手型多样,有拳、 掌、勾、爪、指,出手攻击,回手防守。另有肘法、桥法。南拳 劲力猛烈、刚柔相济、以刚为主,步法稳固,脚落地实,如铁石 砸地。在发力时常发出喊声,以气助力,以声助势,突出了其刚 烈风格,使动作更为勇猛刚健。南拳还有相应的器械套路和对抗 练习等。
- 太极拳。堪属东方文化的瑰宝,它是一种轻灵、柔和、 缓慢的拳术。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不一,最主要的有三种,一 是陈王延创拳说,一是张三丰创拳说,还有是王宗岳创拳说。虽 然很多武术教材中对这一有争议的问题直接归为陈王延所创,然 由于太极拳对中国道家思想继承较多,且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运 动,故很多学者认为是张三丰根据道教内丹修炼理论、结合少林 的兵家技法发展而成。目前,太极拳有很多派别,较出名的有北 派太极拳,如陈式、吴式、武式、杨式、孙式等,南派太极拳有 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云房太极拳、武当原式太极拳、武当赵堡 太极拳等。各派太极拳虽动作、风格、形式各成一体,但技术要 领、方法和运动特点基本相同,例如均要求头正顶平,沉肩坠 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运动路线呈圆弧形,运动圆活,上下相随,外柔内刚,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导力,协调配合。 太极拳除各类老套外,还有由国家体委推陈出新的24式简化太 极拳、48式太极拳及42式竞赛套路等。太极拳亦有相应的太极 剑、太极刀及推手等内容。
-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六合拳、六合心意拳等,讲究 “象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因其内 意和外形高度统一而得名。另有说此拳象形思意,表现各种动物 的形态之意。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劈、崩、 钻、炮、横)、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鼍、鸡、鹤、燕、 蛇、(骀)、鹰、熊)为基本拳法。各地流行的形意拳各具特色, 河北一带拳势舒展、稳健扎实,河南一带拳势勇健、气势雄伟, 山西一带拳势紧凑、劲力精巧。形意拳动作要求:头上顶、颈立 直、肩松扣、肘下坠等,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 钩竿”,“两手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发拳时拧钻屈伸,进步之 后随跟步,手到脚到,落地如生根,周身完整一体,内外合一, 以意导体,以气发力。形意拳还有相应的器械和对接练习等。
浏览5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