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拳套路的动作数量多,趟数也多也长,通常是40〜50动 左右。而短打从套路动作数量、趟数长短,都较长拳少而短,如 八极小架不过十六个动作,往返两趟,番子拳的站桩番,主要动 作只有八个,只有一趟,螳螂拳只有两趟等。长拳套路中多翻腾 跳跃,定势、手型、手法、步型规格化,短打多闪展腾挪、步 型、手型、定势种类多而变化大。总之长拳套路布局日趋完美, 多变,短打比较简单质朴。

具体拳种是.•

长拳:查、花、洪、炮、太极、八卦、劈挂、象形拳、少 林、武当等。南拳及现代的规定、自选套路及初级拳械等。

短打番子、八极、螳螂、通臂、炮锤,西北地区的分手八 快、十—短等。

其三,《功、行、醉、别、对》说:借助于绘画和书法特点 的分类法。

其四,《教材分类》说。

(一)套路运动形式


  1. 拳术


长拳:查拳、花拳、翻子、戳脚、少林拳等。

太极拳:杨氏、陈氏、吴氏、孙氏、武氏。

南拳:尤以广东、广西、福建、浙江较为普遍,特点虽不 一,但一般多以龙、豹、虎、蛇、鹤五拳为主要拳法。

形意拳:五行、十二形、杂式锤、连环拳、四把、八式等。 通臂拳:两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白猿通臂、猿通臂、琉 璃河通臂等。

八卦掌:基本八卦、花串八卦、游龙八卦等。

劈挂拳:四路:一路劈挂拳(劈拳)、二路青龙拳(掛拳)、 三路飞虎、四路太淑拳。

附套有十二大躍子、十二大招等。

八极拳:八极小架、八极新架、刚功八极、八极拳、八极对 接等。

象形拳:猴拳、鸭拳、醉拳、蛇拳、螳螂拳、脱铐拳、鹰爪 拳等。

  1. 器械


单械:短:刀、剑、匕首、汇仗、掌陀杆。

长:棍、枪、大刀、仆刀、叉。

双械:双刀、双剑、双戟、双钩、双圈、峨眉刺等。

软械.•软鞭、绳镖、三节棍、四节镗等。

暗械:飞刀、飞镖、飞钱、飞(石皇)石等。

弹械:弓箭、弹弓、弩弓等。

  1. 对练


徒手对练:2〜3人,擒拿组套,多法组套等。

同械对练:2〜3人(单对单;单对双)。

异械对练:2〜3人(长对短;单对双)。

(二) 对抗形式:散打、短兵、推手、对扎枪

(三) 其他:健身功法、健身气功、集体表演等

(注: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授课用稿)

七、武术的主要流派特点与鉴赏

武术流派是指在小农经济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下形成的特点突出、具有明显传承脉络、技术和理论体系较完整 的拳种类别,是我国武术独特的文化现象。

武术流派的产生、发展是与社会历史、民族地域、传承条件 及目的倾向性相联系的,纵向与横向的流传,继承和创新的发 展,加之几千年形成的各门派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武术流 派的分类至今武术界还是各抒己见,甚难统一。

当前,武术界较为流行有如下几种观点。即“内功和外功 说”、“长拳短打说”、“地域分类说”、“功、行、醉、别、对说”、 “南拳北腿说”、“教材分类说”等,其中以“内功外功分类说” 持相同见解者居多,今仅就此类主要流派及流行较广的相关拳种 的特点与鉴赏问题作简要论述。

历史上以内、外功拳派分类的、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大派: 即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三大派依山命名,亦是中国武术与 佛、道相结合最为完美的武术流派。这里要说明一点,传统的武 术流派是武术文化沉积发展的产物,亦是质的规定性特征的反 映,并不是门户之见,相反,是历史本来面貌的再现,是客观事 物本质特性差异的真实写照,作为传统武术文化精髓的介绍,不 能不尊重武术文化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是尊重科学的唯物辩 • 30 •

证观的体现。

内家、外家拳之说起于300年前的黄宗羲,其子黄百家在 《内家拳法》中又进一步作了阐述,当今对内外功之说亦盛行于 民间。按照传统的观点界定,少林派系属外家拳派系,武当派系 属内家拳派系,峨眉派系属内外家综合派系,前者与佛教有关, 后者与道教有关,第三者与道、佛二教皆有关。

1.三大武术派系简介

  • 少林派与少林拳系。少林武术出自河南登封市嵩山少林 寺,因少林寺坐落于少室山五乳峰下,故称此拳派为少林派,其 拳系为少林拳系。


据有关资料考证,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即公元 495年),最早人住少林寺的是东天竺高僧跋陀,后南天竺高僧达 摩也曾入住并有“面壁九年”之“面壁石一说,传说达摩为改 变僧徒精神萎靡不振和体质纤弱状态,曾撰写有《易筋经》,创 编了“罗汉功法”等,教僧徒朝夕习练,以振其神壮其体质。把 某种文化现象的起源附会于神仙圣人之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 也是相当多见的,其目的是抬高价值地位,以有利于生存推广, 出发点是积极的。 ’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少林武术的起源与来自民间 的僧人有关,也就是说其渊源是中原地带的民间武功。

据史料记载,至两汉时期,中原地带武功相当盛行,而少林 寺的和尚大都来自中原一带,这就为少林寺武功的兴起和传承打 下了基础。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少林武僧月空率领 80余僧徒勇抗倭寇,为国屡建战功,名扬海内外;此期间抗倭名 将俞大猷拜访少林寺时,并将《剑经》之法(即棍法)传给了少 林僧徒,少林寺得此指点,棍法大进,经过后七、八十年的几代 人的努力,到明朝末叶,其棍法之精技已被推为诸家棍法之首; 少林寺拳系起始于拳术,发展于棍法,后又从刘德长高手中学得 峨眉枪法,使其名声大振;至清初之际,又融北派拳技之精髓,贯南派南拳、西南四川之器械理论,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术 精湛的少林拳体系,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正宗派系地位。少林武术 在解放后的发扬光大,更进一步确立了其发展方向和地位,少林 武术已成为中国北派武术的总称。

目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多数拳种,如梅花、炮拳、洪(红) 拳、功(弓)力、劈挂、通臂、短打、燕青(迷踪)、拦手、螳 螂、七星、朝(昭)阳、关东、八极、戳脚、鹰爪,以及长拳、 猴拳、苌家拳、岳氏连拳等等,都被认为属于少林拳系,上述每 一拳种都又分别拥有若干拳械套路和功法。据少林寺弟子讲,目 前仅少林寺内秘传的拳路就有234种,器械套路137种,合计 371种,另外还有许多功法,可谓集中原武功之大全了。

少林拳是长拳类代表拳种之一,少林拳发展到现代,运动特 点表现多走刚猛一路。中原人身高体壮,伟岸多力,性格憨厚, 所以拳路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充分发挥臂长腿长的优势, 放长击远,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中原人重心较高,因此特 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又有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

少林拳质朴无华,很少搞花架子,其编排完全从实战格斗出 发,来去一条线,起横落顺,即横身而起,顺身(侧身)而落, 在击敌的一瞬间,使自己身体的受敌面积变到最小。少林拳要求 “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与敌接战,或进或退,不过是两三步之 间,套路编排要合乎这种实战需要。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发源地),所以少林拳属 于佛门武功,禅宗是种修养,武术亦是一种修养,禅武相通,因 而佛陀以武择徒。少林僧人练拳的本意在于护寺护法,少林寺的 人在习武的同时,也要坚持参禅,禅法本是一种心法,也可变通 成为内功,禅宗的和尚都要练习参禅,日日坚持,不得间断,久 而久之,便有可能豁然开悟,参悟禅理。少林寺武僧历代多出高 手,与他们坚持参禅有一定关系。

  • 武当派与武当拳系。武当武术出自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 镇之武当山,武当山为道教圣地之一,故称此拳派为武当派,其 拳系为武当内家派系。


据有关研究成果证实,武当内家派系起源于丹道家张三丰, 认为武当内家拳派是指元末明初武当山丹道家张三丰所开创的一 派带有道教修炼内涵的拳械派别及与此特点相似的其他拳派内容 的总称;亦有“武当武功”、“武当武术”、“武当内家拳”、“武当 拳”等称乎。关于张三丰创拳之说武术理论界亦有不同的观点, 但是,许多哲学家与理论家认为:人类许多门类科学的产生和发 展内核大略超不出“圣人造物”这个过程和模式,所以说,如果 没有其他确凿证据的话,张三丰这个“圣人造拳”之论也不失为 正道之说。

浏览8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