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为重要。南少林又是南拳 ®之祖,以五拳为主要拳法、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 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之说,又有南拳、一路闯少林、二路 提卢少林、三路文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 化少林等套路。(参见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弟子释永文 《少林武术概说》,《武林》1983年第七期)
少林支派众多,有“三大家”、“四大门”之说。“三大 家”是:红家少林、孔家少林、俞家少林:“四大门”是:大 圣门、罗汉门、二郎门、韦驮门。又如六合、八极、劈挂,通 臂、太祖、燕青、华拳、查拳、弥宗、动力、明堂,沙脚、戳 '脚、地趟、洪拳、翻手、猴拳、螳螂、醉拳、咏春等,也大都 是从少林武术中发展出来的。
少林的套路也很多、光是拳术,据说就有172种之多,有 小洪拳、大洪拳、朝阳拳、观潮拳、炮拳、通臂拳、梅花拳、 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形意拳、罗汉拳、六合拳以及 “少林七十二绝技”等。棍法、枪法、刀法也是少林武术的大 宗、各有数十种套路,剑术则有二堂剑、五堂剑、龙形剑、飞 龙剑、白猿剑、刘玄德双剑、达摩剑、绑袍剑等。又有方天 戟、三股叉、钢鞭、月牙斧、梅花拐等数十种兵器,心意把、 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十字乱把、老君提葫芦、仙人 k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等一百多种散打,卸骨法、擒拿法、点穴秘法、弹弓谱、易筋经义、用药法等各种技法等等。
少林武术的要旨,传说当日达摩祖师见众憎坐禅’萎靡不 振,难以入定,有碍佛法,细究其由,乃因躯体衰弱所致,于 此悟到修习佛事必先强健体魄,因效鸟兽神态创立拳法,因 此,少林武功的特点,首要之点即为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 捷,刚柔兼济而尤以刚为主,以攻架为主,以长手为主,成为 各类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少林武术门派和侠文化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少林武功博大精深、无人可以穷尽,是天下最大的 武学宝库,不愧为武林第一大门派,因此在江湖上,少林派常 常充当着“道义”的维护者、裁判者和领头羊的角色。如金 庸《无龙八部》里的少林,天下武学之至境,在于少林;雁 门关前攻袭辽人之带头大哥,出于少林,以慈悲佛法使王霸雄 图、血海深恨尽归尘上,化解怨孽,在于少林。当然,有时少 林也有忍让过分而导致贪嗅的情况,如《倚天屠龙记》圆真 (成昆)之作恶江湖,便与少林之纵容大有关系,他们认为人 心可化,而殊不知某些恶徒却是本性难移'等等。
其二,由少林起源传说,产生了一批侠文艺作品。其中最 著名的当推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述说了隋唐之 际“十三棍僧救唐王”及少林开始发扬光大的传说、关于达 摩创少林及历代高僧为少林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也有一些侠 文艺作品加以反映。
其三、少林在反清抗暴及抵御外侮方面,充当着重要角 色,少林曾有过抗倭的壮烈事迹,到清代据说又从事“反清 复明”的秘密活动,由这里产生了关于少林的侠文化传说。 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说与少林大有关系;洪门天地会传说源出 少林;文艺作品里又出现了以少林俗家弟子为题材的“方世 玉系列”等等。
少林是中国武术之宗、也在侠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四大门派——武当派
武当为内家之宗。
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
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末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身黑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
又有的传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锦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 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 派;又称内家。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 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写到武当开派、 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丰本名张君宝,为少林火工头陀觉 远和尚的徒弟、师徒因违犯少林不准擅自学武的禁令,被赶了 出来,后来他根据少林功法而变通,遂创武当派。
关于历史上的张三丰其人,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三 丰是他的道号,因为不修边幅,又被称作避遢道人。关于他的 生活年代,则是各有说法,有的称他为宋人,有的称他为金 人,也有说他是元人、明人的。大概因为他在道教传说中十分 有名,这才被抬出来作了武当派的祖师爷。这种说法,显然只 是武当派为了神化自己,并非历史的真实。
武当派的正式流传,大约开始于明代。武当山虽在唐代就 开始建造道观,但真正的黄金时期却是在明代。明成祖朱棣登 基,推崇武当道教,调集民工30万人;用了 13年时间,在武 当山修建了 33处建筑群,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 — 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等,绵延140公里,建 魅筑格局均依经书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设计而成。至今武当山紫霄官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十二年圣 王御驾敕建的字迹。三天门绝壁上则有“一柱擎天”四个大 字,蔚为壮观。天柱峰顶太和宫又称金殿,殿中供奉张三丰铜 铸鎏金坐像6武当道教的黄金时代从这时开始,武当的武术门 派,也是在这个黄金时代中产生的。
据《王征南墓志铭》,最早传授内家拳见于记载的是陕西 人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到张松溪手里遂蔚为大观,张松 溪,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明光宗泰昌元年 (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张松溪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 当派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翻,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 松溪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名声大振。传说曾有少林僧70人 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动,一僧忽从 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想要以少林绝技破其气功。松溪仍 是平心静有,只在少林僧攻势将至的一刹那,微微侧身抬手」 少林僧便如断线风筝般忽然失了去势,飞出窗外,落在高楼之 下。从此武当拳法,无人不服。
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他们是: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阵贞石、孙 继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卢绍歧、 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人。
武当派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炼,讲 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 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 而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
武当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 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 “六路十段锦”当中。“六路”,的歌诀为:
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十段锦”的歌诀为:
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 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纽拳碾步势如初,滚 斫退归原路,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 弓,坐马四平两顾。
武当功法,讲究“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又有所 谓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 等。
武当派的拳术套路,有太极拳、无极拳、鹦于长拳、猿糅 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派的内功,有 “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 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 山之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 棍等。武当派的阵法,在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有九宫八卦 阵、三才剑阵等。
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当出自道家,中华 本上的色彩极浓。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武当功夫 源于道家、老子讲“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讲 “逍遥游”,使武当功夫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招式 的表现也很有诗意,比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于 审美的魅力:迎风铁扇、弃物投先、舜子投井、红霞贯日、乌 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铁门门柳、柳穿 鱼、满肚疼、一提金、欢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 抱头等。又如武当派纯阳拳的拳诀:
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肘, 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这里一方面是内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态体式,荷花、清风、流水、飞云,使人仿佛想见武当道境的空明灵秀和 清仙之气;招数的左右摇摆,绵绵不断,又仿佛使人想到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至道玄机,想到天地初开时 荒茫混沌的自然之力。
武当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至于太极拳、 形意拳、八卦拳等,因其出自道家,人们常常将它们归入武当 派,也有人认为它们自成体系的。
总之,武当和少林一样,最初是以地域来命多拳系,到了 后来便大大超出地域的范围,武当派并不只是在武当山,正如 少林并不只是在少林寺一样,它代表了一大批具有类似特点, 如主静、主柔、出自玄门道教的武功派系,是一个广泛的概 念。
三、四大门派——峨眉派
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 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鳌 头。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与 洪门天地会之“峨眉山”不同,洪门的“峨眉山”是山堂而 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
从明代开始有峨眉派的记载,明代中叶人唐顺之(1507一 1560即正德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荆川先生文 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
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真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千,难 怪要引起诗人的极大兴奋了。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据峨眉派的拳志说:
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时,师善技击, 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侮, 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蹊径,创不接手之拳 法,独树一帜,
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 法,同道相誉,称日峨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其 音,始称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 师本与世无争,娱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
由此可见,峨眉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 的时候叫做玉女拳法,后因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 “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
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 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入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 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 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 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为主。在武侠 小说中,金庸《倚天屠龙记》说是郭靖幼女郭襄,因为心中 爱慕杨过,而又尊敬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所以云游天下,借 此畅解胸中块垒。后得机会听觉远念涌《九阳真经》,创立峨 眉派,后来传至灭绝师太,其弟子纪晓芙、周芷若等,皆为道 姑,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 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掉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 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 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 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 修功” 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槃 功;有“三大器械” 一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 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 眉剑法,其剑歌是这样的:
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 似追魂不离人。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 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峨眉派的分支,据清初《峨眉拳谱》上说: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
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黄陵派,据说从陕西流入;2.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 易洞而得名;青城派,以川东道家圣地青城山得名;4.铁 佛派(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5.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 牛山而得名。
“八叶”是从技击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僧门,据说传自少林僧人,故名。又称“申门”。特 点是巧、快、灵、动,如湖狗'状,别名“棚'门”。
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划圆不 成拳。
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借鉴少林派太诅长拳(据 说也是赵匡胤所传)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又因习练红拳, 称为“红门”。
4-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之“杜门”而得名,一 说拳法传于自然门杜观印。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
洪门,相传以明太诅洪武年号而得名,习练大、小洪 拳,特点是刚劲。.
化门,又称“蚕闭门”、“缠闭门”,三十六闭手如春 蚕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
字门,又称“智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 是高桩长手,起伏大。
会门,又称“慧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默像, 念咒语,颇为神秘。
峨眉派总的特点,在于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 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有诗赞峨眉派说:
绝艺惊人侠士风,千年击技古今同。
堪开玄理树新帜,悟透禅机弃旧功。
假身玉女虚是实,真谛峨眉有非空。
诸家应复昔时而,妙处良然在个中。
虽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吧。
四、四大门派 南拳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南拳据 说最初是出于南少林,在明代逐渐形成独立拳系。南拳总的特 点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 修力。
南拳种类繁多,如福建的少林桥手、五祖拳、鹤拳、罗汉 拳,广西的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黑虎 拳、金刚拳。湖北的洪门拳、鱼门拳、孔们拳、湖南的巫家 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南拳的代表是广东南拳,广东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
家”,他们是:
洪拳。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 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 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 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 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 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 林世荣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刘拳。据说为刘三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刘生或刘 青山所创的,流传于雷州半岛。
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达、蔡九仪所创,后来 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 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等。
李拳。相传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 新会人李友山传授。一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李拳流行于 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广州等地。
莫拳。相传为福建南少林至善禅师所创;一说由莫达 士所创,后传至莫清骄(一说莫清娇)。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 带。
五大名拳多数从福建南少林传来。和洪门天地会多少有些 联系,不仅是武术门派,也是极为活跃的江湖派别。
除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有蔡李佛拳(由新会人陈享 创立,.他师从陈远护、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蔡福,综合了蔡家 拳、李家拳、佛家拳三派精华,故名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 (南海人林世荣综合洪拳、佛拳所创,又称“洪头佛尾”)、咏 春拳(福建严咏春严三娘所创、一说至善禅师传入广州光孝 寺)、侠拳(大侠李胡子从四川峨眉山传入广州)、白眉拳 (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传入广州)、佛家拳(从佛门传入)、练 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昆仑拳、南枝拳、 儒拳等。
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 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 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 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三山五岳的侠 雄豪客。清兵火烧南少林,洪熙官来到广州,隐居在大佛寺, 与佛缘和尚共开武馆。又如方世玉,为广东“少林十虎”第 二人(第一人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 显之女,有“一代女侠”之称。方世玉成为《少林小英雄》、 《万年青》、《方世玉三探武当山》、《乾隆游江南》等众多侠 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晚清南拳又出现了 “广东十虎”,其中的 第三位铁桥三、第五位苏乞儿,也是许多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 公。
第二节武术的七大拳系
中国武术究竟有多少拳派,多少套路,至今没有人能说得 清楚。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很 不平衡,风俗民情也略有差异,所以各地区之间的武术风格也 常常是各具特色,互不重复。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因素的影 响,又由于它基本属于纯粹的民间文化,所以它一直保留着原 始古朴的风貌,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国武术的主要流派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我们 把这些主要流派称为“拳系”,第一个拳系中又包括若干个拳 种。
中国武术至少有七大拳系,即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太级、形意、八卦。一些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武术,有些 无法包容在这七大拳系之内。此外,中国武术还包括跤术,在 汉、回、蒙古、满等民族中流传很广,蒙古族跤术更是独具二 格。跤术的基本规则是双方要互相抓住,与拳术颇有不同,所 以也无法包容在拳系之内。
一、武当拳系
在中国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之说。 少林与武当,可谓双峰并峙,各有千秋。
武当山雄踞于湖北省西北部,为大巴山余脉,北接豫陕, 南控三峡,西邻巴蜀,东瞰武汉,方圆八百里,其主峰天柱峰 海拔1612米,高于泰山和嵩山。武当山古属均州,为襄阳府 所辖,今属丹江口市。从武当山向南不远,便是著名的神农架 地区。.
武当山奇峰竞秀,风景幽丽,其险奇诡异之境,雄浑涵厚 之态,较泰山有过之而无不及。武当山地处偏远,迥出尘表, 历来为道教圣地之一。相传真武帝君曾在此修炼,久而得道飞 升。
武当山的道士很早就有练拳的传统,清初学者黄宗羲说武 当拳为武当道士张三峰(一作张三丰)所创,其实是没有根 据的。据史料记载,张三峰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他曾在武当 山修炼气功,但是不会拳术。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又最讲究养生之道,所以武当拳的特 点是技击与养生并重,融养生于技击之中。几乎所有的道家拳 派都是如此,这与偏重技击的佛门拳派少林拳有所不同。
武当拳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目的,其技击原则是后发 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先至,乘势借力,要求斗智 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圈步),进以侧门 (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蚕作茧,心息相依, 闪展巧取。
武当拳手法多变,以翻钻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不像少林拳那样,多是出拳直击。武当拳法较少跳跃动作,步型低 矮。多用掌,与重在打穴有关;少跳跃,与重在实践有关;步 型低,与重在擒拿有关;走圈步,与重视跌法有关,由此形成 了武当拳的独特风格。
道士们过的是与世无争清静生活,所以练武当拳的目的在 于自卫,除非遇到危急情况不许动手,而一旦动手,则是柔中 有刚,软里藏硬,化劲用柔,发劲用刚,具有较大的威力。
清代初期,武当拳曾在宁波一带流传,出现了张松溪、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等高手。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字主 一)就是王征南的弟子。
由于武当派极秘其技,择徒甚严,又向来不爱炫耀,所以 武当拳的流传并不广。黄百家之后,武当拳似乎突然消失,人们多以为失传,实际上并非如此。
大约在明代中期,武当拳分为两支,一支留在本山,一支 据说由张松溪南传至四川。晚清光绪年间,武当山道士的后人 邓钟山又在江苏江宁(今属南京市)开堂授徒,于是武当拳 又东传至江苏。四川、江苏两支至今繁盛。留在武当山的一支 也未失传,至今武当道士仍然保持着练武传统。
据粗略统计,流传至今的武当派拳路不下六十种,包括太 乙五行、纯阳、太和、启蒙、六步、咫尺、光明、问津、探 马、七肘、七星、两仪、指迷、鹦子、长拳、六路、八极、醉 八仙、云帚、刚拳、五朵梅花、柳叶绵丝掌等等。武当派的器 械套路也有几十种,如六乘枪、四门枪、雁门神枪、岳家枪、 :龙门十三枪、一苇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铁棍、武当剑、八仙剑、三合刀、四门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单刀、 虎尾鞭、连环铜、板凳拳、太极球等。武当拳派中还包含若干 功法,比较著名的有活气功(类似“铁布衫”功)和血功 (重在养生)、打穴功、浑元阴阳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红砂 勾魂手、五毒断魂手、五雷闪电手等。
武当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明末清初,约与少林拳系同 时。就目前影响而言,武当拳系远不如少林拳系,是七大拳系 中影响最小的一个。
二、少林拳系
俗话说:“矢下武功出少林。”名驰中外的嵩山少林寺, 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嵩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登封市境内,气势雄伟磅礴,被推 为五岳之首。少林寺坐落在少室山脚下,依山势而建,直至山 腰,异常宏伟。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第一位入 主少林寺的是东天竺高僧跋陀。其后不久,南天竺高僧达摩也 曾去过少林寺,但他并没有在寺内久住,更没有什么“面壁 九年”之事。后人传说达摩曾写有《易筋经》,创编了 “罗汉 十八手”,于是开创了少林武术。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少林 寺内有“面壁石” 一块,也是后人的伪造。
少林武功的渊源是中康地区的民间武功。据考古发现,至 迟在两汉时期,中原一带的武功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行气导引 之术(气功)也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少林寺的和尚多 数来自中原一带,有些人入寺以前就会武功,入寺之后又在僧 众之间相互传授切磋。在武功方面,少林寺一向有兼收并蓄、 善于学习的传统,所以能广泛吸收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不断 总结提高,并有所发展创造。
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1522 -1566年),倭寇窜扰东南沿海,烧 :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有少林派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的率领 下勇赴沙场,屡挫敌掐。这些武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 二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 锋”。倭寇多是日本的失意武士,手持长刀(倭刀,类似后来 的日本军刀),凶猛异常,但每次都被少林武僧杀得一败涂 地。在这次抗倭战争中,先后三十余名少林寺派武僧为国捐 壁躯。
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福建人)途 经嵩山,曾拜谒少林寺。俞大猷本是一代武林宗师,他发现少 林寺的棍法“传久而讹,真诀皆失”,于是将自己精研的棍法 传给少林寺僧。少林寺棍法由此精进。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 到了明朝末年,少林棍法已被推为诸家棍法之首,被公认为棍 法正景。此后,少林寺僧又专攻拳术,.以使拳术与棍术齐名。 明末时,少林僧洪记又从一位名叫刘德长的高手那里学得独步 天下的峨眉枪法。
明末清初之际,少林寺广泛汲取了北方许多拳派的精华, 又学习了福建的棍术和四川的枪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 融会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 取得了武术正宗的崇高地位。同时,由于少林武功的名气越来 越大,北方的不少拳派也托名少林以自重。这样,少林拳系实 际上就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少林武术 也就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武术的总称。
目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多数拳种,如梅花、炮拳、洪 (红)拳、功(弓)力、劈挂、通臂、短打、燕青(秘踪)、 拦手、螳螂、七星、朝(昭)阳、关东、八极、戳脚、鹰爪, 鬓 以及长拳、猴拳、甚家拳、岳氏连拳等等,都被认为属于少林拳系。上述每一拳种都又分别拥有若干拳械套路和功法。据少 林寺弟子讲,目前仅少林寺内秘传的拳路就有234种,器械套 路137种,合计371种,另外还有许多功法,可谓集中原武功 之大全了。
少林拳质朴无华,很少搞花架子,其编排完全从实战格斗 出发,来去一条线,起横落顺,即横身而起,顺身(侧身) 而落,在击敌的一瞬间,使自己身体的受敌面积变到最小。少 林拳要求“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与敌接战,或进或退,不 过是两三步之间,套路编排要合乎这种实战需要。
少林拳多走刚猛一路。中原人身高体壮,伟岸多力,性格 憨厚,所以拳路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充分发挥臂长腿长 的优势,放长击远,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中原人重心较 高,因此特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打 七分”,又有“手提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发源地),所以少林拳属于佛门武功,少林僧人练拳的本意在于护寺护法。禅宗的和尚都要练耳参禅,日日坚持,不得间断。参禅时,必须端坐蒲 团之上,澄心空虑,心念集中于一点,其他什么都不能想。久 而久之,便有可能豁然开悟,参悟禅理。少林寺的人在习武的同时,也要坚持参禅。禅法本是一种心法,也司变通成为内功。少林寺武僧历代多出高手,与他们坚持参禅有一定关系。
三、形意拳系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与武当、太极、八卦并 称内家四大拳派。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 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 可(字龙峰)所创。相传姬际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学艺十年,颇得少林秘传,尤精枪术。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 虑到处于乱世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 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 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后来,形意碰撞逐渐衍化成三大流派,内容也不断丰富。 第一是山西派,代表人物是山西祁县人戴龙邦。第二是河北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县人,以经商为主, 拜戴龙邦次子戴文勋为师,学艺十年,人称“神拳李”,回到 河北原籍后传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第三是河南派,代表人物是戴龙邦的师兄弟学礼。马学礼是洛阳从,回民,所传 多为河南回民,形成河南一派。民国初年,河北、河南两派形 意先后南传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其后又远传海外。山西 一派至今流传不广。
浏览2,6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