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文化与武术文化的历史性对接 及其内涵
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产生到成熟有着它的历史演进过程。 如萌芽时期的武术也仅是最简单的技能体现,为的就是生存;而形成时期 的武术依附于其他学科的滋补,以此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更追求它的实用 价值和理论基础;成熟时期的武术自成体系,博大精深,并能反映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是在东亚农耕文明孕育中所形成的文化 特质——内倾、和谐、伦理和审美。这也许就是有别于游牧文明和商业文 明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武术之所以称为“武术文化”,而不能称其为“功 夫”的原因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武术研究渐多,技术研究就更多,而在武术理论基础 研究方面,从文化角度来研究武术的却很少。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 认识问题。习武之人首先是关心技术层面的修炼,理论指导只能是次要, 或者不要,至于对文化层面的武术思考却很少,或者就根本没有,或者武 术文化研究是他人之事,与己无关;二是视角问题。武术理论研究较之技 术研究要难,而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武术就更难,使得以往的武术史研究, 只重视历史性,却忽视文化性;只强调叙事性,却轻视内涵性。整体研究
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提炼。这也是我们对武术文化研究的一些反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 自强的“三自”。有人将“三自”总结为:文化自觉:就是觉醒、使命与担 当;文化自信:就是传承、开放与超越;文化自强:就是方向、目标与路 径。〇作为武术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武术文化研究做好“三自”,从历 史的角度审视它的发展脉络,从未来的高度展望它的美好前景都是十分必 要的。
1.1 “文化”一词的一般性释义
文化作为一个学科的专门用语,最早源于拉丁文cnltura,其含义为: “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后 来有了德文的kultm•和英文的culture。18世纪以前,文化是以“人的解 放”、“理性精神”和语言符号为代表的哲学定义;之后,这个词的含义不 断地在演化。据了解,1920年以前只有6个不同的定义,而到1952年便剧 增为160多个,现在则为360余种。如此之多的定义或概念,超过任何一个 学科的专门用语,令人欣喜的同时也深感疑虑。疑虑之一:如此混乱的定 义或概念,加大了人们对它的理解难度,大而全并非就是文化的全部;疑 虑之二:一切社会现象都冠以“文化”之名的做法不可取,文化也并非包 罗万象。当然也不可否认,多学科的文化研究成果为学者打开了更广阔的 思维空间。正因为如此,在研究文化和武术文化之前首先涉及的就是诸多 的文化定义问题。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定义,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的 逻辑起点和方向。仅从“文化”一词数量的变更看,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 那就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是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其发展有自 身的客观规律,更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特质;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是具象而不是抽象,是对文化物质化世界的感受。
把文化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对其进行研究,是从文化人类学或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J],红旗,2010 (15-17): 1
民族学开始的,而且持续的时间颇长,影响很大,后来逐渐造就了九种文 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的哲学概念、艺术概念、教育概念、心理学概念、 历史学概念、人类学概念、社会学概念、生态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〇其中 每一种都含有作为一个概念来全面理解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线索。其总体是 向着含义更广泛和更综合的方向发展的。下面介绍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占主 导地位的
D •保罗•谢弗著.许春山,朱邦俊译.文化引导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8: 50
©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论[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丨36
O曹泽林著•国家文化安全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3 O何兆武著.文化漫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 0陈序经著.东西文化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 ® L.A.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380
上述定义可以反映出四个主要信息:一、从人类学角度研究最多。如 社会成员、人类群体、人类社会、人与动物、民族、个人与他人、行为方 式、生活方式等;二、文化是个完整体系。如复杂整体、物质和精神、理 智与情感、集团、全体成员、共有、共享、全部集合物等;三、社会学特 征鲜明。如社会群居、社会成员、生存样式、社会遗产、创造、社会集团 等;四、交叉学科研究得到体现。如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符号、遗 产、传统、人权、价值等。尽管表述和界定的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向是向 着更广泛和更综合的含义方向发展的。
由于文化的广泛性和综合性,逐步形成了它的层次性。如在“文化” 上位概念下,又出现了许多术语,从世界范围内有欧美基督教文化圈、阿 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印度佛教文化圈和东方儒学文化圈。还有的学者提出 为8个高级文化和21种文化或文明。从发生学划分有全球文化、民族文化、 地方文化等;按自然环境划分有游牧文化、商业文化、农耕文化等;按学 科划分有经济文化、社会文化、政治文化、公司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 化和环境文化等。如今又有诸多文化术语出现,它表明一是学科分化越来 越细;二是“文化”一词错用而引发一些文化乱象。值得关注。
1.2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以上是西方国家习惯使用的“文化”定义,与我国所使用的定义大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墨西哥市文化政策宣言[M] , (Unesco, Mexico City Deda — ration on Gultural Policiies, Paris: Unesco, 1982)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发展十年:丨988—1997年实践指南(Unesco, 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World Decade on Gultural Deuelopment, 1988 - 1997, Paris: Unesco) 1997: 16
径庭。现代汉语中“文化” 一词是20世纪初由欧洲经日本舶来的,而古代 汉语中的“文化”意识至少可以推算到东周。《周易•贲卦》有所谓:“圣 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化天下。”这便是中国人论述“文 化”之始。至汉代出现了“文化”的连用,刘向在《说苑•指武》有: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含义为人的后天修养与 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而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 的范畴。〇
基于古代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文的culture 对译。 实际上,不经 cmlture 转译的 中国传统的“ 文化” 概念所具有的 后天创造演化观念和人文精神,更适合于今天文化学的文化内涵。在我国 有代表性的定义
王宁.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参见何九盈,胡汉宝,张猛主编.汉字文化 大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5
© 梁启超.关于“什么是文化”的论述,hllp: //zhidao. baidu. com/question/ 388049721. html
®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 5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文化精神[M],台湾:九州出版社,2011: 2 © 王宁.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参见何九盈,胡汉宝,张猛主编.汉字文化 大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 26
仅以《汉字文化大观》中的广义和狭义“文化”定义为例,较之舶来 的概念更加明确和具体,其指向性更强。这也是我国学者对国内外诸多概 念的进一步综合,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和实用性,强调了文化最根本、最深 刻的“人化”含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 体现。一切文化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意义上发展并引申而来的。为了便于 研究,一般情况下,将文化限定条件,以其达到指向性更加明确的目的。 如按时代限定有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时代文化、青铜时代文化、古代文 化、现代文化等;按区域限定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二 里头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按物质产品限定有茶文 化、酒文化、陶艺文化、建筑文化等;按精神产品限定有儒家文化、佛家 文化、道家文化等;按阶层限定有文人文化、市民文化、武侠文化、工人 文化等;按社会群体限定有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按层次结 构限定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按特定事物限定有商品文化、 影视文化、体育文化、武术文化等,不一而足。文化的研究应该着眼于人 类文明有价值的方面,而不应该将一些阴暗的、丑陋的、猥琐的、消极的 文化垃圾四处张扬。这也是“文化热”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2.武术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征
武术文化研究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影片的成功上演,而 出现“武术热”后逐渐引发的武术文化研究。“武术热”是以武术学校的兴 起和青少年习武人数的不断增加为标准的,而武术文化研究是以“中国武 术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为标志的。如此说来,具有真正意义的系 统化武术文化研究也只是近30年间的事情。最精辟的语录有:武术是文化, 是高雅的文化;武术是体育,又高于体育;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 术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等等。从武术概念的变化过程更能体现“文化” 的内涵,以2009年界定的概念为例: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 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和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其 概念首先强调的是武术的文化基础,武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 景之下,受到多学科的滋补和影响。如道教哲学的太极、阴阳、五行等, 直接影响到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的理论与实践;佛教禅学的礼法、打
坐、戒律、要义等,直接影响到少林武功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儒家仁学的 仁、义、礼、智、信等,直接影响到武德、门规、戒律的形成与发展;至 于美学、中医理论、兵法、养生理论等对武术都有较深刻的影响。这些便 构成了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也正是在东方儒学文化圈之内产生了中国武 术,而在欧美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和印度佛教文化圈则产 生了骑士、骆驼手和瑜伽功等,并非武术。这也是武术文化独特性的所在。
在这个概念之前的定义中也出现了与文化相关的词汇:20世纪80年代 的有“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丰富起 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 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而70年代的为“武术,……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60年代的为 “武术,……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既然是文化遗 产,就能够寻觅到它的历史文化轨迹。
- 1文德与武力构成武当武术起源的诱因
原始社会是一个由蒙昧向文明迈进的时代,群居生活构成了它的基本 特征,无论是狩猎、战争,还是武舞、巫术等都是以协同合作为前提的, 没有明显的文武分工,是典型的“混沌”状态。虽然当时分工粗糙,但在 合作中逐渐形成了人们所认同的“天不私覆,地不私载”的理念,并揉入 到部落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不私”就是当时的文德,狩猎和战争就是武力 之表现形态。曾发生在历史上著名的“蚩尤大战”可谓是原始部落最早的 武力展示。蚩尤为炎帝的后裔,《史记》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 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 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蚩尤是非常勇猛的,黄帝打败他付出了 巨大的代价。这些部落战争有力地促进了器械的制作和技击技术的发生和 发展。它体现了武力为先的原始战争特点,同时也印证了民间武术源于军 旅武术的结论。
自古以来,文德被视为文教治理手段,而武力是军事镇压手段。《说 苑•指武》有:“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武当山武术的产生和 形成与古代战争及德教是密不可分的。翻开《中国武术史》相关的书籍, 较为一致地认为“武舞”是古代武术活动的发端之一。当然“武舞”的形
式有多种,其中的“干戚舞”在禹伐三苗之战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 也为武当山武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禹伐三苗“丹水之战”是武当山原始部落中最具影响力的战争,它的 起因与纠纷始于尧舜时期。“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这在 《吕氏春秋》和《六韬》等史料中都有相应的记载,它反映了最早的武当山 地区的战争。丹水之浦指的是武当山下、鄂豫交界的丹江河畔(今丹江口 地区)。战争的结果,据《帝王新纪》说“诸侯有苗处南蛮不服,尧征而克 之于丹水之浦”。舜即位后,对三苗实行了军事镇压与德教感化的双重策 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舜晚年,面对三苗的再次反叛,亲自率兵 “南征三苗,道死苍梧”,依然留下遗憾。此时,禹凭借权势和威望继承了 舜位,为了巩固王权,禹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的名义对三苗 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武力征伐。〇这就是《韩非子•五蠹》中记载的:“当 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经过此次沉重的打击,三苗后世就此一蹶不振。这场战争实质是“蚩尤大 战”后裔的延续。中国古代原始部落自产生以来,经过不断发展、融合, 到新石器时代曾形成了五大部落群,即华夏、九夷(黎)、诸戎、群狄和三 苗(蛮),其中“九夷”就是蚩尤领导的湖北梅山部落。“蚩尤大战”战败 后,其部落逐渐解体,遗族向南回迁,其中一支退到江淮洞庭一带,并组 成新的部落集团,史称“三苗”。®至禹帝时,三苗最终战败,部落再次分 化,最后退回峰高林密、可渔可猎,有险可守的老家古梅山,开始了力抗 王权的“化外蛮夷”生活,也就有了史书上“梅山蛮性彪悍,历不服中土” 的记载。真可谓是:禹攻三苗之后,“神民不违,天下乃静”。
舜在尧时单一的军事行动基础上,而又增加了文德教化,但由于力度 不够,没能奏效,最后还是通过强大的“执干戚舞,有苗乃服”,结束了外
甘毅臻,蔡仲林.禹伐三苗之战对武当山武术形成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 学,2006 (1): 17
©三苗,也称苗蛮。先秦古籍中有“八蛮”、“六蛮”和“百蛮”之说,泛指南 方不同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荆蛮、百越、百濮几个系统,武当山的土著居民属于荆蛮 系统,习惯称为三苗部落。湖北梅山.、九夷和三苗尊蚩尤为部落首领,今天的梅山武术 在收徒拜师时,其礼为三块三毛,或三十三块三,或三百三十三,或三千三百三,喻示 了梅山武术对九夷、三苗的纪念和传承。
患。这也验证了“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道理。此时是一个重武轻文的 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禹为什么使用“干戚 舞”制服三苗?而不是其他兵器?这恐怕 与古代初民的神话传说有关。据《山海经》
记载:“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 眼,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图1)。神 怪、天帝是不存在的,但盾与斧却反映了当 时战争所用的兵器,并对禹产生极大的启 示。这正是他成功的秘诀。人们为了纪念禹 的历史功绩,在他死去的绍兴会稽山建造了 大禹陵,在大禹像的身后有九柄黄斧,其寓 意更加丰富。有战争的武器、治水的利器、
执法的刑具、“九五(斧)自尊”等含义。
2.2文事与武备构成国家安全的双面利剑

自夏朝建立以来,文事与武备便成为国家安定与发展的两大管理系统。 文事是指文治和教化等范畴,而武备是指军事和武装等范畴,在当时奴隶 社会的背景下,武备比文事显得更为重要,并有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的共识。启继位之初,有扈氏(今西安一带)就起兵反抗启。启与有扈氏 大战于甘(今陕西户县),灭有扈氏,王位始得以巩固。其子太康继位后, 荒淫无道,东羿首领羿趁机起兵攻夏,太康逃死于外,传弟仲康。仲康死 后,其子相立,又为羿所逐杀。相妻逃奔有仍氏,生少康。少康长大后, 开始联合拥夏势力复国。从有关夏代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许多有关战 争的记载。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相竞,讲求武备,“独尊儒术”、“君子勤礼”受到 极大冲击,又因与夷狄杂处,非尚武事不足以图存,因此是一个列国混战、 攻伐最剧烈的时代。在春秋时期的294年间,战争竟达483余次,《战国 策•赵策三》E载,当时七雄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在战 国时期的254年间,战争也达230次,大量农民涌向战场,最终结束了车甲 纵横的车战时代,使军队的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频繁用
兵、连年征战的过程中,无疑会促使兵器得到改进、攻防技术得到发展0 秦统一六国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 家。后来的各代依然是以武备换取国家的安宁。战国时代的吴起在总结战 争的原因时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 饥。”〇由于连年战争,引起了文人雅士的感叹。如南朝梁武帝的长子、文 学家萧统就强调:“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指出要停止战争,提倡文教。 尽管如此,也难以改变社会上主张“文德不如武备”、“习礼不如讲武”的 状况,以至于出现了 “文武分途”,并彻底打破“混沌”状态,而进入“分 离”状态。“文武分途”实际是国家的大事分两大系统来分立管理,以形成 “文教治内,武备对外”的新格局,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两个阶 层。一是“士”(文士)阶层。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 子。它是以文为主体,尚礼重德,且以读书做官为主要人生追求的群体。 如文儒学士和纵横策士等。二是“侠”(武士)阶层。侠,旧时是指有武 艺、讲义气、肯舍己助人的群体如豪侠武士和刺客剑士等。它是以武术 为载体,通过行侠仗义的活动而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同,可以讲,在不同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侠客以出身贫贱、武艺超群、仗义疏财、同情弱者、 扶弱济困而起到了较大的正面作用,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但“儒以文 乱法,侠以武犯禁”也是显而易见。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导引方士和神仙 方士等。
文武分途后,秦以来重文轻武现象日益严重。客观上保证了文事和武 备的双方需求,但实际上是各有专攻,各行其是,并逐步造成了双方的对 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时重文轻武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偏见, 而领兵作战的将领多又勇猛过人、性格刚烈,被文人贬为“武夫”,客观上 又相对缺乏书写能力,留给后人的兵书、武术史料很有限。综合上述,得 出了错误的认识,而且流行长久。
吴子著,娄熙元译.吴子•图国第一 [M],中国古典名著,青苹果电子图书系
列
©张志和,郑春元著.中国文史中的侠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2
2.3文与武兼备构成武术文化的准确对接
“文”汉语的本意是花纹,引申为后天加工的品德和修养,还有文治、 礼治、教化、天文和人文等意思,而“武”的汉语本意是“止戈为武”,泛 指军事、武装、战争、武艺、勇猛等意思。文武兼备,就是能文能武。若 按照前面所划分的“混沌”状态、“分离”状态,到此就是“兼容”状态。 自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创立武举以来,至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废止,约实行了 1200年,为我国古代选拔和培养“膂力骁壮、 才堪将略”的军事武术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才堪将略”,强调的就 是文武兼备。仅从历代武举考试内容变化看,先由唐代的较为单一的武艺 和力量,逐渐向着宋明清武艺和程文的方向发展(表3),其目的就是选拔 和培养文武皆能、德才兼备的军事武术人才。
表3四代武举考试内容的比较
年代 内容
唐 武艺:射术和枪术;力量:
a关和负重;身材和言语。
宋 武艺:弓马射、马步射、弩踏、抡使刀枪;程文:策问和兵书墨义。
明 初试:马步箭、刀枪剑戟;二场:营阵、地雷、火药、战车;三场:兵法、天文、
地理。
清 首场:马射;外场:步射、技勇;内场:策二问、论一篇。
四个朝代在考试武艺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理论考试。如唐代的言语; 宋代的策问和兵书墨义;明代的兵法、天文、地理;清代的策二问、论一 篇等,这些内容是以兵书为主线的,兼顾其他方面的知识,主要考察考生 的表达能力、记忆能力、书写能力、理解能力等。宋以来遵循“策问定去 留,弓马定高下”的录取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变化对促进军事 武术人才向文武兼备方向发展有积极意义。
在武举制的影响下,正改变着文治天下的局面,历代都有文武兼备、 德技兼修的军事家、武术家所涌现。如南宋岳飞(1103 - 1142年),军事 家,民族英雄。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20岁时投军抗辽,临 行前,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 奉的信条。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迁。当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
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 “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当金将兀术率金军南侵时,杜充率军弃开封 南逃,不战而降。而岳飞率军抗击,在郾城大败兀术的精锐骑兵,收复淮 水流域许多失地。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使得“岳家军”实力大 增。“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多次重创金军。此时的宋高宗与秦桧 向金议和,为了扫除议和障碍,他们秉承金朝旨意,解除了岳飞等抗金将 领的兵权。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 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秦桧指使爪牙,诬陷岳飞谋反,将其下狱。以 “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39岁,其子岳云及部将 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他的军事思想散见于书启、奏 章、诗词中,后人编成了《岳武穆遗文》亦是纪念。
明代戚继光(1528 -1587年)是一名文武兼备的武术名家,抗倭名将, 杰出的军事家。他祖籍安徽定远,后移居山东蓬莱。戚继光出身将门,少 年时,喜欢读书,通读了各种古典书籍,16岁时,承袭父职,开始了军旅 生涯。40多年来,转战南北,特别是在抗倭战斗中为明代立下赫赫战功, 被后世尊为民族英雄。他在长期的卫国战争实践中,改革明代陈腐的兵制, 创新出一整套训练内容,并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等书籍,为 后人研究明代军旅武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戚继光一生戎马,特别是在抗倭战斗中率领“戚家军”,以多种阵法, 连连击败倭寇,还东南沿海百姓一片安宁,战功显赫,堪称常胜将军,爱 国将领。戚继光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他不仅战功 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多建树,所著兵书,为后世兵家所推崇,“谈兵 者遵用焉”。这两部书中有许多武术内容的记载,还有他吸取当时民间诸多 拳法创编的“拳经三十二势”,以及“长兵短用说”和“短兵长用说”等 著名的武术技术与理论,是当今研究武术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典籍。
可谓是:文韬武略属继光,精忠爱国岳飞强。文武并重要倡导,培养 武者更自强。
明清两代,是武术门派林立,基于成熟的时期,其中重要标志之一就 是大量武术著述的问世,多数编著者既是军事家或武术家,又是文学家或
历史学家等,出现了 “武臣好文”,“文士论兵”的新现象。如俞大猷撰的 《正气堂集》、唐顺之编著的《武编》、程宗猷著的《耕余剩技》、茅元仪辑 的《武备志》;吴殳著的《手臂录》、黄百家著的《内家拳法》、苌乃周著 的《苌氏武技书》、王宗岳著的《太极拳论》等,它是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的具体体现。
3.武术文化基本形态的构成
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之所以称为“武术文化”,其考 量有三:一、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武术文 化自成体系;三、武术文化体系能全面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那么, 究竟是如何反映的呢?概括有五点:①武术中能反映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②武术中能反映伦理道德的人文精神;③武术中能反映排斥神学的民俗精 神;④武术中能反映“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精神;⑤武术中能反映师徒 血缘的宗法精神。〇这五种精神又是通过武术文化形态逐步展现的。武术文 化形态就是武术本质、形式和功能的具体体现

主要参考体育院校专业教材——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年版:22,有改动
武术的本质是攻防技击,攻防技击是武术的内核,倘若失去了攻防技 击,它就不可能称其为武术。研究武术本质,就必须弄清“武术”的含义。 翻阅古今汉字工具书籍,对“武”的解释清一色为:止戈为武,或从戈从 止。并将这种传统解释纳人所有的武术教材之中,广为流传。然而,随着 人们对武术认识的提高、研究的深人,对“止戈为武”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些新的解释便应运而生。如樊云庆研究认为:“武”字的本意是,“人拿 着兵器走或跑着去打仗,取勇敢向前冲之意”。〇于省吾则认为:武,从止 从戈,本意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 戈即武器。®徐清祥更有想法:“武”的原义是威武示威,象征着一个武将 或武士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警戒凶恶的人。®而韩建中则认为:“武”字 “本身就包含了战争与保卫和平两个要素,战争与保卫和平同时含在这里 面,于是‘武’字的战争与保卫和平的意项就对立统一起来”,“这里面有 搏斗,又有停止械斗”的意义。®四种认识,按照古汉字的发生、发展、变 化过程去分析,依照祖先造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去研究,都有它 的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
浏览6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