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和谐观念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观念,它至少包含四个层面: 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我 身心内外的和谐。只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体,此普遍和谐 观念作为一种理论才可以展开。而儒家主张的从自身修心做起更具 有实践意义,即追求自身和谐,再推及巷会、自然的和谐。不妨说,蕴 含东方和谐哲学思想的太极拳,把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价值观 念落实到行之有效的操作层面,不仅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益,也是一 座对外交流的桥梁一一人类和谐相处的和平之桥。当然,一种身体 运动的理念对社会形态、人类生活的影响不能有太高的估价和希冀, 但是否可以认为:引领得当,它所体现的价值观、伦理学及人文精神, 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中国传统健身术发韧

当今世界,人类最关注的是什么——飞向月球、金融风暴?还是 厄尔尼诺现象?归根结底是人类的生存一安全和健康。

(一)奥林匹克运动与大众体育

近代,人们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崇力和求知的传统召唤回 来,并与征服自然的观念相结合,“力的崇拜”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奥林 匹克运动,“知识就是力量"推动了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一时间,征服 自然、战胜同类的西方文明统治了世界。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 体育观念,伴同西方文化在20世纪初期进入中国,体操、游泳和竞 技,曾被认为是先进的西洋体育,似乎便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体现文明 的健身运动。然而恩格斯提醒人类“不要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 利,要警惕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果然,大工业和高科技带来的环 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倡导竞争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金钱 诱惑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酷。同样,人们重新认识了奥林匹克运 动,它为人类的进步与和平作出了贡献。然而,它在发展中追求“更 高、更快、更强”是适应人类对于竞技的追求,逐渐远离了人们对健康 的需求,尤其是近几十年中,争夺金牌带来了负效应:兴奋剂、不择手

段地贿赂、超极限训练对人体的摧残等。奥林匹克的负面作用终于 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这种大趋势中,一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文明为人们所 瞩目,一种志在增进人的心身健康的“大众体育”悄然兴起。在人们 开始热心于“大众体育”时,具有典型东方特点的中国传统的健身术 为人们所青睐。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体育强国,决不能只看它在奥 运会上摘取的金牌数量,更重要的是看它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和体 育设施o未来的世界,未必是东方体育替代西方体育,而必定是东西 方体育结合和互补的时代。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与体育观念的差异

19世纪的伟大诗人、思想家泰戈尔曾把征服自然、战胜同类视 为西方文明要素,把人和宇宙全体的联合视为东方文明要素。就其 思维方式而言,西方重外、重形、重分解、重理念,而东方则相对重内、 重意、重整体、重直觉。可以说,西方思维所培植的是“知识之树”,带 动了科技和工业现代花;而东方思维所培植的是“生命之树”,强调了 保全生命、颐养天年。

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在体育观念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下面 我们在阐明中国健身方法的基本特征的同时,与西方体育作一比较。


  1. 动静结合、形神兼养


西方体育是以肌肉、骨骼和韧带等人体运动系统为主要锻炼对 象,着眼于速度和灵敏等体能提高,旨在使体格健壮,以便在社会中 具有竞争能力和防卫能力。

中国古代养生理论则认为,人不仅要肢体柔韧强壮,更要有充沛 的精、气、神。强调动静相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即不仅要进行 外形肢体运动,还要善于养内,如运气调息内守心神,使内在的气血 和顺、神气充沛、情绪稳定,从而达到心理健康。

《黄帝内经》中认为“百病皆生于气”,百病起于情,情绪异常就会 导致机体内部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引起病变。人们常认为喜怒 哀乐可以影响腑脏,“怒火中烧"有损健康,甚至连内向忧郁也被称为 “癌症性格”。中国传统体育观是通过修炼,以求外御六邪(风、寒、 暑、湿、爆、火)、内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从而达到对疾病 的抵御、缓解和改观。这是仅靠西方体育的外练所不能解决的。这 一内外兼养的体育观念相对更为全面

  1. 中和适度,过荻不及


西方体育以竞技为目的,主张进取和超越,固然有一种积极精 神,然则过分地强调这二功利性目的,必然是高强度、强刺激的。超 负荷、超人体极限的训练,以培养人不断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和超越 极限的能力。这种强刺激固然可以产生超量恢复,增强身体局部的 一些机能和工作能力,却也难免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从健身的角度 是有缺憾的。

中国传统养生观,多比较保守,强调“宝精”、“小劳” o认为“形要 小劳,无至大疲”,可以说受传统哲学的“中庸之道”所影响,这一观念 固然偏于消极,但从健身强身的角度,不进行超负荷运动,却有可取 的一面。为什么有些运动员体强力壮,却伤病缠身,甚至出现猝死赛 场,这反映了极限运动的不足一面。一些书画家常能活到百岁左右, 虽无激烈运动,却常动有恒,静中有动。中国的导引术、八段锦乃至 太极拳,都旨在适中强度,轻柔徐缓,人体常处于良性刺激的状态,恰 恰有益于健康。

  1. 整体协调,阴阳平衡


西方体育立足于生物学、解剖学和机械论的观点,习惯于把人的 各个部位分割开来,强调某一练习增强哪一块肌肉,某一运动对某一 器官有较高的机能要求,如健美运动,机械的健身方法常有这种功 效。这对达到外部形态的健壮和美观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从增进健康的角度,中国古代养生观却时常从人的整体来 认识,强调人体整体协调,如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 功"便是整体的上、下和内、外的综合要求。从中医学的观点来说,人 体不健是整体失衡、阴阳不调的原因。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从 养生角度,有人认为“生命在于平衡",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外,从经络学来说也有因气血不畅引起的“不通则痛”的机理; 而脚底和耳朵与人体各部的穴位通联,反映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这个道理。

  1.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西方体育在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在运动中充满着超越和征服 的精神,把人的运动与自然隔离开来,征服高度、超越时空和战胜自 然的精神是可佳的,不避酷暑,不畏严寒是可取的。

而中国传统运动养生观,则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更注重人 与自然的统一,把人体活动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对应起来,如春 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的饮食,起居情绪随之调整,以适应自 然o王充在《论衡》中说:“人本下天,不求有功本于道,道本自然,顺 乎自然,即是最上养生之道o ”健身气功、太极拳等特别注意与自然环 境的交流,忘却自我,但融身于自然之中,和谐自如,对人体健康能收 到一些令人吃惊的功效。中国传统健身术中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形 象,也是与大自然万物相和谐的反应。

概括地说,中国传统的体育观无不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中国哲 学又存于儒家、道家和释家之中,儒家讲“修身”、道家讲“清心寡欲”、 释家讲“超尘”,无论是出世之学,还是入世之学,都体现了两个字:修 炼——身心并练。

如果把西方体育概括为人民在运动中进行“锻炼”的话,东方则 强调在动静交替之中进行“修炼”。修炼可以说是内修外练,既有形 态的,也有精神的。所谓“修”乃指修行,或者是修为(人生观念、处世 态度、社会道德),也可以说是人在动与静之中的身心投入。投入一 种状态,一种心境。清除人的紧张和压力,回归自然。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国 力的强弱在于谁拥有更多的人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求学 生有所长,身心健康,不但能承担工作强度,还能有心理能力,道德品 质,理想情操,因此仅仅靠竞技体育去培养他们是远远不够的。

伏尔泰说哲学家们在东方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物质世界。这 种新的精神物质世界中的体育方法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它便是注 重道德、精神、身体多方面的修炼,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中国健身术。这 一体育方法不仅是经济的,且是有效的,是更为适合于大众体育的

浏览5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