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整体、重直觉,主张认知 方式与修养方法一致,把本体论、认知论、道德论三合为一。这种思 维方式显然有偏颇、模糊的一面,也有它可取的一面,由于“它的功用 不在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中国哲学简史》) 不妨说,它既是重现实的,又是重理想的。
老子主张“为道”,以无欲之心直觉万物的规律,庄子主张“体 道”,孟子主张“尽心”,朱熹提出了顿悟式的直觉,“致知在格物”,积 习既久,就能豁然贯通。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太极拳学习、太极拳 锻炼方法也有很深的影响。太极拳谚中说:“拳打千遍,神理自现。” 不重分析而强调体验,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去体会拳法、拳理,去体悟 人生、道德,将练与修熔为一炉。太极拳在学习认识过程中,主张由 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 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要求由熟而悟,由悟 而通,渐熟渐悟,“一旦无障碍,豁然悟太空”(《太极拳全书》)。人们 把太极拳称作“终身不尽之艺”,“非知唯难,行之唯难,所图之势皆太 极大自然之机”,(《陈鑫太极拳论》)“故终身行之不能尽”,要学到老, 修炼到老,正是太极拳以直觉磨砺修炼的路程。
在拳技中,其拳势、拳法、拳理都需要渐悟渐彻,“功夫无息法 自修”,每一拳势,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要靠下窃夫去体味、去 悟通。至于内劲、内意、内功,则更难以言传,须在不懈地修炼“得 意忘形”,才会逐渐得心应手,顺遂自如,达到“无形无象,全身透 空''的境界。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觉领悟往往是短暂的,而太极拳则 把它延长为一种持久的意识,通过体悟,使“求自然”、“贵虚静”、“重 养气”在整体意识中得以实现。拳技非一人之功,人的道德修养更是 一个长期的陶冶过程,需要人们坚持技术上的直觉体悟,理论上的融 会贯通,人生修为才会渐悟。中国太极拳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运动 形式和学习方法,是人们借助运动修为人生的有效之途,通过这个运 动达到内外兼修、德艺兼备的效果。犹如道教养生观所说的:“当人 们按照自然的程序自然地采取行动并信赖他们直觉的知识时,就会 获得人类的快乐(《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五)余论
当本文行将结束之时,我们又回到了现代物理学上,人们发现它 所包含的世界观并不能充分适应人类社会,最终“要有体验统一自然 和协调生活的艺术太极拳运动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价值功能,不妨 说是其中的一支,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必须指出:第一,主 静学说仍有偏颇、消极的一面,和谐恬淡只是人类奋进竞取的补充; 第二,太极拳作为一种体育运动,修身养性只是健身强体的补充。 “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 对于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 能有所贡献。"(《中国哲学简史》)
我们深信,蕴含中国哲学的太极拳在推广中会对未来世界产生 更大的影响和意义,为人类的生存和进步作出贡献。
论太极拳与普遍和谐价值观
汤一介在《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中写道,20世 纪是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世纪,取得辉煌成就的世纪,但同时又是充 满矛盾悲惨的世纪。正如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 《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为我们描绘的一个令人担忧的生存 图景:
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对自然界的过量的开 .发、资源的浪费、臭氧层的破坏、海洋的毒化、环境的污染、人口的激 增、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造成了自然和谐的破坏,而且严重地破坏 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由于片面的物质利益 的追求,对自然资源的争夺,战争和权力欲望的膨胀,造成了国与国, 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过分注重金钱和物质 享受,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心灵的孤寂,人与 人之间心灵上的隔膜,使人们失去了对人与人和谐的追求。现代社 会,由于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 心理不平衡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 是在于忽视了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优厚的场质资料的同时,也 给自然、社会、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人类不得不正视严酷的现 实,对生存前途进行思考。
在寻找人类的未来前途的思考中,东西方有识之士发现了强调 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东方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人生观大有可取之 处,兴起了对《易经》的研究,对瑜伽术、太极拳的追求,以及对中国文 化的渴望等等。我们不能仅仅视其为一种学术现象、生活现象或猎 奇,它正是在新形势下人类的一种寻求和回归。太极拳作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它是受中国传统
哲学影响最深的拳种之一,它植根于太极哲学,以此为拳的理论基 础、行拳的根本,谓:“凡身处处是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陈鑫《太 极拳论》)太极拳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合精神,体现了 和谐的东方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在三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以科学、健身为主题, 以和平友谊为目标,使太极拳运动在世界日趋开展,受到越来越多的 人们的喜爱和追求。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是否可以尝试一种新的理 念,不去刻意追求功利目的而是带着一种愉悦放松的心情去练,做到 恬淡虚无、自然而然,即通过融入自然、社会或者通过琢磨、寻觅拳 理、拳艺及人生,会有一番感觉和兴味,使一种和谐的价值观油然 而生。
中国在经历了阶级斗争天天讲的风雨时代之后,当今提出了构 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其意义非同一般,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太极 拳运动所体现的和谐理念正是本文要探索的。
(一)体悟太极拳的和谐观念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道德”和“学 问”是不分的。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学问,是一种哲 学思想,是做人的道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热爱生命的人,应 该热爱太极拳。太极拳是连接人的身体和精神,使人身心合一的桥 梁。太极拳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对陶冶人的风仪、格调、内在心境是颇 有裨益的。
太极拳的创编吸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中医经络学原理 和养生理论、传统的兵法学而形成的。它以易学的太极阴阳学说为 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 拳种,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价值理念。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哲 学的和谐价值观,强调练拳要追求“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 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外不发”、由内到 外总需完整一气等。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 极其和谐。这些要求使人在练习太极拳时,体悟到要达到“一动无有 不动"、“周身一家",必须做到内外、形神都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全 身各部分和谐,才能使身体形成一个阴阳合一的统一体。太极拳基 于整体观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全面锻炼,精、意、气三者兼练并举,形 神兼备,从而得到性命双修,既练体又修性,以达到身心平衡。太极 拳的锻炼,讲究阴阳相济。如拳论讲,“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一阴 一阳之为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陈鑫《太极拳图说》)
对称、和谐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也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打太 极拳应该遵循阴阳和谐的法则,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换,快慢 相间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法则。劲力上也讲究前发后塌、逢上必下、 逢左必右,以维持自身平衡与和谐。
传统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直觉、重整体,主张认知方式与 修养方法一致,把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三合为一。如老子主张“为 道”,以无欲之心直觉万物的规律,庄子主张“体道”,孟子主张“尽 心”,朱熹提出了顿悟式的直觉,“致知在格物”,积习既久,就能豁然 贯通。这种思维方式虽然有偏颇、模糊的一面,也有它可取的一面, 因为“它的功用不在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简史》)不妨说,它既是重现实的,又是重理想的。这种重 直觉、重整体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太极拳学习、锻炼方法有很深的影 响。太极拳谚中说“拳打千遍,神理自现”,不重分析而强调体验,要 求人们在实践中去体会拳法、拳理。人们把太极拳称作“终身不尽之 艺”,“非知唯难,行之唯难,所图之势皆太极大自然之机”,“故终身行 之不能尽”(陈鑫《太极拳论》),要学到老,修炼到老,正是太极拳以直 觉磨砺修炼的过程。在拳技中,其拳势、拳法、拳理都需要渐悟渐彻, “功夫无息法自修”,每一拳势,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奇妙,要靠下功夫 去体味,去悟通。至于内劲、内意、内功,则更难以言传,须在不懈地 修炼“得意忘形”,才会逐渐得心应手,顺遂自如,达到“无形无象,全 身透空”的境界(《太极拳全书》),体悟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和谐 之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觉领悟往往是短暂的,而太极拳则 把它延长为一种持久的意识,通过体悟,使“求自然”、“贵虚静”、“重 养气”在整体意识中得以实现。拳技非一日之功,人的道德修养更是 一个长期的陶冶过程,只要人们坚持技术上的直觉体悟,理论上的融 会贯通,人生修为才会渐悟。太极拳运动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运动 形式和修炼方式,把人的心理、生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 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为一体,把人生哲理与太极拳的养气全神 统一起来。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 为人生哲学提供了具体实践方式,实现人的身与心的健康和谐,是一 种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运动,成为人们修为人生的有效之途,达到 内外兼修、德艺兼备的效果。
浏览4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