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一个拳种,它依附于太极 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的理论基础,以此为行拳的根本,谓之“凡身处 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陈鑫太极拳论》)太极阴阳学说是 东方的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认为自然界周而复始,由无极而生太 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同 构对应,人身一“小太极”,自然一“大太极”,两者应当和谐,人应“道 法自然”(《老子》),泰戈尔称之为东方文明要素。太极拳正是以“道 法自然”为指导思想,将诸多要领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要求,符合 人的生理,符合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

首先,太极拳从技术上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处处毫无 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胸部微含而宽舒自然,松腰敛臀,“无 使有凹凸,无使有缺陷运行中,“调息绵绵",呼吸要顺其自然,行拳 要圆活流畅,随屈就伸,做到“屈伸开合听自由”(《十三势歌》);运动 中以意导动,遵循自然而不任意作为。从宏观的太极论中,更为强调 拳理与“天道”的一致性。太极拳先哲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 宕,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磕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 环”。太极拳中的虚实、开合、刚柔等变化,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 故习太极拳须悟阴阳要义(《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使人与天 有浑然相通之妙。

其实,中国人不仅把“天人合一”视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也把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觉悟的学说,将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论三 合为一,把“天道”与人性(道德原则)一致起来。认为“因为私欲作 怪,人往往以小我为我,私欲才会带来烦忧、困惑”,主张“天人合一” 为“诚明",提高道德修养。当西方科技日益发达的时候打半同着异化 也随之加剧,个人的焦虑、苦恼、孤独感导致那种脱离世界“神人合 一”观念的加强,相对来说,引导人如何与自然、社会相处的“天人合 一”的观念,成为一种入世之学,必然引起人们的向往。以顺乎自然、 天人相通观念来行拳的太极拳,使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无人之境”, 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心灵交流。这种和谐不仅可以排遣忧虑、忘掉 烦恼、抛却浮躁,还可以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 陶冶人的风仪、格调、内在心境是颇有裨益的。

当然,人处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置于“世外桃源”,太极拳的修 性效应也只能是一个调节,启迪引导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应遵 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

太极拳在行拳中还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适 中,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 体,达到一种中和的完美。把人的和谐观念纳入一个新的框架,正是 “致中和”、“中庸之道"的伦理观念的推衍。这种处世之学尽管也有 一定的局限性,但对西方人那种极端主义会带来一种新的思考。一 种局面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无过而不及的信念可以使人 们在成功时谦虚谨慎,在苦难中坚忍不拔,以柔弱胜刚强。

(二)求虚静,培养人的最佳情感

立论于清代中叶的《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 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中国哲学史中的主动学 说与主静学说相对相引,主静学说是主动学说的补充。从道家思想 的主静,到道教内丹养生术的主静,导致了太极拳主静贵柔拳理的出 现。老子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希望恢复一种符合 人道的人际社会;庄子要人“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既是长生之法, 又是人生境界;道教内丹学说的精要在“养气守静”,主张“守静去 燥”、“忘形静寂”,达到“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云笈七签》)。无 论从思维方式还是养生思想,都注重道德修养,企求由人的内心清净 达到社会的安宁,由个人的修养去化解社会的纷争,所谓“人徒知纵 心为快,不悟制得此心,有无穷真乐”(《秋涧集》)。太极拳将这样一 种虚静理念注入运动技术之中。练拳前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 “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陈鑫太极拳 论》)。使人的身心处于宁静、极松脱的状态。太极拳要求“心静用一 意",在运动中把精神和意念贯注于一招一式之中,也是一种求静的 方法。真正进入虚静则被视为练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即“实中求虚、 动中求静"的练法,把各式各样的动作意念皆归纳为一动一静的现 象,再专心一意地由动而静、由实而虚。使我们的意志集中在求静的 一点上,去影响动作,才能越练越纯净,做到“心中无一物,及其虚 灵”,“敛入脊骨,要静”,由此,“性以静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 化不测"(《陈式太极拳图说》),最后达到“以静御动","虽动犹静"的 高级阶段,能以一法应万法,化万法为一法,在推手中后发制人。虚 静,从人生修为的角度则为安静闲恬,虚融,要有一种虚怀若谷、恬静 无欲的平和心境。而这种心境借助于一种拳术活动来实现是颇有情 趣的:在摆脱激烈竞争、节奏紧张的工作之后,练太极拳而进入一种 无干扰、无欲念的宁静之中,会获得清心寡欲的最佳情感,去感知人 生的另一面。"人生而静,天之情也”,尤其是对一些退离工作的老龄 人,忙碌一生之后,突然体会到这种空灵宁静的心境,会给人生带来 新的情趣,可谓“大都心足力还足,只恐身闲心未闲,但得心闲随处 乐,不须朝市与云山”。太极拳对老龄人修身养性来说,是不可多得 的“清心剂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一书中提到:“每当一 个新技术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 产生一种高情感。”今天,在这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世界中,太极拳 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做到一种与之平衡的高情感活 动,是非常可取的。“渊静以明志,德修而道行",在不少发达国家,有 兴练太极拳的人们聚集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忘返,不失为凝聚人们 情感的"魔杖’、€

(三)重养气,融健身、修心于一体

气,是中国哲学范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是传统养生学的精 要。西方的毕达哥拉斯也曾提出“夭人合一”在“数”冲国的"天人合 一”则在“气”。气的内涵奥妙复杂,众说纷纭,概括地说,它既是客观 存在的实体,又是主体的道德精神“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阴阳之气充塞于宇宙间,也存在于人类自身,天地为一气 流行,故天人相副,彼此感应。

从养生学的角度,气被视为生命之本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 之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 (《天隐子》)养生之大,在于爱气。道教的养生术对中国医学作出了 重要贡献,其内丹学说为太极拳所取。诗云:“身中一宝,隐在丹田, 轻如密雾,淡似飞烟。”(《道藏辑要》)

中国的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于一身,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 到方法,都十分关注于气」注重运气、练气、养气。练太极拳要求“气 沉丹田”,呼吸要匀细深长、自然平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强调气 息的调养运行。

更为重要的是中气,“须以直养而无害"(《十三势行动心解》), 有人称其为元气的最佳状态。太极拳论中要求“以虚灵之心,养刚 中之气”、“浩然之心行之,无往不宜”(《太极拳全书》),强调中气贯 于脊中,收于丹田。太极拳理论认为,它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 气",因此“心上功夫,不在吞津咽气",而虚静的心灵才称得上 “心”。《十三势行动心解》中对太极拳的气做了精到的阐发:“以心 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 心。”这里所指正是心意、精神,使气如九曲珠遍至全身,无微不到, 并非以力使气,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正是这种主观精 神、心境贯于行拳之中,太极拳才会达到“外示安逸,内宜鼓荡”, “气如车轮”;做到“心为令,气为旗”,才会“牵动往来气贴背”、“腹 内松静气腾然”。

精神、心境与人的道德修养不分,《管子》较为深入地论述了精 气在自然、社会和人的心性修养中的作用:“不以物为乱官,不以官 乱心,是谓中的。”达此境界就须虚静其心,宁静其意,使精气浩然 和平,可以怡然安乐。也就是说人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诱,恬淡 自然,才能养好精气。可见养生在于养气,养气必须修心,修心则 应修德。

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既蕴含着生命 本原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将气与心结合,犹如道教内丹学说,以人 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为修炼的基础,所不同的,道教内丹术以静坐 导气,而太极拳则在绵恒不断的运动中求静,气遍全身,“随势扬气”。 至此把人的心理一生理一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一延年益 寿一生活情趣融成一团,人生哲理与太极拳的养气全神统一起来。 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为人生哲学 提供了具体实践方式,实现人的身与心的两个健康,是一种不可多得 的修身养性的体育形式。《重阳全真集》的“劝道歌"说得好:“自然消 息自然恬,不论金丹不论仙;一气养成神愈静,万金难买日高眠。”

浏览3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