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武术比赛是新老交替的一年。人们赞赏老将的精湛 技艺,然而更多的却注目于新秀和新苗。
比赛过半,16项冠军揭晓,安徽女队员方坚是唯一的首次夺冠 者。在女子枪术比赛中,身材苗条的方坚着一身素装,神在眉宇间, 力贯枪尖上,把五尺银枪舞得娴熟,在急驰飞奔中劈崩拦拿,如银蛇 狂舞,似金凤点头,节奏流畅,一气呵成,获得了 9. 2分的高分,赢得 桂冠。有人认为方坚的冠军是因为老将失误而侥幸取得的。方坚默 默无语,其实未然,她的教练陈道云最清楚她付出了多少艰辛。
22岁的方坚已是全队的最老队员了。去年郑州比赛中安徽女 队全军覆灭,一个也未能进全运会比赛。方坚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她和同伴周薇、姜虹自费去上海观摩学习全运会比赛。几个人挤在 陈教练姐姐家中,每天从上海柴油机厂到西郊要换四部车,乘两个小 时;中午在公园里啃几口面包,想方设法溜进运动员驻地向优秀运动 员求教学技,把点点滴滴记在心上、写在本上。“知耻而后勇”,方坚 和她的同伴回到安徽只休息了三天便投入了紧张的训练"为了解决 套路中甚需的速度耐力,一个冬训她迎着朔风反复进行1分20秒的 变速冲刺……合肥发大水,她们每天要趟过近一米深的水去训练房 训练,方坚拉肚子也没有放松了训练。盛夏的高温,动摇不了她们进 取的决心,汗衣流水,她在所不惜。应当说方坚的汗水没有白流,她 在比赛中把平日的汗水凝聚于剑光中、枪尖上,一展英姿。她的冠军 正是应有所得。她的同伴周薇和姜虹也初次登级,赢得了棍术第四、 剑术第三的好成绩。
与其说她是新秀,不如说她是在坎坷道路中一枝迟开的花朵。 也许,不少运动员都在走着这样一条路。壮志未酬,怎肯罢休?愿今
后的比赛中有更多一些的新冠军O
宁夏四枝花
灯火辉煌的武汉体育馆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红色地毯上 世现的不是武坛宿将,也并非武林新秀,而是4位第一次登场的小女 娃,平均13岁,有的身高还不足4尺。然而,她们相继登场表演地躺 拳,个个功夫不含糊,什么旋风盘腿跌、乌龙绞柱接背摔、连续头翻、 头转、大背摔、扑虎前滑,以至腾空直体后摔,凡是棒小伙子能做的地 躺难度动作,她们几乎一个不漏,而且完成得挺干净,不能不令人叹 服,须知这要经受多少次皮肉之苦!
她们是武坛上的新苗,宁夏队的王芳、陈夫芳、王新英、赵倩。她 们的教练李小平,一个坚强的人,昔日武坛上的风云人物,险遭全身 瘫痪而重返岗位,历尽艰辛o她坦率地说:“我们地处边远,技术力量 薄弱,搞常规武器(指刀、枪、剑、棍)恐怕一时是追不上去的,我就来 个直线切入法,以难带易,技巧难度和打基础同时开张,集中力量抓 女孩的地躺拳和双鞭,我们不能空等六运会。”
是的,李教练为了突破六运会的空白,用了心思。她花了三年功 夫,几乎走访所有地躺功夫高手,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进行了科学 训练法的研究,挑选了 60名勇敢有毅力的女孩集训,最后从中精选 4人。有人看了她们的训练说:“摔得太可怜了。”然而由于注意了方 法,至今从未有一个人受伤,只是练头转,把头顶的头发磨掉了。李 教练说:“皮肉是难免受点苦的,要成功就得付出代价。”
今天她们在场上的表演,虽然一时还未取得什么优异成绩,汗却 没有白流,正如一位裁判员的感慨:“既然开花了,几年后定能结出 果子。”
“风物长宜放眼量” o立足六运会,大胆启用新兵不只是宁夏队, 吉林、辽宁、山东、浙江也正在作战略对策。
首次夺魁的沈建军
恐怕很多人没想到,不太出名的沈建军竟夺取了 1985年全国武 术比赛男子软兵器的冠军。要在全国夺冠,难。要在男子软兵器中 夺冠,更不易。男运动员中不乏好鞭手:河北苏同玉、北京王建军、四 川吕立,都有一身彩练当空舞的好功夫,而湖北的余、邓“二斌"的双 鞭,风声呼啸,气势赢人。由此,要打上软兵器的灵霄宝殿,非有过五 关斩六将的功夫和气概不可。
沈建军练的是三节棍,历来比赛是鞭压棍,三节棍不易“上气 氛”。可以说,三节棍要夺魁首,更难!大赛过了多半,没有卫冕包袱 的沈建军越战越勇。当他沉着地捧着三节棍上场后,一开张便似连 珠炮般地左、右翻身,连续抡劈,好一个虎劲!接下来,提撩花如强风 密雨,横云花又接得顺畅,舞得飞快,地躺动作气势不断,敏捷过人, 整套动作一贯到底,以9. 23分的高分与邓斌并列前茅。按照竞赛规 则,单项成绩相等时,以个人全能分高者列前。这样,沈建军要与邓 斌从头至尾地拼搏全程才能见分晓。前四项比较,邓比沈高了 0. 04 分,第五项邓斌枪术已出场,获9. 13分,不低。在劣势面前,沈建军 毫不气馁,沉着应战。第二天把一条棍子杀得满场威风,竟夺了 9.2 分。“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最后一项,一个是通臂拳,一个是 螳螂拳,真也难分高下。邓斌排在第一场,得了 & 83分,白天,沈建 军在房间里琢磨了一天,晚上,一上场便挥动螳螂双斧猛冲猛打,终 于得了 8. 96分。这样,他的总分绰绰有余地超出了对手,登上了冠 军的宝座,也赢得了首批武英级称号。
他的总教练陈顺安告诉我,沈建军15岁正式进队,素质好,基本 功扎实。然而。参赛的头几年,他还有些漫不经心,总认为有胡坚强 等一批老运动员挑大梁。平时爱打打鸟、钓钓鱼,大赛临头也是边玩 边比赛。而今不同了,浙江队的重任已历史地压在方平、小沈、于践 等几人的头上。小沈长大了,也懂得思索了。平时训练,他很爱动脑 子,把动作编排得总是比较顺畅,讲究有质量的训练。他的技术一天 天地进步。大赛期间,他再也无心思逛街,把精力都扑在比赛上,逐 渐形成了他沉着、勇猛、顺达的运动风格。
据说,他的嗜好也在变,已从打鸟钓鱼转为摄影了。陈教练觉得 摄影对陶冶小沈的艺术修养有益,颇为支持。小沈的摄影作品曾在 浙江日报上发表过,还曾在本省体委系统摄影比赛中得过一等奖哩!
九、域外点滴
以武会友
澳大利亚太极拳教练印象记
中国武术界有句俗话,叫“以拳会友”。在访问澳大利亚的日子 里,不仅结识了许荣楚、许荣安两位院长,在交流技艺中,几位教练也 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贝尼是该院珀斯分部的主教练,一个身材高大的荷兰人,早年他 练空手道,曾多次在荷兰荣获桂冠,家里还陈放着不少空手道比赛获 得的银质奖杯等物。迁居澳大利亚后,开始受聘为空手道教练,也曾 当过夜总会的保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太极拳,便一下子着 了迷。年过半百的贝尼,觉得太极拳更能修身养性和健体,便毅然放 弃了从事多年的空手道,一心学习太极拳。几年后,不仅升为太极学 院的高级教练,而且被委任为珀斯分部的主教练。在这位开拓者的办 公室里,挂着一张珀斯地图,布满了星星点点,其中有17个红色点是现 阶段的教学点,还有11个白色点是他正准备开辟的新教学点。他满怀 信心地对我说:"假若先生明年再来珀斯,练太极拳的人就会更多了!"
为了开发珀斯的太极拳运动,他不仅教会了妻子,当了太极拳教 练,三个儿子也都开始学习太极拳。贝尼一家在澳大利亚倒也堪称 “太极人家”了。
在阿德莱德市经营太极学院分部的主教练则是一对年轻夫妇。 男的名叫霭伦,原是一名会计师,聪明而憨厚;女的叫丽云,倒是中国 血统,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论职业和地位,在澳大利亚的国度里 都已是不错的。然而他们开始学了太极拳之后,便爱不释手,决定把 终身献给太极拳的事业。如今,他们结为伉俪,双双来到阿德莱德, 开辟了分部的经营地。该市的教学点虽不多,却很分散,可谓东城西 隅。夫妇俩每天都是分头驾车去教学点上课,经常在晚上9点钟以 后,才会在一起晚餐。他们告诉我:“这正是我们学院的特点,宁可辛 苦一名教员,不能使学员为难。就近学习太极拳,才会吸引更多的初 学者。”
印象最深的要算地处东澳北部布里斯班的主教练劳德了。他瘦 长的个儿,蓄着小胡子,今年只有28岁,然而已是全太极学院的总教 练。三年前,他由悉尼总部派往墨尔本,至今他已是桃李满园,去年 又被派到布里斯班开辟新天地。他的组织能力很强,不出半年便开 办了 23个教学点。与我们一起共同表演时,他既是组织者,又是表 演“主力”之一,这可忙坏了他。那天晚上,当他满身是汗地解决了 “灯光危机”的难题后,便匆匆套上狮子头,准备开场节目舞狮子了。 当夜表演完毕,他又与妻子琼玛一起整理录像到凌晨两点。第二天 我们在一起用餐时,琼玛边吃边打瞌睡,他却依然谈笑风生。想不到 他那瘦长的身躯却有这么充沛的精力。
劳德告诉我,他是在澳大利亚的农村长大,善骑马、会斗牛,身体 经得起摔打。他在太极学院有8年之久,1网4年还亲自去中国河南 参观学习,并向陈小旺请教过拳艺呢。
听说曾有人聘他去一家公司任经理,他谢绝了,因为他太喜爱太极 拳,8年中他与众教练及院长结下了意笃情深的友谊,所以不忍离去。
院长许荣楚先生告诉我,明年还打算让劳德去美国建立一个分 部,将是一次更加艰辛的开拓。言及此时,我想起了那首唐诗:
浏览8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