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我认为对于一 名博士研究生而言,学位论文的根本是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创新品 格,至于调查、问卷、访谈等基本研究方法应该在硕士阶段掌握,而不 应作为博士论文价值的重点。所谓创新,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也就 是敢于去做风险性课题,要有“舍得一身刖,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牺牲 精神,而不是得过且过,应对评委专家,求个“四平八稳”,只要评委能 通过则万事大吉。有人也曾劝说过戴国斌:有争议的问题等博士论 文通过、毕业之后再写,保个平安。借此,我也衷心地希望评委专家 们,能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博士论文中的标新立异,不要凡是与自己的 观点不同便一棍打死。随着历史的推移,又有谁能保证评委的观点 一定是对的,博士生的观点一定是错的呢?
值得学习的优点
戴国斌的博士论文有许多值得推荐和学习的优点,包括以下三 个方面。
第一,中国武术只有放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用宽阔的视野、 独特的视角去探索它,才会将武术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戴 国斌没有循规蹈矩,他打破了以武术研究武术的方法,跨越了社会 学、文化学、哲学、历史,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综合了几种方法,开拓 了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第一篇近代武术话语的问题,选取了武术 研究较少涉猎的社会精英问题作为切入点,运用了汉学家对中国社 会精英的研究、当代人文社会学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和中国学者对中 间阶层的思考,以及翔实的史料,使论文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当然, 在理论的综合运用中也贯穿了他对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性”的理解与 近代武术发展总体趋势“政治化”的学术定位。第二篇武术现代化遭 遇的问题,他从武术界“老问题”入手,运用了中国社会学家李汉林关 于中国社会"单位"现象的研究、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以及社会学分 析视角,对武术门户问题、打/演与套路/散打问题、比试问题进行了 有学术深度的分析,也使“老问题”呈现新意。第三篇作为文化实践 的武术,聚焦于武术文化个性,在全球化现实中试图恢复武术的历史 记忆,连接武术发展的传统,重新唤起武术的民族信心,在立意上居 高思远,在学理上有新突破,在结论上呈新见解,也是该论文的精彩 章节;如在理论运用上不仅有福柯的身体规训、鲍曼对暴力的分析、 视觉文化以及人们对乌托邦的新解,而且对武术文明化、伦理化、理 想化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贯穿其中的是他对传统社会武术 发展的“社会化”认知。
第二,在问题意识中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在近代社会精英将 庭院村落武术发展成为国家大事的溯源性研究中,有着研究者对当 代民间武术发展的思考;当我国社会学家提出中国社会急需培养中 间阶层之际,研究者思考的是民间武术发展的组织者问题;也就是 说,该研究对近代社会精英于武术天地掀起的历史风云的描述中潜 伏着这样的研究脉络——民间武术组织者(即谁来发展民间武术? 怎样发展民间武术?)的理论探讨。在武术现代化遭遇的问题研究 中,其实也是对武术界关于套路和散打两种文化形态的一次学术梳 理,并对人们在评价套路时的散打尺度以及评价散打时的套路尺度 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回答。同时,也以武术比试的文化回应了散 打的胜负标准和民间武术的技击中心。在第三篇武术文化个性的探 寻中,其文明化、伦理化和理想化的总结回答了当下武术发展面临的 问题:竞技武术的民族性问题、民间武术的文化性问题,不仅有他对 当代武术发展路径的思考,而且该研究也为武术教育改革(即以武术 教育学生要以什么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影响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深 度的理论依据。
第三,在研究结果上也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有了观念、方法的 创新,还要敢于提出新的观点,破旧立新,独辟蹊径,别开生面才是博 士论文的价值之所在。戴国斌在解析武术本质时提出:武术是文明 化的产物,体现了人类格斗由野蛮到文明的转化;武术是伦理化的产 物,由制人到制己,讲究“仁”和礼;武术是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种种假 设创造出奇妙多变的攻防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灵便的智慧。戴国 斌的“三化”令我感到欣喜,这一创新观点,看似平常,却是一语中的, 细究起来,确也入木三分。
值得改进的地方
最最引起我兴奋的是他提出了武术套路的“乌托邦样态”,正如 王阳明曾评价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 前”;戴国斌对套路乌托邦的分析,正在于希望人们去重新认识武术 曾经拥有的理想,当代武术文化生产同样需要有梦:“用技击的理想 感染人,以技击的想象吸引人”。可惜该部分阐述和论证少去了很 多,也可能有一些心有余悸吧。
(四)
该论文从选题上就决定了其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和文化的综合性 特征,提出了武术中熟视无睹却发人深思的重要问题。她的研究视 角,在当下就是武术学科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该论文的导论 部分,特别是围绕研究的主题内容所提出的三个问题,着实是当今武 术发展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不仅具有历史文献的意义,而且对武 术发展的战略制定也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
罗玲娜对中国武术技术、文化的娴熟掌握和对西方技击文化根 源的深入了解,就构成了她顺利完成该课题的优越条件。综观全文, 可以说她的研究是在一种全新理念、全新视角下的武术与西方武技 比照、武术向世界推广的研究。
其次,作者选择了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作者对前两个问题,选 取了文化人类学、比较学的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中外武技文献的基 础上进行分析、类比和探索。她不仅拥有对中国文献很大的阅读量, 而且很好地把握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在于她借自己深谙的德文、 英文,在众多的文献中汲取资源,获得了中国学生难以获得的第一手 西方武技研究资料。文中引附了大量的西方武技的图片,使我们一 目了然地看到,在历史场合中的世界范围内的武技方式、方法在原始 的文化形态中,应该说是一致的。中国武术之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 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化形态,其主要的原因是它在发展过程中全面 地浸润了中国文化的要素。
作者运用人类学的观点,从东西方生存的自我环境、经济方式、 政治形态的考察开始,引申到不同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以及人们 思维方式的差异:哲学观、伦理观、审美观、方法观上的不同。从比较 分析入手,深入浅出地分别论述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套路形成的诱 因,中西方武技的差异,提出了 “与中国武术比较,欧洲搏斗术虽然也 有套路的萌芽,但是欧洲的文化历史及社会没有提供肥沃、合适的土 壤支持套路体系或至少套路形式的专门性的发展
正是由于她的视角选取具有辩证唯物史观,人类的文化比较也 就颇为新颖和具有创新性。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也是当今世界流行而 有说服力的理论,使整篇论文的构思和推演都比较符合逻辑,分析得 简明而入理,由外而内,由物质而精神,由性格到思维,由观念到思 想,逐渐深入。所以,作者以上结论的提出,对于帮助我们、帮助西方 人,认识真实的武术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学术价值。
第二部分的研究中,作者选择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 统计法等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详细地论证了不同学历、不同国家、 不同社会角色等人群对中国武术的认知状况、参与动机、价值取向等 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两年中调查了欧洲境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1 655人,取得 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诸如在对武术认知、武术价值观以及武术在西 方推广等方面都是极为可贵的调查,对武术推广的决策是十分有意 义的依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亲自访谈了 1。位专家,他们中有戏剧总 设计师、国家财政部顾问、人类文化学博士、哲学家、艺术家、科学顾 问、心理医学博士、前西方的领导人、经济学的博士等等。被置于一 个跨学科、跨文化的广阔视野之中,大量的西方原版的文化论著,是 该论文参考文献的一大特征。作者罗列的近120种西文书籍、西文 杂志,也将成为我们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论文特点在于资料丰富而准确,视角独特有创意,调查翔实而有 观点,是一篇既有文化深度又有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
浏览3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