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地位低下,被人认 为是保镖护院、江湖卖艺的末技而被瞧不起。只有在新中国被正式
列为国家体育项目,社会地位才日渐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教授培养 也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坦途。新中国成立后,体育学院开始把武 术列为专项选修课,供一些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选学。在1958年, 国家体委在青岛召开了全国体育学院院长座谈会,其中谈到武术进 入体育院校的重要性。会后,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体院相继设立 了武术系,开设武术专业,标志着新中国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 决心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由于武术流派众多,拳种庞杂,统一教 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是当时的主要目标。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 武术名家,编写了第一部全国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使体育学院 的武术教学逐步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1963年,北京体育 学院首先开始招收武术研究生。受十年动乱的影响,全国体育院校 的武术教育活动无法正常进行,1967年至1971年间被迫停止招生 工作。1977年全国高考制度的恢复,武术的招生、教学工作也随之 进入正轨。1979年,上海体院开始招收武术理论与方法研究生, 1982年,国务院学科办首先批准在上海体院设武术理论与方法硕士 学位授权点。90年代,又有成都、北京两所体院相继建立了武术硕 士授权点。随着武术推向世界,国际国内地位的提高,经过多方努 力,四处奔波游说,甚至由上海体院院长陈安槐为此向江泽民总书记 写了亲笔信,宣传提高武术学术地位的重要意义,取得了领导及社会 各方面的支持,于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通过论证投票,正式在上 海体育学院设立了武术理论与方法博士授权点,并于1997年正式 对外招收武术博士,使武术的学术地位上了一个新高度。从研究 生和博士生的招生情况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上海体育学院已成 为我国武术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基地,在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 体育事业——武术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回顾历史,百感交集,武术这个长期在我国扎根的民族传统体育 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才登上高等学府这个大雅之堂。经过 多少武术工作者的前仆后继,才逐渐建立起武术的教学科研体系,走 上了培养高素质武术人才的坦途。这一切决不是几个高等体育院校 的成绩和荣耀,它是整个武术事业的成就和辉煌。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知识经济的时代,哪个事业拥有高水 平人才,哪个事业就能蓬勃发展,谁能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人才,谁就 能兴旺发达。武术要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武术人才。 从培养高素质武术研究生的角度,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 培养政治合格,道德高尚,能文能武的高素质武术人才。 “习武先习德”这句话同样适合武术人才的培养,在思想上我们要求 武术研究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在武术专业方 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能练会教,能写会讲,精通外语,擅长科研,在 武术学科领域内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开拓 创新意识强,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并作出创造性成果。武术要走向 世界,必须突破语言这个障碍,在外语方面我们要求达到大学英语六 级,其他语种达到相同级别,有较强的听、说、写、读能力。
- 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较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 在培养方式上实行导师负责制,贯彻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组 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取长补短。仅靠校内导 师的力量还不足以拓展武术研究生的视野,必须扩大我们的师资力 量,如现在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副导师制在武术研究生的培养中发挥 着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多方面争取上级领导和校外师范院 校师资力量,联合兄弟院校,共同培养武术高素质人才。国家武术管 理中心对此十分重视,给予了我们许多指导。到外校选修课程,是优 势互补途径之一。如武术博士生有几门课程安排在复旦大学学习, 诸如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等。
- 既学习掌握竞技武术,又加强对健身武术的学习与普及推 广。同时,还应打破高等学府围墙的束缚,努力到民间学习,挖掘整 理传统套路和功法,聘请社会有名望、有造诣的老师到校内传授。
- 为武术研究生创造实践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社 会实践中增长才干的培养目标。做到既为社会服务,又在实践中提 高了自己的工作经验。为了达到该培养要求,我们衷心地希望武术 管理中心能为我们的武术研究生提供更多机会,如可以邀请研究生 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的调研工作,重大学术会议的组织实施等,实现 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武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共同提高武术高素质 人才的综合能力。总而言之,我们希望社会各界的力量都来关心武 术研究生的培养,他们是武术事业的共同财富,他们的成长将为武术 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希望。
(二)
从198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到1982年 7月在上海体院进行的首次武术硕士论文答辩会,这的确是一件振 奋人心的大事。武术,作为一门学科,有了学位评定,意味着开始步 入科学文化的殿堂。
应当承认,武术的理论,相对于博大精深的技术内容,实在显得 苍白薄弱。世世代代,从武者翘首盼望着武术理论的繁荣。
长期以来,武术给迸人的印象多是行侠仗义的传奇、沦落江湖的 卖艺,而且蒙上了不少封建色彩的灰尘。在历史上,虽然也曾有人从 阴阳哲学、经络导引的角度来论述武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 法。但是,在现代科学领域中还很难有确凿的门路立足点。要把武 术从自在之物变成自为之物,无疑这是一个壮举。的确,武术要为所 有不同文化源流的民族共同接受,造福于全人类,就必须向科学化进 军,站在科学的峰巅来观赏它、分析它、论证它。50年代,国家体委 曾组织了一些生理、医学工作者对武术的健身价值作了初步的生理 测定和医学观察;也曾就武术的技术发展方向展开学术争鸣,出版了 我国第一本《武术运动论文选》。70年代末,体育院系的有些中老 年武术工作者,开始了跨学科的研究,陆续发表了从生物力学、生 理、生化、哲学、美学的角度论述武术的论文,1982年全国武术工 作会议上又明确地提出了武术必须进一步理论化、科学化的任务。 80年代开始,各院校招收了相当数量的武术研究生,他们在全面 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和研究;一些理工科、文 科大学生也试图用所学的现代科学理论来认识武术,出现了极为 可喜的局面。
如果把50年代比作叩响武术科学的大门,不妨说80年代吹响 了武术向科学化进军的号角。
答辩的论文,内容是丰富的,选题是多方面的,各呈特色,大都具 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 类为历史的考证和拳种探源,如林伯原的《明代武术发展状况之初 探》,康戈武的《八卦掌源流之研究》,郝心莲的《形意拳源流之初探》, 张选惠的《武术套路的形成和发展》。一类为从生物力学、生理生化 的角度,通过测试,提示武术中某个规律性问题,如高雪峰的《竞技长 拳套路中速度耐力的研究》,温力的《长拳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及其 训练》,高文山的《武术对青少年心血管系统的某些影响》,郭志禹的 《武术中的“动迅静定”——对弓步冲拳的研究》等。还有一类,主要 是通过定向观察、定量分析与综合进行研究,如陈峥的《散手方法体 系的初步探讨》,冯刚的《武术训练中运动损伤某些规律的研究》,以 及杨宝生的《红拳探讨》。
这些课题的研究,有的是前人未涉及过的,在理论上填补了空 白;有的是系统性分析,对今后的教材建设大有参考价值;有的对指 导教学训练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有的进一步活跃了学术上的争鸣。 成果是喜人的。从研究方法上看,大都比较正确和严谨,注意运用所 学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尤其是统计学较普遍的应用,是武术科研 的一个进步。如高雪峰的论文中,有均值、标准差、t检验、方差分 析、回归分析、相关系数、偏相关计算和t检验等多种统计计算;温力 的论文通过对乳酸、心率的综合测试统计,进一步探索了武术套路的 能量代谢和间歇训练;高文山的论文采用了比较先进的超声心动仪, 测试了武术少年的心脏形态变化;郭志禹在论文中制作了较多的力 学测试图表,来反映对冲拳的“寸劲”研究等等。
在考证调查中,不少人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探索工作。如林伯原 对明代武术研究,翻阅了大量纵横于明史的各种资料和图片;郝心莲 调查走访了形意拳源流地区的11个省市、20多个县、150余人,获文 字资料10万余字、300余幅图片,等等。
这些科学的测算和浩繁的考证调查,无疑增强了论文的说服力。
从临场报告和答辩能力来看,绝大多数表现出基础知识比较扎 实,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有逻辑性。答辩中,有的额头不时冒出层层 细汗,却也能镇定自如地回答问题。他们态度谦恭庄重,文明礼貌, 给答辩委员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当然,也还有不足之处。比如,有的选题还不够贴切,或者局限 性较大,以致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不太高;有的论文考证资料不足, 调查测试面偏狭,论据显得说服力不够充分;在措辞用语上个别论文 或答辩欠严谨准确;在研究测试方法上,由于受各方面条件所限,大 都不是很先进。叙述上如何进一步结合现代科学的三论,也是一个 值得讨论的问题。
当然,瑕不掩瑜,无论怎么说,他们的研究,是一个历史性的良好 开端。
答辩后,由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正式批准授予其中的优良者以 硕士学位。
我国首批诞生的武术硕士,如何来估价它的历史性意义,这兴许 是政论家们的事,更有待于后代人来评说=
总之,武术科学的大门已经叩开,号角已经吹响。愿更多的武术 硕士接踵而来,组成一支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向武术的科学化奋进。
愿武术理论、科学更怏地繁荣昌盛起来。
(三)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如何在强大的奥林匹克话语权 中找到自己?如何在奥林匹克全球化中谋求自己的发展?这是当代
武术实践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代武术理论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戴 国斌博士的论文正是从这些问题入手,并提供了一份有理论深度和 现实意义的回答。下面对戴国斌的博士论文做一简要述评。
浏览4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