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武术热”可谓遍及全国、风靡世界。不少青少 年立志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习武练功,强健体魄,活跃身心,是很可赞 叹的。

在这股热浪中,还有一种“少林热”值得一议。

少林寺为我国武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由于电影《少林寺》的放 映,少林拳为很多青少年所崇仰,有的竟辍学离家,专程前往少林寺 寻师求艺。

其实,少林寺的拳法并非达摩与世隔绝、“面壁九年”而创,它来 自民间,后来又播散于世俗。中国武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很兴盛。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寺僧们从修心养性、强筋 壮骨出发,琢磨了一套少林功法,日渐发展和完善。隋唐以后,设护 守僧兵,少林寺便成了武林精英荟萃之地。少林武术先后汇纳了宋 太祖长拳、韩通通背、马籍短打、大小红拳、龙虎蛇豹鹤五拳、擒拿与 气功等,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在少林寺传授过棍法。可以说,少 林寺拳法的起因与发展始终没有离开社会影响和历史推进。

历史上,少林寺三遭火劫。尤其是1928年蒋冯战争和中原大 战,焚毁惨重,不少和尚当场被烧死,也有寥寥数人流散下山,将少林 拳术传于乡镇村舍。如今北至哈尔滨有少林拳社,南抵广东有南少 林拳派沿传。就连“还山”任少林寺方丈兼武术教习的海灯法师也不 是在少林寺学的武功。因此,青少年们要学习少林拳,大可不必舍近 求远。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一批优秀的武术工作者会集一起, 对少林拳术进行了整理研究,将流传广泛的查、华、炮、红、少林、六合 等拳术经过综合、提炼,创造性地编制了现代长拳,即保留了传统的 技击特点,又提高了锻炼价值。电影《少林寺》中扮演觉远、昙宗大 师,以及其他棍僧的演员,均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我国优秀武术运动 员,他们都擅长长拳,兼习其他。影片中的醉拳、地躺拳、螳螂拳、戳 脚、翻子、醉棍、醉剑、双手剑等无不以长拳为基础,融会创新。他们 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少林功夫”,然而他们谁也没有去过少林寺求师 学艺。因为,再好的拳法、功夫也可靠自己磨砺与锤炼。

如今也有的拳师为了赶浪头,迎合青少年的热望,不管什么拳 术,都冠以“少林”二字,犹同镀金一般,未免自欺欺人。任意杜撰更 改拳名,不仅不利于挖掘继承工作,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

(五)学拳的途径

一位家居北海道的日本少年,踌躇满志地涉洋而来,欲学武术。 他对醉拳颇感兴趣,一开始就要求学醉拳。

的确,醉拳很招人喜爱。动作洒脱,形象生动,起伏跌跃,技巧性 高,从观赏的角度看确是很有兴味的。然而,从学拳的途径来说,它 却不是入门之术。抛却难度动作不说,仅就其步法、拳法、腿法、身 法、眼法而言,看上去自由无拘,不要怎样的规矩。其实,却是一种更 深的功夫和造诣。要在洒脱奔放中守规矩,决不是技巧加上步乱身 摇的恣意发挥。 •_

我想,这犹如学中国书画一样,入门之学先求工,从拙而工,笔法 成熟,然后舍工而“拙”或寓“拙”于工,从而在求“拙”中见新奇和雅 正。若没有“永”字八法的楷书基础,便恣意求拙,模仿林散之、邓石 如大书家的拙笔,只能令人哭笑不得。

清人郑板桥说得好:“画到生时是熟时。"它反映了由拙而工,再 舍工求“拙”的客观实践过程。“大巧若拙”正说明这个“拙”里面包孕 着深厚的功力和技巧。古人说:“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 不凡。”的确,醉拳中那踉踉跄跄的步法、游刃自如的身法,正需要很 准确的控制力,才能既不做作,又不呆板;那看似紊乱无序的脚拳,声 东击西,却需要把握虚实进退、随击而化的技击能力;就是那些看上 去僵滞、拙笨的摔跃,也分为佯跌、硬跌、化险跌的不同技巧,要跌得 灵整,拙中藏巧,非下一番功夫不可。表面的东西和实际练功毕竟不 同,只有经过了实践,才会领悟它的“无功之功”和“至道不凡”。

从演练来说,醉拳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拳术要似醉而非醉,醉 中有法,源于形而又高于形。真的醉汉打拳,恐怕不会耐人观赏寻 味,只能是出洋相。醉拳重要的不是模拟形态,而是探求功力,恰恰 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由此,不禁又联想到蔡龙云先生对套路技术按体势分类的卓见, 分其为工、行、醉、绵、别等体势。我想学拳还须由工起始,进而学行, 然后学醉也不迟,也可以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吧。

要学好工体拳势,当由基本的桩步、腰腿、拳法入手,犹如写书法 须先打下点画的“永”字八法基础一样,方是正确的途径。

(六)学拳、练功、划套

初春赴北京参加太极拳竞赛套路训练班,一下子由教师变成了 学生。尽管一时汗流洗背,腿疼腰酸,认真地再做学生之后,确有不 少收获和感慨。学习时间虽然不长,然而教员细心精到,学员虚心认 真,技术上都有不少长进和体会,谓之学拳,心里踏实得多。

当然,一种拳术要真正学到手,绝非数日之功。学得之后,重要 的是下功夫练,用心体会,磨砺技术。在长功力中深入技术,在练技 术中渐进功力,才能“学而令其似本”。显然,学拳与练功既不可分 割,又有所区别。由此,学得了拳术尚须不断求进、求精,且不可浅尝 辄止、学而不练,随着岁月的流逝,功力未长,技术也消遁匿迹,到头 来面目全非,半途而废,好不可惜。

同时,又想起另一种学拳的方式——划套。每年赛会前后常常 见到,有些聪颖过人、技艺精熟的运动员,往往满足于一看就“懂”,一 学就“会”的划套,用不上个把钟头便唾手而得,满意而归。我想,以 此交流套路未尝不可,倘是在原来掌握这一拳种的基础上,虚心求教

同行,限于时间短暂,匆匆划套来扩大视野和思路,丰富技巧,增进友 谊,以及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再创造,断然是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某一拳种从未接触过的情况下,走马观花般 地草草划套,不仅动作的技击意义未弄清,特有的劲法、身法也无从 体味,只能是照葫芦画瓢,更不必说去把握某拳种的风格特点和内在 神韵。

有些年轻的运动员却并未感觉其中的不足,一味求快学、多学。 在划套之后,进而是盲目练习,使传统的拳术变得空洞无味(恐怕自 己心里也不踏实),甚至以练长拳的功力技巧来改造传统拳术,难免 捉襟见肘,令人哭笑不得。像是匆匆临摹名画的画师,总少不了败 笔,明眼人一看便漏洞百出。

我觉得,运动员们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有优厚的身体素质和相 当的功力,确是一批响当当的人才,若以此法来继承传统武术,则是 令人担忧的。

我们深切希望年轻的运动员们能以踏实的钻研精神和苦干作 风,从老一辈手中继承和发扬武术的传统技艺和功法,诸如李文贞老 师的“大报十三剑”,她那一上势的精、气、神,那一提膝,那一扣腿,有 谁把它练到了手?

拳家们对练拳之技有“会、对、好、妙、绝”之说,如果我们满足了 会和对,就谈不上继承和发展,只有踏实地学、有恒地练,锲而不舍, 才可能到好处、入妙处、成绝招。以此精神发展武术,才会使其具有 更强大的生命力,经久而不衰。

(七)从私营企业主的困惑想到的

曾经带队去武汉比赛,听一位朋友说起这样一件事:一位发家致 富的农民,想让两个儿子学点真本事。思来量去,他选中了武术,一 则可以防身少受欺侮,二则也算一门技术,若学得成器还可以扬名o 经人推荐,请了一位自诩擅长梅花八卦的武师到家中教拳。每月薪 俸二百元不说,每顿四菜一汤,烟茶俱备,还要外加每月添换四、五身 新装。这位“武师”酒足饭饱后,在烟雾缭绕中进行三小时的教学。 内容基本是弓、马步站桩,劈砖头之类。转眼三个月过去,两个孩子 还未得到多少要领,“武师”竟不知去向,使这位万元户十分纳闷:“难 道是我待武师太薄了?”

思忖良久,我倒有另一些感想。且不说这位“武师"功夫真假,或 者两个孩子是否天资笨拙。由于党在农村政策的改变,农民的面貌 与前些年大不相同富裕起来之后,不仅需要物质享受,也需要精神 食粮。武术作为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农民是很喜爱的。俗话 说“拳打卧牛之地”,武术的广泛适应性也颇适合在农村中开展。然 而,许多酷爱武术的庄稼人想学武却求师无门。由此而想,我们的基 层体委能否给会武术的教师、教练、辅导员创造一点条件,在课后余 暇、寒暑假期为农民教些卷术,办点训练班,甚至应邀开个把武场也 无妨。这样既可普及武术,满足农民的需要,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恐怕是两全其美的事。再说,武术教学从来不是单纯教技术、练功 夫,“武以德立”、“武以德先”,还能培养意志,陶冶情操,农民们会更 加欢迎。

另外,我们的武术报刊是否也应多一点想到农民,适当增加些 乡村栏目。发行工作也尽力面向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这样做, 那些浪迹江湖的骗子自然难以骗人,想学武的农民也会少一些烦 恼、困惑吧。

浏览7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