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青少年武术爱好者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一种拳术 最厉害、最实用?要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其实,真要说清 楚,倒也不那么容易。目前在祖国各地串联的拳术不下一两百种, 可谓洋洋大观。从一些较有影响的拳种来看,大都是体用兼备的, 可以说既有散招、也有套路;各家大抵都有练功力、练架式、练套 路、练散招这样一个技术系统。拳法是其技术核心,套路是拳法的 综合提炼,散招则是拳法的灵活运用,功力和架式则是练套和练招 的基础。

无论哪一种拳法,技击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早在春秋时代,著 名剑技家越女便提出了 “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 虎”的观点,道破了武术技击法的真谛;庄子在《说剑篇》中言及:“示 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乃是历代技击家们传用的 至理名言。明朝战将戚继光在总结十六家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若 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 o横观诸家拳法,可 以说各有所长,各领风骚,且让我们在茫茫拳林中漫步浏览一番,从 中领略一些拳法机理。

动与静。被誉为外家主动的少林拳法,“以勇名天下,主博于 人",它主张“外猛内静,藏而不露",乘势飞击,出手无情,拳谚中说: “秀如猫,抖如虎”、“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其拳法朴实无华,踢 打摔拿兼施,其主张与越女的技击观点可谓一脉相承。被认为内家 主静的太极拳法,虽拥有陈、杨、吴、武、孙诸式,却均不离“以静制动” 之宗,技击拳法中主张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以逸待劳,擅长借力发 力,后发制人。其后发而先至的技击原理与庄子《说剑篇》所云同出 一理。

长与短。若以出手进击长与短而论,长拳短打又各呈春秋。长 拳类的拳术松长舒展、力点明确,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以通 背拳术为例,要求肩臂松顺、“手外加手”,强调双手并发,粘衣发力; 短拳类拳术拳法密集,短促多变,主张紧攻硬逼,珠炮连发,以翻子拳 为例,出招时常是连三并四、上下翻飞,脆快犹同一挂响鞭,令人猝不 及防。

上与下。素有南拳北腿之说,亦是相对而言,遍及江南诸省的 南拳以拳为主,“一步三变",多桥法,擅标法,步稳而势烈,出手多 居中,十分注意“门户",间以用腿,但多不高踢;北拳中以用腿见 长,尤以戳脚拳术称最,拐、踹、丁、点、蹶、错、蹬、碾,常是一步一 腿,非踹即踢,左右开弓,声东击西,腿法多变,讲求“急起快落、硬 啃地”,素以半步赢人。相对而言,以八极拳为例,动作刚猛暴烈, 崩撼突击,技击中上封下打、冲撞挤靠,猛攻硬打,常伴以震脚跺步 发劲,并醒号发声,手随声落,咄咄逼人;而流传不甚广的绵拳,多 用掌法,主张柔而化之,多防后发招,先吞而后发,绵中寓刚,伺机 突进,又是一番春秋。

近与远。形意拳主张近攻快打,谓之“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 求”,头、肩、肘、手、膝、胯、脚乃称“七拳”并用,处处伺机而发,要求 工、顺、勇、疾、狠、真,誉为“六方之妙”;劈挂拳则是大刀阔斧,走势开 展,如长枪大戟,击长抽远,常是斜拦横打,加劈带挂,吐吞开合,以一 贯通,犹同翻扯辘辘,远击后以含胸滚臂化劲收回,以利再攻。

奇与正。华、查、迷宗拳法,架式工端,式正招圆,骨梗强壮,劲力 豁达,快收相间。起伏闪展以迷宗拳为例,上肢以甩、拍、滚、掳为法, 下肢以挑、截、挂、缠击人。醉拳的技击拳法却在身形飘忽,似东倒西 歪的醉态奇形之中,讲究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佯醉实不醉,指东打 西,在对方捉摸不定中,乘隙而击,防不胜防。

摔、跌、拿前面所述多以踢打为多,武术中亦有以摔、跌、拿法为 主的拳术。如螳螂拳的手法勾、搂、探、挂,鹰爪拳的刁、拿、锁、扣、 封、闭、错、截,谓之连拿带打,亦拿亦打,主张松紧结合、长短兼施;追 求抖弹脆快,变幻莫测的进击法,而流行福建一带的地术拳法则以 “落地剪腿,以势就势"独步于拳林,诸如“落地轧云脚"、“倒背镰”、 “老虎洞”、“狗咬粽”等,可谓亦摔亦拿;于今流传颇少的花拳,以跌法 为主,主张侧身而进,沾衣即跌,以腰为本,盘旋转侧,进击有喜怒哀 乐,“虚势则喜,着力则怒,过势则哀,逼门则乐”,别具风貌0

当然,还有许多拳法精良,技术高超的拳术,在此难以逐一表述 其宗。

从上述拳法面面观,不难看出各家拳法有所长,也难免有所短。 若兼而习之,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却也非轻而易举之事。曾有 人创上下、左右、前后兼顾的六合拳,集各家之大成的大成拳,恐怕也 难以周全。作为散打运动,在一定的规则限制下,有些拳法也不便择 用;就拳法与军事实用技术的关系而言,也有一些距离。戚继光说得 好:“拳法似无益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 之门也。”可见拳法有益于掌握军事武艺,但却又不是一回事。因为 在双方对垒之中,尚有诸多因素决定胜负,诚如已故武术理论家唐豪 先生所分析的:“有力无胆者不尚"、“眼不明手不快不尚"、“不知虚实 变幻者不尚”、“技巧不足以付之不尚”、“不知劳逸之数,动静之机者 不尚”、“恃其能而轻敌,有力不能持久”等等。

因此,与其说哪一个拳术厉害,不如说谁的功夫扎实纯透,谁掌 握了拳法技击的真谛,在临阵中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如此而已。

(三)青少年习武在于强身

有的青少年在学得了一两套拳术之后,总觉得手脚发痒,巴不得 能找几个人打斗一番,试试自己的身手如何。除了少数人寻衅滋事 属于武德问题之外,更多的则是认识问题。

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曾在他写的《练兵纪实》一书中提出 “既得艺,必试敌”,这是不错的。但是联系现代的武术运动,则应作 历史的分析。武术,古往今来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它的功能和概念也不尽相同。在冷兵器时代,古战场上以肉搏为 主。恩格斯说:“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 决定性的因素。"因此那时练武,主要付诸战事,武艺的范围要比今天 的武术来得更广泛、更实用些,通常包括骑、射、击、刺等军事技术。 随着军事科学的发展逐渐使武术中的拳法与军中武艺有了很大区 别。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说:“拳法似无益于大战之技,然活 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戚公极力主张通过习拳练 棒来灵便手脚,提高士兵的战斗素质,把拳法作为进而掌握军事武艺 的入门之学。近代以来,科学昌明,火器逐渐替代了冷兵器,武术的 功能也从军事战场移到体育和文化生活领域中来。现代的青年人, 再也不能像堂吉诃德那样去追逐一去不复返的古代骑士风度,而应 当把武术锻炼作为一种强健体魄的手段,一种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有益活动。

随着武术在社会职能上的变化,技术上也有所发展和变异。人 们根据健身和表演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砺和提炼,使动作规格更严 谨,攻防技术更丰富,还通过增加幅度、变化节奏、连结贯串等技巧, 形成了和军事的防卫技术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套路运动。如同马 路上行人骑自行车与体育比赛中的自行车竞技、杂技场上的车技表 演,既有共同点,又有迥异之处。

武术毕竟是勇武搏击之术。套路再变化也要保留其独特的技击 运动规律,不能脱离踢、打、摔、拿的“四击”法则,与实用的军事防卫 术也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公安、保卫、司法、侦察等特殊的工作 部门,仍然可以多注重一些与军事攻防技术相近的武术散手,对于有 价值的搏击技术要很好地挖掘继承,稳妥安全地开展。而对于广大 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从增强体质的角度出发,应以套路练习为主,把 技术练精,把素质练好。急于去交手“试敌”,缺乏必备的抗击力量和

反应能力,又没有护具,安全难以保障,常常免不了出伤害事故。

浏览4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