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鸿祥武坛50年记

寒冬时节,偶去上海市武术馆拜见该馆副馆长蔡鸿祥,话题自然 又落在大家所关注的武术发展上。蔡先生从武生涯已有50个春秋, 颇有些极可贵的经验和至理名言,给习武者以启迪。

蔡鸿祥,自6岁起便在一代宗师蔡桂勤先生精心培育下习武,不 仅较全面地继承了华拳系列的真传技艺,而且练就了一身过硬功力。 在50年代的全国比赛表演中多次夺取桂冠,名震武坛。当80年代 散手运动崛起时,他又身体力行,刻苦探求,组织散手训练,编写擒拿 格斗术,指导武警公安人员使用格斗技术,多次担任全国对抗比赛的 总裁判长。著有《武术长拳基本功》和《十二连环拳》等书,成为武术 名家,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

老而弥坚,生命之树常青。他至今功力不衰,身手不凡。追溯他 的从武生涯,是矢志不移地求德、求功、求法、求艺,而渐臻化境。

—曰:求德。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向来是武林中的优良传统。蔡鸿祥在 武术事业上的功成名就,首先在于他始终不渝地追求高尚的武德品 行。他能拜在蔡桂勤这样的武坛名家门下是不易的,蔡老先生是北 方人,当年曾经受了雪夜三挫而不移的考验,也许受其师丁玉山的影 响,择徒甚严。蔡鸿祥则土生土长在黄浦江边,几经考验和观察,蔡 桂勤发现蔡鸿祥人小志坚,聪颖好学,尊师敬长,挫而不馁,苦而无 怨,可谓“年少壮志心鸯云”;他“专一师,精一门”,从不见异思迁,左 右徘徊,始终不渝地追随其师,十二个寒暑春秋形影不离,尽得精华, 连密不轻传的暗器法“脱手镖”也学到了手。武林中有“师访徒三年, 徒访师三年”的说法,蔡鸿祥正是以端行有志赢得了其师的信任和爱 护,也铸成了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遇事先为他人着想的品格。前 几年,当他发现从事机关工作的同志健康不佳,主动向领导提出为大 家开办太极拳训练班,由他任义务教员。他虽功力纯厚,却十分谦 恭,从不在人前炫耀;出头露面的场合,他总是谦让避后。然而在学 术上,却勇于进取,学他人之长,从不忸怩o不论哪家哪派,哪怕比他 年幼的,只要有可取之处,他就不耻下问,虚心探求。由此,他不仅精 通华拳,而且博取众长,对太极、螳螂、八卦等拳法也能得心应手,运 用自如。

二曰:求功。

谚语中说:“拳无功,一场空。"蔡鸿祥的武术生涯就是孜孜求功之 路。自学武伊始,他便在严师指导下苦苦练功,从不懈怠。他回忆当 年,深有感触:“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指时间,要有恒心,实质还在一个 '苦'字上,不能吃苦,只能是浪费时间。练功好比'黄连树下操琴,苦 中作乐苦中求功,才会化苦为甘,长了功力,炼了意志。”50年代蔡 鸿祥的表演,至今传为美谈,人们曾称他的“童子功”、“蛇形腰"、“燕飞 式”为三绝,闪展似游龙般灵活,腾起如悬在空中般停留,落地若喜鹊 踏梢般轻捷。更令人哎服的是他那最基本的步伐身手:马步扣足展 膝,稳健大方;虚步身正势低,虚实合度;仆步低铺直扣;弓步撑蹬粘 地。他的提膝齐户,令人叫绝,他的一伸掌,一出拳,规范严整,平凡中 见奇异。“一招一式,千练而得”,他回忆在严师指导下,需要多少不厌 枯燥地锤炼,才能“学而令其似本”!前年在日本大阪为运动员讲基本 功,他边讲边做,仍是当年的风骨,正是他从未间断过求功的结果。

他认为:练功要有恒心,要和惰性斗。严冬朔风,三夏骄阳,常使 人踌躇不前,“求舒服,丢功夫”,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惰性 搏斗。

三曰:求法。

行拳练艺,最忌不求甚解。俗话说:“各派自有各派法,体用不一 难得法。”蔡鸿祥十分注重练拳究法,对严师传授的每一招法他都苦 于钻研和体会,直至领悟真谛,不仅掌握了“形”,而且体味了“质”。 “习拳能得法,功效自不差”。正是如此,他化法为招,在套路中体现 了攻防技击的武术本色;化法为用,融于散手运动和实用格斗技术之 中。当散手运动应运而起时,他能率先在上海组织散手训练班,身体 力行,亲任教练,探索停息了几十年的散手训练,开创新局面。另外, 还为警卫队、公安战士传授实用格斗技术。常言道:“时于术而不拘 于术,安规矩而能脱规矩。”蔡鸿祥不仅拳势规正,而且用法灵活,是 师承、总结许多临场应变的实战方法,体用得兼的结果。

四曰:求艺。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独步于世界技击术的一种运动形式。它不 仅讲求拳脚功力和方法,而且“连绵相属”、“动转有对”,表现了独特 的技艺。他的华拳以舒展大方著称,起承转合,意发神传,其风采和 韵律令人一唱三叹。他练的飞凤剑,吞吐自如,动静有致;密集的剑 法与闪展的身姿,如飞凤银龙;戛然而止的停势,若静水荷花。可谓 法中见艺高,艺高显功厚。

蔡鸿祥回忆他技艺风格的形成,无不与严师的精深造诣相关。严 师除要求他一招一式的功力和规范,完整贯一,在动作连结的变化上 也匠心独具,经过千百次的砥砺揣摩,才练出了四座皆惊的不凡技艺。

蔡鸿祥的武术生涯能给人以什么启迪呢?

我想,对每一位习武者包括我在内,无论是为提高还是普及,为 竞技还是健身,为娱乐还是应用,都不应脱离对德、功、法、艺的追求。 坚持有恒地如此追寻,武术之路才会愈走愈宽广。

武术科普教育漫谈

(一)初学武术从何起步

《贵州体育》曾收到柳州钢铁厂王能善的来信,他向编辑部请教 的问题正是初学者遇到的典型问题,即“初学武术从何学起?先练拳 还是先练器械?什么拳容易学一些?初学时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就此方面的问题,谈谈感受。

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在报告中指出:“武术运动对增强体质、陶 冶品行、振奋民族精神以及丰富文化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把武术作为强壮种族、继承传统文化、光大民族精神的体育项 目摆到重要地位,积极开展。”

武术是我国的灿烂文化之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为一个初 学者应当如何起步呢?

明确地说,应当先从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起,如同盖高楼 要打地基、学毛笔字要先练点画、用笔一样,必须从基本功入手。武 术传统的基本功分腰功、腿功、桩功、鼎功、裆功等五个部分,基本动 作则包括各种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跳跃、平衡以及跌扑、翻 腾等动作。其中又应着重于先在腰、腿、裆这三种功上下功夫,俗话 说:“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腰腿练习 中,各种压腿(如正压、侧压)、踢腿(如正踢、侧踢、里合、外摆、弹踢、 蹬腿)以及各种腰部练习(如活腰、下腰、甩腰、涮腰)都是增强腰部 柔韧性和力量的最基本功法。至于裆步训练,用现代名词叫步型练 习,如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等是武术中最基本的步型。通过 练习,不仅要求做到准确工整,而且要成型快、有劲力,若山岳般的稳 固。传统练法常采用12路弹腿或10路弹腿。在学习腰、腿、裆功夫 的基础上再学习各种较复杂的基本动作,由易而难,逐步提高。[以 上这些功法和基本动作在蔡龙云先生所著《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上 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中均有,图文并茂,可以自学疽

练基本功可以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惟有“严”、“苦”、“勤”、“恒” 四个字,照此进行,即使您年龄大一些,也定会获得成功。

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功后,便可以开始学习初级套路。一般应 先学拳术,因为它是各种器械和对练套路的基础,俗话说“先看一步 走,再看一伸手”,只有把拳术练好了,才谈得上学器械和对练。开始 学拳术尤其注意姿势要准,路线、方法要清,其次是劲力要顺达,而后

再加强节奏、精神、意念等技巧的配合运用。

学套路和练基本功两者不应截然分开,既不必等到基本功练熟 了再学套路,也不必等所有基本功都掌握了再开始学套路。但是学 得套路后仍然要不间断练基本功,武术谚语说得好:“打拳不练功,到 老一场空。"即使是优秀运动员,也不可忽视基本功的训练。

浏览6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