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革命,归根结底是观念与思想的革新或蜕变。武术学科 在其科学化的历程中产生质的飞跃,无疑也需先进观念与思想的助 燃。尤其对于深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熏陶的武术,其学科的突破 性进展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首当其冲的应是观念与思想的 升华。
将研究武术的人群领域延伸到其他各个学科的群体之中,而不 仅仅局限于武术专业方面的专家与学者,将大大提高武术学科的科 技含量,为中华民族武术更广泛的传播,提供更为有利的空间。在系 统规划与全面建设时剔,武术学科在注重培养具有渊博知识、精通武 术专业又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的精英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在 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中寻找适合在武术学科领域独领风骚的领袖 人物。
应站在现代科学前沿的高度来开展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将现 代的科学与技术成果应用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武术运动之中,并在以 恰当的切入点保留中华武术的民族特征的同时,促进武术在世界的 广泛传播,使武术基础理论能够被世界人民所理解,技术成果被世界 人民所掌握。
武术学科的管理及其体制能否在近十来年通过有效的手段与方 法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在较远的将来能否带动其他中华民 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使武术及其他中华民族体育在国际间得到 最广泛的交流与沟通,取决于武术学科科学化能够成功地迎接挑战 并取得突破。
(四)当代武术学科研究的总体评价
- 研究对象和领域的广泛性
武术的科学研究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内,始终以技术研究和武 术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武术研究处在一个较为狭窄的范围之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的科学研究打破了这样的平静,使得武术 研究对象和领域得到广泛的扩张,武术开始在文化大系统内进行研 究和发展。
与此同时,武术的研究人员也开始由单一的武术领域向多学科 多领域的研究拓展。文化学、民俗学、文艺学、历史学、哲学、美学、考 古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和体育学等理论用以阐述武术,扩大了 武术学科研究的视野。
- 研究的实效性
近年来武术科学研究在一定的领域开始关注武术发展的热点问 题,开始从大社会和大体育的视角审视武术的发展。
面对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战略目标,广大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 开始,就非常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在体育科学化、市场化的影响下,武术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化、市 场化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武术技术的研究在过去的20年里,具有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大量
涌现,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武术训练的科 学化进程。
- 研究内容的精细化
研究内容的精细化也是武术科学研究近年来的一个显著特征。 大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都能够在广泛地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深 入地对武术科学领域的一些问题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研究。精细化研 究使得武术理论得到快速的填充,丰富了武术学科体系。
- 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
当今的武术研究已涉及众多学科。借助这些相关学科知识的交 叉作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或者从不 同视角探讨武术的诸多问题,从而拓宽了武术研究领域,加大了武术 研究的深度,增强了武术研究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 武术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重复性研究已成为武术研究成果差的直接原因,这种现象 直接导致研究成果的可利用性和参考价值降低。
其次,不少的研究处于滞后状态,前瞻性研究成果较少。
第三,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武术学科的研究方法仍与其他体育学 科存在显著差距。
(五)武术学科研究展望
- 武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重要
武术学科研究应朝着多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营造 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大环境。
一门学科的建立和被学界所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学科 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从武术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来看,武术学
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没有形成一种学界共识的理论。如对武术概 念、武术价值、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还处在一个人云亦云的状 态。应该花大力气,对武术的基础理论重新进行审视和诠释,紧紧围 绕“武术是什么和什么是武术”展开研究。
- 武术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今后武术学科发展研究的长期 重点
武术学科体系框架的构建和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 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因为它是系统的,是整体的;同时又必须用发 展的观点和眼光,正确把握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现代武术与未来武. 术发展的关系,把握武术的个性化特征与社会发展整体化特征的关 系,因为它是开放的,是社会文化实践中的产物。研究人员应该根据 武术自身的特点和所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在考虑它的文化属性、 体育属性和科学属性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 科学在内的武术学科体系。
- 武术文化研究是武术学科近年来的研究主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武术文化研究应以科学精 神为基础注重研究的深入、细腻。
武术文化的研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已产生了大量的研究 成果,但应该承认研究还显得非常肤浅,文化研究本身是一项非常 巨大的工程,何况武术的文化底蕴又非常深厚。首先应该树立武 术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坚定信念。研究武术文 化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从全球文化发展的大 背景出发,坚持文化的“去伪存真、兼容并包、实践检验”的文化研究 原则;从历史、现代和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研究武术文化的存 活、发展与创新。
研究者不仅要站在民族自身的立场上研究武术文化的价值和意 义,更要将武术文化研究的视野置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中;不仅要研 究武术文化的继承,更应该备加关注武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关注武 术文化的传播。
如果说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些具有当代意义,诸如“天人 合一”、“和而不同”、“普遍和谐观念”等,武术中如何体现这些文化 意蕴?
- 武术教育问题维系着武术的未来前途
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从新中 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今天的学校武 术正在被形式化的事实所困惑,有教学大纲,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 划,但无人教、无兴趣学,强化的武术教学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 学实践已形成强烈的反差。
研究者应该首先明确学校武术开展的重要社会价值是弘扬和培 育民族精神的需要,关系着民族文化的存活和复兴,也就是说要通过 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去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的新内容、新体系,建 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把武 术作为教育的操作层面,实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 武术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研究将有序开展
武术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研究将更加系统,并逐渐向具有 实用性的研究方向发展。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市场竞争,武术领域也 开始运作自己的产业。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事武术产业开发 的武术专业人士能否联合经济学领域的力量,通过具有实际操作经 验的实业者的开发,使武术这一朝阳产业放射光芒。如果单纯依靠 武术界专业学者的理论探索,武术产业化发展道路必然举步维艰。
- 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关系到武术运动推广的生命力
武术进入奥运会是中国人的梦想,但不是武术发展的唯一目标, 实现武术国际化发展是人们不变的追求。在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
今天,人类共同关心全球化实现过程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关心程度越 来越高。
从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行为学等方面对武术国际化发展进 行研究,将成为今后一个阶段武术国际化研究的重要倾向。
从武术发展战略的研究来思考,武术的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只 有站在国家利益、民族兴衰的高度,才会大气磅礴;武术的国际化研 究只有立足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才会生机无限;武术的市场化研究只 有深入实际,置于经济规律之中,才会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除此之外,武术的应用性研究仍然需要加强,诸如技术解析与创 新、健身机理、科学训练、竞赛改革等,重要的在于研究者与职能部门 的沟通与合作,还要注意将研究成果及时向应用方面转化。
(六)结语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对话的世纪,是一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世 纪。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将会成为文化发展的动力。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衬托下,武术所包含的浓郁东 方文化特色以及独特的技术特征、练习风格和形式,为中华民族的 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武术的东方文化 根源为武术在世界的交流与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正是基于 此,东西文化产生了碰撞与交融。武术要成为世界的武术,武术学 科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科,必须站在科学前沿的塔尖,广泛 地吸收有利于武术学科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吸纳和融会各学 科人才,使武术学科理论能够与相关学科得到沟通,武术走向世界 的发展趋势才能声势浩荡,为全人类所关注、所向往、所需求。所 以,武术的挖掘、整理、研究、继承与发展不能背离这个方向,不能 在低层次上重复,既要在研究深度上贯注思想,同时,还要拓展视 野,放眼世界,放眼各个学科。“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根基则是 沟通与交流。
我们期待武术这朵奇葩能够在世界学科领域中绽放夺目光彩。
浏览4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