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事物的基本依据,是反映事物本质 属性的思维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人们 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 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 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原始社会,武术这 一概念实质是指人们狩猎活动中的“搏 击”,在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汉代称 为“武艺”,并延用到明末。

“武术” 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的《文 选》中,文中有诗句为“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南朝宋•朱颜 年《皇太子释奠会》),其意指停止武战,发扬文治,但并不具 有今天武术的含义。后人将“武术” 一词作为自卫强身之术的 专门用语,是在清末民初时才得以广泛应用的。《辞海》解释 “武”字有多个义项,其中前两个义项是:①“泛称干戈军旅之 事”。②“勇猛”。《说文解字》中称“术”字为“邑中道也”,如 同道路,是通达目的的手段,后引申为“技艺”,即方法、技 术,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武术。下面是对武术概念的不同界定。

国术。武术的异名,1927年3月成立中央国术馆,遂正 式称武术为国术,与“国画”、“国货”、“国乐”、“国药”等相 匹配。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武术。 今港台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仍称武术为国术,如新加坡有 “光汉国术总会”。

1978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武术》将武术定义 为:“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 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

《辞海》(1979年版)称:“武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 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 法,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剑、 棍等单人套路练习和两人以上对打套路练习。对抗运动有散手, 推手,长兵,短兵等项。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 枪术、棍术等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武术对增强体质、锻炼意 志起良好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称:“武术,中国传统体育项 目,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 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内容分为拳 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技术等五类。

1983年出版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称:“武术,是以 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 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格律组成的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 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 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

1988年12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武术子分会在北京召开了 “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把武术定义 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 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我们分析和了解武术概念,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的体育教师 和武术爱好者从武术的内涵认清武术的本质属性,更好地梳理 武术概念的脉络,把握武术在学校教学中和自身锻炼中的传统 文化特征,体现武术特有的价值。

二、中国武术的产生与发展

从武术的历史来看,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中华民族的 历史融合在一起的。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 践中,逐渐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 育及优秀文化的结晶。

中国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中 去。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抵御自然界的灾害,对付猛兽飞 禽的袭击和摄取食物,学会了拳打、脚踢、擒拿等格斗技能, 以及利用石器、木棒等和飞禽猛兽搏斗的本领。这些简单的格 斗技能就是技击术的萌芽。进入氏族社会后,氏族部落之间经 常为了争夺领地、俘虏及财富而发生战争。在激烈的战争中, 有时一个人要同时对付好几个人,一旦武器脱手,就要进行徒 手搏斗,为了保存自己,战胜对方,人们把在战斗实践中运用 成功的一拳一脚、一劈一刺,进行相互传授和反复练习,又在下 一次的战斗中有意识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殷周时期,奴隶主武力镇压奴隶的反抗,对外要掠夺奴隶 和财富,战争十分频繁,长期激烈的军事战争,不仅促进了兵器 的改进和多样化,而且使攻防格斗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激烈动荡的时期,政治上奴 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政治斗争在所难免,而政治斗争的最高形 式——战争,其自身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练兵习武、攻防格斗 的水平已远远超过了殷商时代。此时,“拳勇”、“相搏”、“技 击”不仅是战争的需要,而且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种 享受,武术在民间得以迅速地发展。当时的“技击”是一种兼 有擒拿、摔打的搏斗。为了战胜对方,攻防招数真假虚实,变 化多端。在此期间,由于武术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出现了不少 技艺高超武术技击家,例如越女、袁公、鲁石公等。

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秦始皇统一 六国后,为了保全其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禁绝武艺,收天下 兵器,于咸阳铸成十二座金人,使技击习武之风受到影响。但 至汉时,尚武之风复兴,特别是手搏颇为盛行。这一时期,由 于人民生活处于相对安定状态,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术向强 身健体、娱乐表演方面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期。北方少 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逐步实现了民族融合。南北不同特点的 武术也相应得到了交流,相互渗透与吸收。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 化繁荣昌盛,为武术技击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武术 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器械的改革,套路演练技巧的提高等方面。

两宋时期,由于辽国和西夏的不断侵扰,战争频繁,因此, 尚武卫国的社会风气盛行,出现了自愿结合的练武组织一一 “社在宋代的军队中,特别是捍卫京师的禁军中,技击格斗 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建立之初,就曾经 讲武于近郊,亲自选拔在弓矢、骑技中的优胜者。宋代武术除 单练的“使拳”、“使棒”外,对练的有枪对牌、枪对刀、空手 入白刃等。当时,民间不少武艺出众的人,以“卖艺”为生, 在汴凉、临安等地表演。

元代,是隋唐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又一个大统一的时代。 这一时期,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元朝统治者为防 止人民反抗,巩固其统治,一方面在军队中开展蒙古族人民喜 爱的骑马、射箭、摔跤等传统项目,以保持部队的精锐;另一 方面对本民族之外的传统武术进行百般摧残,民间的武术运动 一律禁绝。虽然元朝统治者不准汉人练武,但民间的武术家们 仍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地以家传方式暗中向本门弟子传授武艺。 从此,武术被蒙上一层神秘玄虚的色彩,并产生了一些难以消 除的门派偏见。元朝的戏剧,尤其是杂剧极为兴盛,民间被禁 止的武术被巧妙而合法地搬上舞台。虽然武戏中的开打和武术 技击并不完全一样,但两者有着密切渊源关系,使武术中的传 统练功法和部分套路得到了保留和发展,并通过戏曲艺术的宣 传,使武术更加深入人心。

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封建朝代,也是中国 武术集大成、大发展、最兴旺的时期。由于明清农民起义连绵 不断,特别是明代多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彻底冲破了不许民 间习武的禁令,众多武术家们兴起了 “寻师访友”、“以武会友” 之风。他们相互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并开始出现了一些武术 专著,那种凭口传身授,只传嫡系不传外人的保守思想,初步 得到了突破。

武术发展到明代,其体系已逐渐形成:(1)建立了有特定 内容的武术系统。形形色色的拳械技击之术,综合归并,并被 通称为18般武艺,不同技术风格的拳法被分为“内家”和“外 家”两大流派;(2)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结构。拳械之术由 各种招势形成完整的套路并定名,多完成于明代;(3)总结了 较为丰富的理论。历史上长期的实践经验,为明清的武术技击 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明代无疑是我国技击理论 的兴盛时期。

明代,技击形式主要有手搏、摔跤、棍法、枪法等,竞技 形式也逐渐完善,正规比赛叫做“打擂台”,筑台叫“露台”, 裁判叫“部署”。古时擂台两侧楹联为:“拳打南山猛虎”,“脚 踢北海蛟龙”,以增加比赛气氛。赛前,先设擂主,由擂主安排 好高手准备应战。当时,手搏虽然不断发展,但仍然没有解决 安全问题,为了避免纠纷,比赛前双方先立好生死文书,以先 败下台者为输。

此外,随着明清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大商户之间银钱 货物往来增多,因此,兴起了专门以武装保卫行旅和财货的 “镖”行业,镖局也成了武林豪杰谋生和扬名的重要场所。各个 流派的镖师在镖局里演练武艺,传徒授技,对于当时武术的发 展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的武术家们,虽然各有师承, 但在互相交流借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风格特点,产生 了新的流派。各种技术流派被分为内家、外家、南派、北派, 或者按地名分为武当派、少林派、峨嵋派等。

清代,伴随着农民运动,出现了不少秘密“社”、“团”、 “馆”等组织,这些组织后来成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抵抗外族的重 .要力量。如“小刀会”、“长枪会”、“义和团”、“拜上帝会”等。 在清朝统治的270多年里,农民起义军将武术技能作为反抗压迫 的武器。如太平天国规定:“摸沙刀矛,操练武艺,以备临阵杀 敌,不得偷安……”,不论“各衙各馆兄弟”,还是能征惯战的 女军、童子军,都要从事武艺训练。天国的许多将领如英王陈 玉成,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元帅罗大纲,女将洪宣娇、 苏三娘等都以精通武艺、擅长技击而著称。

民国期间,人们并没有因为火药武器的广泛运用而忽视拳 法的健身自卫作用和在战争中的实用价值。这一时期出现了许 多武术社、团组织,如由津门大侠霍元甲创建的“精武体育 会”,不仅在许多省设立了分会,在香港、东南亚一带也建立了 组织,在当时影响很大。1909年,自称“世界无敌第一大力士” 的美国人奥皮音,在上海扬言要与中国人比武,霍元甲同其徒 弟刘振声应邀赶赴上海,在上海静安寺路琵园内所设的擂台上 与其比武,结果奥皮音大败而逃。另外还有“上海中华武术 会”、“武当太极拳社”等。这些社团组织培养了大量的武术技 击人才,出版了许多刊物和书籍,促进了民间武术活动的开展。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显示了武术在抗击外来侵略、 保家卫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时仅北京城内就设坛800余所, 参加义和团(又叫义和拳)的群众不下10余万人。景山后面的 宫墙卞:每天都有大批青少年操练拳术枪棒。

1926年,武术被改名为“国术”,并在南京成立了 “中央国 术馆”,张之江任馆长。以后各大城市也建立了地方性国术馆, 培养出众多的武术人才。

1929年10月16日,全国武术界为了光大我国传统武术,经 过一年多的筹备,在杭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武术擂台赛,定名 为“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和南京国术 馆馆长张之江任名誉会长,李景林为会长,教育厅长陈步雷、 省民政厅长朱家骅为副会长。报名表演者共192人,打擂者达百 余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了社会 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 视和关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国家体 委和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 武术协会,有不少地方还建立了武术馆、武术社、武术研究会、 武术辅导站、业余体校武术班等,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的 武术活动网。这些武术团体不仅传授各种武术技能,培训武术 骨干,而且经常组织武术表演和比赛,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武术是中国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之一。一方面,通过 武术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武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另一方 面通过课外活动和组织武术代表队进行专门训练,可以满足学 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一些大专院校还成立了院校武术协会和各 种武术研究会,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武术科学研究。

1989年国家体委的直属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 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还设置了武术专业,培养武术专门人才。

另外,国家体委还建立了武术研究院作为高级学术技术研 究机构,同时它也是组织国内外武术界进行学术、技术交流的 重要部门,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三、中国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伴随着这个特点产生、发展的 武术运动可谓根深叶茂,内容丰富。武术分类方式很多,传统 分类中以是否“主搏于人”分为内家与外家;按山川、地域划 分为少林、武当、峨嵋等门派,另外还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 之说。武术运动发展到今天,它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 变化,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按性质和功能进行分类的, 也有按运动形式进行分类的。这些分类方法不但有利于展示现 代武术的基本内容,区分武术技术的不同特征,而且揭示了武 术运动的某些规律和所属技术间的相互关系。现代武术与传统 武术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武术是现代武术的活水源头,现代武 术吸取传统武术的技法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武术在 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其竞技价值和健身价值显得更 为突出,其功能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武术运动按照功能分类

武术按其功能分类













竞技武术 健身武术 实用武术 学校武术

1.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是以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的高水平竞技运动, 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 武术训练竞赛活动,它的特点是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超 负荷、突出竞技性。

竞技武术大致包括竞赛制度、运动队训练体制和技术体系 三大部分,以竞技武术为形式的国际性武术比赛有世界武术锦 标赛和洲际性武术比赛。竞技武术在国内以全运会为最高层次, 以全国武术锦标赛为龙头,以套路、散打为主要竞技内容。套 路竞技内容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 和其他拳术(第一类为形意拳、八卦、八极,第二类为通背、劈 挂、翻子,第三类为地躺拳、象形拳等,第四类为查、华、炮、 红、少林拳等)、其他器械(第一类为单器械,第二类为双器械, 第三类为软器械)、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 对练)、集体项目等;散打竞技是按运动员体重,分为11个级别 而进行的实战比赛。在技术发展方向上,套路是以突出竞技特点、 提高技术水平和鼓励发展创新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使技术向“高、 难、美、新”的方向发展。散打技术重点在于强化体能、技法全 面、突出个性、快狠巧准。竞技武术发展的最高目标是进入奥运会。

2.健身武术

健身武术是指除学校武术、竞技武术以外的流行于广大民 间的传统武术。我国从1983至1986年连续三年进行了全国范围 内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挖整结果表明,源流有序、拳理明晰、 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这些传统武术的拳种包 括拳术、器械、练功方法、对练以及攻防实战技术(也包括以 健身为目的的新编健身套路)等。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将武术 作为健体强身、防身自卫、保家卫国、娱乐身心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代快节奏以及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中,把健身武术作为健身 方法和手段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需要。健身武术是以普及为基 础的,旨在强身健体而开展的群众性武术活动,它的特点是大众 性、广泛性、自觉性、灵活性、娱乐性,它是贯彻落实我国“全 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到 目前为止参加这一活动的人口约为6000万人,占了国家体育人口 总数的一半,可见传统武术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健身功能。这一 功能和它产生的效应不可低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 民生活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将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的手 段,现在成千上万的外国人学练中国武术大都也是为了健身。图片92

  1. 实用武术


实用武术是主要用于部队和公安武警的武术技术。它的特 点是简单实用,一招制胜。特警部队、防爆警、公安等在训练 内容上主要有四科,即射击、奔跑、游泳和擒拿格斗,其中擒 拿格斗技术将散打规则中的禁止部位作为重点攻击点,鼓励狠 招,注重实用。

  • 学校武术


学校武术侧重体现武术的教育功能,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 武术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使之了解祖国的传统文 化,以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品质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和推广,使武术得到蓬 勃发展。在国家体委和中国武协的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馆、社、研究会、辅导站、业余体 校武术班,这些都成为传授武术技能的重要途径。武术具有教 育功能的重要标志是武术被作为体育教学内容走进各级各类学 校,特别是普通大、中、小学。目前在大、中、小学开展的武 术教学,其内容有长拳类的少年拳、青年拳、健身拳、形神拳、 刀术、剑术、枪术、棍术,还有太极拳、太极十二式,攻防格 斗技术以及各种健身功法等。另外,军事院校、公安学校、警 校以擒拿格斗、散打等的套路和攻防格斗技术。我们可将这一 部分武术称为学校武术。

武术按照运动形式分类

1.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 刚柔虚实等矛盾,按照独特的攻防技击方法和劲力运用规律, 协调而严谨地编排在一起的整套练习形式。

套路运动按演练形式又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 类型。单练包括徒手的拳术与器械,对练包括徒手的对练、器 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分徒手的拳术、器械或徒 手与器械。

(1)单练

指单人演练的套路,包括拳术和器械。

拳术

拳术是徒手演练的套路运动,包括自选拳、规定拳、传统 拳术。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 背拳、八极拳、翻子拳、劈挂拳、少林拳、戳脚、地躺拳、象 形拳等等,简介如下:

长拳

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 力、节奏分明,并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 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技术的拳术。主要包 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 五种步型,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屈 伸、直摆、扫转等不同组别的腿法,以及平衡、跳跃、跌扑、 滚翻动作。长拳技术以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 呼吸、节奏为八要素。长拳套路主要包括适宜普及的初级套路、 中级套路,以及适宜竞赛的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棚、捋、挤、 按、采、拥、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传 统的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等,各式太极拳 均要求:第一,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 配合,呼吸平稳,深匀自然。第二,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 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第三, 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形成一 个整体。第四,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 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第五,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 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

南拳

南拳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各地诸拳种的统称。南拳流派颇多, 广东有洪、刘、蔡、李、莫等家,福建有咏春、五祖等派。南 拳一般特点是:拳势刚烈、步法稳固,多桥法,擅标手,常以 发声吐气来助发力、助拳势。

形意拳

形意拳是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劈、崩、钻、 炮、横五拳)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龟、鸡、鸥、燕、 蛇、殆、鹰、熊十二形)为基本拳法而组成的拳术。其运动特 点是:动作整齐简练、严密紧凑、发力沉着、朴实明快。

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将攻防技术融合于绕圈走转之中的拳术。八 卦掌以站桩和行步为基本功,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步 法变换以摆扣步为主,包括推、托、带、领、扳、拦、截、扣 等技法。基本八掌包括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磨 身掌、回身掌、转身掌等。其运动特点是沿圆走转,势势相连, 身灵步活,随走随变。

八极拳

八极拳是一种以挨、傍、挤、靠等贴身进攻为主要内容的 拳术。套路结构短小精悍,发力刚脆,步法以震脚闯步为主, 八极拳具有节短势险、刚猛暴烈、猛起硬落、逼身紧攻的短打 类型的拳术特点。

少林拳

少林拳是少林武术的总称,因嵩山少 林寺而得名。其特点是注重技击,立足实 战,套路结构短小精悍,严密紧凑,巧妙 而多变,动作起、落、进、退多为直来直 往。手法要求出拳、出掌“曲而不直,直 而不曲”。身法在定势中要正,运动中应 进退和顺,起落自然,变换灵活。步法要 求轻灵敏捷,沉实稳固,劲力主刚,讲究 刚健有力、勇猛快捷。少林拳的主要套路有少林五祖拳、小洪 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拳、七星拳、柔拳等。

地躺拳图片1

地躺拳是以跌、扑、滚、翻等摔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拳术。 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也较高,全套中常出现的动作有抢背、 盘腿跌、摔剪、乌龙绞柱、虎扑、栽碑、扑地蹦、鲤鱼打挺及 勾、剪、扫、绞等腿法。其运动特点是:顺势而跌,旋即而起, 卧地而击,高翻低滚,起伏闪避,一气呵成。

器械

器械是武术演练时使用的器具或兵器的总称。器械的种类 很多,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和软器械四种。短器械 主要有刀、剑、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枪、大刀等,双器 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三 节棍、九节鞭、绳标和流星锤等。现将竞赛表演中的主要器械 项目简介如下:



剑是短器械中的一种。剑术主要以刺、点、撩、截、崩、 挑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等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轻快敏 捷,潇洒飘逸,灵活多变,刚柔相济,富有韵律。



刀是短器械中的一种。刀术主要以劈、砍、斩、撩、扎、 挂、刺等基本刀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 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雄 健剽悍。



枪是长器械中的一种。枪术主要以拦、拿、扎、崩、点、 穿、挑、云、劈等枪法,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构成套路。 其运动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幻莫测。



棍是长器械中的一种。棍术主要以抡、劈、扫、挂、戳、 击、崩、点、云、拨、绞、挑等棍法,配合各种步型、步法、 身法等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勇猛泼辣,横打一片,密集如 雨,气势磅礴。

大刀

大刀是长器械的一种。刀法以劈、砍、斩等为主,结合舞 花等动作构成套路。在演练中都是双手握持,以腰力发劲,一 动一静都表现出雄浑威武、勇敢果断的气势。练习时要求身械 协调,劲力充沛。

双刀

双刀是双器械的一种。刀法以劈、斩、撩、绞等结合双手 左右缠头、左右腕花、交互抡劈等变化构成套路。要求身械协 调,步法必须与刀法上下相随,对上下肢的协调要求较高。双 刀的运动特点是刀法密集,贴身严谨,左右兼顾。

双剑

双剑是双器械的一种。剑法主要以穿、挂、云、刺为主, 结合身法、步法,双手交替变换而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身 随剑动,步随身移,潇洒奔放,矫捷优美。

双钩

双钩是双器械的一种。钩法主要以勾、搂、锁、挂等方法 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钩走浪式,身随钩走,钩随身活,身灵 步轻,造型洒脱多变。

九节鞭图片4

九节鞭是软器械的一种。鞭法主要以抡、扫、缠、挂及各 种舞花组成套路。主要动作有手花、腕花、缠臂、绕脖、背鞭 等。其运动特点是鞭走顺劲,抡舞如轮,横飞竖打,势势相连。 人们常以“抡起似车轮,舞起似钢棍”,“收回一团,放走一片” 来形容九节鞭的运动风格。

三节棍

三节棍是软器械的一种。棍法主要以抡、扫、劈、戳等及 舞花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轻巧灵便,能长能短,可伸可缩, 软硬变换,勇猛泼辣,势如破竹。

绳标

绳标是软器械的一种。练习方法主要是以绳索缠终首身体 各部而变化出各种击法和技巧构成套路。主要甘序有踢球、拐 线、缠膝、十字披红、胸前挂印等。练V时须用巧劲,一根长 索在身前、身后、腿部、肘部、顼部缠绕收放,出击自如,变 幻莫测是技巧性较强的顼日。

(2)对练•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假设性实 战演练。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及徒手与器械对练。

徒手对练

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攻防格斗的 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有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 形意拳对练等。

器械对练

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对

练套路,如单刀进枪、双匕首进枪、对刺剑等。

徒手与器械对练

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徒手、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 套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3)集体演练

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演练。 在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变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 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搏斗运动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对 抗运动。目前列为武术竞赛的项目 有散打、推手等。

散打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

恨毛

推手是两人垣昭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捋、挤、按、采、 肘' 靠等手法,双方粘连勃淆,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 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手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短兵图片99

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 在16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劈、砍、 刺、崩、点、斩等方法进行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四、武术的特性与价值

武术的特性

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 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战中,其目的在于以最有效 的技击方法杀伤、制服对方。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是将技击寓 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 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 规则的制约,即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项目中,有些 传统的武术实用技击方法受到了限制,而且击打部位和保护护 具也作了严格的规定,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 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 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 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 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 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巧 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 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技术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 击、刺诸法为主。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 它的技击方法汇集百家,是极其丰富的,在散手、短兵中不宜 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浏览6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