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解甲辞官,与同僚辗转于緬甸各地,从事小 额商贸,在异国他乡漂泊多年,终生未娶。74岁 的冯少青从缅甸回国,与恩公骆秉章的姻亲阮家 结缘,受阮宠明重金礼聘,客居际氏“桑园”
(今福贤路莲花广场)传授咏春拳技艺,从学者 除阮家子弟外,还有当时富商子弟马仲如、赵简 卿、罗厚普、区仕、黎光甫等人,冯少青78岁病 逝于佛山。
陈华顺(1849—19】3),顺德杏i云东马宁 人,梁赞首徒。13岁来佛山,住在西便巷,后以 找钱为业,绰号“找钱华”。39岁时师从梁赞学 习咏舂拳梁赞去世后,他在佛山西便巷设馆传授咏春拳,成为咏春拳第一个以 授拳为业的拳师。弟子有吴小鲁、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陈汝棉(子)、何 锡侯、何健、黎原培、陈孔大、李哲文、黎叶篪、叶问等。
二)清末民国咏春拳名师
民国时期,佛山咏春拳虽不像精武体育会组织那样大规模学校式公开推广 武术,但其在民间传承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出现了陈汝棉、雷汝济、吴仲 素和后世称之为“咏春三雄”的阮奇山、姚才、叶问三位杰出代表,及后还有姚 祺、张保、岑能、黎叶篪、彭南等一批著名拳师,他们播下的种子,成为当今咏 春拳在全世界传播发展的根基。
雷汝济,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晚清民国,陈华顺弟子,能承其衣钵。.曾在佛 山西便巷开设医馆授拳,陈华顺去世后,其部分弟子依照师嘱由雷汝济代师传艺。
吴仲素,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晚清民国,吴仲素热爱武术,其父亲是陶瓷 店主,家颇富有,与陈华顺为好友,遂由其父往请陈华顺为师,始承陈之衣钵。 设武馆于石路头大街,投之门下者,有合记盲公饼店东主何兆初、跌打名医李寿 鹏、大益五金店东主张升若、李众胜堂少东李赐豪、平心茶楼司库梁福初、英聚 酒楼老板罗厚甫、霍家超、世家子弟冼七、姚才等。陈华顺去世后,其部分弟子 依照师嘱由吴仲素代师传艺
阮济云( 1877—1959),字国器,佛山人。阮宠明长子,阮奇山同父异母兄 长。幼从来自钦州的郭宝全学习咏春拳,技艺精进。佛山弟子姚才承其衣钵 “光绪初年,捐巨资倡设省城广济医院,还有赈灾、平粜、办善堂、广施济等善 举。” 4420世纪20年代移居安南(越南),向华人劳工传授咏春拳,成为越南咏 春拳第一代宗师,其咏春拳传人遍布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阮奇山(1887—1956),字国瑚。其父阮宠明,字朝龙,世居潘涌铺源汇 里,筑“桑园”(今莲花广场),营商形式多样,家境富有,其中以中成药店 号“阮氏和堂”最为人们所熟悉:“阮时和堂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以创制‘午
时茶’驰名海内外,阮宠明因‘善治金创’,治活伤者 无数,得到官府旌表,授以‘生华佗’匾额。’’ 45佛山 祖庙正殿香亭陈列的“灵应祠”狮纽盖铜鼎炉,就是清 h 光绪二十五年(1899 )灵应祠重修时,由“阮时和堂” 捐軸。阮奇山自幼喜爱习武,欺以魏麵咏春拳 武师郭宝全到阮氏家院,传授咏春拳械。阮奇山擅长盘 午埋賴桥黏打,重视短桥,刚柔并济,精于发腰劲和 腕劲。后再师事于冯少青,技艺臻至化境。他在兄弟中 排行第五,五指相合为“揸”,佛山武林界均尊称其为 阮奇山咏春堂拳馆 “阮老揸”。据其弟子梁牛(2017年93岁)20世纪50年
代武术笔记中记录,曾师从过阮奇山学咏春拳的有马仲如、梁锦兴、岑飞利、叶 问、岑能、岑希、黄精、梁牛。阮奇山因生意常往来于广佛两地,1956年在广州 自己经营的“民业炼油厂”内病逝46梁牛在佛山近郊朝东村介轩梁公祠内设立 阮奇山咏春堂拳馆。
陈汝棉(1884 —1942),广东顺德杏坛人,出生于佛山,八岁时随父亲陈华 顺习咏春拳,20世纪20年代在佛山西便巷“陈氏宗祠”开设医、武馆授徒兼医治 跌打伤科,为“永春国术社”成员。除以技艺传给儿子陈家燊、陈家廉和陈家齐
夕卜,名师区康、招就等皆出其 门下。1932年后,陈汝棉到广西 梧州设“佛镇陈馆”,又在贵 县(今贵港市)广收门徒,有 “两广陈汝棉”之誉,抗战时 期回家乡顺德传艺。有一种说 法,由陈华顺所传于顺德的永 春拳,不止目前佛山流行的三 拳一刀一棍一桩,而有三刀六 棍十二拳等拳械流传。
招就(1902—1968 ),南海县朗边乡人,世居佛山少年时在西便巷师从陈 汝棉学习咏春拳和跌打医术。抗战时曾参与组织训练抗H大刀队,佛山沦陷后到 广州湾(今湛江),以武术和医术行世,1946年回佛山定居,白天以跌打为业, 晚上在筷子里“众义体育会”任咏春拳主教,1949年往中山石岐太平路设馆授 徒,两地门徒计有100多人,得意弟子有彭南、招允、梁日星、朱国现、招丽澄 (女)等,1%8年病逝于佛山。
姚才(1890—1956 ),字佐才,绰号“大力才、肥才”,家中排行第四,人 称“四兄”。其腕力惊人,能双臂平伸直各将一箩谷用绳吊于手腕之上,用腕力
轻易举起,面不改色。自幼师承阮济云习咏春拳技十年,尽得真传。阮奇山移居 越南后,先后得吴仲素和师祖郭宝全指点拳艺。20世纪20年代,一外省名拳师在 南海大沥摆下擂台,该拳师自认武艺过人,碗口大的木杉用手一下扫断,扬言要 打败南海、佛山之武林高手,几名高手上台比试都败下阵来。当时姚才在台下 愤怒自语,给该名拳师发觉,非要他上台比试不可。姚才上台后,使出咏春绝 技,以借力打力之法,将该名拳师打落擂台,姚才名噪一时。主要弟子有姚祺 (子)、高炳、高满、姚锡、霍超、姚洁华(长孙女)、梁锡麟、吴七、冼七、 陈珠、林瑞文、林瑞波、陈洪、吴逸明、温记容等。
叶问(1893—1972 ),祖籍南海罗村,定居佛山,
拜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后得雷汝济、吴仲素等代师 传艺,也曾问道于阮奇山等名师,博采众长,技艺灵活 运用1941年,叶问曾在佛山永安路“联昌花纱店”授 徒:其徒弟有汤继、郭富、伦佳、陈志新、吕应、周光 裕、周细强等。1949年,叶问前往香港,在港九饭店职 工总会内传授咏舂拳术,为便于推广的因地制宜教学,他改落地桩为挂墙桩、横担粧,改五行八卦为三角几 何,革新拳理教学,传授在港各籍留学生甚多,咏春拳
开始在海外逐渐流播,发展迅猛。1954年,武打巨星李小龙拜人叶问门下,咏舂 拳更成为世界知名拳种。叶问致力咏春拳的推广和普及,为咏春拳走向世界作出 了很大贡献。其子叶正、叶准及其门人能承其艺,为咏舂拳弘扬传播不遗余力。 近年来,咏春拳逐渐受到多方关注2008年,由香港拍摄的第一部反映咏春拳的 电影《叶问》上映,赢得全球瞩目,并荣获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等多 个殊荣。其后,相关电影公司又相继制作了《一代宗师》、《叶问2》、《叶问 前传》等多部影片,咏春拳的名字传遍全球:
黎叶篪(1901—1968),祖籍南海小塘新安乡上滘村(现金沙镇),世居佛 山朝阳大街积厚里(朝阳一巷)。师从梁赞高足陈华顺学习咏春拳,与雷汝济、 吴仲素、叶问等为师兄弟。陈华顺去世后随师兄雷汝济继续研习咏春拳和跌打医 术,又师从八卦棍高手周泰研习棍法。1957年在佛山武术观摩赛上担任评委。门 徒有劳华、劳煊、杨德、孔满、许三珠、霍焕珠、黎相、蒙日初、苏云峰、何汝 康、严文、杨生、周镜昌、周伟昌等。
(三)咏春拳当代名师
张保( 1899—1956),原籍四会邓村,世居佛山,早年习武,后随佛山咏 春拳韦玉笙学习咏春拳和跌打正骨术。张保在佛山天海茶楼点心部工作,是茶 居行“会义”武馆教练,同时在先锋古道、洪圣庙及居家中传授咏春拳,张保是 阮奇山的挚友,两人经常相互研讨,切磋技艺,主要弟子有岑能、黄吉泉、黄德
源等。
彭南(1911 — 1995 ),原籍广东花县,世居佛山,住高基街223号。因右脸 上有一巴掌大的黑痣,人称“黑面南”彭南一生对武术孜孜以求,转益多师, 洪
拳、咏春拳、狮艺、跌打医术等样样皆精,尤以咏春拳著名。他对自己的习 武经历有详细记录:1934年师从甘珠习武,1937年师从庞玲习拳,1942年师从马 芬习南少林拳,1943年师从梁细苏弟子陈添习少林拳派,1944年随师往乐安街江 氏教练武术,1945年师从李梓彬学习舞台狮子、正骨伤科、杂症和武术,1947年
师从招就学习咏春拳,丨948年随招就往中山桅夹沙致成围传授武术,1949年往松 桂里佛山饼食工会教习武术,1950年在佛山市运输公司当搬运工,次年任公司医 疗室正骨伤科杂症主诊,1952年在该公司组织醒狮武术队并任教练,1957年师从 黎叶篪深造咏春拳1957年参加佛山市武术观摩汇演获一等奖,同年参加广东省 武术观摩汇演,组织武术协会担任理事兼教练,1978年退休后退而不休,积极投 身佛山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参与组织多项武术比赛,1986年佛山精武会复会 后,传授洪拳和咏春拳,又整理拳法,与门人制订拳马尺度,大幅度完善早年流 出海外的咏春拳腰、马、肘、步法中的飞肘、跪马等问题,成为佛山咏春拳的 重要代表,1994年被授予广东武林百杰称号。彭南弟子众多,桃李盈门,其子树 松、树藻均能承其艺。其弟子韩广玖整理彭南传授咏春拳系列手稿编辑出版;弟 子梁满枝组织倡建彭南咏春拳馆。
姚祺(1922—1996),字裕祺,佛山人,自幼随父姚才习咏春拳技,浸淫咏 春拳技多年,尽得其真传,承其父之衣钵。后师事于吴仲素、阮奇山及“棍王” 李寿彭习拳棍和医术,随父亲姚才一起与阮奇山和叶问交流学技,担任姚才助 教。20世纪40年代,姚祺曾到香港谋生,在香港总工会担任医事顾问等职:姚才 姚祺咏春支系的竹桩,是独具特色的黐手训练器械姚祺的弟子有姚洁华(长
女)、姚永强(长子)、姚汉强(次子)、姚忠强(三子)、梁锡麟、梁英、梁 福、梁权、何海林、欧泉、黄炳、陆柏衡、黄柱、何显光、冼昌、冼文章、黄 储、许嘉锡、钟沃江、郭如明、梁伟成、高少尧、梁祺、陈志刚、周舂荣、招 源、林雪梅等。除佛山市郊镇安果房设姚才姚祺咏春堂拳馆外,国内许多省市均 有分支拳馆。
叶准,1924年出生于佛山,咏舂拳名师叶问长子。7岁时曾随父习咏春小念 头,后因兴趣不大而中断学习。1%2年叶准定居香港后,生活稳定,就立意继承 父业他的咏春拳源自家学,从小深受熏陶,耳濡目染,在叶问年老时担任其助
教,得拳法精髓,叶问去世后,叶准主持“香港咏春体育会”。近几十年,叶准 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幵班授徒、巡回演讲,叶准及其徒弟在世界60多个国家组织 有咏春拳会近3000家,2009年创办世界咏春联会,担任主席从20世纪90年代开 始,以耄耋之年,不遗余力地奔走于禅、港两地,大力推动咏春拳的发展,获得 佛山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咏春拳(叶问宗支)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等。著有《叶问•咏春》(上下集)、 《叶准咏春木人桩法》等。
岑能( 1926—2002 ),出生于秘鲁,5岁返回南海深村乡仁和村1938年到 佛山天海茶楼点心部打工,得在此做点心师的张保赏识,授予咏春拳艺,又推荐 他随韦玉笙学习医术:张保后来更力荐岑能拜入自己的挚友阮奇山门下,成为入 室弟子,学得阮奇山咏春门内的拳、棍、粧、刀等功法及跌打伤科医道年纪虽 轻,武功精湛,18岁时已在深村乡名声大噪。1948年后,岑能到广州谋生,先后 受聘在打铁工会、饮食工会、五金工会等工人组织内授拳兼行医,阮奇山和张保 的弟子中,有部分在入门习艺期间由岑能代师传艺,如阮奇山三夫人的侄儿梁牛 和张保的儿子张七。岑能曾在广州大德路开设医武馆,德艺双馨,桃李分布海内 外。他在佛山弟子中,黄顺昌遵照岑能遗训在其家乡深村乡仁和村(今禅城区亚 艺公园斜对面)开设仁和岑能咏春拳馆,张七挂靠佛山精武体育会开设佛山咏春 拳张老七拳馆。
五、咏春拳技术特色
咏春拳是一种地域特色明确,思想哲理丰富,集快拳、短刀、长棍和近打于 一身的南派实用武术。咏春拳短桥窄马,招式灵活,后发先至,借力打力,以柔 制刚,以最短的距离和最快的速度,运用"‘寸劲”于中线防守和借势反击,其招 式、套路哲理,处处体现深遂、实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主要手法、脚法和马步
咏春拳的手法:以摊手、绑手、伏手三式为主,辅以枕、窒、圈、弹、拦、 径、捆、托、攛、拍、问、标、笈、冲等配套手法,强调腕部的灵巧与肘底的力 量,以反作用力顺势改变对手力向,以寸劲短距离发力,集中攻击对方肩窝、肘 拐、掌根和指尖。
咏春拳的脚法:以直踢、横撑、上蹬为主,皆以脚跟踢击。组合在木人桩法 中成“咏春八脚”,直取对方腰、膝、胫等重要部位。
咏春拳的马步:使用短桥窄马练习时用二字柑阳马,实战时用子午马、转 马、_马、标马、H角马等。在黐手练习或近体搏击中,严守中线,变少林前弓 后箭为腰桥马,以方便尽量贴近对方身体,抵消对方长桥大马的优势。
(二)咏舂黐手
黐手是咏春拳独特的练习形式,由双方的四条臂膀循环反复地相互黏贴翻 滚,给力借力,来留去送,甩手直冲,在圆弧和直线运动中形成前推力。练习中 双手左右兼顾,可以最快而流畅地打圈卸除对方攻击,也可以最快而流畅地转化 为直线攻击对方。不但锻炼与对方桥手接触的感觉判断和反应速度,反复锻炼寸 劲和短距离发力,而且锻炼寻找和制造对方防守的空隙,锻炼形成反作用力以借 对方送出之力还制其身。黐手不等于搏击,它只是在熟习咏春拳手法、拳套的 基础上,以互为对手的方式,积累经验和提升境界,是贯穿拳套和搏击之间的 桥梁。
六、咏春拳主要套路
(一)拳术套路
咏春拳主要徒手套路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三套拳:
小念头(又叫“小练头”)用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人体运动链,后 臂如[til柄,前臂如连杆,由人的意念推动往复直线移动和圆周转动。念头与练 头,二者境界上有区别,是咏春拳打练基本功架的套路,有习练上、中、下三掌 之称练头的打练功架是方形,练习的马势是二字柑阳马。练功时意、气、力和 合,习练地盘,腰身的和合,习练桩势的静态。要打练上三路;头顶肩,中三 路;背腹腰,下三路;腿膝足,与地盘配合。桥手、指、掌、拳的打练该直的要 打直,不要发莽力,指掌要伸直,意达指尖。沉肘、归肘、一出一归要行两意 线。桥手的起、落、开、合,指掌摊、伏、褫都要意先行,不要受束缚,不可 急躁发莽力练头不仅是习练基本功架的套路,更是提升功力的套路3小练头分
为三节共70式,第一节是功力的训 练,第二节是发力的方法,第三节 是基本手法。
第一节24式,分别是预备式、 立正抱拳、二字柑阳马、下交叉耕 手、上交叉耕手、收拳、左日字冲 拳、左摊手、左圈手收拳、右日字 冲拳、摊手圈手收拳、左摊手、圈 手、护手、左伏手H次、左横掌、 左正掌、摊手圈手收拳、右摊手、 圈手护手、右伏手三次、右横掌、 右正掌、摊手_手收拳。
第二节14式,分别是左按掌、 右按掌、后双按掌、前双接掌、双拦手、左右拂手、双拦手、双枕手、双摊手、 双窒手、双标指、双按掌、双顶手、收拳
第三节32式,分别是左横掌、左铲颈手、摊手圈手收拳、右横掌、右铲颈 手、摊手圈手收拳、左摊手、左耕手、左摊手、圈手左底掌、左摊手、圈手收 拳、右摊手、右耕手、右摊手、圈手右底掌、摊手圈手收拳、左膀手、左摊手、 左昂掌、摊手圈手收拳、右膀手、右摊手、右昂掌、摊手圈手收拳、左脱手、右 脱手、左脱手、左日字冲拳、右日字冲拳、左日字冲拳、摊手圈手收拳。
浏览3,9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