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的研究只是一个开端,很难说具有完全 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更不能说具有完美性。其建构的最主要的结果 也可能只是抛砖引玉,但其价值和意义是肯定的。随着武术国际传 播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开展,一定会建构起更加符合实际的基本模式。 这就像包括武术在内的任何一个学科一样,理论的构建和充实总是 不断变化并在变化中逐渐完善起来的。我们相信,今后武术传播模 式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这对武术理论建设是非常重 要的。具体的传播模式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问世。比如说,太极拳就 会形成独特的国际传播模式。

论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与奥林匹克运动

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代表团中的武术表演队震撼 欧洲,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声呐喊;46年后的1982年全国武术工 作会议,正式吹响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1990年国际武术联 合会正式成立,为武术推向世界在组织上更加有了保证。此后的10 多年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竞技比赛,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1999年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 被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组织正式接纳,武术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 阶。一时间,武术能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进入奥运会成为人们普遍 关注的问题。时光进入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中国武术能否 成为奥运大家庭的一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当今规模空前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的核心, 并主导着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潮流,是直接体现各国综合实力、提升 国家形象的国际大舞台。因此,起源于古老中国的武术能否抓住机 遇,进入奥运会,不仅是武术自身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更是我国 实现体育战略目标的需要。由此,本文将从武术自身的文化特性以 及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较出发,对武术套路能否进入奥运,如何进 入奥运进行探讨分析,以寻求武术套路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途径。

(-*)武术套路与奥林四克的比较


  1. 武术套路竞艺性与奥林匹克竞技性


“任何历史文化总是在一定类型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 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文化精神的塑造必然相异。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希腊,与历史上许多原始民族一样,古希腊人 对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竞争属性早有所认识。古希腊哲 学家赫拉克得特说:“斗争就是正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和消 灭的。"普罗塔戈拉则更为明确地指出:“人们之间在力量上是不平衡 的。只有强者的力量,才可能和应当构成政治权威的基础,进行政治 统治。所谓强者,当然是指在竞争中取得优越地位的人。”由于不同 于东方的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历史背景,古希腊人的竞争精神更加 强烈。希腊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土地贫瘠,多数地方不宜农 耕。但是三面临海,交通便利,特别适合于扬帆航海,因此,海上商 业贸易与对外交流在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航海商业贸易等活动培养了古希腊人勇于竞争冒险的性格,直接 强化了古希腊人“在生活一切领域追求最高成绩”的竞争精神。奥 林匹克是古希腊的文化产物,竞争精神无疑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主 要内容之一。

与此相反,古代中国属于内陆型国家,发祥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 族自古“以农为本”,适宜的气候、富饶的物产使这片土地上的人群满 足于男耕女织、各属一隅,恋眷本土,安于里井。由于这种特殊的地 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一直没被干扰中 断,中国武术便在这块相对封闭、延续不中断的板块上产生、发展起 来,并深受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大一统文化影响,形成了普遍的民族 心态:求稳怕乱,不提倡竞争、冒险和开拓。“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儒家仁礼观念的极度尊崇,“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逐渐约束和规范 着人们的竞争天性。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大环境的影响,练武 •往往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传统哲学的规范、约束,无不使武术固 有的外向竞争精神转为内向,表现出种种竞艺性的特性,与西方奥林 匹克中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有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难道说与奥林匹克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吗?

其实不然,竞艺性也是一种竞争的表现形式。在奥林匹克总体 精神倡导下,随着历史的发展,奥运会的运动项目也在不断地充实, 更体现了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世界性。所谓竞艺性的体育项目在现代 奥运会中也有一些,比如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艺术体操。武术套路 类同于这些项目,在竞艺的同时也进行着竞技,体能与艺术的完美结 合是这些项目的共同难度与竞争焦点。这种双重的竞赛较量形式充 实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以搏斗技术为本原的武术套路应该努力 走向奥运会,正如列宁所说:“国际的文化不是无民族的,谁也不曾要 求纯粹的,不是波兰人的,也不是犹太人的,也不是俄罗斯人的文化。"

  1. 武术套路的教育价值与奥林匹克精神遥相呼应


分别起源于东西方的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尽管由于不同 的生存环境,在具体的精神内涵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别,但却都具备 教育与文化的价值,而表现出某种相似。古希腊的教育制度和人生 价值观对古希腊奥运会的产生以及传统和精神的形成,有重要的影 响,它是古奥运会产生的文化心理动因。而且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大多来自希腊教育制度的体育内容(赛跑、跳跃、掷标枪等)。奥林匹 克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身心完备、能文能武,具有健康的身体、 丰富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具有开拓、进取、务实精神的青年。在奥林匹 克主义中,文化被置于与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加强了竞技运动的精神 价值,激励着人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从 而提高自己的境界。

武术套路也讲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尚武重德”。古代商 周学校的“射、御”均为武士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健全 人格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武术套路不仅有丰富 的哲理,在技术的传授中也充满着东方伦理的道德观,武德成为武术 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通 过武德的学习,规范习武者的行为举止,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据墨西 哥的安东尼奥•佛格雷泽的研究,武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念 中,“教育和文化”的价值高居首位。一种近似残酷的技击术,却成了 人们修身养性冶德的良好途径,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说明蕴涵有 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武术套路有着独特的文化与教育价值,它与 倡导和平、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遥相呼应。

武术套路走向奥运会的几点思考

张岱年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与较高的不同的文 化相接触,便易走入衰途。然而虽衰,却因没有较高的文化来征服, 亦不易即趋灭亡。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较高的文化相接触,固然可以 因受刺而大进,但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 (1996)这是多么精辟的论述,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民族文化的继承与 发展之辩证关系。武术套路在即将走向奥运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既 要有发展,要有与奥林匹克相适应的自身改进,又要继承与保持民族 特点和风格的独立性。为此对以下几点作出讨论。

  1. 武术套路的竞技性


源于古代搏斗术的武术套路,其技术渊源和文化心态,皆反映了 它本来就有竞争性的一面。

竞赛活动的可比性是任何体育项目进入奥运必备的因素之 -0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到今天,高水平武术套路选手在竞技场上 的演练水平已难分上下,针对这一现象,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 则增设了指定难度动作,但是通过近年武术套路比赛的实际操作, 已发现其优点与不足共存。其优点在于难度指定动作增加了武术 套路竞赛的可比性、可区分性,不足之处表现在指定动作的完成,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终成绩。由于指定动作在竞赛中的重要地 位,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而忽略了对动作节奏、风格、布 局运用上的精雕细刻,造成了套路演练水平总体下降,影响了比赛 的可观赏性;再者指定难度扣分点多,由于评判的困难,错判、漏判 现象明显存在。

在新近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制定的国际武术规则(讨论稿)中,将 武术指定难度改为“难度分”,对运动员在套路演练中各级难度动作 分值之和给予加分,使评判的可操作性、简易性有了明显的改善。造 成将难度动作编排在套路中,影响整体演练水平的现象仍未解决,这 是难度动作对武术技术产生影响的主要弊病之一。就这一问题拓宽 思路,我们试提出将难度动作以组合动作形式演练,独立于套路之外 进行竞赛和评判,其得分与套路得分相加为最后得分。可供借鉴的 项目如:在竞技体操比赛中,自由体操与跳马、单杠、双杠,在结构上 类似于这样的整体与组合关系。这样将有益于武术演练技术的发 展,为动作的编排,布局的运用,精、气、神的体现,整套节奏的一气呵 成,自如地展现武术风貌,提供了更有利的发展空间,既可提高套路 竞赛活动的可观赏性,又可增强其可比性。

浏览4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