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能背阳光、背风沙、背干扰;队形的站立要利于教师的观 察、示范、讲解、帮助、指导、管理;队形要有利于向下一学 习队形的转换,利于节省队伍调动的时间;队形的安排要考虑 场地、器材的摆放位置;调动队伍时,教师要合理运用口令指 挥,教师的口令要准确、有力度、有韵味、有穿透性。

现在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队形是常用的体操练习队 形,这种队形对学习武术动作不利:第一,班上人数多,如果 是四横排,两侧的同学看不到教师的示范,特别是第一排两侧 的同学,因离教师的距离近,教师又没有站在高台上;第二, 后面三排重叠,视线距离小。应采用“梯形”队形学教武术, 而且要在队伍的四周安州律生骨干。(如上图学生和学生骨干的站 位。)学生骨干由教师事先培养基本功扎实,武术素质较好的学 生担任。除用语言纠正学生错误外,要随时提醒学生观看骨干学 生动作,学生骨干一般设4—5名,不论方向怎么变换,学生都能 看到骨干学生的示范,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快学生掌握套路和进度。

学校武术中的常规、安全及思想品德教育


  1. 学校武术教学常规管理及要求


学校武术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正常进行和教学质量的保障。 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步骤来管理教学的进程,处理发生的事件, 对课堂武术教学非常有益。常规管理应该有一个指导的思想, 而武术教育在承担学生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武德修养教育培 训社会合格公民的场所。所以,常规管理包括了技能学习和学 生教育。在技能学习上,包括了一切可能影响教学的因素,如 不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与同学打闹,用武术动作故意追打同 伴等。在学生教育上,包括了 “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等 几大方面。

对于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来说,还是先从“小”事做起。如 课前常规:帮助教师布置和检查场地、器材;学生因伤、病 (或女生例假),不能正常上体育课时,课前应主动向教师说明 情况;检查和整理好自己的服装仪表,应提前到达规定的集合 地点等候上课。课中常规:准时在指定地点集合整队;上课礼 节;上课服装;上课时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等。课后常规: 学生提出对本课的意见,写好“课后小结”等。

学校武术教学的安全教育

由于武术是身体性的练习,所以容易造成伤害。在练习之 前,准备活动是必需的,而准备活动也是学生最不爱做的。教 师有必要通过实例和录像材料来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每次 上课之前,应该明确地规定课堂常规,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当时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 结合武术教学改革的内容,以简单、易练、实用为原则,“弘扬 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创建现代教学背景下学校武术特色体育课 程体系——“构建现代武术防身、安全教学特色体育课程”的 教学改革模式,加强对学生生命安全防卫意识教育和防卫技能 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道德素质。在传统体 育武术的文化背景下,把防身、安全教育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 对女生可适当开展一些“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课,使学生基 本都能够掌握“两拳(打)、两腿(踢)、两拿、两摔、两肘、 两膝、两组合”的基本防卫技能,通过理论课学习,还掌握处理 各种常见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一些防卫、自救的方法和措施。

  1. 学校武术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时代是学生发展身体,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培 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教育中把学生的思想品德 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武术教学中如何进 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规范教学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教学指导学生行 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效果。对符合 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

在教学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错误的和正确的行 为都要及时地纠正和表扬。严格执行规范,规范不是应该,而 是必须履行。

集体教学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集体项目的活动中(如分队比赛,游戏), 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 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 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对学生 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对抗与竞赛教学法

社会的属性中有竞争,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 与发展,在武术游戏和集体、个人活动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性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 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 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

表率不范法

表率示范法是教育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 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个性品行的形成 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该考虑到它可 能产生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 做到。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做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 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模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必然会认识到教师言行的正确性,从而建 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5)利用突发事件

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 和表现,及时抓住优秀典型和不良苗头,进行表扬和批评,这 对鼓励优良思想行为,制止不良倾向,分清是非界限有着重要 意义。例如在武术教学中当个别同学因受一些周围环境、突发 事件的影响而东张西望,注意力分散时,教师要及时指出,适 当加以批评教育。又如个别学生在武术练习中不听从指挥,投 机取巧,这时教师应严肃制止,引导学生专心专一,培养学生 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作风。

呀、学校武术教学提示与点击

学校武术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好武术套 路的学练

学校武术套路教学应该注意什么图片4

学习武术套路,首先应该注意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经 过“学、练、熟、巧”几个阶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 努力地提高技术水平。

“学”:就是跟老师学或按书刊自学。必须从基本功、基本 动作、组合动作开始,一招一式地认真学。把基本东西学到了, 然后再学习套路。先一段一段地学,再学整套动作。如照书刊 自学,首先要学会看图,弄清动作路线和文字解说,然后一个 一个动作地模仿练习。把一段动作弄懂练熟再练第二段动作, 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才能学得快,记得牢。

“练”:就是练习。这是个重要阶段,练习是无止境的。拳 谚说:“学拳容易练拳难”,“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所以 说,学拳是一段时间的事,练拳是一辈子的事。要把一套拳练 好,需下很大的功夫,既要勤学,又要苦练。有些人学了一套 拳术,就很满足,以为自己已经会武术了。其实只是一知半解, 就不继续下苦功夫练习,过一段时间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古语 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习者练也,只有勤奋练习,才 能把拳术真正学到手,自得其乐。

“熟”:指熟练。经过反复不断地学练,才能对每个动作和 整套动作有深切的体会。对动作体会得越深,才能掌握得越好。 因为每套拳术都是由几十个动作组成的,而每个动作又是由上、 下肢运动及头部、躯干共同协调而成的,所以它既是肢体运动, 又是全身运动。因此,熟练掌握每个动作才能把整套动作连贯 起来练习,只有整套动作熟练了,才能将整套拳术一气呵成。

“巧”:指精巧。巧是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产生的。俗语说: “熟能生巧。”只有熟练掌握了动作才能知其变化,懂其规律。 如要弄懂每个动作的巧妙变化,就要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思考 揣摩每个动作。比如长拳中的“左弓步右冲拳”,这个动作的假 设是:对方从我左侧用左(或右)直拳向我左脑部打来,我则 以左手前臂向来拳格挡;同时身体微左转,左脚向前踏步,重 心向前,右腿挺膝伸直成左弓步;同时右拳迅速向前平冲以击 打对方左(或右)腋下。这是连削带打的动作。经过不断揣摩 练习每个动作的要领,到需要运用这个动作时,不需再经过反 复思考,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就是“巧”。

  1. 教师和学生怎样才能练好武术套路


从武术套路的整体要求来看,只要抓住套路运动的关键因 素的练习,就能不断提高武术套路的演练水平,对于教师和学 生来说,练好武术套路须注意以下几点:

(1)功架,指组成套路的单个动作架势。如“弓步冲拳”、 “马步劈刀”、“提膝架剑”、“弓步崩棍”、“仆步摔枪”等等。练 好套路必须首先将每个动作功架做得正确,这如同建好高楼必 须切好每块砖石一样。民间拳社流行一句谚语“唱戏听嗓子, 练武看架子”,因此,教学中强调学生练好“架子功”,在架势 上下功夫,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武术功架是由上肢、下肢、 头部、躯干构结而成,内含规律性:①准确,此如“弓步冲 拳”,要求前腿弓,后腿绷,两脚掌着地,两脚尖斜前,一拳前 冲,与肩同高,拳面朝前;另拳抱腰,拳心朝上,等等。这些 特定要求称为“动作规格”,唯有照此完成,才显功夫性。②技 击,学校武术套路大都有几十个动作,其中多数动作为独特的 技击方法,不论徒手或器械演练都是在展示如何进攻和防守, 因此从精神气质到肢体运用都应表现出技击价值:一臂上架, 目的是防住来拳;另拳前冲,目的是击中对方胸窝。这种意识, 习武者须具备,才能练出武术风格,反之,每个功架只是摆摆 姿态,比比划划,会失去武味而形同体操了。③特点,习武者 要抓住每种拳术的特点:我国武术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其特 色大都集中表现在功架上,如太极拳、散打和搏击,其拳法、 招法和架势完全不同;刀术、剑术、棍术,其技击方法,行势 和走劲也完全不同。这都应在每个功架中有所区别,有所体现。 明确上述几点,在功架练习中持之以恒,就有进步。图片2

(2)劲力是练好套路的要点之一。武术竞赛规则对劲力的 要求是“劲力充足”、“用力顺达”、“力点准确”。①劲力充足, 指套路中每个动作做得饱含劲力,俗称“有劲”:如打拳踢腿, 要拳脚生风;砸拳震脚,要拳重脚实;抡刀扎枪,要力注刀锋, 力达剑尖。且忌软弱无力。②用力顺达,指动作发力过程畅而 通达,如同江河奔涌,瀑布直泻。如“冲拳”劲力送达拳面, “弹腿”劲力贯达脚尖,“劈刀”力在锋刃,“刺剑”力聚剑尖 等。为此,要掌握发力规律:力从脚跟起,主宰于腰,达于臂, 形于手指。反之,笨劲、拙劲、僵劲,是习武之大忌,同“用

力顺达”的要求相悖。③力点准确,指发力的目的及击打目标 要准确,如“弹腿”高度为膝部以下,而力点在脚尖;“蹬腿” 高度在腰部以上,而力点在脚跟等。每种器械方法各有高度和 着力位置的要求。谈到力点准确,还有“寸劲”问题,发力过 程放松,快要击中目标的瞬间发力,这种爆发力称为“寸劲”, 是武术特有的发力方法。每完成一个攻防动作,严格将高度、 位置与“寸劲”结合,就会做到“力点准确”。常见有些武术练 习者在进行套路演练时,不善用劲技巧,发力缺少顿挫,不见 节奏,无明确击打方向和目标,整套动作显得平淡无力,难达 上乘。

武术套路中每个动作都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每个动作均是 在完成特有的技击之术。拳有各种拳术技法,刀有各种刀法, 剑有各种剑法等等。

表现出一种拳术和一种器械的丰富技法,是练好套路的必 备条件之一。这包括:①每拉开架势,是进攻,还是防守,是 攻中寓防,还是防中寓攻,必须交待清楚,不可含糊不明。② 进攻动作,目标要明确,击打要到位;防守动作,技术要合理, 衔接要顺畅。③全套动作由多种技法组成,如各种拳法,演练 者必须认真做好,表达出武术套路中技法的丰富性。反之,冲 拳不像“冲”,蹬腿不像“蹬”,劈刀不像“劈”,崩枪不像 “崩”,整套动作缺少变化,无技击意识和技击之道,这样的套 路演练实难达到高级水准。因此,展示丰富技法是练好套路的 要点之一。

武术运动讲究“身法”,如果教师和学生演练武术时,注意 身法的练习,对学校武术的教学和演练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 作用。身法,顾名思义是身躯移动的方法,可概括为:闪展腾 挪、起伏转折、快慢相间、灵活多变等。具体剖析,包括如下 几个方面:①正。身体端正,挺胸立腰(长拳技法),行拳中不 可随意低头猫腰,东偏西歪。②活。打拳走势,以腰为轴,关 节灵活,抡劈摆腿,穿肩翻身,灵便异常。③击。身动与技击 相合,身法服从于技击,如“转身贯拳”,以腰带臂,腰拧身 转;“翻身穿枪”,身躯游动,身随枪行。剑术,要求身法潇洒 舒放,技击寓于健美;刀术,要求身法体现勇猛,粗犷中展现 刀法。④特。各拳种对身法都有独特要求,比如“长拳”要求 挺胸塌腰,“太极拳”则要求含胸拔背。不同拳种有不同的特 点,拳种不同,法则不同,这亦是练好身法的关键。⑤神。身 法者,神形兼备也。图片5

武术视精神为身法的灵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为什么在演 练武术动作或套路,不像是在练武术,缺少的就是眼神。演练 套路做到神与形的结合,眼睛是关键。眼法的要点:①定,当 姿势完成而静止时,眼光要定在一点,明亮且含技击之意识, 如临大敌。②变,眼睛随动作之变而变,如“架刀推掌”,当掌 推出,头部随着摆转,眼光从刀体变为推掌方向。③随,如抡 臂、穿剑、云棍等疾动性的速变动作,眼光要随追而动,伴其 而至,这会使精彩动作生辉。④瞪,做发力动作,眼神要聚目 而视,以助增力,如“砸拳震脚”、“仆步摔棍”等爆力型动作, 如果眼睛瞬间瞪视,技击气势更加浓厚。

  1. 怎样才能使学过的武术套路动作不遗忘


武术套路动作技术的学习过程同其他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一样,实质都是在大脑皮质上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的过程,并 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一般 分为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和巩固过程。

学习一个动作的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 运动实践,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这就是处在泛化阶段。这 个阶段动作僵硬、不协调,做起来很费力。通过不断的练习, 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逐渐消除,动作即进入分化阶段:此 时练习过程中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 地完成动作,表明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 到新异刺激,多余和错误动作还可能出现。通过进一步的反复 练习,达到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此时动作优美、准确,而 且有的动作不必有意识去控制就能做出来,达到了自动化程度。

以上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且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人 在学习时泛化过程较长,掌握动作较慢,特别是在分化阶段, 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反复练习,彻底纠正错误动作,即使进入 巩固阶段,如出现新的刺激或学习新的动作时,旧的动作很容 易出现错误或遗忘;即使动作发展到巩固阶段,也不是一劳永 逸的,仍需要继续练习巩固,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其更加完 善和巩固;如果不再经常地进行复习,巩固了的动力定型也会 消退,学会了的动作还会被忘掉。这种遗忘是由于暂时神经联 系没有得到充分强化出现的消退抑制而产生的。也就是学习过 的东西不能及时地复习,进行巩固就会遗忘。根据遗忘的规律, 学习新的东西,学得越快而又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则忘得也就 越快。

所以,无论是从学的还是从教的方面考虑,在教、学一个 新的套路时,应首先考虑把其中的基本动作和主要动作方法以 及难度较大的动作或动作组合先学会、教会,练习巩固;然后 再逐段地学习和教授;通过反复的练习,最后,再进行全套动 作的串连学习和教授,并进行总的复习巩固。这样,学习过的 套路就不容易忘。当然,也就不会出现记住了前面忘后面,学 了后面忘前面的现象,而且,当学完一个套路后,便能基本上 掌握其动作方法和要领。只有认真学习,反复练习,达到精熟 程度,才能使学过的武术套路动作不遗忘。

学校武术怎样发展学生的柔韧性

1.练武术为什么要进行柔韧练习,教师和学生应注意哪些 柔韧内容的学练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柔韧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体素质。 柔韧性的好坏通常用关节活动的幅度来表示。

柔韧性,是指人体各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 能力。它主要取决于骨的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跨过关 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的伸展性和弹性。发展柔韧性, 对于增大关节运动幅度,提高动作质量,减少伤害事故,具有 重要的意义。

练武术对柔韧性有很高的要求。如各种腿法需要甑关节活 动的范围加大,这就要求下肢必须有较好的柔韧性。又如上肢 活动及各种器械的练法对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也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必须加强肩关节柔韧性的训练。如果没有好的柔韧性就会 妨碍技术水平的提高。少年儿童一开始学武术,首先进行的就 是压腿、踢腿等柔韧性练习。同时,柔韧性好,在练习中就不 会因用力过猛,关节活动幅度增大而造成受伤,所以练习提高 柔韧性也可以减少伤害事故,延长运动寿命。许多高龄的武术 爱好者还能保持很好的柔韧性,正是他们长年刻苦锻炼的结果。

柔韧性是习武必备的一项身体素质。柔韧性太差,不要说 放长击远,连起码的弓步、马步、仆步也可能站不稳、蹲不下, 那是很难练好拳术的。所以,要想提高拳技,柔韧性差的人就 必须下工夫拉韧带。只要方法正确,持之以恒,总会逐步见效 的。当然,不同的拳术,对柔韧性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一般来 说,长拳类的拳术动作舒展大方,起伏明显,对教师和学生身 体各部的柔韧性要求都较高;而太极拳等拳种对柔韧性的要求 则相对地要求低些。图片6

拳谚说:“练拳先练筋”,“练拳不练腿,总是冒失鬼”,“练 功不活腰,总是艺不高”。“练筋”、“蹭腿”、“活腰”,就是发展 人体柔韧性的传统说法。武术柔韧素质的训练着重于肩、腰、 腿部,方法主要有被动和主动两种形式:被动形式是在别人帮 助下,采角搬、压、撕、拉等,增大肌肉伸展和关节的活动范 围;主动形式是通过压、耗、控等方法,自我控制肌肉收缩, 缓慢地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这两种形式,均能有效地提高柔 韧性,但较多的是采用后一种慢张力法。其好处在于:①超越 关节伸展限度的危险性较小,能减少损伤和剧痛。②不作用于 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是指肌肉突然地被拉长时,随着被拉长 的程度,肌肉自动地产生不同程度地收缩)。③能有意识地放松 对抗肌,使之慢慢地、尽可能地拉长肌纤维。

发展柔韧性,是一项既单调、枯燥,又非常疼痛的练习。 第一,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毅力,不 能企图在一朝一夕就立竿见影,要持之以恒。除了要坚持不懈, 长期努力外,还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以压腿为例,初压 腿时,腿可放低,上体向被压腿折叠,振幅可小些,待训练一 段时间,达到一定水平,再逐渐将腿放高,以头触脚尖,进而 嘴触脚尖(俗称“吻靴”)。拉韧带前,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活动,使身体发热,微微出汗,才能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二,要动静结合。武术运动对柔韧性的要求是“柔而不 软”。表现在技术动作中要“柔中带刚”、“刚柔相济”。训练中, 多采用“动” “静”结合的方式。“动”即是结合专项,进行抡、 翻、涮、摆、踢等各种形式的练习。“静”,主要以压、耗、控、 拉等增强肌肉纤维韧带的伸展能力。如发展下肢柔韧时,压腿 之后(拉韧带),要紧接着快速踢腿,进行动的练习,提高肌肉 收缩的速度和力量。动静结合,才能使肌肉、韧带等组织柔而 不松,富有弹性,从而更适合武术运动的需要。

第三,在发展柔韧性的同时,应加强速度、力量、灵活性、 协调性的训练。如进行快速的仆步抡臂、翻腰、涮腰、仆步穿 掌,各种动作组合等等,与发展其他素质及专项技术结合起来, 因为有机体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以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实现的。 机体各部位、器官系统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 体某一部位、器官系统机能的提高是建立在机体各部位、器官 系统活动机能全面提高基础之上的。各运动素质的发展,彼此 有密切的联系。如发展柔韧,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灵活性、协 调性,而发展灵活性、协调性,又反过来能促进柔韧性的提高。 但力量练习增多,就有可能导致柔韧水平的降低。在练习中, 要合理安排并处理好这一矛盾,每次训练,既有柔韧的练习, 又有力量的安排。一般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力量好的,着重抓 柔韧;柔韧好的,着重抓力量,达到“刚而不硬”、“柔而不软”。

第四,发展柔韧性应抓住良好时机。体育科研材料证明: 各项运动素质都有一个“敏感发展期”。在这个期间,如果运动 训练的外因和遗传等内因相结合,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理特点,少年儿童期(8—12岁)是 发展柔韧素质的最佳时机。这是因为少年儿童时期,关节软骨 较厚,肌肉韧带伸展性和关节活动范围大,肌肉韧带松弛,易 拉长。在这个时期,肌肉主要纵向生长,肌纤维较细。发展柔 韧性,不仅能进一步增加肌肉的伸展性和关节运动幅度,而且 还能有效地改变肌肉类型,促进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和体态的健美。

如果在儿童时期发展柔韧性,到了青年即使不怎么练,消 退也很慢。青年时期生长阶段已逐渐停止,再练柔韧性就困难 些,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勤压腿、勤踢腿。压和踢相比较而言, 踢腿比压腿更重要,因压腿只解决“柔”的问题,而踢腿则是 解决“韧”性。武术中的套路或散手,对于腿的“柔”与“韧” 都需要,相比之下更需要“韧性”,因其含有快速运动的能力。

(三)学校武术教学应注意学生"寸劲"的培养

所谓“寸劲”,是指武术攻防格斗技法所要求采用的一种短 促爆发的力量,它集中体现在动作结束的瞬间,给人以干脆利 落、饱满刚劲的印象。“寸劲”掌握得好,出拳似有声,起腿能 生风,在震脚砸拳和击拍脚时,响亮清脆。如果没有“寸劲”, 就会劲不饱,势不整,给人以僵滞呆板或软绵无力的感觉,只 有武术的架子,没有武术的神韵,从而失去武术的风格和特点。

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学生练拳时没有力,是因为学生的动作 缺乏“寸劲”。怎样培养学生的劲力,应从以下几点来剖析:

发力顺达是爆发“寸劲”的基础

在武术技法中,有“三节”的说法。就全身而言,下肢是 根节,躯干是中节,上肢为梢节。以四肢而论,靠近躯干的肩、 胯为根节,远离躯干的手、脚是梢节,根梢之间的肘、膝为中 节。并把运动时的运动过程,精辟地概括为“发于根,顺于中, 达于梢”,从而开辟出劲力依次传递的通路。正如竹要一节一节 地破,车要一站一站地开,不可逾越阻断一样。朝着进攻的目 标,循着连通的路线将力量依次传递,就能汇集起身体各部肌 群主动参与收缩的力量,形成爆发“寸劲”必须具备的初速度, 例如“左仆步搂手弓步冲拳”,就是一个在腰的连通下,脚、 膝、胯、肩、肘、手合一贯通的基本动作。仆步搂手弓步冲拳 时,力发于屈膝的右脚,通过蹬脚挺膝、转胯拧腰再送肩顺肘、 贯力到拳。而许多学生,往往还未转胯拧腰就急于出拳,破坏 了力的传递,结果表现出僵劲、拙力,用不上力。

武术运动中,直线出击的运动形式较多,如扎刀、刺剑、 冲拳等等。在这类动作中,还必须把握住正直的运动路线。比 如冲拳,出击时,拳应对准攻击目标沿直线冲出,同时要求 “肘不离肋”;在运动过程中,肩、肘、手三点,始终在一条直 线上,这样才能保证肌肉收缩的合力。显然,发力只有“顺”, 才能“达”,不顺,力就会从半路溜掉。

放松与紧张的协调配合是爆发“寸劲”的条件

以攻防格斗动作为基本素材的武术运动,形成了快速敏捷、 变化多端的特点。武术的“寸劲”正是在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 种运动形式迅速转换的过程中爆发出来的,因此对肌肉放松与 收缩的协调配合,有着较高的要求。围绕人体骨骼关节成对分 布、功能相反的肌群,有着天然的协调性。从局部来看,由肌 肉收缩产生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 的协调配合下完成的。根据不同的动作,一部分用力,相应的 另一部分就放松,如正踢腿,需要骼腰肌、股直肌等腿部前侧 肌肉主动收缩,而腿部后侧的半腱半膜肌、股二头肌和小腿三 头肌就相应放松,如果同时收缩,就会产生对抗用力。另外, 肌肉收缩作功是要消耗体内能量物质的。从整体来看,如果练 习者在运动过程中不会放松,老是憋着劲,全身肌肉紧绷绷的, 在消耗大量高能磷酸化物(三磷酸腺昔和磷酸肌酸)而不能及 时转换补充时,全身肌肉就会出现疲劳和僵硬,这样要提高肌 肉收缩的速度,打出“寸劲”是不可能的。

掌握加速度的时机是爆发“寸劲”的关键

武术的“寸劲”,是力量和速度最佳结合的结果。在需要获 得爆发力的运动中,不同的运动形式对力量和速度亦有所侧重。 推铅球这类克服较大阻力的运动,更多地依靠力量,而在武术 这类徒手或持轻器械、克服阻力较小的运动中,爆发力则主要 是通过加速度而形成的。

在运动肢体沿着一定运动轨迹,获得一定初速度的基础上, 怎样掌握加速度的时机呢? “寸劲”的字义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 启示,它把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距离直观地假设为“尺”,把加 速度的运动距离形象地比喻为“寸”,说明了 “寸劲”短促爆发 的特点。然而,不同动作的运动路线有长有短,运动支点有远 有近,加速度的时机也就不尽相同。如像各种徒手拳术中的上 肢动作,要应用拳谚中“粘衣发劲”的方法,在接近目标的很 短距离内,再全力加速度,爆发出“寸劲”来。而在屈伸性这 类腿法中,则必须在固定运动支点后,才能全力加速度。例如 弹腿,正确的要领是:先屈大腿于水平位,固定膝关节为运动 支点,形成一定初速度,然后再加速弹出小腿,力贯脚尖。

“寸劲”作为武术运动特有的发力形式,还要求与呼吸密切 配合,在做发劲动作时,做到以气催力,气催而力刚。

(四)学校武术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做到步稳

武林中有“步不稳则拳乱”之说,此外又有“步赛粘”、 “站如松”等要求。可见“步”的稳固扎实在武术练习中是相当 重要的。初学者在练习武术时,常感步子站不稳,平衡动作停 不住,做弓、马、虚、仆、歇等步型时,别人稍一用力,就会 倒地或移动步子。

一般来说,武术中步的稳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静定” 时的稳,二是“动迅”中的稳。前者是要求步型的稳重,后者 则是要求在快速的步法变换中,也要掌握好身体重心。

当步型不稳时,首先要检查自己的动作是否符合正确的技 术要领。武术基本步型的技术要领,是武术工作者根据前人的 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其本身就包括了稳定的要素,符合生 物力学的科学原理。初学者在完成步型时(以五种基本步型为 例)易犯以下毛病:在练习弓步时,常常后腿弯曲,没有挺膝 蹬直;后脚脚掌掀起或脚跟离地;有的前腿弓得不足,有的人 又前弓过分,使膝盖超过脚尖;两脚前后太直地站在一条线上, 这样,重心极易不稳。在练习马步时,往往两脚距离不符合要 求,步子过大或太小;两腿屈膝半蹲时,大腿没有接近水平; 两脚尖外撇,没有正对前方。在练习虚步时,后腿蹲不下去; 身体重心前移,前脚不是虚点地面;弓腰撅臀或仰身送甑等等。 在做仆步时,全蹲腿蹲不下去,脚后跟提起;平仆腿不是内扣 后全脚掌着地,而是脚后跟着地。做歇步时,两腿蹲不下去; 身体挺得太直等。

 

浏览5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