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校武术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做到步稳
武林中有“步不稳则拳乱”之说,此外又有“步赛粘”、 “站如松”等要求。可见“步”的稳固扎实在武术练习中是相当 重要的。初学者在练习武术时,常感步子站不稳,平衡动作停 不住,做弓、马、虚、仆、歇等步型时,别人稍一用力,就会 倒地或移动步子。
一般来说,武术中步的稳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静定” 时的稳,二是“动迅”中的稳。前者是要求步型的稳重,后者 则是要求在快速的步法变换中,也要掌握好身体重心。
当步型不稳时,首先要检查自己的动作是否符合正确的技 术要领。武术基本步型的技术要领,是武术工作者根据前人的 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其本身就包括了稳定的要素,符合生 物力学的科学原理。初学者在完成步型时(以五种基本步型为 例)易犯以下毛病:在练习弓步时,常常后腿弯曲,没有挺膝 蹬直;后脚脚掌掀起或脚跟离地;有的前腿弓得不足,有的人 又前弓过分,使膝盖超过脚尖;两脚前后太直地站在一条线上, 这样,重心极易不稳。在练习马步时,往往两脚距离不符合要 求,步子过大或太小;两腿屈膝半蹲时,大腿没有接近水平; 两脚尖外撇,没有正对前方。在练习虚步时,后腿蹲不下去; 身体重心前移,前脚不是虚点地面;弓腰撅臀或仰身送甑等等。 在做仆步时,全蹲腿蹲不下去,脚后跟提起;平仆腿不是内扣 后全脚掌着地,而是脚后跟着地。做歇步时,两腿蹲不下去; 身体挺得太直等。
出现以上这些毛病,其原因有三:一是练习者对正确的动 作要领理解不清;二是甑、膝、踝关节的柔韧性太差,所以经 常出现蹲不下去、掀跟拔底的毛病;三是腿部力量太差,蹲不 住,致使身体重心过高。
针对这些毛病,除了进一步加强对步型的正确理解外,还 要注意加强下肢柔韧性的练习。经常压、踢、搬、劈、控、耗 腿,可提高髓和膝关节的柔韧性;经常活柔踝关节,尽量绷直 脚尖下压、尽量勾压脚尖,双脚并拢,做屈膝全蹲等,可提高 踝关节的柔韧性。为了增强腿部力量,做到'“步赛粘”,“站如 松”,初学者在练习步型时,可以先用单手或双手扶住一定高度 的物体,如墙、树、肋木、栏杆等,然后渐渐地延长练习时间, 做到步型动作不但正确,而且稳固。另外,还可选用站桩、长 跑、快速跑、跑楼梯,立定跳远,负重压腿等练习来发展下肢 力量。只要练习者坚持不懈地锻炼,随着日月的增长,腿部力 量不断得到加强,练武时也就容易“步”稳了。
在步法的变换中要做到稳健,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 掌握好运动中的重心。运动中重心的掌握主要在于上下的协调、 躯干与步法的配合。不能步走身留,也不能身动步滞。要做到 步随身活,手随步开。二是要注意呼吸要得法。初学者在练习 时,为了表现自己的发劲,往往会咬牙切齿,拼命用力,动作 显得非常僵硬,呼吸和动作结合得不好,很容易“气血上涌”, 造成呼吸短促,头重脚轻,动作飘浮。用力时没有很好地控制 身体重心,“步”也会不稳,特别是平衡动作站不稳。
一般来说,练习长拳的呼吸方法有“提、托、聚、沉” 4 种,在练武时应根据不同的动作,运用不同的呼吸方法。如在 练“仆步穿掌”:接“提膝亮掌”动作时,因它是由低动作转到 高动作,所以应用“提”气。同时支撑腿的脚趾用力抓地,充 分利用全脚支撑,并快速挺膝伸直;另一腿屈膝尽量抬高,脚 面绷平,头上顶,这样动作就容易稳健。
(五)学校武术教学应如何注重学生眼法的培养
1 .什么是眼法
眼法锻炼是练武的重要一环。眼法练好了,练起武术套路 来就犹如“画龙点睛”,能体现出整体的气势和威武。
眼法是通过头部的转动和眼睛的注视来体现的。眼法的练 习必须紧密配合有关武术基本功进行训练,采用由简到繁的练 习方法。简单的动作,如“并步直立左右双摆掌”,强调眼随手 动,手、眼配合。复杂一些的,象“并步直立穿掌”接“提膝 亮掌”这个动作,眼先看右手,再看左手,再看右手,然后随右 手抖腕的同时向左转头,注视左前方。这样左右多次重复练习。
拳谚说“猫窜,狗闪,蛇鹰眼”,就是要求眼睛像蛇那样敏 锐,如鹰一般锐利。在训练中还必须强调,“手法”象流星般的 轻快敏捷,头部的转动和眼睛的注视就必须相应地象“闪电” 般地迅速和明亮。整个套路演练起来还需做到眼法与手法、身 法、腿法配合得自然、和谐一致。
2.怎样做到眼明手快
武术运动中的“眼”与“手”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 但又不能混为一谈,各有其方法。
要做到眼明,首先要正确理解武术动作内在的攻防意识, 然后通过眼神体现出来。眼明还与颈部的灵活性和头部的快速 摆动有很大关系,俗话说“神在眉宇之间”,只有看得见,眼睛 才能有神;望得远,眼睛才会明亮。
要做到手快,首先应具备以下因素:
手臂肌肉收缩的速度、力量与肌肉紧张、放松间的协调 转换能力强;
肩、肘、腕各关节的灵活性好;
手法的技术技巧与熟练程度好;
中枢神经的协调性与反应速度快。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 训练,使这些因素获得全面发展后,才可达到手快的目的。
如何使眼明与手快协调配合呢?那就是人们常说的“手眼 相随、眼到手到、目随势注”。掌握了手眼配合的技巧,又具备 了二者所需的素质条件,就一定能做到眼明手快。
(六)怎样才能使学生练的武术套路富于韵味和美感
要想使学生练的武术套路富于韵味和美感,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要求:
提高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例如柔韧性、灵活性、协调 性、速度力量和弹跳力等;提高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及技术 技能,这是使武术套路练习时富于韵味和美感以及艺术性所必 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讲究造型。武术套路动作是很讲究造型美的,无论是静 势还是动势,都要求做到形体工整、势正招圆。只要做到了形 体姿态美、动作造型美,练出来的套路自然就富于美感了。
注重节奏。武术套路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快慢相间、刚柔 相济、动静结合、虚实分明、高低起伏等多对矛盾对比运用, 交相辉映,达到“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 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 风”。这样,练出来的武术套路才具有抑扬顿挫、张弛和顺的韵 味感,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手、眼、身法、步、精神、 气、力、功”是武术套路动作的“精灵”所在,眼以传神、手 领眼随,强调的是动作的手眼配合;身法灵活、步法敏捷、身 随步行、身步合一,着重要求身法与步法的协调一致;精神饱 满、气力贯通于周身,方能显现出功力的纯正。这也是体现韵 味和美感的要素。以上四方面因素在武术套路中是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要不断加深理解,使之融合于动作与套 路练习中,不断跃向新的高度。久而久之,熟练的武术套路练 习一定会富于强烈地韵律感和健美感。
(七)学校武术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达到“形神兼备”
如何理解“形神兼备"
“神”主要指精神气质、眼神和与之相配合的动势灵感等, 从表演角度讲,就是体现出武术感人的动态魅力。“形”主要指 武术动作所特有的动态规律,在拳法攻防动作中所体现出的踢、 打、摔、拿的技术内容、具体规范和要求,是手、眼、身法、 步等外在形态变化的集中体现。
神与形在武术拳法中是一完整的概念,只有经过长期锻炼, 才可能真正体会、理解它的实际内涵。
在传统武术中突出神形兼备的特点,除了拳术特定技法、 运动表现形式、风格要求外,还需要武术锻炼者在了解、体会 拳法攻防意识的同时,在刚与柔、虚与实、动与静、起与落、 立与转、轻与重、疾与缓的变化中去寻求和把握住拳法运动中 的共性,攻防实践中相对的平衡感和内在结构,以及技法与劲 法的运用等,并根据自己的特点、风格,在原有的基础上予以 创造性的发挥。使拳法在“招招有势、势势有法,法法有用” 的实战特点基础上,立意表现拳术所独有的动作完整,气势磅 礴,飘逸多姿,明快严谨,结构和造型使“神似”与“形似” 达到完美统一。
具体来讲,达到神似首先要注意眼神在拳术中的变化,在 练习时,眼神要追随技法攻防动作中的身手和主攻方向做相应 的配合,如同中国书法中“逆锋行笔” 一样,做到“欲前先后, 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使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内、外因 素达到高度的统一,使整个动态过程体现出一种神气贯注,气 势饱满,内外合一的效果。这就需要在每一招式的锻炼过程中, 都要注意眼法的配合,头部的适宜转动,使其做到灵活自如, 定势突然,手眼相随,突出其迅疾、明亮、敏捷、威严的特点。 使眼神、灵感贯穿于拳法的始终,充分体现每一种拳法独有的 精气神和富有表现力的风格,使整个拳法气势雄健,浑厚俊朴、 古雅灵秀的形象气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种动作密切配合 神态的表达方法,完全是依靠人的双眼在“注视”和“环视” 等多种眼神变化中实现的。这种方法使之“神聚于目”,运用自 然,才能使人感到神气袭人,动势清晰、顺达、充实、神机莫 测,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动有传神之妙,眼有通达之灵”的武 术神韵。许多初学者往往只注重一般动作招势的程序变化,不 知眼法的配合,或配合不协调,即使是瞪大双眼也会使人感到 “空之无物”,好像缺少些什么,自然也就不易达到神形统一, 只能给人一种无动于衷,淡漠无味之感,缺少应有的动作激情, 当然也就更难显示动作的神气和活力。武术谚语中有“眼无神, 拳无魂”,“拳法之神,眼为先”,“眼如利箭穿革,拳似斑豹出 心',“拳似流星,眼似电闪”等比喻,就简明精妙地点出了对 于眼神的要求和作用。由于眼神与动作的有机结合,达到动态 之美,会使人感到武术的演练如同一首意境绝妙的诗篇,令人 振奋,回味良久。例如中学武术基本动作、健身拳、形神拳等 都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眼看进攻方向,体现出神味,“少 林五形八法拳”中龙形的眼神,以“看”为主,动作如游龙戏 水,取势轻灵,身臂沉荡,突出其内在神气;虎形拳法的眼神, 以“见”为主,动作配合腰实臂沉,势出猛悍,攻法坚刚,突 出其硬逼快攻的技术风格;豹形拳法的眼神,以“瞧、见”为 主,动作迅猛暴烈,横抽竖劈,猛起硬落,突出其搏击凶悍, 转换灵活的特点;蛇形拳法的眼神,以“看、瞟”为主,动作 柔巧沉静,曲折盘转,轻灵迅疾,突出其突变刁钻,瞬息即变 的拳术风格。鹤形拳法的眼神,以“观、瞧”为主,动作轻巧 如千秋之鹤,稳实轻柔,突出其聚精凝神,以柔化刚,暗含杀 机的特点。上述这五种不同类型的拳法,配合相应眼神的运用, 并使之互为精华,熔铸一炉,才充分体现出“少林五形八法拳” 独特的精气神和攻防气度。所以说,武术中的眼法是与拳术风 格和具体实战意识紧密结合的,因此无论动作形态如何错综变 化,都应从具体攻防动作的需要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因为武 术眼神的运用规律,是不能等同于其他表演艺术的。
另一体现“神形兼备”特点的,是在拳术攻防技法以及对 于身法高度运用的过程中,立意做到“形”似。相对来讲,少 林拳攻防意识较为明显,运用范围也较全面,拳、掌、臂、肘、 肩、头、胯、膝、足等均可用以击敌。但是在练习过程中,无 论是进行上述任何部位的攻防动作,首先要做到方法准确,意 识逼真,气势雄浑,凌励迅猛。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方法准确, 如果技法错误,即使神气再好,外形再威武,也会失去武术最 本质的内容,轻一点讲,也只能说仅是描摹出武术外在肤浅的 皮毛而已,很难达到武术的意境。因此,在武术实际演练过程 中的动、静、起、落、站、立、转、折、轻、重、缓、疾等动 势变化,必须与拳法的具体技法内容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神态、 形态而组成的结构风格,集中体现出不同动作的语汇和特有实 战形式的美感。在这里,体现身法(以腰、胯、肩、背为身体 主要部位)的高度运用,也是组成“形似”的重要因素,这是 因为上述部位在起到中心和枢纽作用时,集中体现了武术的闪、 展、翻、转、屈、伸、起伏、转折等多种形体变化,使有形和 无形传神的意境往往熔铸于其中。因此在平时拳术练习过程中, 要多细心观察、体会上述部位的运用方法,密切结合技击实践, 并有意识地借鉴人体动态美的原则,努力使其身法做到动而不 僵,活而不乱,舒展稳实,吞吐自如,随势而动,随形而变, 通体协调,劲力顺达,刚柔迅敏。在劲道方面,还要有意识地 做到关节、肌肉松紧适度,使技法灵变自然。例如:身体“中 节”跟随的迅敏,协调有力,才能使“根节”起的力量得到有 效的传递配合和充分利用,进而在“梢节”到的拳、肘、膝、 足、头的攻防中,使劲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迅速、完整地 完成复杂多变的拳术技法,使手、眼、身法、步的每一个细微 变化,都能正确和谐地置于恰当的方位,使技法在动态的基础 上更接近于搏斗实战,更利于攻防动势、法度严谨,体现出动、 静美的神采,使之更富于传神的意境,使拳术的演练在技击的 基础上,充分抒发丰富的情志内涵,达到拳法实用性和艺术美 的统一。因此,把握好武术动作中“型”的内在气质,处理好 运动中“法”的技术原则,是决定武术拳法“神形兼备”气韵 的重要因素。
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兼备”
武术套路演练的好坏,关键在于表演者“形与神”的表现, “形美感目,神美感心”,则说明了 “形”与“神”的重要性。
入门先练形。它对初学者尤其重要,有形方可有势、有神。 就“形美”而言,武术之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主要是表演者 成功地运用了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富于变化、别具一格的各 种套路,从而达到了 “形美感目”的效果。有人说“形美者不 一定得神,传神者一定具备美形”,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 “神”是表现内在心理的无声语言,而套路的外部表现通常是由 内心体验所获得的。武术形成神韵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在招法 的疏密相间,力度的轻重缓急,攻防的虚实隐现,战术的参差 错落等方面。“神”,在武术演练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训练 “形”和“神”?
要练。练是根本,拳练千遍,神形自然,熟能生巧,巧 能升华。
要看。正反动作都要看,边看边分析,取其精华,弃其 糟粕。
要想。主要是领略套路的精神内涵,寻找套路的韵味, 让自己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在整个套路之中,真正达到“形”与 “神”的和谐统一。
第四章学校武术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
一、学校武术的特性及其学习规律
浏览7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