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术具有娱乐欣赏价值,但在套路竞技比赛中,观众寥若晨星
“原始社会,我国先民的战舞不仅是武术击刺的演练,也还有武艺 表演而达到宣扬武威的作用。”(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武术史》)随着 文明的进步,人们将武术套路用于娱乐欣赏的媒介逐渐增加起来,对 娱乐的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人不仅要求武术套路要有感 官的形式美,而且还要有内容的意蕴美,人们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在
感悟武术独特的表现技击性的意境美的同时,达到娱乐欣赏之目的。 在大型娱乐表演中,武术套路正是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在舞台中占 据了一席之地。但由于它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此娱乐价值似乎被行内 人忽略在武术范围之外。用于竞技比赛的武术套路占据武术的龙头 地位,然而竞技比赛并没有充分展现武术的艺术价值和娱乐价值,它 的直接目标是比赛而不是娱乐。数字化时代并没有迎来武术套路娱 乐表演形式的几多变化,武术的尴尬也就越发凸显出来,综观各种武 术套路比赛现场,有比赛无观众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尽管如此, 比赛依然在为评判而比赛,人们仍然在难度动作中寻求武术套路的出 路,投在观众视野中的依然是“断裂”的武术套路,生硬的难度动作。 不仅观众看之无味,且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也不免有乏味、生硬、“断 裂"之感。遗憾之中的遗憾,在武术套路竞技赛场中,独放异彩,博得众 多观众欣赏与喜爱的“武打式”的对练项目并没有成为主流项目o具有 强大市场潜力的“武打式”对练项目遭受如此冷落的境遇,就武术而言, 无论对于竞技比赛,还是对于娱乐表演都是一种巨大的无形损失。
- 武术具有技击价值,在竞赛场中缺乏“章法”,在实际搏斗中缺乏 应用性
当今武术的攻防格斗体现的并非是你死我活的境地,它应该是 一种经过加工过的“艺术化”的搏打。然而,人们心目中的武术价值 与现实中武术自身的形象产生了强大的落差,武术神秘变幻的绝技 几乎无人亲眼所见,而多是来自于道听途说。在人们心目中,武术内 在真正魅力模型(影视中的经过艺术夸张的武打格斗形象)一直没有 与现实中亲眼所见的真实存在相吻合。现实中,竞技比赛的散打仍 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格斗技击的心理需求,在散打比赛中,我们所看到 的恰是与其他各民族别无两样的,人类共有的格斗技能对抗,并没有 真正用上中国传统武术的拳法。在实际的搏斗中,人们也很少运用 “武术招式”来击打对方,这就不得不使人们对当今武术的“能力”提 出了强烈的质疑。到目前为止,从全国大范围的挖掘整理工作以及 当今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武术家的亲身经历都没有证实武术那种 “神秘”的存在。我国著名的武术家蔡龙云教授,在上海体育学院作 的关于《我的体育人生》的报告中指出,他在上海打擂台时,用拳击倒 对手的瞬间,他并没有意识要用哪个门派的拳法来击打对方,只不过 是根据时机和特殊的情景无意识支配肢体的一种本能反应。此外, 《中国体育报》撰文报道:“为充分提高实战技能,柔道首次成为北京 市公安局警务技能大比武的比赛项目。”(曹或《柔道进入警务大比 武》)大比武办公室主任认为:“柔道进入大比武是增强干警体质的需 要,更是实战的需要。”(曹或《北京警察为何学柔道》)在现实面前,武 术的实用价值值得我们警醒,这不得不令武术界人士深思。
(三)
矛盾必然是各个事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出现的一种不和谐状态。 武术遇到的尴尬正是主体的世人与客体的武术的真实功能在互动过 程中发生变化,并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数字化时代浪潮冲击而出 现的一种彷徨。透视尴尬的情景,值得反思的是,人们对武术的本质 及其发展由于没有深入了解,缺乏对武术原本的认识,以至于造成对 当今武术的“误解现实中的残酷与理想中的完美并没有打破国人 的思维定式,在国人的内心深处武术依然是盖世绝技、博大精深,但 客观的现实却在诉说武林中所谓的“绝世武功"应当受到质疑。人们 在遗憾中依然在企盼武功盖世的高人出现,却又感触到了武术面临 着巨大的挑战——武术并非万能,万能意味着失去精益求精,没有精 益求精也就意味着什么也不能。
(四)
目前,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论题,但不管是传 统还是现代,武术都应当遵循发展规律,通过形式与内容的渐进演
变,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否则, 必然被社会遗忘,甚至被社会遗弃。“不复存在的事物之所以不复存 在,因为它存在的合理性不复存在,不复存在符合自身内在结构与外 界条件的要求。”(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武术若在当今的时代 生存繁衍下去,它必须要符合时代的潮流,符合时代对武术的要求。 因此,武术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需要与时代变化的韵 律合拍,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以及价值取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 展要求。当今时代的特征是经济化、数字化,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数 字化时代的冲击,社会似乎缺乏对“人本”的追求,人类社会似乎也正 在走向“物化”的方向洞时也就意味着失去“人性”的自我,因此,社 会重新开始弘扬人文精神,以寻找人类真正存在的自我价值。武术 的发展不能仅仅考虑到武术个体的发展状态,同时还要依托整个社 会的大背景、大环境。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朵奇葩,它象征 着华夏民族,同时也象征着饱育儒、道、释思想的东方文化,它属于体 育:但又高于体育,它是一项运动,但更是一种文化。武术较之其他 体育运动项目,更具有一种民族风格,更具有一种文化气息。“中国 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类似项目的民族特色,乃是其本身已经寓含的 人文追求”(乔凤杰《对儒道释思想的武术人文考察》)为此,武术必须 从人文精神的考察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角色——武术必须牢牢抓 住伴随与时俱进的社会所体现出的三个核心价值,即健身、娱乐欣赏 以及攻防技击。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内容与形式,武术才能把握 住时代的脉搏,使自身呈现出蕴涵丰富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同 时又具有数字化时代的印痕。如果紧紧抓住武术的传统技艺,一味 地追求传统思想下的所谓武术的正宗技击之绝技,那么,武术将会在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消逝。武术的传统技艺是冷兵器时代中 具有强烈威慑力的武器,但在现代数字化时代,武术更是人自身外在 体魄与内在意志的体现。武术的生存发展必须保持一种动态的平 衡,将自身的形式与内容不断的提炼与升华,使之不断地焕发出现代 精神,将其三大核心价值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内在气质,只有这样
武术才能真正称得上自立于民族之林,而长盛不衰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 的一个过程。武术的兴盛也必然是由低级走向高级,由粗糙转为细 腻,由外在到内化。武术的内在本质是蕴涵技击性,而技击性并不针 对实用技击术。但在人们心目中,武术的重心应当是实际应用的技 击术,武术套路被认为是花拳绣腿,不实用。词语在不同的时代中, 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内涵与意义。“实用"一词在数字化时代 的武术语境中,强调的不仅是武术的技击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人文精 神。它体现的是“儒、道、释”思想影响下的一种向往天人合一的境 界。火器时代,交战双方的肉搏战已经不是主流战场。武术的本质 如果一味强调实用格斗的特性,那么在文明社会中,我们将看不到它 的存在市场(至少没有竞争力)。数字化时代,人们追求人文精神是 在寻找人的真正本性,它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最为“纯朴”的感悟。这 种感悟体现在武术中庄是来自于对人体本体能力的一种玩味,劲法 的运用与自我体验的一种艺术升华,而并非是那种野蛮象征的搏打 厮杀。这种自然的“纯朴”正是当今人们追求人文精神的表征,也是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数字化时代,武术存在的本质,更是武术得以生存 繁衍的支柱。
在饱受文明的“禁锢”和激烈的竞争中,摆脱一切束缚,亲近自 然,摆脱原始野性,是文明人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摆脱应是在文明 规范之下的一种社会行为,体育正是满足了文明与野蛮交织在一起 的社会需求,它将“野蛮”文明化。武术的那种战争式的搏打厮杀,是 野蛮的原始形象的再现,它必须转化自身的形式,将搏打厮杀进行 “艺术化”的包装,使其在满足文明人类的野性需求之时,体现武术文 明的文化艺术价值。这也正是儒、道、释思想影响下的华夏民族对自 身存在追求的一种境地,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尚武崇德的“儒雅"风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数字化时代,武术发展的市场就在这里。大力 发展武术的艺术性,使武术的艺术特性通过其表现技击性体现出东 方文化的艺术魅力,将武术打造成富有健身益寿、娱乐欣赏、攻防技 击价值的文化精品。其具体操作路径有三:第一,武术以艺术化的形 式体现适合于各类人群的健身益寿之价值,使人们将武术当作一种 文化,在有兴致的体练与对抗的玩味中体验到武术的延年益寿之功 效。第二,通过武术的艺术化包装,强化其娱乐欣赏价值,将武术套 路打造成东方文化艺术精品。加大对武术竞赛套路中最为吸引观众 的“武打式”对练项目的研发,将其栩栩如生,活泼而又逼真的武打形 象塑造成为武术套路代表作品。同时,进一步开发非武术竞赛套路 的娱乐性表演活动。由于它不拘泥于规则的限制,而且又具有独特 的中华民族风格,较之竞赛套路更受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通 过多种媒介进一步拓展散打比赛的立体式卖点(醉翁之意),使散打 比赛成为人们娱乐的另一交织点。第三,通过对武术技击的抽象与 概括,使武术的技击方法能够在体育的舞台中,艺术性地展现具有武 术特色的人类技击原本能力。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数字化社会 中,人类文明对武术提出的主流要求。将武术从一般的角斗引入到 高雅的“艺术”殿堂,才是武术提升自身地位与完善自身发展的康庄 大道。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角斗上,仅仅局限于搏打厮杀,那么, 武术依然不可能成为一种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具有典雅性的、饱含 人文精神的文化艺术精品,武术将永远都是野蛮的再现,而不能步入 文明的行列。若要将武术打造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品,武术走“儒 雅”之路,实为必然。
浏览5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