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化的进程来看格斗术的演变,开始的格斗术主要是 用于战场上的搏斗,是血腥地厮杀,是残酷又野蛮的,根本无文明可 言;后来有了决斗,是在双方的约规下,甚至在有第三方的监督下,使 用刀、剑,乃至手枪进行,相比较而言是文明了一些,但仍是生死之 斗;奥林匹克的开拓,使不少格斗术进入了体育的行列,如拳击、击 剑、摔跤、柔道、跆拳道,乃至中国武术也在奥林匹克竞赛模式下有了 竞技的武术。

从奥林匹克运动以来,将残酷的搏斗之术,演变成一些竞技体育 项目,如拳击、摔跤、击剑等有严格的规则及体重等要求,有裁判的裁 决,双方斗智较力,以求胜负,是一种和平的、文明的格斗,较厮杀、角 斗、决斗来说是一次人类文明的飞跃。

进一步说,这种文明是工业文明的时代产物,它的基本理念是 “更高、更快、更强”,是通过竞争来激发人们积极向上。这种竞争形 式走向极端则会出现“金牌至上”:金牌的成功,代替了一切;金牌的 夺取,掩盖了人格、业绩的优劣。人们为了金牌而不择手段,出现了 服用兴奋剂、贿赂裁判、假球黑哨等一个又一个的毒瘤。但这也正是 事物的辩证法。 ,

有人看到由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失衡、资源枯竭,提出了人类下 一个文明时代应是生态文明。

不少学者看到了在物质丰富之后出现的极端:不择手段的赚钱、 恣意的享乐消费。物欲主义使很多人丧失了精神家园、道德家园。 “暖风吹得游人醉”,人们在物质脱贫的同时,也急剧地沦入精神、伦 理、情操上的贫困。

思考未来走向的生态文明,竞技体育应该怎么搞,武术应该如何 适应生态文明的社会?

其实,武术中原本就有许多生态文明的因素。比如,美国著名心 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正类似于太极拳中追求的“恬淡虚 无",近于禅定的境界。中国武术强调技艺的多样、多变,格斗中的巧 妙,轻力尚巧。套路运动完全将格斗术进行自我玩味和体悟,与其说 是显示功夫,不如说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追求和历练。由此我们设想 未来的格斗术,已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争强好胜,而是一种空前的和 谐,在和谐中玩味、体悟格斗技艺,它可以作为一种一生追求、玩味不 止的终身体育。此外,还可以有一种充满艺术、情景和意境的艺术化 格斗,表现人类的格斗生活。未来武术在人类生态文明社会中是否 可以有以下三种形态:

(1) 自然的武术。讲求天人合一、顺其自然,重在心灵的淡泊、

身体的养生。 、

(2) 智慧的武术。总结无穷尽的技法和变幻奇特的劲力,体验 格斗之奥妙,是一种玩味、一种生活。

(3) 艺术的武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想象,完成对格斗的 审美回想。

(六)关于技击性、艺术性、神秘性

武术源于战场上的攻战搏杀,在中国文化的渲染下,几经演变, 却万变不离其宗,是武文化。钱穆先生认为中国的文化类型是和平 型的文化,中国人的河流文化促使它安居乐业,是男耕女织的农耕文 明,和平气息和民族性格都使武术的残酷日渐削减(钱穆《中国文化 史导论》)。

但无论怎样变异,武术的动作都应该是攻防的架构。历史上有 人创编了象形的鸭形拳、手帕拳等等,也是武术套路形态的延伸,毕 竟由于它的攻防技击特征太弱而不能成为主流,或者自然淘汰。

现代竞技武术的运动员在编创套路中,尝试从舞蹈、花样滑冰、 体操中汲取动作,如果融合的好,也无可指责。有的几乎是拿来主义 的搬用,就值得讨论了。

有学者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变异应当有一个底线,冲破了这个 底线就不能称其为中国画,武术套路的底线是什么?是技击性,还是 技击含意?我不太赞成后者,容易使人牵强附会,因为人的肢体任何 动作要说攻防都可以强词夺理。

技击性应当是套路编创中坚守的底线,尽管在有些连接动作、过 渡动作中可以不必强求。中国武术的套路是由多个招法组成的,每 一招都不应冲破这个底线。

中国人的居室、卧具、器皿都喜欢装饰山水、花鸟,一幅山水画可 以使人悠远、高雅,引起遐思,充满对美的追求。最典型的是中国书 法,原本用来表达交流情感思想的文字,在中国人的笔下成了一种独 具的高雅艺术。自然,中国武术也不例外,中国人追求的神采、气韵, 贯穿于武术套路的整体之中。

西方的技击格斗不讲求审美,是一种力的美,甚至是暴力刺激, 如果它也在美学范畴审视,和中国武术的美学追求迥然不同。

我们在希望技击性有一个底线的时候,不应该否定武术套路的艺术 性,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不同的拳种的审美追求多少浓淡不同。

中国武术既不是唯美主义的,也不是单纯追求实用的格斗术。 明代王阳明有一句话叫做“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 实用的,又是理想的。

中国文化又是一种内倾性的文化,重在内部的完善,内倾到先天 未画出来的境界,充满了神秘性。中国武术非常具有神秘性,武侠小 说描绘的日常见不到,当今社会在功夫电影里得到再现。当我们以 科学的态度来审视它时,似乎觉得没有什么神秘可言,甚至会担心它 走上玄虚迷信之路。

其实,当今文化都应当看到既是现实的、科学的,也要看到还有 一部分人类的真秘,尚无法完全用现代物理学的方法验证。武术的 内功、内劲、内气,以及由此引申的传奇是否在没有充分揭示之前,还 得保留一定的神秘性以待论证,对当今文化以及人们的审美趣味不 是坏事,但只能适可而止,过分地强调神秘性就是虚假

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的构建

1982年12月,全国第一次武术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稳步地 把武术推向世界此后,关于武术向国际传播与推广的研究一直没 有间断过,其中有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但是,由于大部分的研 究停留在比较表浅的水平,而不能深入开展。最主要的是所提的对策 往往比较片面,不是系统地、整体地把武术同奥林匹克体育项目进行 比较得出来的,并不完全适合于武术。因为武术不仅仅是体育项目, 还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即使按照奥林匹克的要求进行规范化,并 不一定能够更好地在国际上传播。得出上面这种结论,原因在于武术 内容丰富,难以全面把握洞时也同武术国际传播的环境比较复杂有关。

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 所谓系统,“指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构在一起并且具 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林之达《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就这个定 义而言,武术传播也具有系统性。不仅武术传播系统各组成要素之 间相互联系、作用,而且它还是武术系统中的子系统,并与社会大系 统发生多边关系,受到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影响,这就使武术传播系统 及其结构异常纷繁复杂,给武术传播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需要借助一种科学方法,模式方法就不失为一 种研究的最佳途径。

)模式研究及其作用

所谓模式就是通过科学抽象,在理论上把握对象的基本框架的

基础上,对其结构的主要部分和过程的主要环节及这些部分、环节和 有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最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用关键词, 可用数学公式,可用图式。

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可以使问题简化,便于较好地解决问题。 在自然科学中常称为模型研究方法,例如物理模型研究、数学模型研 究;在社会研究中常称为模式研究方法,例如经济模式研究、文化模 式研究。在教育领域中还有教育模式研究。

模式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排开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抽出 事物的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究。将事物的重要因素、关系、 状态、过程,突出地显露出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试验、调查、模拟, 便于进行理论分析。(查有梁《教育模式》)这样,模式使对象各要素 (主要成分、环节、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简单、明白、清晰,易于认识、理 解、把握,避免含混、芜杂而造成的费解或误解;提供了对象的整个骨 架,便于思维把握对象整体,避免片面性;模式还舍弃了对象次要的、 枝节的部分,便于人们在认识、理解、研究对象时,抓住对象的核心、 脉搏或要害问题。这对于研究对象的发展战略极为重要;最后,由于 模式把对象中那些起决定、支配作用的要素从隐蔽的后台请到前台 来亮相,因而这些要素的构成、关系、质量、优劣、好坏等等就易于发 现,因而最便于研究者提出新的构想、新的观点。正由于模式为人们 认识、研究对象创造了极好的便利条件,因此,当今世界的许多学科 的学者越来越喜欢用模式的手法来研究、表达事物。正是基于这种 认识,笔者对武术国际传播的基本模式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武术国际 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浏览4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