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武术

传统是有时间概念的。历史的事物到今天被认为是传统的,而 今天的一切事物到了若干年后又被认为是传统的。当代的竞技武 术,百年之后也将被称之为传统的竞技武术,但仍与原本意义上的传 统武术不同。

如果作为一种特指的名词概念,传统武术应是指明清以来,以家 传(近似血缘传承)的形式表现的流派武术。

竞技武术的比赛尽管可以有不同的拳种同台较技,但它追求的 是统一尺度下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武术,它只允许一种尺度、一种标 准来评判o如果各家流派都按照自己的标准而展示,可以说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竞技。

传统武术是历代宗师巨匠代代传承而留给我们的巨大文化财 富,它奇妙的劲力和招法,丰富的哲学、美学意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重要财富是当之无愧的。

当然,历史具有荡涤性,并非一切传统武术都应当作为精华来继 承。有些价值不高、技术不够精良的传统武术,与时代不相符合,因 此,自然淘汰一部分也很正常。

但是,对于那些优秀的拳种、绝妙的技术,没有传承和保护,将会 流失或正在流失之中。其流失之后的痛,将是扼腕之痛,是永不轮回 的遗憾。

作为保护和传承,最为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不仅具有历史“沧 桑”的价值感,更在于后人可以去探索它、研究它、发展它。

然而,寻根的意识与当代的意识不应该对立和冲突。我们需要 寻根,尽量按原貌保存、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在寻根溯源中进行再创 造。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传统不是已逝的梦影,不是风干的遗 产。''它“是一种有能力向前流淌,而且正在流淌,将要继续流淌的跨 时间的文化流程"(余秋雨《艺术创造论》)O

对传统武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加以保护只是一方面。另 一方面,也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传统武术如何在历史流淌之中完成 创造,适应当今时代和未来的发展。

对传统武术的创造,不同层次、不同阅历、不同文化资质的人会 创造出不同的新武术。我们不必去过多责备竞技武术运动员练的传 统武术“四不像",只要他们肯沉下心来,虚心向民间的拳师们学习, 按照他们的身体能力、智力及素养,应该在创造、继承传统中取得卓 然的成就。如果只是以浮光掠影的态度,应付比赛、混个资格、不肯 下功夫、不肯虚心向民间学习,那么,创造出来的新武术大都不会成 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关于大众武术

“大众”一词不同于“群众”一词,它是指西方民主制度下的最大 多数人群。和大众相对应的是精英。大众没有官民之分,即使是总 统,在政治上是社会精英,但当他参与到大众体育中,便是大众中的 一员。

大众武术既不是竞技武术,也不是民间流传的传统武术,它应该 取自最大的人群,是一种生活中的武术。

有人以为把竞技武术降低难度就可以推向大众,大众未必会喜 欢和接受。因为它的模式不对,不是一种大众亲自创造的技术模式。

大众武术也不是传统武术。事实说明,传统武术的拳师门下的 徒弟越来越少,甚至门可罗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有陈旧、凝固的 一面,不是时代的,一般人都会远离它,只有极少数人会痴迷于它,或 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继承。

大众武术是时代的武术,应当成为人们当今生活的一部分。人 们喜欢它,会召之即来;人们需要它,根本不必去动员。

大众武术需要从模式、方法到内容进行全新的思考,反复试验, 不断更新。究竟应该有多少养生价值、多少审美趣味、多少时尚象 征,是需要武术工作者下功夫研究和实践的。

大众武术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木兰拳 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武术,是适应中年妇女锻炼身体的一种形式,尽管 也有些不合传统武术的基本特征,但它是应运而生的,受到了大众的 欢迎,不妨说也是一种可喜的创造。

(三)关于竞技武术

人们对竞技武术颇有微词:练起来要成材很难,成为优秀运动员 更难,周期长,淘汰率高,而比赛起来观众甚少。一则是枯燥、雷同, 吸引不住眼球,二则是看不懂,裁判按A、B、C分组扣分,按数字显 示,观众一时搞不清,连媒体也不很感兴趣O

其实,我们不应该忘记它的成长之初-诚然,竞技武术是西方体 育影响下的产物,一方面受西方体育的影响改变了武术的师徒传承 方式,是在学校开展集体教学;另一方面,在规则制约下进行比赛,运 动实行标准化,追求动作规格、难度动作和演练水平

我们应该历史地认识它,当武术在民间走向最低层时,以此为生 的人多是保镖、护院、教拳卖艺者,作为一种社会生存技能,其地位是 低下的,只有在国术救国、“尚武精神"之下,曾受到些重视,但总是长 期沉浸在低层的。

从民间底层到国家开展的体育项目是一种飞跃,一种质的飞跃, 它为国计民生服务,成为了民族的精神财富。

人们说它不中不洋、“四不像”,为了进奥这而“削足适履”,从现 象上是如此。然而,我们能否换一种思维,把竞技武术作为武术中的 一支?康戈武先生说得好:“即使是有外来文化的因素,它仍然是嫁 接在中国武术的大树上,从根部吸收水分和营养。"

但是,将竞技武术作为当代武术的唯一是不妥的,我们曾经有一 段时间,从院校到专业队、从学校到少体校,几乎都是在用竞技武术 一种模式,竞技武术似乎代表了当代武术。

竞技武术在其改革的进程中,的确有不少的弊端,运动员中也确 实有人漫无边际的收集一切形体艺术素材来附会其中,难免会显得 不伦不类。

竞技武术应当存在,那么如何存在呢?根本在于与传统武术的 有机结合。我们应紧紧把握武术的自身规律,不断地从传统武术中

汲取营养:传统武术是根,离开了这个根,竞技武术就会走偏。只有 有机结合了,三年挖掘整理的传统武术成果才不至于入库封尘,才会 焕发生机。我们应当积极倡导优秀运动员向民间学习,把三年整理 的资料拿出来,从中认真地提炼和选取,为今天的套路充实、添彩。

作曲家到民间采风,从民歌中汲取营养,编创出脍炙人口的歌 曲。这个经验,武术教练以及运动员也可以借鉴。这样,我们的自选 套路一定会武术味十足,文化内蕴也就丰富了。同时,传统武术也有 了用武之地,反过来也会促进传统武术的创新和改造。

(四)关于学校武术

学校武术也是大众武术中的一支,而学校武术的开展和普及太 重要了。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在学校有专门的课。普通教 育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抓好了学校武术,也就从根本上抓好了武术 的普及。

美国堪萨斯州的孩子们问温家宝总理会不会练武术。可能在美 国孩子们的想象中,中国武术出自中国,每个人都会那么三拳两脚 吧。应该说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愿望,关键是我们的学校武术没 有落实好。从领导层来说相当重视,列入大纲、编了教材,但是到头 来在大多数学校却名存实亡。

其原因何在?很多。关键是师资培训、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未解 决好。正如王筱麟主任讲的,武术要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 的问题。

学校的领导层要对武术有一种更高的认识和理念,像我们国家 领导层一样的理念:把武术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联合发出 的通知中,“要加强武术课"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

把武术教育放在这样一种高度,是大思路、高视角、宽视野。

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同志坚持在课间操、课外活动中突出 武术,他的认识是:“我相信,武术技术的背后有真东西——有文化o ” 由此看来,学校武术要抓好,就要将武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文 化资源来认识。

浏览40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