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修炼过
程讲究“身心俱炼”,求道,求内劲、内气和内功。它的运动技术主要 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 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等。武术注重“内外合一”的特点,使 武术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出更大的内倾性特征。诸如心、神、意、气; 长拳中的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 意拳中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等。武术的内涵性表现出 我们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 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 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而不是老 师的讲解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 道理。武术的内倾性,一方面,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 不尽,体味不尽,成为一种“终身之艺”而体悟不止;另一方面,也不同 于其他的内倾性,具有难以划定、比较的特点。
“内倾精神不利于它的科学发展”。对于武术的内倾性,应取辩 证的态度,有些拳术强调的内功、内劲、内气过于玄妙神秘,如“形无 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又如“愈老愈功夫深”等等。若以这些 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内涵来评判武术竞技水平的高低,既不可行, 也是不足取的。总之,武术在推向竞技运动时,一方面要保留其“内 外合一”的基本特征,发扬武术的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对那些一 时难以体味的神仙难办的技艺,不应过分地强调。对于有些拳术蕴 涵有不少人生哲理和伦理思想,需要人们在反复演练中得以体悟,可 以作为人生修为的手段,进行健身娱乐,但不宜竞技。若一定要进 行,则必须下大力气改造。
- 艺术性——整体艺术观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代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 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的出 现,深受其影响,具体表现在技术的多样化、演练的艺术化,尤其表现 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
传统美学中的浓淡、疏密、动静、快慢、轻重、起伏等阴阳的衬托 对比,无不在武术套路演练的整体运动中有具体的体现。如武术中 的“动迅静定”,起伏转折,“重如铁,轻如叶”,“快如风,缓如鹰”等即 以鲜明的对比,将不同性质的武术动作和谐于整体运动之中。诸如 劲力的整体性、协调的整体性,身法之妙,劲力之巧,都存乎于整套技 术的演练变化之中。
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不仅着眼于」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 功力洞时也要求习练者在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 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表现出应有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又从 精神、节奏和风格中表现为一种整体的意境,如同将自身“置于一个战 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 和气概。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 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 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 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成为一种东方艺术的人体表现。
尽管武术套路中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对武术套路艺术性的进 一步拓展和挖掘已经成为目前一项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如对套路 演练时灯光、背景、音乐、服装等的改进,以提高武术套路的观赏性, 吸引更多的观众。
(四)余论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与较高的不同的文化相接触,便容易 走入衰落之途。然而虽衰,却因没有较高的文化来征服,亦不易即趋 灭亡。一个民族与较高的文化相接触,固然可以因受刺激而大进,但 若缺乏独立自由精神,也有被征服、被灭亡的危险。”(《张岱年哲学文 化随笔》)
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遇后的一个阶段中,两种文化的矛盾和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本位文化派"始终坚持民族文化的特性,而忽视 了当时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全盘西化派”则只强调文化发展的时代 性,而全然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继承性。因此,在武术走向 世界(奥运)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对于武 术的民族文化特性,如果不注意保留,失去特色和光彩,完全西化,武 术则就不称其为武术,只是泛人类的武技;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它 的特性,扩大它的玄秘色彩,武术则也不易为奥运及世界人民所接受。
罗素曾在他的《中西文化比较》中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过去 E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因此,我们可以期待:东方的武 术与西方的奥运,这两类代表着东西方不同体育文明的典型样式,在 未来的人类体育交融中必将带来里程碑式的发展。
对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
中国武术套路运动是极具特色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区别于任何 一个国家、民族格斗运动的独特形式。套路绝不是动作加动作的简 单合成,从每一个动作的构想、操作,到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如何在 动作之间做到“起承转合”,又如何使外在动作与人的内在精神相谐 和……可以说都充满中国的智慧和理想,正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 总结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那么,为什么一种源 于战争嗜血的搏杀,几乎接近残酷的格斗技术,在中国大地上竟然演 绎成一种富有哲理和艺术的运动呢?
'根据马克思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观点,武术套路在中国大 地上的形成与发展绝非偶然,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农耕经济 和河流文化的特征,中国人追求安顿和平所形成的大一统政治局面; 在这种格局下所创造的哲学伦理,形成了人的价值和实践,追求现实 人生的自我完善,注重整体思维,反省内视,重视家族血统的延续和 经验传承等文化特质;把格斗的“象形”符号进行了形象化处理(复杂 的抽象的演绎),从而实现了格斗动作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和对模仿 有限的超越。此外,套路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突出地反映了中 国人的思维特征:比较偏爱形象思维,即使进行逻辑思维也不完全抛 弃具体,以及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没有太严格 的界限(聂振斌等《艺术化生存》)
。(_)动作性质
动作是套路系统的基本单位,是我们分析套路的切入点。
首先,从套路的动作来看,它是对格斗的抽象。这种抽象正如钱 穆先生眼中的中国文字一样,“虽是一种'象形'的,而很快便走进'象 意'与'象事'的范围。中国字并不喜欢具体描绘一个物象,而常抽象 地描绘一个意象或事象”(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同时,这些抽象 又始终未离开具体的形象,滕守尧先生将这种“粘带想象的概念上进 行抽象思考”称之为“具象的抽象”。(聂振斌等《艺术化生存》)这种没 有离开具体形象的“象意”和“象事”,与西方美学“彻底甩掉具象性质的 抽象概念上进行的思维活动"的“纯思的抽象”不同,是我国古代美学的 一大特点。套路利用动作来描写格斗意象,不满足于形似,而要表现出 格斗的动态、气势和氛围,并将描写格斗意象的动作“符号化”;套路的演 练,是格斗形象的表演,而不是真斗实打,是对真斗实打的抽象。
其次,套路对格斗“具象的抽象”还呈现出审美和想象的特点。 有人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从技能向技艺发展的倾向。如原本摄取营 养的进食过程,在中国菜系中却发展为“色、香、味”的追求;又如原本 为了交流达意的书写,在中国大地却升华为对形、神、意等书法审美 的寻找和期待;再如原本用来饮水的茶壶,在中国文化中竟衍生为对 其质地、造型、音响等的把玩。当然,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实用尺度被 审美需求取代是事物发展的异化。但是,如果我们采用黑格尔对异 化的观点,这种转变(对实用的异化)可能又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它就 像胎记一出生就烙在其身、伴随一生一样。同样,套路原本可能是对 格斗的描述、对格斗实用的追求,却逐渐发展成对格斗的想象和美的
关怀。在套路中表现为对格斗描写的精细、巧妙、多样化,源于实战 的“打”在套路中演变为劈、甩、抓、损、鞭、崩、弹、砸等,或演绎为点、 穿、砍、劈、钻等掌法;这种打,不仅有正打、侧打、上打、下打等,而且 还有双脚支撑或单脚支撑的各种步型的打和行进间及跳动的打等, 呈现出中国人丰富的格斗想象力和辜鸿铭先生所言的中国人的灵 敏。对此,西方拳击等格斗技术却抽象为“直摆勾”,这种抽象带来的 只能是客观的“见效”和感官的“血腥与西方拳击实用尺度不同的 套路具有鲜明的审美取向。
总之,套路动作对格斗“具象抽象”和向技艺发展等性质,与格斗 的实用有了一定的距离,也引来一些非议,如“花拳绣腿”等指责。但 是,我们应明白套路动作对格斗的抽象还是有着格斗的意象,并且正 是与格斗具有距离才诞生了套路。套路与格斗有一定的联系,但并 非完全是一回事,套路动作既没有脱离技击之“真”,也没有执著格斗 之“实”,处于“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似与不似之间”。为此,我们 不应太多地责备套路的花拳,其实这也是套路的特性之一
。
浏览1,0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