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目标,是套路动作的路标,是套路动作质量的评价指标。

从动作角度来看,套路追求的目标是协调(是整体协调)。它要 求每个动作都做到身体上下内外与躯干动作的协调统一,如“内外六 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合。从劲力的角度来看,仍然要求协调。它要求每个动作都能调集 全身力量发于一点,如刚柔相济、轻重兼施,“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 于腰、形于手指”等。从动作与动作的连接来看,还是讲究协调。讲 究动作与动作的“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要求运动趋势“起承转合”有 机统一,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画的长卷,似江水的一 泻千里,即将拳术称之为长拳的寓意即在此。从运动形式来看,要求 不同性质动作的协调。要求攻守进退、起伏转折、动静疾徐、神形兼 备、虚实相生、开合有致、(布局)回环错落。从其运动要求和标准来 看,要求的是协调。其协调的要求如“单刀看手,双刀看走”,“眼随手 动"等,其协调的标准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其中的“有”便是 有无身法自然、有无身体动作的协调。从其价值取向和练习路径来 看,都要求协调。其价值取向是内与外、体与用、练拳与涵养等的协 调发展,其练习路径是“外三合"和“内三合”,“外练筋皮骨,内练一口 气”,“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充内”等。从其最高境界来看,还是协调。 一旦动作协调(拳练千遍后的“身法自然”)则有“生龙活虎”之样,而 能引发观众的无穷联想,如“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形如 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

总之,武术套路的终极目标不是制胜,不是“一拳打死牛”,而是 身法自如的整体协调。武术套路的技术目标——协调,是套路区别 于西方体育的文化差异之所在,也应该是武术套路当代发展不应忽 视的环节。

(三)文化意蕴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套路作为一种技艺,其背后透射出一种文 化光辉。那么,套路的文化基础在哪里?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文 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气在中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是 一种貌似宗教的伦理一一儒道文化(亦即伦理文化与自然文化)

源于道家阴阳学说的自然文化,并通过“道法自然”和“天人合 一”,塑造出套路动作的阴阳生机:它在拳理上确立了以太极、八卦、 五行生克等理论为指导;在风格上体现出“狗闪猫窜兔滚鹰翻”等比 拟;在练习要求上对道的体悟和与天道规律的主动相合,表现为“身 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追求,如“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 粘”;在技击方法上不再追求战场上致残、致命的目的,而视为一种对 攻防格斗美的体验和对攻防格斗的超越;在拳种上形成了仿生学成 果——象形拳,如鹰爪拳、螳螂拳、猴拳等。

源于儒家仁义道德的社会伦理之光,在对武术的人文化成中,将 原本散发着残忍气息的技术,衍变、改造为“仁者之艺”的“君子之 争”,并通过“武德”体现出对武术后代的道德培养;在人格影响上,造 就了在辜鸿铭看来,本质地区别于其他民族,并且区别于旧式的典型 的中国人,“没有丝毫的蛮横、粗野或残暴"(辜鸿铭《中国人的精 神》);在心态上,表现为对道和传道者的尊重;在神态上,要求“内实 精神,外示安仪”,“内宜鼓荡,外示安逸”等;在技术上,表现为比试的 “点到即止”原则和“舍己从人”策略;在武术行为规范上,呈现出“中 正安舒”、“不偏不倚”等。

(四)审美情趣

我赞成某位学者“西方有把艺术技术化的倾向,中国则有把技术 艺术化的倾向”的观点,我曾在一文中提到从“结构”和“会意传神”方 面将武术和书法进行了类比,在此,我将进一步从书法出发对套路美 进行进一步的解读。第一,与原本表情达意的书写升华为书法一样, 套路也是格斗技术的升华,它们都是实用技术艺术化的结果。如黑 纸白字的书写竟有了“浓淡”、“枯润”、“疏密”等变化;本是招招见实 的格斗在套路中也就有了动静、快慢、轻重、起伏、大小、转折等处理。 第二,武术动作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字,有字“偏侧”、“复盖”等之变 (《宗白华选集》)。套路就像一幅书法作品,又有书法“应接"、“笔断 意连”等之趣;书法是凝固了的武术套路,套路的演练是动态的写。 第三,书法的“写”并不完全是为了传达意图、交流思想,它还是一种 诗意的做。同样,武术套路对攻防格斗的提炼和想象,也是诗意的 做,套路在起承转合中,有格律的章法,有合韵的旋律,有体姿的起 伏,有气势的跌宕,它是运动的诗。第四,书法的微妙,全在意境、气 息,丝毫不沾染现实尘俗具体的事物。意境,是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 象所表现出的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是 “情,,与“景,,的结晶。对此,我国武术家蔡龙云先生从演练者表现的 角度指出:“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 套路运动。”从演练者来讲,只有“神情”并茂地“阅读”、身临其境地表 现,方能体现出套路对格斗动作的艺术化处理和加工;或者说,自设 于心中、表现为意境的“战场",才能够使演练者通过具体有形的动作 透射出一幅格斗的意象。优秀拳种的动作的部署与构思、优秀拳家 演练对动作和整套的理解与表达,都会为我们描绘一种攻防的图景, 营造一个攻防格斗的氛围,从而最终能拨动观众审美的心弦和见仁 见智的无穷联想,如唐朝的书法家张旭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采取了 其中抑扬顿挫的劲力和姿势而书法大进。

(五)价值追求

首先,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诞生的文化类型来看套路的价值追 求。人类文化大致不外乎游牧、农耕、商业三类型。游牧、商业型均 源于内源不足、需向外寻求,其文化特性都常常表现为侵略的、扩张 的、外向的特征。与之相比,农耕型则可自给自足,无须外求,其文化 特性也多表征为和平、安定、内向等特色。“农业民族是苹果,苹果熟 了,骑马民族就来摘'果在具有和平特征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套 路自然也具有了和平的色彩,如《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技击之道,尚 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等。可见,套路关于格斗的刻画,不是为了打 人,如果为了打人也就不会有套路存在的必要性和余地。当然,套路 由于是对格斗的叙事,它升华的背后还是有一些防身之法的,但它所 追求的目标是更高层次的,是为了人生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我们 可以将套路用来防身、健体、娱乐等,但当在最初起点(或防身或健身 等)继续走下去的时候,我们最终仍然会会聚于人格和人生的诉求。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传统文化对“完人”的期待和培养来看套路 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将习武融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系统之中,将习武看成培养“文武双全”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文化 传承看来,除了掌握一定的防身技能之外,武术(尤其是套路)还担负

着伦理的教化和审美的熏陶之重任,通过习武来修身养性,成为一个 会武却不粗野、善武而不蛮横的君子。“中国人意识中最强者为伦理 观念,其次为美感”,这种与道德化和审美化相互作用后的套路,并不 仅仅是一种技术或技艺,而是一种态度、心境和对生命的承诺,是武 术个体“内圣外王”的途径之一。

(六)民族习性

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法伦理要求人们崇古重老,对此,我们可以从 《论语•为政》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看到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从“愚公移山"寓 言中北山愚公,“我死了以后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 尽也"的移山的坚定中可以发现,中国人将个体的有限融入种族延续 的无限的倾向。并且,我们还可以从这种倾向中推演出中国人对文 化传承的重视。

武术传承是一种血缘或近似血缘的传承,恪守宗法制度,一方面 形成了老师与学生的父与子或近似于父与子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需 要有一些固定的模式作为传承的基础。为此,武术通过套路把上辈 关于格斗的经验和想象传给下一代。这是民族习性的反映,也是套 路传播之必然。国外武技对格斗实用性的关注,没有形成套路这种 运动形式,以及从实用角度的抽象所形成的简单、实效等技术,也形 成了他们对传承的忽视,下一辈可以通过再训练掌握的武技,不需要 世代经验的积累和传承。

浏览6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